专题05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上语文期中复习卷--诗词鉴赏(期中真题汇编,甘肃专用)(教师版 +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5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上语文期中复习卷--诗词鉴赏(期中真题汇编,甘肃专用)(教师版 +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 诗词鉴赏
一、(24-25·八上·甘肃白银市·期中)古诗阅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二、(24-25·八上·甘肃兰州教育局第四片区·期中)诗歌鉴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
2.“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简要分析。
三、(24-25˙八上˙甘肃武威凉州区和平联片˙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于表现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之美。
B.中间四句直述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
C.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D.《梁甫行》这首诗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言简意赅。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23-24˙八上˙甘肃庆阳市˙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南溪早春【注释】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释】本诗选自《退休集》,南溪是诗人故乡村前小溪,诗人筑室于此。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庆:诗家美景在早春。读了这两百写春景的诗,我真觉得早春风光美丽无限。 甲诗借助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典型意象,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小阳:是的,乙诗则通过“ ”“ ”,表现出柳树和桃树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凸显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小庆:两首诗歌的感情都很美好,诗人游赏明媚春景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读诗时也觉得愉悦。
小阳:是的,细品《南溪早春》的尾联,还能读出杨万里对雨足年丰的期盼呢,这期盼还彰显着对民生的关切之情。
小庆:确实,尾联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进入新年之后, ,看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此诗用词通俗生动又富有理趣,更见诗人拳拳之心。
五、 (23-24·八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在诗歌颔联中,作者选取了征蓬、归雁两个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好在哪里。
2. 有人认为,诗歌颈联“直”“圆”二字用得最妙,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一、(24-25˙八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颈联的画面。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 (24-25˙八上˙甘肃武威凉州区武威三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下面关于诗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叙写了塞外壮阔雄奇的景象,画面开阔,意境浑厚,表离别伤感。
B. 首联交代了此行目的,以及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辽阔,路途遥远。
C. “征蓬”喻漂泊的游子,本诗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也暗写诗人惆怅的内心。
D. 尾联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暗示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
2. 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三、 (24-25˙八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洪祥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的“荆门”和“楚国”分别点明了李白乘舟出蜀的行经地和目的地。
B.颔联描绘了浩荡的长江挣脱山峦的束缚,奔腾涌入辽阔原野的壮观景象。
C.颈联写明月的倒影和堆叠的云彩,用生动的比喻展现出水静岸阔的景色。
D.全诗意境辽阔,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倜傥不群的个性和对未来迷茫的心境。
2.《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你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四、 (23-24·八上·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期中)阅读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场景
2. 请对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做简要赏析。
五、(23-24·八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有同学认为可以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请你为他分析两种说法的区别。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24-25˙八上˙甘肃平凉庄浪县˙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驳驳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骎(qīn)骎: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军事要塞。
1.关于【甲】文,《红楼梦》里香菱说颈联中“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说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2.下列对诗歌【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边疆的环境:北风凛冽,白草凋敝,一和胡人的战马跑得快。
B.颔联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C.尾联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引发出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二、(23-24˙八上˙甘肃武威市凉州武威八中˙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试从前两句中的“都”“惊”来分析诗人流露出的情感。
2.诗歌三、四句把春雪写得既有灵性又饶有情趣,试作赏析。
三、(23-24·八上·甘肃定西市·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诗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月下独酌①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②饮,影徒③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①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清高宗敕评此诗: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②不解:不懂。③徒:空。
1.赏析《渡荆门送别》的颔联。
2.请结合诗歌内容,参考注释,探析两首诗里,李白借“月”分别表达怎样的感情。
四、(23-24˙八上˙甘肃酒泉二中˙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③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3.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 诗词鉴赏
一、(24-25·八上·甘肃白银市·期中)古诗阅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答案】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D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理解有误,“候骑”是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诗人到萧关,遇见了侯骑,却没有见到将官,原来都护正在前线作战。写出了战事之紧,表达了对将官的赞美。
