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素能测评 满分:13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部分(2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甲] 漫步原野,才能饱赏春天的美色;临进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温柔;采摘砾果,才能品尝秋天的味道;走过寒冬,才能感知春天的温暖!对喜欢旅游的我来说,多么期待有一天能到重建后的马尔代夫去看看,去看看美丽的沙滩,去看看zhàn蓝的海水,去看看在海边xī戏的各色人群……真的希望那时候又能看见曾被海xiào无情吞噬的wān蜒、动人的海岸线![乙] 绍兴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地方,[A] 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B]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修缮,鲁迅故里不仅展示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1) 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zhàn( )蓝 xī( )戏 海xiào( ) wān( )蜒(2) 甲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 “ ”改为“ ” (3) 乙文段A句中有成分残缺的问题,应改为: 。(2分) (4) 乙文段B句中有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2分)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8分) 小初积累了不少跟动物有关的古诗词句子,有许浑《咸阳城东楼》中“(1) ,(2) ”;有温庭筠《商山早行》中“(3) ,人迹板桥霜”;有李商隐《无题》中诗人想“传信去看望”的两句“(4) ,(5) ”;还有借“马”来表情达意的一些句子,像(6) 的“(7) ,(8) ”等。 3. 把下列句子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填序号)(2分)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 。 。 ,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① 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② 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③ 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④ 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第二部分(50分)(一) 名著阅读4. 九年级某班同学对梁山好汉在白粉壁上题字产生了兴趣,开展了“白粉壁上的故事”的研读活动。请结合《水浒传》相关内容,填写任务单。(3分)人物 题字地点 题字内容 后续事件林冲 酒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酒店掌柜朱贵送林冲上梁山,并为他仗义执言。宋江 浔阳楼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1)(2) 家中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他被管家李固诬陷,被捕后屈打成招。武松 (3)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武松经张青夫妇介绍,去二龙山落草。(二) 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7分)水调歌头·盟鸥[宋] 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①开。先生②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③,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注释] ① 翠奁(lián):翠绿色的梳妆镜匣。 ② 先生:词人自称。 ③ 畴昔:往日,过去。5. 词人“甚爱”的带湖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6. 有人认为,全词表面上用笔轻松,与“愁”字无涉,实则“识尽愁滋味”后“欲说还休”。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甲]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笑曰:“乐哉!今日婴①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农事之恤②,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乙]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③;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④,我则行之。(选自《韩昌黎文集》,有删改)[注释] ① 婴:晏婴,字平仲。 ② 恤:担忧,忧虑。 ③ 茹:吃。 ④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7.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而北望齐 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 何暇念死乎 查阅词典:①空闲,闲暇;②悠闲;③闲散。 (2) (填序号) 穷居而野处 成语推断:君子固穷 (3) 濯清泉以自洁 联系课内:濯清涟而不妖 (4) 8. 用“/”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美 哉 国 乎 郁 郁 蓁 蓁 使 古 而 无 死 者 则 寡 人 将 去 此 而 何 之9. 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虚词,简析人物形象。(3分)A. 且犹不欲死,而况君乎! B. 惟农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我选 句(填字母), 10.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最后写道:“微斯人,吾谁与归?”你认为范仲淹能和齐景公、韩愈成为同归之人吗?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理由。(3分) (三)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3分)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麦 家1954年5月的一天,在马德里的一家咖啡馆,海明威对前来采访的《巴黎评论》记者乔治·普林顿说:“你可以读读《赛马新闻报》,在那儿你能感受到真正的小说艺术。”海明威强调,小说家要具备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确实,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这注定了小说的土壤是生活,是生活中那些世俗的人,琐细的事,微妙的情,那些循环往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暖人生。好的小说家,从来不是抽象地写一种生活,而是要照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器物、风景、习俗、人情世故、气候变迁、道路的样子、食物的味道、人的感知、事的沉浮,乃至说话的口气、衣冠的穿戴等,去编织生活。生活是有形的,有一张由时间和空间编织的网,一个“壳”。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的外壳,人物的心灵就没有容器来盛装,读者也无从得知人物内心是怎样成长的,情感是怎么演变的,挫折或苦痛是怎么拷打和磨砺人的。一定意义上说,小说家都是生活的专家。照沈从文先生的说法,专家就是有常识的人。小说家不能对生活犯常识错误,那样壳便破了,读者就不会认同你,甚至会嘲笑你。比如前不久,我看到一篇小说讲到二战时期中途岛上“腾起一架喷气式飞机”,我心里在笑,二战时喷气式飞机尚在研发阶段,怎么飞得上天?这就犯了常识错误。这种错误像饭碗里的一只苍蝇,会让你对整碗饭都不信任,倒胃口。我们常说“真善美”,“真”是摆在首位的,失去了“真”,一切无从谈起。