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素能测评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素能测评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素能测评 满分:13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2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7分)
  隆冬的凌晨,地面上[甲]     (铺着 盖着)一层薄薄的银白色的霜花,四周一股股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最先带来冬天信息的应该是雪了。
你看,它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走来了,步履是那样的轻盈、舒缓,悄然从遥远的天际飘落,片片光洁如絮的雪花    ,    ,    ,    。柳絮一般的雪,芦花一般的雪,轻烟一般的雪,流转,追逐,来时纤尘不染,落时点尘不惊。一朵朵六角小花,玲珑剔透,无一重样。哦,它是在为大地[乙]     (交织 编织)厚厚的洁白的羽绒衣吧!此时,那灰蒙蒙的天空似乎也明朗起来,天地完全融合在一起。啊,好一派银装素guǒ的世界!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翘首(   ) 玲珑剔透(   ) 银装素guǒ(  )
(2) 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依次填写在甲、乙两处横线上。(2分)
(3) 在文段横线处填入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 落在平坦的屋顶上 ② 落在黑乎乎的山顶上
③ 落在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 ④ 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
A. ③①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2. 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细细品味,很多文人都是因为“行走”而触发情思。温庭筠晨起早发,在朦胧春色中踽踽前行,“鸡声茅店月,(1)          ”(《商山早行》);秦观漫步村庄,在春风中怡然自乐,“倚东风,(2)        ”(《行香子》);杜甫颠沛流离,在寒冷的秋夜中,思绪随月飞到家乡,“(3)          ,(4)          ”(《月夜忆舍弟》);刘长卿经过长沙贾谊宅,溯古思今,不由自怜自叹,“(5)          ,(6)          ”(《长沙过贾谊宅》);韩愈被贬,义愤填膺,忠君之心却弥坚,“(7)          ,(8)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走在被贬的路上,仍遥望月亮,思念亲人,心里满是美好的祝愿,“(9)        ,(10)        ”(《水调歌头》)。无论行走到哪里,文人们都在心路上镌刻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3. 如图是某漫画比赛的获奖作品,请从构图和表达的思想两个方面简要解说漫画获奖的具体原因。(不超过80字)(3分)





第二部分(50分)
(一) 名著阅读
4. 小文在阅读《艾青诗选》时采用了以下阅读方法,请完成下表。(3分)
阅读方法 具体阅读内容
把握诗歌意象 如《向太阳》,诗人借“(1)      ”这一意象,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体味诗歌情感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抒发了(2)  。
(3) 如《鱼化石》,诗人由鱼化石引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5. 2025年是艾青诞辰115周年,为缅怀这位诗人,纪念他的杰出成就,歌唱他伟大的诗魂。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首他写的诗。写出诗的题目,并从艺术特色和主题方面写出推荐理由。(不超过30字)(3分)
题目:《          》
理由:
(二)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1题。(16分)
范仲淹 杨万里① 欧阳修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杨万里为人刚而褊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选自《宋史》,有删改)   [丁]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褊:褊狭。 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 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这里指高官。 ⑥僭(jiàn):超越本分。 ⑦邸:此指官府。 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6.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 先天下之忧而忧(      ) (2) 由此不见用(      )
(3) 属万里为之记(      ) (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B.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D.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8.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9. 结合乙文内容,概括分析杨万里的人物形象。(2分)


10. 同样是遭遇风雨,杨万里与下面材料中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11. “诗人自古例迁谪”,甲、丁两文和丙诗都写于被贬谪之时,请结合范仲淹、杨万里、欧阳修作品中的关键词句谈谈他们各自对待贬谪的态度。(3分)