二、(24-25·八上·甘肃兰州教育局第四片区·期中)诗歌鉴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
2.“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简要分析。
【答案】1.秋天
2.凉,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秋风秋雨的“凉”意,又写出了离别在即内心的悲凉。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中提到“江楼橘柚香”,秋天是橘子、柚子成熟的季节,橘柚飘香暗示了送别的季节是秋天。此外,“江风引雨入舟凉”也体现出秋天的凉意。整首诗通过橘柚香和江风秋雨营造出秋天送别的氛围。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江风引雨入舟凉”意为: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这句中的“凉”字最能体现离愁。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江风携雨吹入舟中,带来了身体上的凉意,这是对客观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在这送别的时刻,朋友即将远去,诗人内心满是不舍与惆怅,这种离愁别绪让内心也充满了悲凉之感。“凉”字巧妙地将外在的环境之凉与内在的情感之悲融合在一起。诗人在江楼与友人醉别,风雨入舟的凉意更烘托出离别的哀伤,一语双关,使离愁更加深刻可感,让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三、(24-25˙八上˙甘肃武威凉州区和平联片˙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于表现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之美。
B.中间四句直述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
C.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D.《梁甫行》这首诗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言简意赅。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A
2.表现了对统治者的极端愤慨,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该句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情感主旨的把握。
该诗的颔联和颈联描写了“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尾联写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这两句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人想见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敝,村落萧索等更广阔的社会图画。此诗通过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极端愤慨。
四、(23-24˙八上˙甘肃庆阳市˙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南溪早春【注释】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释】本诗选自《退休集》,南溪是诗人故乡村前小溪,诗人筑室于此。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庆:诗家美景在早春。读了这两百写春景的诗,我真觉得早春风光美丽无限。 甲诗借助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典型意象,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小阳:是的,乙诗则通过“ ”“ ”,表现出柳树和桃树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凸显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小庆:两首诗歌的感情都很美好,诗人游赏明媚春景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读诗时也觉得愉悦。
小阳:是的,细品《南溪早春》的尾联,还能读出杨万里对雨足年丰的期盼呢,这期盼还彰显着对民生的关切之情。
小庆:确实,尾联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进入新年之后, ,看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此诗用词通俗生动又富有理趣,更见诗人拳拳之心。
【答案】垂处绿 末梢红 新雨下得很足(或:足新雨)。
【解析】第一、二空,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乙诗中写柳树和桃树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的句子是“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因此可用“垂处绿”“末梢红”来填空。
第三空,考查诗歌内容概括。
《南溪早春》尾联“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两句以春雨兆丰年收结。“更入新年”点出早春,进入新年之后;“足新雨”,新雨下得很足,看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丰收,恐怕还算不上最好的年景。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新年”与“去年”的对比手法。这个结尾,说明作者并不仅仅对早春的到来欣喜欢愉,而且关切着民生。
五、 (23-24·八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在诗歌颔联中,作者选取了征蓬、归雁两个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好在哪里。
2. 有人认为,诗歌颈联“直”“圆”二字用得最妙,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答案】1. “征蓬”、“归雁”既是诗人出使边塞所见之景象,也是诗人用以自比的意象。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出塞,却把自己比作随风飘飞的蓬草和飞入胡天的“归雁”,暗含了他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 “直”修饰“孤烟”, 表现孤烟之高,在表现大漠浩瀚景色单调之余,增添劲拔、坚毅之美;“圆”修饰落日,表现落日之圆,落日本容易使人产生伤感之意,却因其“圆”而给人以温暖苍茫之感。此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用得极妙。
【解析】1.本题考查意象。
归雁北翔,诗人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蓬草和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征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抑郁。“征蓬、归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单车”形容轻车简从,借蓬草自况,写孤身出塞的飘零之感,抒发诗人的孤单寂寞。
2.本题考查炼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直上,一个“直”字写,既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又暗含作者因出使边塞内心孤寂,抑郁的心情;接下来写落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大漠中太阳渐渐落又有苍茫之感。一“直”一“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作者内心感慨,满是悲壮。
一、(24-25˙八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颈联的画面。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骑着马,带着猎物也回来了。
2.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中画面。
这首诗的颈联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驱犊返”“带禽归”是动态描写。牧人驱赶牛犊、猎人骑马带猎物归来,这些动态的场景给原本宁静的画面增添了活力与生机。这里的牧人和猎人都是自然中的人物角色。他们的活动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在“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牧人和猎人的归来显得和谐自然。他们与自然相互依存,是这幅秋日傍晚田园画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体现了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和宁静祥和。