虽然生活无处不在,人人有份,但并不是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用来写小说。进入小说中的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选择、过滤和重新组织。作家不能沉溺于生活中的某种个人趣味和认知而不能自拔。趣味和认知都要有“常识”,要筛选,要经得起民心拷问、时间追问。有一段时间,文学界流行写小事,写私情,写欲望,写细碎的生活,写心灵的乱象,一些作家甚至津津乐道于此。生活固然有颓败、暗黑的一面,但小说家不能任性地直接展示这颓败、暗黑的一面,因为人的生存不止于这些表面的乱象和败象,人也不甘心于此。事实上,每个人的颓败背后都有复杂的心灵挣扎和精神冲突,这才是一种真实的人生。这就是说,尽管作家的世俗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是活跃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怀有一种饱满的创作热情,不讷于生活对他们的呼唤;但作家对庸俗的趣味、赤裸的欲望,对人类内心黑暗的经验,以及那种令人下坠的力量,也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好的作家,永远不可能放弃他的批判性,但批判是为了更加牢固地树立人的良知,更加强力地捍卫和坚守世道人心。这是文学的尊严,也是作家的责任。好作家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无论时代如何“喧哗与骚动”,无论生活如何“罪与罚”,无论人性如何“至暗时刻”,他都要劝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颗“勇敢的心”,做一个“良善的人”。(选自《中国文学批评》,有删改)11. 阅读议论文要关注标题。你认为本文标题应该怎样划分停顿?请选择并阐述理由。(2分)A. 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 B. 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 12. 阅读议论文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中心论点:(1) 分论点一:(2) 分论点二:(3) 分论点三:(4) 13. 阅读议论文要品味文章的语言。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下面这句话妙在何处。(3分)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的外壳,人物的心灵就没有容器来盛装。 14. (链接课文)阅读时还要善于联想。仔细阅读文章结尾处画线的句子,请说说《故乡》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4分)信封里的儿子司玉笙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画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哭了,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1950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依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说,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他也笑了,说,咱俩就是一个人。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自己那几张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A] 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满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收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脸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村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护理人员感到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不舒服?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B]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问:“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背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照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前,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是根儿吗?”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是我,是我,娘!”[C]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抖抖索索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娘,扛枪磨去了。”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背着娘上车下车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恁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此时,县里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决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恁放心,恁该忙啥忙啥。”于是他就在生产队当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容,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稿宣传宣传。面对这些好奇者,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他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选自《金山》,有删改)15. 请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与班长、“他”与“娘”之间的故事梳理完整。(4分)16. 有人提出“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好小说”的标准之一,文中A、B、C三处句子,哪一处给你带来的情感体验最为强烈?请作赏析。(3分) 17.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线索是“照片”,也有人说是“信封”,你认同哪一种观点?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3分) 18.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材料和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现实意义的理解。(4分) 第三部分(60分)19. 作文。(60分)请以《拥有梦想才叫青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600字;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第四单元素能测评1. (1) 湛 嬉 啸 蜿 (2) 进 近 砾 硕 (3) 示例: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 (4) 展示 再现 2. (1) 鸟下绿芜秦苑夕 (2) 蝉鸣黄叶汉宫秋 (3) 鸡声茅店月 (4) 蓬山此去无多路 (5) 青鸟殷勤为探看 示例:(6) 李白 (7) 挥手自兹去 (8) 萧萧班马鸣 3. ③ ④ ① ② 4. (1) 宋江被黄文炳告发题反诗,打入死牢。 (2) 卢俊义 (3) 鸳鸯楼 5. “千丈”极言带湖广阔浩大;“翠奁”体现湖水清澈翠绿;有鸥鸟飞来,环境优美。 6. 示例一:赞同。① “先生杖屦无事”,看似清闲,实则不得重用,壮志难酬。“一日走千回”,虽有对带湖风景的喜爱,但也是为了消除胸中积闷。② 与鸥鹭结盟“莫相猜”,体现自己在朝堂被猜忌排挤,内心孤独苦闷,收复失地的抱负不被理解。