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2024)九年级全册11.3 电荷【题型1】原子及其结构【典型例题】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质子、中子和电子均属于带电粒子C.银河系、地球、电子、分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D.卢瑟福建立了类似于行星绕目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举一反三1】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排斥力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不动的C.扫地时灰尘飞舞,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D.电子、质子、原子是按照由小到大的尺度排序的【举一反三2】将摩擦后带正电的泡沫餐盘放在桌面,将几个不带电的泡沫小球放在餐盘上使小球带电,会看到小球上下跳动,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餐盘带正电是因为得到了电子B.小球与餐盘接触瞬间,电流方向是从小球到餐盘C.小球由于与餐盘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向上运动D.摩擦后的餐盘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举一反三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说明电子可以再分B.海绵容易被压缩因为分子间隙大C.卢瑟福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举一反三4】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处粒子整体不显电B.甲处粒子带正电C.甲处粒子是核外电子D.在通常情况下,整个原子对外显负电【举一反三5】如题图所示是氦的原子模型示意图,原子是由 和 构成,在B结构中不带电的是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说明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质子和中子内部 (存在/不存在)更小的微粒;摩擦起电的本质是该示意图中未标出的 发生了转移。【举一反三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汤姆生在1889年发现电子,认识到 是可分的,进而提出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如图甲);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建立类似行星绕日结构(如图乙),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系中的 。【举一反三8】2024年5月12日是母亲节,小宇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束鲜花,美丽的鲜花散发着芬芳,这是 现象;小宇当天在查阅物理资料时了解到: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 组成。【题型2】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典型例题】不带电的验电器,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金属箔张开。其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B.玻璃棒带正电,说明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C.正电荷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举一反三1】东汉《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指的是经过摩擦的玳瑁外壳(顿牟)能吸引(掇)芥菜子、干草等屑末。若摩擦过的玳瑁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摩擦过的玳瑁外壳带正电B.玳瑁外壳被摩擦时,创造了电荷C.摩擦过的玳瑁外壳能吸引草屑,和验电器工作原理相同D.摩擦过的玳瑁外壳吸引草屑,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其中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发现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B.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开,说明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连接的一瞬间,正电荷从B流向AD.连接的一瞬间,金属杆中电流方向是从B流向A【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电,用此玻璃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异种电荷B.瞬间电流的方向从玻璃棒流向验电器C.金属箔带了负电D.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负电【举一反三4】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的金属球,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 。另一个验电器B不带电(如图1所示)。用带手柄的金属杆把A和B连起米,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开(如图2所示)。金属杆的瞬间电流方向是 (选填“由A到B”或“由B到A”)。【举一反三5】验电器工作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如图所示,金属箔带 电。【举一反三6】小华制作的验电器如图所示,将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后,金属箔片张开,其原理是 。【举一反三7】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如图所示,金属球与金属箔之间用金属杆连接。若将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是因为两个金属箔片带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题型3】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典型例题】下列应用中,属于防止静电带来危害的是( )A.静电喷涂 B.静电除尘 C.静电复印 D.油罐车的拖地铁链【举一反三1】静电虽然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但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列属于静电应用的是( )A.B.C.D.【举一反三2】下列应用中,属于防止静电带来危害的是( )A.静电除尘 B.油罐车的拖地铁链 C.静电喷涂 D.静电复印【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电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橡胶棒得到电子C.油罐车底部有铁链拖在地上,是为了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D.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小纸屑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吸引【举一反三4】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题型4】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典型例题】有A、B两个轻质小球,A带正电,A、B相互吸引,B球的带电情况是( )A.可能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C.可能带负电D.一定带负电【举一反三1】学习了摩擦起电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拿梳子梳头发,结果出现了梳子把头发吸起来的现象,如图所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A.小明的头发带有异种电荷B.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头发带了电C.