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3课 “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第3课 “开元盛世”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 页码: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三课,承接“贞观之治”,聚焦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社会开放的全貌。教材以“开元盛世”为核心,从政治稳定、农业发展(曲辕犁、筒车)、手工业进步(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兴盛(长安城坊市制度、草市兴起、对外贸易)以及社会风气开放等多个维度展开叙述,辅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史料研读栏目,帮助学生构建对盛唐气象的整体认知。本课不仅是理解唐代国力鼎盛的关键节点,也为后续学习“安史之乱”及唐朝衰亡埋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课时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间线索,了解“贞观之治”等前期历史背景,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对唐朝这一强盛王朝普遍怀有浓厚兴趣,尤其对长安城、唐三彩、诗歌、乐舞等具象文化元素充满好奇。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对“盛世”背后的制度支撑(如官员考核、生产工具革新)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较为薄弱。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将“开元盛世”简单等同于皇帝英明或国家富裕,缺乏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维度联动发展的系统认识。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图片、情境创设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盛世”的深层内涵。
课时设计思想
本课以“探秘盛唐密码”为主线任务,创设“历史考察团”情境,带领学生化身“开元盛世调研员”,围绕“为何称‘开元’为‘盛世’?”这一核心驱动性问题,开展议题式探究。教学遵循“总—分—合”逻辑:先整体感知盛世风貌,再分领域解码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支柱,最后回归整体,提炼盛世特征。充分运用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依托教材图文、史料研读和地图分析,强化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注重知识建构与价值引领并重,在感受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同时,渗透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 认识到“开元盛世”的出现是政治制度完善、生产力发展、文化交流融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2. 理解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与后期怠政导致国势逆转的历史教训,初步形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因果关系的认知。
时空观念
1. 能够在唐朝疆域图和长安城平面图上准确指出开元年间的重要城市、经济中心和都城布局,建立空间定位意识。
2. 将“开元盛世”置于7世纪末至8世纪中期的时间轴中,明确其在隋唐历史进程中的位置,理解其承前启后的意义。
史料实证
1. 能够解读《登观音台望城》诗句、《旧唐书》材料及考古图片(如曲辕犁、唐三彩),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论证“开元盛世”的证据。
2. 学会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初步掌握运用不同类型史料互证的方法,增强历史解释的可信度。
历史解释
1. 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角度综合阐释“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及其内在联系。
2. 尝试分析“开元盛世”形成的条件(如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交通便利)及影响,提升历史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家国情怀
1. 感受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与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制度创新是实现繁荣的基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具体表现;长安城的布局特点与坊市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开元盛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协同发展的结果;认识盛世背后的制度支撑与潜在危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策略
采用议题式教学法统领全局,结合情境探究法激发兴趣,辅以合作探究法深化理解,教师适时讲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长安城平面图、曲辕犁与筒车图片、唐三彩文物图、《登观音台望城》诗文)、相关史料摘录、学习任务单。学生预习教材第14—19页内容,初步了解“开元盛世”概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情景对话导入:穿越千年的邀请函 (1)、展示“神秘信件”:
教师:“致未来的探索者:我是来自大唐开元年间的使者。我们的时代,宫阙巍峨,万国来朝;市井繁华,商旅不绝;百姓安居,文教昌明。若你愿见证真正的盛世,请随我踏上旅程。——长安城守”随后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穿越回那个传奇的时代?这封信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关键词有哪些?