③ “畴昔”与“此夜”的对比和对“人世几欢哀”的疑问实则反映出内心寄情山水与忧虑国事的矛盾。④ “杨柳更须栽”表面写隐居生活的惬意,陶醉于田园生活,虽有对生活的热爱,但更多是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而排遣心中的抑郁悲愤。 示例二:不赞同。① 全词表达了词人隐居带湖时获得了短暂的欢乐。“带湖吾甚爱”,词人因带湖美景获得片刻安慰、暂时摆脱了愁绪。②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体现了他对生活寄予着无限深情与热爱。 7. (1) 向北 (2) ① (3) 困厄,处于困境 (4) 洗涤 8. 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9. 示例:A 国子、高子二臣为应和齐景公的感伤而俯身哭泣,一个“乎”字加强了感叹的语气,表明臣民仰赖君主恩赐,生活简素,尚且不愿死亡,君王怕死之心情有可原,可见二人为人谄媚、趋炎附势。 10. 不能。齐景公登上牛山后面对大好河山,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拘泥于个人生死。韩愈向往隐居登望的生活。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展现的则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先忧后乐之志,胸怀阔大。相较而言,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人生境界远高于齐景公和韩愈两人,所以很难和他们成为同归之人。[甲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人都不会死,那么我还会离开这儿去哪里呢!”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啊!我们臣子依仗君王您的恩赐,糙米饭和下等的肉食都可以吃到,劣马拉的粗陋车子都可以乘坐,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他俩也)低头哭泣。晏子笑着说:“可笑啊!晏婴今日游玩,见到了一位怯懦之君,两位谄媚之臣,倘若自古以来人都不会死,那么太公今天还活着,我们的君王现在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考虑的只有眼前的农事,哪有时间念及死啊!”景公听了觉得惭愧,举起杯子罚自己喝酒,同时也罚了国子与高子。[乙参考译文] (我)在荒野之中过着贫寒的生活,登上高处眺望远方,闲坐在茂密的树荫下度过整日,在清冽的泉水里洗涤使得自身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口;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味美;日常作息时间没有限制,只求安闲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不如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享受快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去了解政局的混乱,也不去听百官升降的消息。(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11. 我选择B。根据文章观点,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这注定了小说的土壤是生活,是生活中那些世俗的人,琐细的事,微妙的情,那些循环往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暖人生。所以,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 12. (1) 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或:小说家要具备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 (2) 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 (3) 小说家不能对生活犯常识错误。 (4) 进入小说中的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选择、过滤和重新组织。 13. 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将小说中作家编制的俗世生活的外壳比作盛装人物心灵的容器,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物内心的成长历程、人物情感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物被挫折或苦痛拷打和磨砺的过程,都需要在具体的世俗生活中才能得以展现的道理。 14. 《故乡》结尾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达了作者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渴望故乡是一个纯真、美丽的精神家园。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庸俗化,使作者感到十分的失望,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15. (1) 班长和“他”聊家里情况(或:“他”照抄班长的请战书) (2) 班长带“他”上街照相 (3) “他”托人寄出班长的信封并收到“娘”的回信 (4) “他”拒绝组织安排,回庄里照顾“娘”(或:为了照顾“娘”在生产队做保管员) 16. 示例一:我认为是A处。A处运用环境描写,写的是刘兴根、刘敬根到达指定作战区域后看到的肃杀雪景,渲染了战斗前的紧张氛围,既表现出作战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战斗的惨烈,为后文班长的壮烈牺牲作了铺垫,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示例二:我认为是B处。B处运用了语言描写,写的是“他”拒绝组织的精心安排,放弃了在大厂工会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娘”的身边尽孝,质朴的语言表现了“他”甘愿舍弃好的发展机会,为班长照顾年迈的“娘”的深厚情谊,他的舍己为人、真诚质朴令人动容。 示例三:我认为是C处。C处写了“他”复员回到庄里后,母亲误以为“他”是亲生儿子。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母亲因为失明只能用触摸的方式迎接儿子的回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安全回家后母亲激动、喜悦的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 17. 我认为小说的线索是“信封”。从把照片放进信封,到班长牺牲前交付信封,后来“他”把信封寄给班长的母亲,一直到“他”后来按信封地址找到班长家乡侍奉“娘”,“信封”串联起了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信封”装着两人的照片,寄寓着兄弟俩深厚的战斗情谊,塑造了两人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以及“他”对班长母亲尽心侍奉的感人形象;“信封”凝聚着班长对母亲的深深的牵挂,也凝聚着“他”对班长的深切缅怀和感恩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敬和讴歌,以及对革命战友高尚无私品德的赞美。 18. 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本文讲述了班长牺牲后,“他”主动替班长侍奉母亲的故事,塑造了“他”重情重义的感人形象,也表现了母子情深。本文的背景是“抗美援朝”,残酷的战争夺走了班长的生命,班长尽忠于国家却无法向母亲尽孝,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出于对班长的缅怀和感恩,选择侍奉班长的母亲,这与当今社会中人们沉迷于电子产品,忽视对家人的陪伴和照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当下人与人之间情感逐渐疏离、沉浸于虚拟的现象的忧思,同时也启发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铭记先辈们的奋斗与付出,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活出自己的价值。 19.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