梳子与小明头发带有同种电荷D.摩擦的方法使电子发生了转移【举一反三2】如图a,用绝缘线分别悬吊甲、乙两轻小物体,摩擦后失去电子的玻璃棒分别靠近甲、乙,现象如图b所示,则乙一定带 电;甲和乙靠近时,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会相互吸引。【举一反三3】干燥的季节,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观察到如下现象,请分别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形成的原因:(1)梳头的过程中头发会越梳越蓬松;(2)头发随梳子飘起来。【题型5】摩擦起电【典型例题】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发现梳子会吸引头发,原因是( )A.塑料梳子具有吸引头发的性质B.塑料梳子和头发经摩擦带上同种电荷C.塑料梳子和头发经摩擦带上异种电荷D.塑料梳子只能吸引头发【举一反三1】下列贴在加油站的安全标识,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A.B.C.D.【举一反三2】2024·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轻薄,不能直接拿取,正确的方法是:如图所示,用羽毛轻轻摩擦干燥的纸垫,随后让羽毛靠近金箔,金箔被吸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羽毛和纸垫摩擦创造了电荷B.正电荷在羽毛和纸垫间转移C.羽毛和纸垫带上了同种电荷D.羽毛带电从而吸引轻小物体【举一反三3】春天花香四溢,这是 现象,冬天脱毛衣时有火花出现,这是 现象。【举一反三4】运送汽油的油罐车都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请你运用电学知识解释这样做的道理。【题型6】两种电荷【典型例题】小珠用丝绸包裹手指在玻璃板上用力摩擦,写下“一”字,然后在玻璃板上均匀撒上泡沫粒,竖起玻璃板,板上就留下了由泡沫粒组成的“一”字,如题图所示。关于摩擦后的玻璃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板创造了电荷B.玻璃板和丝绸带上了同种电荷C.玻璃板带负电荷D.玻璃板能吸引轻小物体【举一反三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带上了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B.丝绸带上了正电荷C.玻璃棒带上了负电荷D.摩擦过程中创造了新的电荷【举一反三2】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待其静止后,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橡胶棒的一端。能正确表示两棒所带电荷及橡胶棒运动情况的图是( )A. B.C. D.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举一反三3】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待其静止后,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橡胶棒的一端。能正确表示两棒所带电荷及橡胶棒运动情况的图是( )A. B.C. D.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举一反三4】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乱龙》中记录了“顿牟掇芥(dùnmóuduōji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顿牟)能吸引(掇)芥菜子、干草等微小屑末(芥)。这一记述说明( )A.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C.摩擦后的琥珀与芥菜子、干草等微小屑末带上了同种电荷D.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举一反三5】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 电荷,验电器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能被吸引,说明带电体能够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 种,与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带的电荷是 。【举一反三7】如下表是几位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1)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 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 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由表中可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玻璃带 电;(3)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纸 (选填“强”或“弱”);(4)A、B、C、D是四个带电小球,将它们用细线吊起来后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球带负电,则A球 电,C球带 电,D球带 电。【举一反三8】(1)在探究静电现象实验时,小华同学发现: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够吸引轻小纸屑,这种现象叫做 ;①根据你所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下列关于带电原因的猜想,正确的是 ;A.摩擦创造了电荷 B.由于电子发生了转移 C.由于质子发生了转移②毛皮摩擦过塑料尺后,塑料尺 (选填“带”或“不带”)电;(2)①小明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过橡胶棒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②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这说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 (选填“同”或“异”)种电荷;③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后,小明思考:自然界除了这两种不同的电荷,是否还有第三种电荷呢 于是他把其他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自然界中 。北师大版(2024)九年级全册11.3 电荷(参考答案)【题型1】原子及其结构【典型例题】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质子、中子和电子均属于带电粒子C.银河系、地球、电子、分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D.卢瑟福建立了类似于行星绕目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答案】AD【解析】根据物质的定义可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可知A正确;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可知B错误;银河系、地球、分子、电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排列的,可知C错误;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类似于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举一反三1】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排斥力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不动的C.扫地时灰尘飞舞,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D.电子、质子、原子是按照由小到大的尺度排序的【答案】D【解析】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镜子碎片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无法使碎片重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排斥力,可知A错误; 宇宙是一个层次的天体系统,一切天体都在不停息地运动着,可知B错误; 扫地时灰尘飞舞,那是灰尘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可知C错误; 电子是原子内部的一个非常小的粒子,它围绕原子核运动,电子的尺度在原子内部是最小的。