(2)、引出课题与任务:
在学生回答“繁荣”“强大”“热闹”等词后,教师顺势引导:这个被无数人向往的时代,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秘的“开元盛世”。我们将组成“开元盛世调研团”,带着三个核心任务出发:第一,破解盛世的经济密码;第二,探寻文化的璀璨星光;第三,绘制长安的城市蓝图。现在,让我们正式开启这段历史之旅! 1. 认真倾听教师朗读的“神秘信件”,感受语言营造的历史氛围。
2. 积极回应教师提问,说出自己对“盛世”的初步印象,如“很富有”“很热闹”“外国人很多”等。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角色代入——成为“开元盛世调研员”。 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角色代入增强学习主动性;自然引出课题与学习目标。
讲授新知
(25分钟) 一、政治基石:明君贤臣与制度保障 (1)、解析“开元”年号与唐玄宗形象:
教师简要介绍唐玄宗李隆基即位背景,强调其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提倡节俭,使政局稳定。引用教材“相关史事”内容:“唐玄宗曾主持对县官的考核,当场就罢免了40多个不合格的县令。”通过这一具体案例,说明朝廷对地方治理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体现“政治稳定”是盛世的前提。
(2)、引入官员考核制度“四善”:
教师出示“四善”标准——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并解释其含义。特别强调对执法官员“推鞫得情,处断平允”的要求,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严格的考核制度如何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是否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经济密码:农工商业的全面繁荣 (1)、农业革命:从曲辕犁到筒车: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图片: 左侧为“筒车”构造图,右侧为敦煌壁画中的“曲辕犁”耕作场景。详细讲解曲辕犁的11个部件构成,突出其轻便灵活、省力高效的特点,极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筒车则利用水流自动提水灌溉,解决了旱地缺水难题。提问:这些农具的发明与推广,对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结合教材“垦田面积扩大”“亩产量提高”等文字,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手工业巅峰:丝瓷交辉耀九州:
展示教材陶瓷器物图: 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如冰如玉”,邢窑白釉瓷罐“类雪似银”,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妙”,唐三彩载乐骆驼“造型精美、色彩亮丽”。逐一讲解其产地、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强调蜀锦代表丝织业最高水平,越窑、邢窑分别代表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唐三彩则是低温釉陶的杰出代表,多用于随葬品,反映厚葬风俗与审美追求。
(3)、商业脉动:从长安到丝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崔融《旧唐书》记载:“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逐句翻译并分析:码头船只密集,昼夜不停进行贸易,反映出国内水运商贸的空前繁荣。进一步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广州、扬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茶叶、丝绸、瓷器远销海外,形成“扬一益二”的经济格局。 三、都市画卷:国际大都会长安 (1)、解读长安城平面图:
投影展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引导学生观察:上方为宫城(皇帝居所),中部为皇城(中央官署),下方为外郭城(居民区)。重点讲解“坊市制度”——坊为居住区,市为商业区(东市、西市),坊门市门定时开闭,体现严格城市管理。引用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让学生想象棋盘般规整的城市布局。
(2)、动态演变:坊市制度的松弛:
补充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后期出现“夜市”“侵街”现象,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为宋代“街市制”奠定基础。这反映了经济活力对传统制度的冲击与重塑。 1. 听取教师关于唐玄宗前期治国措施的讲解,记录关键信息。
2. 结合“罢免40余县令”案例,小组讨论制度化考核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3. 观察曲辕犁与筒车图片,描述其工作原理,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4. 欣赏越窑、邢窑、蜀锦、唐三彩图片,归纳各类手工业产品的特点与地位。
5. 阅读《旧唐书》材料,理解其反映的商业盛况,联想现代港口城市的繁忙景象。
6. 对照长安城平面图,识别宫城、皇城、外郭城及东市、西市位置,体会城市规划的严谨性。
7. 思考坊市制度从严格到松弛的变化原因,理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系统讲授核心知识,构建完整知识框架;通过图文结合、史料佐证,增强直观感受;层层设问引导深度思考,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合作探究
(10分钟) 一、分组任务:解码盛世密码 (1)、发布探究任务单: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领取一张任务卡:
第一组(经济组):结合教材图文,归纳开元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主要成就,制作一张“开元经济成就清单”。
第二组(城市组):根据长安城平面图和白居易诗句,绘制一幅简化的“长安城布局示意图”,标注主要功能区,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城市特点。
第三组(文化组):搜集教材中关于社会风气、乐舞(如梨园、《霓裳羽衣曲》)、茶文化(陆羽《茶经》)的信息,准备一段“盛世文化风采”口头汇报。
(2)、巡视指导与思维点拨:
教师巡视各组,参与讨论,提示学生关注细节,如曲辕犁的“轻便灵巧”、唐三彩的“载乐骆驼”体现的胡汉交融、陆羽被称为“茶圣”的文化意义。鼓励学生使用专业术语,如“坊市制度”“南青北白”“丝绸之路”等。 1. 学生按组就座,领取任务卡,明确分工(记录员、发言人、绘图员等)。
2. 组内合作查阅教材,提取关键信息,讨论整合,完成任务卡要求。
3. 经济组列出农具、作物、手工业品类、商业城市等条目;城市组绘制方格状城区,标出宫城、皇城、东西市;文化组整理开放风气、女子活动、乐舞机构、饮茶风尚等内容。