示例: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犊缓缓返回,那牛犊在牧人的吆喝下,慢悠悠地朝着家的方向前行;而打猎的人骑着马,马背上驮着猎物归来,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余晖下逐渐清晰,给人一种质朴而宁静的感觉。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乡村傍晚的动态之美。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中“采薇”是一个典故。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这里诗人运用这个典故,借古人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一个与自己相知、相识、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于是只能追怀古时的隐士,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度日的人,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在表达情感上更加含蓄深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相顾无相识”直接表达出诗人的孤独感,在他所处的环境里,找不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无人相伴,更是精神层面的无人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在周围的人群中却找不到共鸣,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他在隐居生活中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满足感。虽然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和纷扰,但内心的苦闷却没有得到解脱。他通过追怀古代的隐士,表达出对自己当前这种隐居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又有着对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无奈和惆怅。
二、 (24-25˙八上˙甘肃武威凉州区武威三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下面关于诗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叙写了塞外壮阔雄奇的景象,画面开阔,意境浑厚,表离别伤感。
B. 首联交代了此行目的,以及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辽阔,路途遥远。
C. “征蓬”喻漂泊的游子,本诗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也暗写诗人惆怅的内心。
D. 尾联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暗示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
2. 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1. A
2. “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烟的笔直也可给分)用“圆”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落日之低,荒漠的辽阔、苍茫也可给分)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描绘出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塞外风光也可给分)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因被排挤而感受到的孤独、寂寞和悲伤。但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他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净化,进而升华为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其坚韧和豁达的胸怀。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赏析。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在无边的大漠中,没有一丝风,孤烟笔直地冲向云霄,给人一种坚定、刚强之感;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描绘出落日的形态,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展现了边塞的壮美风光,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边疆大地的热爱与赞叹,以及在这壮阔景象面前的渺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直”“圆”二字的运用使塞外的景象更显现出一种画面的壮阔,这也正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 (24-25˙八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洪祥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的“荆门”和“楚国”分别点明了李白乘舟出蜀的行经地和目的地。
B.颔联描绘了浩荡的长江挣脱山峦的束缚,奔腾涌入辽阔原野的壮观景象。
C.颈联写明月的倒影和堆叠的云彩,用生动的比喻展现出水静岸阔的景色。
D.全诗意境辽阔,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倜傥不群的个性和对未来迷茫的心境。
2.《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你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1.D
2.《黄鹤楼》中,诗人通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自己在黄昏时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而《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则通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与不舍,通过江水送行的意象,传达出对家乡的深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D.“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有误,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诗人触景生情,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诗人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在黄昏时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 (23-24·八上·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期中)阅读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场景
2. 请对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做简要赏析。
【答案】1.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此景象的欣喜和新鲜。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作者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月夜俯视所见。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据此可知,这首诗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蕴含着诗人当时见此景象的欣喜和新鲜之情。
五、(23-24·八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有同学认为可以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请你为他分析两种说法的区别。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几处”紧扣“早莺”,突出的是早春时节的特点,也与后一句的“谁家”相照应,对仗工整;而“处处”则与整联诗内容和形式契合不了。
2. 本诗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几处”紧扣“早莺”,意味着早春时节,黄莺还只是在少数地方出现,它们可能在寻找适合筑巢的暖树。这种表述既突出了早春的特点,也给人一种清新、生机初现的感觉。同时,“几处”与后一句中的“谁家”相照应,使得整联诗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艺术美感。而如果将“几处”改为“处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数量的增加,但实际上却改变了整联诗的内容和形式。“处处”意味着黄莺已经遍布各地,这与早春时节的特点不符。“处处”与“谁家”在形式上并不对仗,破坏了诗的韵律和美感。因此,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看,“几处”更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对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早春特有景象的细腻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新生事物的敏感与欣喜。同时,“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湖东景色的留恋和陶醉,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赞美。
