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教案
基本信息
课题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页码: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承接上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重点讲述唐朝的建立及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过程。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首先介绍李渊建立唐朝的基本史实,随后聚焦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与政策实践,突出其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任用贤才、澄清吏治、轻徭薄赋等举措,最终形成政治清明、经济恢复、文教昌盛、民族关系融洽的“贞观之治”局面。教材通过魏征进谏、三省六部制完善、武则天统治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制度建设与人才选拔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材料研读、想一想、相关史事等栏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课时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有浓厚兴趣,但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和深层分析能力。此前已学习隋朝兴亡,初步了解大一统王朝的兴衰规律,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然而,“贞观之治”涉及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发展等多维度内容,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省六部制”“殿试”“均田制”等专业术语。同时,学生容易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如仅把唐太宗视为“明君”,而忽视其作为统治者的复杂性。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通俗的语言讲解和直观的史料呈现,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此外,学生已具备一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
课时设计思想
本课以“如何成就一个盛世?”为核心议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贯穿始终,围绕“贞观之治”的成因展开深度探究。通过创设“穿越成为贞观年间大臣”的情境主线,引导学生代入历史角色,在解决“如何劝谏皇帝”“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制定政策”等任务中主动建构知识。教学中融合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利用图片、文献、问题链等多种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精选《旧唐书·魏征传》《贞观政要》等原始材料,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观点的能力。板书设计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因果逻辑。作业设计体现分层理念,兼顾基础巩固与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到“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唐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生产关系、改善民生的结果。
2. 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应将其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合其政策与影响进行客观分析的方法。
时空观念:
1. 能够在时间轴上准确标注唐朝建立(618年)、唐太宗即位(626年)、魏征去世(643年)等关键时间节点,并描述其前后关联。
2. 在地图上指出长安、洛阳等地位置,理解都城选址与政治、经济格局的关系。
史料实证:
1. 能够阅读并提取《旧唐书·魏征传》中“以铜为镜……”等文言材料的核心信息,判断其反映的治国理念。
2. 运用《贞观政要》中关于社会状况的记载,分析“贞观之治”具体表现及其可信度。
历史解释:
1. 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成就,并解释其内在联系。
2. 分析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具体表现,说明其政策如何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家国情怀:
1. 感受唐太宗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精神品质,体会中国古代优秀治国智慧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 认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的主要措施,包括虚心纳谏、任用贤才、澄清吏治、轻徭薄赋等。
2. “贞观之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 【教学难点】 1. 理解“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权力运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加强皇权与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
2. 准确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地位,既要肯定其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贡献,也要认识其阶级局限性和统治本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策略
采用议题式教学法为主导,结合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问题驱动、史料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理解,注重课堂生成与即时反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含魏征画像、乾陵无字碑、曲辕犁与筒车图)、《旧唐书·魏征传》节选原文、《贞观政要·政体》材料、唐代疆域图、三省六部制流程图;学生预习课本第9—12页内容,查阅唐太宗、魏征相关小故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一、情境设问,引出主题。 (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PPT出示两幅图片: 提问:“同学们,请观察这两张图,一位是敢于直言的大臣,另一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们的共同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唐太宗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而武则天的墓碑为何不刻一字?”
引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唐朝,探寻‘贞观之治’背后的治国密码。”
(2)、回顾旧知,建立联系: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朝的兴亡,谁能简要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正是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穷兵黩武、拒谏饰非,导致民怨沸腾,最终二世而亡。那么,紧随其后的唐朝又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呢?这就要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起。” 1. 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回忆上节课内容,积极举手回答隋朝灭亡的原因。
3. 跟随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情境,产生探究兴趣。 利用视觉冲击力强的历史图像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设问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深层思考;复习旧知建立知识衔接,自然引出本课主题,实现承上启下。
讲授新知 一、群雄逐鹿,唐朝建立。 (1)、讲述背景,梳理脉络:
教师结合地图动态演示:617年,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趁机起兵,率军南下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定都于此。强调这是继隋之后又一个统一王朝的开端。补充说明李渊即唐高祖,其子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为后来夺权奠定基础。
(2)、解析玄武门之变,过渡权力:
简要介绍李世民与其兄太子李建成之间的权力斗争。指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迫使李渊退位。同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提醒学生注意:虽然手段残酷,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李世民更具政治才能,他的上台有利于国家稳定与发展。 二、以史为鉴,开创治世。 (1)、剖析教训,明确方向:
教师设问:“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迅速崩溃。请大家结合教材第9页内容,思考:他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归纳:一是暴政虐民,劳役繁重;二是拒谏饰非,堵塞言路;三是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进而指出,唐太宗由此确立了“以民为本”“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的治国总方针。
(2)、实施休养生息,恢复经济:
讲解唐太宗推行均田制,鼓励垦荒,减轻赋税(如实行租庸调制),允许百姓用实物代替劳役,减少大规模工程建设,让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引用《贞观政要》记载:“由是官吏多自清谨……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说明当时社会安定、物资丰盈的景象。
(3)、完善三省六部,强化制度:
展示“三省六部制”结构图, 详细解释: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六部分管具体事务。强调这种分工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机制,有效防止了权臣专断,加强了中央集权。举例说明一道政令需经三省流转方能生效,体现程序正义。
(4)、广纳贤才,任人唯贤:
介绍唐太宗用人标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列举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被称为“房谋杜断”;魏征原是太子旧部,仍被重用,前后进谏200多次。播放短视频片段(模拟魏征进谏场景),让学生感受其直言敢谏的风骨。重点解读教材第10页《材料研读》中唐太宗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它不仅是对魏征的高度评价,更是唐太宗自我反省意识的体现。
(5)、推动教育发展,振兴文教:
介绍唐朝教育体系:中央设国子监统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地方设府州县学,民间有私塾讲学。唐太宗增筑校舍,扩大招生,甚至接纳边疆民族子弟和外国留学生,官学学生一度超过8000人,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官办与民办并存的完整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三、巾帼执政,承前启后。 (1)、讲述武则天崛起之路:
指出武则天原为唐太宗才人,后成为高宗皇后,逐步掌握实权。690年,她废黜儿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强调这一事件打破了传统性别壁垒,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2)、分析其统治政策与影响:
讲述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倡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寒门才俊,如狄仁杰等人得以脱颖而出;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指出她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贞观遗风”。 四、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组织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讨以下问题:
第一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亡的教训?请结合教材和材料举例说明。
第二组:如何理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你是当时的官员,你会如何进谏?
第三组:三省六部制相比秦汉时期的丞相制度有何进步性?
第四组:你如何看待武则天设立“无字碑”的行为?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态?
(2)、巡视指导,点拨提升:
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讨论,适时给予提示与纠正。例如,当学生提到“轻徭薄赋”时,追问具体措施;当分析武则天时,提醒辩证看待其权术与政绩。鼓励学生引用原文支撑观点,提升论证能力。 五、成果展示,师生共评。 (1)、邀请代表发言: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认真倾听,及时点评,补充遗漏要点,纠正错误理解。例如,针对“三省六部制”问题,可进一步说明其如何平衡决策、审议与执行权力。
(2)、提炼升华,构建体系:
总结“贞观之治”的三大支柱:一是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二是健全高效的制度保障,三是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强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造就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民族和睦的盛世局面。 1. 听讲并做笔记,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 思考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影响,理解权力更替的复杂性。
3. 阅读教材,归纳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具体表现。
4. 观看图表与视频,理解三省六部制运作机制。
5. 朗读并分析唐太宗关于“三镜”的言论,体会其自省精神。
6. 分组讨论指定问题,积极参与交流,形成小组结论。
7. 推选代表发言,倾听他人观点,完善自身认知。 通过系统讲授构建知识框架,借助史料、图像、视频等多元素材增强直观感受;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表达与协作能力;最后通过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
课堂小结 一、梳理脉络,巩固记忆。 (1)、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板书中的思维导图,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唐朝建立→贞观之治(背景、措施、表现)→武则天统治(政策、作用)→历史启示。强调“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治世典范,其成功源于对前朝教训的深刻反思与务实改革。
(2)、回应导入问题:
再次提出导入时的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说失去魏征就像失去一面镜子?”引导学生从“纳谏”“自省”“治国成效”等角度作答。“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启发学生思考:或许是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或许是对自身争议性的坦然面对,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自信与豁达。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完善笔记。
2. 积极回答问题,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3. 反思本课收获,形成整体认知。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首尾呼应,解决初始疑问,增强教学完整性与逻辑性。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填空题:
(1)618年,______建立唐朝,定都______。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______”。
(3)唐太宗善于纳谏,最著名的是大臣______,他曾进谏二百多次。
(4)唐朝完善了隋朝创立的______制,其中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礼、兵、刑、工六部。
(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______制度。
2. 简答题:
结合教材内容,列举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的三项具体措施。
二、能力提升题
阅读下列材料: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贞观政要·政体》
回答问题:
(1)这段材料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三、拓展探究题(选做)
查阅资料,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唐太宗》,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 唐朝建立 │
│ 时间:618年 │
│ 人物:李渊 │
│ 地点:长安 │
└──────────────┘