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中子一起构成了原子核。质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但在整个原子的尺度中,它仍然是非常小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它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外的轨道上运动。原子的尺度远大于电子和质子。可知D正确。【举一反三2】将摩擦后带正电的泡沫餐盘放在桌面,将几个不带电的泡沫小球放在餐盘上使小球带电,会看到小球上下跳动,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餐盘带正电是因为得到了电子B.小球与餐盘接触瞬间,电流方向是从小球到餐盘C.小球由于与餐盘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向上运动D.摩擦后的餐盘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答案】C【解析】餐盘带正电是由于失去电子,可知A错误;餐盘带正电,与小球接触的瞬间,电子从小球移动到餐盘,则电流方向是从餐盘到小球,可知B错误;餐盘带正电,与小球接触的瞬间,电子从小球移动到餐盘,小球失去电子也带正电,由于小球与餐盘均带正电,所以会相互排斥,导致小球向上运动,可知C正确;摩擦餐盘时,对餐盘做功,从而增加餐盘的内能,可知D错误。【举一反三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说明电子可以再分B.海绵容易被压缩因为分子间隙大C.卢瑟福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答案】D【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得失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可知A错误;海绵容易被压缩是因为自身材料、结构问题,不能说明分子间隙大,可知B错误;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知C错误;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是膨胀的、演化的,可知D正确。【举一反三4】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处粒子整体不显电B.甲处粒子带正电C.甲处粒子是核外电子D.在通常情况下,整个原子对外显负电【答案】C【解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一般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氢原子核除外),其体积很小,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有正电荷。由图知道,甲处粒子是核外电子,乙处粒子是原子核,带正电,可知C正确,ABD错误。【举一反三5】如题图所示是氦的原子模型示意图,原子是由 和 构成,在B结构中不带电的是 。【答案】 原子核 电子 中子【解析】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如图,B为原子核,它的结构中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说明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质子和中子内部 (存在/不存在)更小的微粒;摩擦起电的本质是该示意图中未标出的 发生了转移。【答案】 存在 电子【解析】由图知道,质子和中子内部还有夸克,说明质子和中子内部存在更小的微粒。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由图知道,电子在图中未标出。【举一反三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汤姆生在1889年发现电子,认识到 是可分的,进而提出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如图甲);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建立类似行星绕日结构(如图乙),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系中的 。【答案】 原子 太阳【解析】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了原子可分。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它相当于太阳系中的太阳。【举一反三8】2024年5月12日是母亲节,小宇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束鲜花,美丽的鲜花散发着芬芳,这是 现象;小宇当天在查阅物理资料时了解到: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 组成。【答案】 扩散 电子【解析】美丽的鲜花中的带有花香的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散发着芬芳,是扩散现象。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题型2】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典型例题】不带电的验电器,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金属箔张开。其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B.玻璃棒带正电,说明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C.正电荷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答案】D【解析】A.摩擦起电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BC.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因丝绸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更强,所以玻璃棒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导致丝绸带负电,玻璃棒带正电,正电荷没有发生转移,故BC错误;D.玻璃棒带正电,接触金属球后,金属球的电子转移至玻璃棒,金属箔片因带上正电而相互排斥,所以会张开,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D正确。故选D。【举一反三1】东汉《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指的是经过摩擦的玳瑁外壳(顿牟)能吸引(掇)芥菜子、干草等屑末。若摩擦过的玳瑁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摩擦过的玳瑁外壳带正电B.玳瑁外壳被摩擦时,创造了电荷C.摩擦过的玳瑁外壳能吸引草屑,和验电器工作原理相同D.摩擦过的玳瑁外壳吸引草屑,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答案】D【解析】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若摩擦过的玳瑁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则被摩擦过的玳瑁外壳带负电,故A错误;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玳瑁外壳被摩擦时,发生的是电荷的转移,而非创造了电荷,故B错误;CD.摩擦过的玳瑁外壳能吸引草屑,是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验电器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二者原理不同,故C错误,D正确。故选D。【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其中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发现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B.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开,说明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连接的一瞬间,正电荷从B流向AD.