一、(24-25˙八上˙甘肃平凉庄浪县˙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驳驳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骎(qīn)骎: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军事要塞。
1.关于【甲】文,《红楼梦》里香菱说颈联中“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说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2.下列对诗歌【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边疆的环境:北风凛冽,白草凋敝,一和胡人的战马跑得快。
B.颔联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C.尾联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引发出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答案】1.有道理。“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一“直”一“圆”描绘出塞外独特壮丽的景象。
2.B
3.甲诗:雄浑。乙诗:凄苦。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即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孤”说明是一缕烽烟,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衬托了大漠的空旷和纯净;“直”写大漠无风,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烽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写落日的形状,衬托出大漠的苍茫。“直”“圆”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因此,香菱说得有道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B.颔联“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并非描写边将夜间巡逻赏月的愉悦,而是通过“夜后”“戍楼”“秋来”的意象塑造出一种孤寂和思乡的情感,反映了边将因长期戍守边疆而愁苦的内心状态;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甲诗《使至塞上》通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雄浑,给人一种壮美的视觉感受。乙诗《塞下曲》则通过“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驳驳”以及“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等描写,表现了边塞环境的严酷和战争的持久,给人一种悲凉的情感体验。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二、(23-24˙八上˙甘肃武威市凉州武威八中˙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试从前两句中的“都”“惊”来分析诗人流露出的情感。
2.诗歌三、四句把春雪写得既有灵性又饶有情趣,试作赏析。
【答案】1.“都”字,流露出诗人漫长寒冬中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之情。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似乎雪花等不及了,竟纷纷扬扬化作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光。这样就增加了诗的意趣。
【解析】1.本题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所以这个“都”字,流露出诗人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一定要答出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欣赏诗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白雪”“故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雪花的状态外,还要答出诗人对景色的情感和诗歌的情趣。
三、(23-24·八上·甘肃定西市·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诗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月下独酌①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②饮,影徒③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①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清高宗敕评此诗: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②不解:不懂。③徒:空。
1.赏析《渡荆门送别》的颔联。
2.请结合诗歌内容,参考注释,探析两首诗里,李白借“月”分别表达怎样的感情。
【答案】1.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月下独酌》中诗人借明月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出了诗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角度一,从炼字方面,抓出关键词眼进行赏析。“随”字不仅表现出山随着平原的延伸而逐渐消失的动态画面,也呈现出诗人行舟上随着平原的延伸而逐渐开阔的视野和心境。这个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从局促到舒展的变化,以及他逐渐探索新环境的决心和勇气。“入”字则表现出江水奔腾向前,流入荒原,融入无尽的天地之中的磅磺气势。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江水的动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新环境的接纳和融入。江水象征着诗人的决心和勇气,它的奔腾向前象征着诗人的不断前进,而它融入荒原,则预示着诗人在新环境中的融入和发展。
角度二,从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写作手法方面,这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这两句诗是作者初出荆门时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从中可看出李白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和意气风发的状态。
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月”是指月亮,“下”的意思是倒映,“天镜”是比喻的说法,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情景比作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指天上的云霞,“海楼”指的是海市蜃楼,这一句意思是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作者写朗月照耀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平静,表现作者初次出峡,见到辽阔美景的新鲜感受。
《月下独酌》是诗人在“独酌无相亲”时写的,在将“月”人格化并在想象中同“月”一番交欢之后,诗人不得不同“月”“醉后各分散”,回到无情的现实之中。用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的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四、(23-24˙八上˙甘肃酒泉二中˙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③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3.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C
2.甲诗颔联通过对莺、燕两种对春天敏感的、有代表性的鸟来描写早春:“几处”,说明莺尚不多;“争暖树”,说明天气尚冷;“谁家”,说明燕刚到且少;“啄春泥”,说明燕刚开始建巢,春来尚早。这些和“早”(早到)、“新”(刚来)一起,无不透露着早春气息。
3.抒情方式:两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天来临时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1.C.“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错误。“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的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故选C。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比较。甲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直抒胸臆,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表达了对早春的热爱之情。乙诗尾联“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的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直抒胸臆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据此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