┌─────────────────────────┐
│ 贞观之治(627–649年) │
├────────┬────────┬────────┤
│ 政治清明 │ 经济恢复 │ 文教昌盛 │
│ 虚心纳谏 │ 轻徭薄赋 │ 发展教育 │
│ 任用贤才 │ 鼓励生产 │ 扩大招生 │
│ 完善三省六部 │ 兴修水利 │ 外邦来学 │
└────────┴────────┴────────┘

┌──────────────────────┐
│ 武则天统治(承前启后) │
│ 唯一女帝 创立殿试 不拘一格选人才 │
│ 减轻负担 发展生产 人口增长 │
└──────────────────────┘

┌──────────────────────┐
│ 历史启示 │
│ 以史为鉴 以人为本 制度创新 人才为本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情境导入与问题驱动,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探究兴趣。在讲授过程中,合理运用史料、图像与视频资源,使抽象的政治制度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对“三省六部制”的图解说明,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设计合理,学生能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部分小组还能引用教材原文支撑观点,体现出一定的史料实证意识。但在时间分配上略有不足,最后一个小组汇报稍显仓促,未能充分展开。此外,对于武则天这一复杂人物的评价,个别学生仍停留在“狠毒”“篡位”等表面印象,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今后需加强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将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分析。总体而言,本课较好地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