4. 准备小组展示内容。 通过合作学习促进知识内化;任务驱动提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分组汇报锻炼表达与协作技能。
展示交流
(8分钟) 一、成果展示与互动点评 (1)、组织小组汇报:
邀请三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成果。经济组宣读“开元经济成就清单”;城市组展示手绘“长安城布局图”并解读;文化组进行“盛世文化风采”演讲,可模仿古人语气增添趣味。
(2)、教师总结提升:
在每组汇报后,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并补充关键点:如强调茶叶已成为“日常消费品”,反映生活水平提高;指出长安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国际交往枢纽,外国商人、僧侣云集;提醒学生注意“开元盛世”背后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融合特征。 1. 小组代表清晰展示研究成果,语言流畅,条理分明。
2.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记录要点,准备提问或补充。
3. 参与课堂互动,对其他组汇报内容提出疑问或发表看法。 提供展示平台,增强学习成就感;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深化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升华主题。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回顾主线,提炼升华 (1)、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以板书为依托,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线:“开元盛世”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开放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宫殿与繁华的市场,更渗透在每一把曲辕犁的翻土声中、每一只唐三彩骆驼的驼铃里、每一盏越窑青瓷的温润光泽上。
(2)、情感升华:
强调“开元盛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展现了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份辉煌属于过去,也激励着今天的我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结构。
2. 感受盛唐气象,产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升华。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______,这一时期的盛世局面被称为“______”。
2. 开元年间,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先进农具有______和______。
3. 唐代著名的陶瓷器中,越窑以生产______瓷著称,邢窑以生产______瓷闻名,______则以造型精美、色彩斑斓而享誉中外。
4. 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______制度,其中______是居民住宅区,______是商业交易区。
二、史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1)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怎样的布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管理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探究
假如你是开元年间的一位外国商人,来到长安西市经商。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长安见闻日记”,描述你看到的城市景象、交易的商品以及感受到的社会氛围。(提示:可参考教材图片与文字)
板书设计
第3课 “开元盛世”
┌──────────────┐
│ 盛世密码 │
└──────────────┘

┌─────────────────┐
│ 政治基石:明君贤臣 · 四善考核 │
└─────────────────┘

┌─────────────────────────────┐
│ 经济繁荣 │
├─────────────┬───────────────┤
│ 农业 │ 手工业 │
│ 曲辕犁 → 提高耕作效率 │ 蜀锦 · 南青北白 · 唐三彩 │
│ 筒车 → 自动灌溉 │ │
├─────────────┴───────────────┤
│ 商业:坊市制度 · 长安 · 扬一益二 · 丝绸之路 │
└─────────────────────────────┘

┌─────────────────────────────┐
│ 社会文化 │
│ 开放风气 · 女子活动 · 梨园乐舞 · 陆羽《茶经》· 饮茶成风 │
└─────────────────────────────┘

┌─────────────────────────────┐
│ 时代精神:兼容并包 · 昂扬进取 · 文化自信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探秘盛唐密码”为主线,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与角色代入有效提升了课堂参与度。通过图文结合、史料研读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多角度理解“开元盛世”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在解读曲辕犁、筒车图片和长安城布局图时,表现出较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小组合作任务设计合理,各组均能围绕主题提取信息并完成展示,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世背后的制度支撑”时,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表面描述,未能充分关联政治清明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因果关系。今后教学中应增加对比分析环节,如将“开元初期”与“天宝末年”进行对照,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此外,对于“坊市制度松弛”这一动态演变过程,讲解略显简略,可补充更多生活化案例,使其更具象可感。 板书设计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作业设计兼顾基础、能力和拓展,特别是“长安见闻日记”能激发想象力与表达欲。整体而言,本节课较好达成了三维目标,但在思维深度引导和历史复杂性呈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在后续教学中持续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