(三)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4题。(11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如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对生产流水线工人的替代、智能化信息系统对手工作业的替代等。
[材料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认为:AI(人工智能)技术会升级换代,进入2.0时代。它将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发,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人脑和电脑联通。潘云鹤认为,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样的改变。
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初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材料三] 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全球最大的12家投资银行里,最普通的研究人员平均年薪都有50万美元,如此令人羡慕的岗位也存在被替代的可能。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唯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看似变得多而自由,但其实由于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垄断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此外,人工智能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2016年的围棋人机对弈中,谷歌设计开发的阿尔法狗与韩国的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12. 下列对上面三则材料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
B. 通过“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可以断言,未来学生的文化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大大提高。
C. 目前,在全球最大的12家投资银行里,包括最普通的研究人员在内的大部分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替代。
D.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别人无法掌控我们需要的信息,信息量将更加丰富,信息使用更加自由。
13. 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分别概括出人工智能的利弊。(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写 字 人
朱以撒
① 不用电脑打字,还在坚持执笔写字的人肯定不多了。到了此时,也算是真的爱好写字了。打字成了人在生活中的一种本领,打字是跟得上此时生活的速度的。如果生活速度继续加快,估计会有更新的打字机问世,应对加速。快者愈快,一年可以打出好几本书来;慢者愈慢,几年才写出一本书来。既然赶不上,此生就不赶了。
② 比起三岁就执笔写字的神童,我写字是迟了两三年。可是我在会写字后,就每日写,无一日空过,这也是我觉得可以拿出来说说的地方。写字是因为它的朴素,只是想写得好看一些——朴素的想法是一个人建立可靠性的基础,全无粉饰,平和地做下去,就如同吃饭那般,持久不辍。
③ 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总是要有一些经历之后才可能透过表皮,品出一些称为气息的虚无之质,写字人各有方向,或心仪楷书,或偏爱草书,气息肯定是与自己的性情契合的,并被引导着向深处走。
④ 不写字的人看字,看看字形字态好了,它满足了人对于外在的感知,写得很大的,写得很小的,写得很多的,写得很少的,便传递给别人,直说看到了看到了,可以言说的早已被人言说烂了,不可言说的若强行言说则纷乱无比——气息正是不可言说,痕迹在纸面上,气息渗入纸的深处。薄如蝉翼的一张纸,居然可以把千百年的气息贮存起来,并随年深日久而更为深重。时间从上方流过的长短不同,摧毁了一些字迹,使字句戛然中断,串不起来,无从猜度写字人当时在表达什么,也就显得更为隐秘。晚近的人,晚近的字,人离去未远,气息也就是另一种。善感的人依气息来猜一张纸的身份,表面似乎是眼力在活动,其实是一个人的精神都振作起来了。至于为什么结论是这个朝代,而不是那个朝代,则不必说。博物馆里就是储存笔下气息的空间,卷起来的长轴蜷缩起来,让那个爱写字的主人灵魂在里边沉睡。人的生命早已散尽,如果没有当时爱写字留了一些下来,穿过时间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永远无从分辨这个人和那个人的气息之异。如果有空,写字人总是会来博物院这类场所走走,不吭声。眼睛看着,心灵动着——我觉得都有一点调动自己能量采气的嫌疑。
⑤ 一个人在书斋用功那么久了,总是有一些沟壑没有越过,出外了,听了河声,见了岳色,无端生慨,一洗凡近之思,便凌空蹈虚过了沟壑。回神过来寻绎,往往是没有结果的——有结果的都写在书上了,没有结果的仍在世界上浮游,不知西东。如我这般无志于仕有志于写的人,有所寄托,但身心沉重难以飞升通灵,只能从表皮领略实中有虚,正中见奇,常中寓异。
⑥ 写字人老了,忽一日,清理一下手稿才知道居然写了这么多,有点吃惊——几十年写的都在这里了。有一些标有时间,翻一下就可以知道是多少岁时的手笔;那些没标明时间的,根据笔迹,亦不难判断大概时期。写字人舍不得丢弃的秃笔,有的已经蒙上了尘埃,从巨大的斗笔到细小的小楷笔,可以搁满一座小笔架山。和打字稿不同的是,这些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痕迹,就是涂抹增删,也储存了当时写字人的心事,像颜鲁公的《祭侄稿》,很多写字人临摹时,把那些涂改处也一并学了,觉得这些信手的涂改还更有滋味。自己的手稿里也有许多这类痕迹,甚至一张纸都让这些痕迹开花了,显示出当时犹豫不定反复再三。那么多的手稿,没有一页是相同的,有的出奇顺畅,卷面清洁简明;有时写不下去,用几个符号替代,打算想好了再填入。真要有规矩,还是打字稿,机器的功能就是千字如一没有性情,而人的性情却是时时显现的。陈绎曾说:“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这也是写字人笔下不一之处,因为不是机器,也就以差异见出。没有手稿的人无法见到当年写字时的那个自己。看到这些,让此时已老的他嘴角微笑地翘了起来。
⑦ 不过,写字人也会死的。有的人在生前就会处理一些文稿,像苏洵,曾经把数百篇文章付之一炬。更多的写字人来不及处理,这些手稿也就命运难卜。如果写字人生前名声显赫,有关方面可能会批一块地、拨一些钱,建一个艺术馆,存放这些遗迹,并设专人保管。绝大多数的写字人是没有资格享有这一待遇的。那么,这么多的手稿也理所当然由写字人的后人处理,或者清理。
⑧ 这些手稿终了如何,写字人已全然不知。他活着的时候以写字为乐事,在书写中度过一生,这就足够了。(选自《湘江文艺》,有删改)
15. 如何才能成为文中的“写字人”?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陈述。(5分)


16. “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作者对写字人的这种看法你是否认同?请简要阐述。(3分)



17.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下面两段评价,哪个更符合写字人的评价?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A. 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以线条为表现手段,彰显出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
B. 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