连接的一瞬间,金属杆中电流方向是从B流向A【答案】D【解析】验电器A带负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可知A错误;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开,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B错误;连接的一瞬间,验电器A的电子从A经过金属棒流向B,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可知金属杆中电流方向是从B流向A,可知C错误,D正确。【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电,用此玻璃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异种电荷B.瞬间电流的方向从玻璃棒流向验电器C.金属箔带了负电D.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负电【答案】B【解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A错误;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验电器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所以瞬间电流的方向是从玻璃棒到验电器,可知B正确;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球带负电,金属箔带正电,可知C错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可知D错误。【举一反三4】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的金属球,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 。另一个验电器B不带电(如图1所示)。用带手柄的金属杆把A和B连起米,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开(如图2所示)。金属杆的瞬间电流方向是 (选填“由A到B”或“由B到A”)。【答案】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由B到A【解析】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A的金属球接触,因为橡胶棒带负电,可知A带负电,验电器A的金属箔能够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负电荷(电子)由A转移到B,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方向从B到A。【举一反三5】验电器工作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如图所示,金属箔带 电。【答案】 排斥 负【解析】验电器工作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是因为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也带上了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缘可知。【举一反三6】小华制作的验电器如图所示,将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后,金属箔片张开,其原理是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解析】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电荷通过验电器的金属球传给金属杆,再传给两片金属箔,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举一反三7】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如图所示,金属球与金属箔之间用金属杆连接。若将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是因为两个金属箔片带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答案】同种 排斥【解析】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荷在带电体和两片金属箔间发生转移,两片金属箔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电荷在带电体和两片金属箔间发生转移,两片金属箔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题型3】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典型例题】下列应用中,属于防止静电带来危害的是( )A.静电喷涂 B.静电除尘 C.静电复印 D.油罐车的拖地铁链【答案】D【解析】静电喷涂,喷枪喷出的油漆微粒带正电,因相互排斥而散开,形成雾状,被喷涂的物体带负电,对雾状油漆产生引力,把油漆吸到表面,属于静电应用,可知A不符合题意;静电除尘时除尘器中的空气被电离,烟雾颗粒吸附电子而带负电,颗粒向电源正极运动,属于静电应用,可知B不符合题意;静电复印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使碳粉吸附在纸上,属于静电应用,可知C不符合题意;利用油罐车尾部的铁链将产生的静电导走,这是防止静电危害,可知D符合题意。【举一反三1】静电虽然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但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列属于静电应用的是( )A.B.C.D.【答案】A【解析】A.静电复印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使碳粉吸附在纸上,属于静电应用。故A符合题意;B.运输易燃品的车辆尾部挂有一条铁链是为了把产生的静电导走,属于静电的防护。故B不符合题意;C.飞机在滑行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导电橡胶做的轮子能将静电导入地面,属于静电的防护,故C不符合题意;D.静电释放器能将人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释放出去,属于静电的防护,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 A。【举一反三2】下列应用中,属于防止静电带来危害的是( )A.静电除尘 B.油罐车的拖地铁链 C.静电喷涂 D.静电复印【答案】B【解析】静电除尘时除尘器中的空气被电离,烟雾颗粒吸附电子而带负电,颗粒向电源正极运动,属于静电应用,可知A不符合题意;利用油罐车尾部的铁链将产生的静电导走,这是防止静电危害,可知B符合题意;静电喷涂,喷枪喷出的油漆微粒带正电,因相互排斥而散开,形成雾状,被喷涂的物体带负电,对雾状油漆产生引力,把油漆吸到表面,属于静电应用,可知C不符合题意;静电复印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使碳粉吸附在纸上,属于静电应用,可知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电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橡胶棒得到电子C.油罐车底部有铁链拖在地上,是为了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D.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小纸屑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吸引【答案】BC【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可知A不符合题意;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可知B符合题意;汽车行驶时,油罐中的汽油随车的振动摩擦起电,如果不及时的将这些静电导走,一旦出现放电现象,就会发生爆炸事可知;由于铁链和大地容易导电,铁链使油罐表面与大地相连,使油罐中的电荷不断地中和,减小油罐爆炸的危险,可知C符合题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摩擦过的塑料尺带电,所以能吸引小纸屑,可知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4】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答案】见解析【解析】汽油运输过程中,装汽油的桶与车之间相互摩擦会产生静电,塑料不易导电,为了防止静电聚集过多导致汽油发生爆炸现象,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一般选用铁桶装运汽油,及时将静电导出。【题型4】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典型例题】有A、B两个轻质小球,A带正电,A、B相互吸引,B球的带电情况是( )A.