18. 文中第⑥段,写字人清理手稿时“有点吃惊”,到后来“他嘴角微笑地翘了起来”,结合语境说一说其表情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19. 在文中,作者说“写字人也会死的”,但也有人认为“写字人不会逝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第三部分(60分)
20. 作文。(60分)
我们与山水对话,来洗涤世俗之欲;我们与明月对话,来慰藉相思之苦;我们与朋友对话,来排解心中忧愁;我们与自己对话,来完成心灵的成长……你有过哪些“对话”的经历?获得了哪些成长呢?
请以《我与    对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 补全作文题目;② 不透露个人信息;③ 不少于600字
第三单元素能测评
1. (1) qiáo tī 裹 (2) 铺着 编织 (3) C 2. (1) 人迹板桥霜 (2) 豪兴徜徉 (3) 露从今夜白 (4) 月是故乡明 (5) 寂寂江山摇落处 (6) 怜君何事到天涯 (7) 欲为圣明除弊事 (8) 肯将衰朽惜残年 (9) 但愿人长久 (10) 千里共婵娟 3. 示例:该幅漫画采用倒影构图,对比强烈,突出了人物身份的互换。构思巧妙,主题突出,用推车的动作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孝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当年的爱”的主题。 4. (1) 太阳 (2) 对抚养他的保姆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之情 (3) 体悟诗歌哲理 5. 示例:我爱这土地 构思精巧,以鸟的形象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感情和忧患意识。 6. (1) 在……之前 (2) 被 (3) 同“嘱”,嘱托 (4) 以……为快乐 7. A 8. (杨万里)又写了十四言与妻子儿女诀别,写完后就逝世了。 9. 从杨万里宁愿弃官也不替韩侂胄作记可以看出,他不畏权贵、正直清廉;从杨万里气愤而亡可以看出,他刚正不阿、忠君报国。 10. 杨万里认为面对狂风大浪,不必忧愁,最好淡然一笑,因为终会有风平浪静的一天,那时又可以悠然行舟了。苏轼面对骤雨时冒雨边吟咏边慢行,他认为无须害怕人生的风雨。 相同点:两人都表现出一种坦然与乐观的情怀。 11.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说明他会寄情山水以排遣被贬的抑郁。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杨万里“只须一笑不须愁”说明他们面对贬谪和个人得失旷达乐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欧阳修“与民同乐”说明他们遭贬谪后仍选择治理百姓,爱国爱民。
[乙参考译文] 杨万里性情刚烈而褊狭。孝宗起初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因此杨万里不被重用。韩侂胄执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作记,许以门下、中书两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却不可写。”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侂胄执政的时候。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家里人知道他是忧国,因此凡是邸吏通报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都不告诉杨万里。忽然有一天,他的族子从外面来,立即告诉他韩侂胄用兵的事。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急忙叫人拿纸来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轻易动兵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的头发白成这样,无法报效国家,只有一个人孤独忧愤!”(杨万里)又写了十四言与妻子儿女诀别,写完后就逝世了。
12. A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可知选项说法正确;B项,“未来学生的文化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大大提高”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C项,根据材料三“最普通的研究人员……被替代的可能”可知“已经被人工智能替代”表述有误;D项,根据材料三“垄断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可知“别人无法掌控我们需要的信息”表述有误。 13. 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具体准确地说明人工智能有利也有弊,突出强调了人工智能的成本较高。使说明更具体、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4. 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脑机混合”增强智能;提升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弊:取代部分领域的工人工作,造成工人失业;可能导致某些领域被机器人占领,人类的地位面临威胁;垄断信息;机器运行成本高。 15. ① 坚持每日执笔不辍。② 根据自身性情,寻觅方向,练一种字体。③ 常去博物馆这类场所走走,感受过去写字人的气息。④ 走出书斋,感受自然。⑤ 始终以写字为乐事。 16. 示例一:我赞同作者的观点。① 年少时只能欣赏到书法的表皮(或:只是想写得好看一点)。② 年老时才能透过表皮感受到书法的气息。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对书法的欣赏由浅薄变得更为深沉。所以对形式上的东西就不那么看重了。 示例二:我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少年时期的想法虽然单纯,长大之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方向的选择,其情趣发生改变,也能由浅入深地走进字的肌理,感受到文字的气息。所以未必会对少年时期的审美全盘否定,反而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17. B项更符合写字人的评价。写字人更注重感受字的内在气息,感受写者的心情,B项的评价能结合《兰亭集序》行书的气韵作评。不写字的人评价时更注重外在美(或:满足于外在感官),说一些“说烂了”的话。 18. ① 吃惊于手稿写得很多,很多年都在这里了。② 嘴角微笑是因为写字人回想起当年写字时的场景,或见心事,或见犹豫。③ 写字人也感受到字所传递的性情,得意于自己“笔下不一”,凸显内心的自足。 19. 示例一:写字人也会死的。① 生命也有终结之时。② 大多数写字人的手稿很难流传下去。③ 随着机器打字的普及,能够坚持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④ 表达出作者对写字这种传统文化正在消逝的隐忧。 示例二:写字人不会逝去。① 还是有不少写字人的手稿得以流传,供后人瞻仰。② 机器打字无法完全取代写字。③ 还有像作者这样勤于写字、乐于写字的人,他们既是当代的写字人,也能读懂过去的写字人。④ 表达出作者对写字精神的赞美,对写字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心。 20.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