可能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C.可能带负电D.一定带负电【答案】C【解析】有A、B两个轻质小球,A带正电,A、B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B球的带电情况是可能带负电或者不带电。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举一反三1】学习了摩擦起电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拿梳子梳头发,结果出现了梳子把头发吸起来的现象,如图所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A.小明的头发带有异种电荷B.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头发带了电C.梳子与小明头发带有同种电荷D.摩擦的方法使电子发生了转移【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头发之间相互排斥,带有同种电荷,可知A错误;梳子与头发摩擦,梳子和头发都带电,此过程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可知D正确,B错误;梳子与头发摩擦,原子核束缚本领强的物质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本领弱的物质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所带的电荷不同,可知C错误。【举一反三2】如图a,用绝缘线分别悬吊甲、乙两轻小物体,摩擦后失去电子的玻璃棒分别靠近甲、乙,现象如图b所示,则乙一定带 电;甲和乙靠近时,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会相互吸引。【答案】正 一定【解析】摩擦后失去电子的玻璃棒丙带正电,如图b所示,乙、丙相互排斥,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乙一定带正电。甲、丙相互吸引,则甲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乙带正电,甲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故甲和乙靠近时一定会相互吸引。【举一反三3】干燥的季节,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观察到如下现象,请分别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形成的原因:(1)梳头的过程中头发会越梳越蓬松;(2)头发随梳子飘起来。【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解析】(1)干燥的季节,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塑料与头发相互摩擦,两种物质对电子束缚能力不同,由于得失电子带上异种电荷,而头发之间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会越梳越蓬松。(2)由于头发和梳子带上了异种电荷,根据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头发和梳子会相互吸引,头发随梳子飘起来。【题型5】摩擦起电【典型例题】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发现梳子会吸引头发,原因是( )A.塑料梳子具有吸引头发的性质B.塑料梳子和头发经摩擦带上同种电荷C.塑料梳子和头发经摩擦带上异种电荷D.塑料梳子只能吸引头发【答案】C【解析】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后,产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头发和梳子带上了异种电荷,所以梳子会吸引头发,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举一反三1】下列贴在加油站的安全标识,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A.B.C.D.【答案】D【解析】A.烟火会把油气点燃,发生爆炸事故,与摩擦起电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B.加油时如果不熄火,有可能会把油气点燃,发生爆炸事故,与摩擦起电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易燃物容易起火把油气点燃,发生爆炸事故,与摩擦起电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禁止穿化纤服装是因为化纤服装摩擦时,会产生静电,放电时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引发加油站火灾或爆炸,故D符合题意。故选D。【举一反三2】2024·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轻薄,不能直接拿取,正确的方法是:如图所示,用羽毛轻轻摩擦干燥的纸垫,随后让羽毛靠近金箔,金箔被吸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羽毛和纸垫摩擦创造了电荷B.正电荷在羽毛和纸垫间转移C.羽毛和纸垫带上了同种电荷D.羽毛带电从而吸引轻小物体【答案】D【解析】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在摩擦过程中,一些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两个物体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可知A错误。在摩擦起电中,转移的是电子,而不是正电荷。电子带负电,所以实际上是负电荷在羽毛和纸垫间转移,可知B错误。由于羽毛和纸垫摩擦后,电子发生了转移,它们会带上异种电荷,而不是同种电荷,可知C错误。羽毛在摩擦后带上了电荷,根据电荷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因此,羽毛能够吸引轻小的金箔,可知D正确。【举一反三3】春天花香四溢,这是 现象,冬天脱毛衣时有火花出现,这是 现象。【答案】扩散 摩擦起电【解析】春天花香四溢是花香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在空气中扩散被人闻到,这是扩散现象。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经常听到啪啪的响声,并且有小火花出现,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举一反三4】运送汽油的油罐车都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请你运用电学知识解释这样做的道理。【答案】见详解【解析】油罐车在行驶过程中,会由于摩擦而带电,油罐车后面拖地的铁链,其作用是把摩擦产生的电荷及时导入大地,避免由静电造成危害。【题型6】两种电荷【典型例题】小珠用丝绸包裹手指在玻璃板上用力摩擦,写下“一”字,然后在玻璃板上均匀撒上泡沫粒,竖起玻璃板,板上就留下了由泡沫粒组成的“一”字,如题图所示。关于摩擦后的玻璃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板创造了电荷B.玻璃板和丝绸带上了同种电荷C.玻璃板带负电荷D.玻璃板能吸引轻小物体【答案】D【解析】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没有创造新的电荷,故A错误;B.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摩擦时,束缚能力强的物质把束缚能力弱的物质的电子吸引过来,得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故B错误;C.物理上,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故C错误;D.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是能吸引轻小物体,玻璃板与丝绸摩擦带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故D正确。故选D。【举一反三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带上了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B.丝绸带上了正电荷C.玻璃棒带上了负电荷D.摩擦过程中创造了新的电荷【答案】A【解析】根据正电荷的定义可知,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所以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丝绸带上了负电荷,可知A正确,BC错误;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可知D错误。【举一反三2】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待其静止后,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橡胶棒的一端。能正确表示两棒所带电荷及橡胶棒运动情况的图是( )A. B.C. D.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答案】C【解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3】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待其静止后,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橡胶棒的一端。能正确表示两棒所带电荷及橡胶棒运动情况的图是( )A. B.C. D.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答案】C【解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4】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乱龙》中记录了“顿牟掇芥(dùnmóuduōji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顿牟)能吸引(掇)芥菜子、干草等微小屑末(芥)。这一记述说明( )A.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C.摩擦后的琥珀与芥菜子、干草等微小屑末带上了同种电荷D.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答案】D【解析】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可知A不符合题意;摩擦起电的实质的电子的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摩擦后的琥珀与芥菜子、干草等微小屑末带上了异种电荷。可知BC不符合题意;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顿牟)带了电,因此能吸引(掇)芥菜子、干草等微小屑末(芥)。可知D符合题意。【举一反三5】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 电荷,验电器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答案】 正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解析】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带负电,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当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电,张开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能被吸引,说明带电体能够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 种,与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带的电荷是 。【答案】吸引轻小物体 两 正电荷【解析】有机玻璃棒因与丝绸摩擦而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有机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能被吸引。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必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人们得出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人们规定: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举一反三7】如下表是几位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1)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 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 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由表中可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玻璃带 电;(3)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纸 (选填“强”或“弱”);(4)A、B、C、D是四个带电小球,将它们用细线吊起来后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球带负电,则A球 电,C球带 电,D球带 电。【答案】 玻璃棒 橡胶棒 负 弱 负 正 正【解析】(1)根据两种电荷的定义可知,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因为表格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所以石棉和玻璃摩擦后,石棉带正电,玻璃带负电。(3)按照题意,可知所给出的材料中次序越后的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强;羊毛与纸摩擦后,羊毛带正电,所以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弱。(4)已知B球带负电,由图可知:A排斥B,说明B与A带同种电荷,即A带负电;B吸引C,说明B与C带异种电荷,即C带正电;C排斥D,说明C与D带同种电荷,即D带正电。【举一反三8】(1)在探究静电现象实验时,小华同学发现: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够吸引轻小纸屑,这种现象叫做 ;①根据你所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下列关于带电原因的猜想,正确的是 ;A.摩擦创造了电荷 B.由于电子发生了转移 C.由于质子发生了转移②毛皮摩擦过塑料尺后,塑料尺 (选填“带”或“不带”)电;(2)①小明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过橡胶棒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②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这说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 (选填“同”或“异”)种电荷;③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后,小明思考:自然界除了这两种不同的电荷,是否还有第三种电荷呢 于是他把其他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自然界中 。【答案】 摩擦起电 B 带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 只有两种电荷【解析】(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够吸引轻小纸屑,是因为塑料尺带了电,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①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在相互摩擦时,束缚能力弱的原子的核外电子转移到束缚能力强的原子上,使物体带上电,可知AC错误,B正确。可知选B。②毛皮与塑料尺摩擦时,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2)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过橡胶棒也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②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会相互吸引,这说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异种电荷。③其他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跟玻璃棒吸引的,就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知,自然界中一种电荷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所以可得出的结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