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素能测评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素能测评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素能测评 满分:13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2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8分)
那些曾温暖过我们心灵的人,湿rùn过我们眼睛的事,那些不容xiè渎的快乐日子,从尘封的记忆里拣出来细细擦shì,总会令人涕泗横流。四季总是在生命里    ,无论是轻松以待还是chén吟不已,生活从来不会为谁稍稍停息,它终将    下去。从容淡定地对待我们的生活吧,过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只要把握现在的分分秒秒,才能让生活更精彩。
(1) 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湿rùn(  ) xiè(  )渎 擦shì(  ) chén(  )吟
(2)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轮回  连续 B. 轮流  继续 C. 轮回  继续 D. 轮流  连续
(3) 文段中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2分)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9分)
(1) 相见时难别亦难,        。 (李商隐《    》)
(2) 余拏一小舟,        ,          。 (张岱《湖心亭看雪》)
(3) 明月几时有?        。 (苏轼《水调歌头》)
(4) 小园几许,        。 (    《行香子》)
(5) 《咸阳城东楼》中,写诗人登楼发现眼前之景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向心头的诗句是“          ,          ”。
3. 同学们就下面这幅漫画展开了讨论,请补全对话。(3分)
第二部分(50分)
(一) 名著阅读
4. 九年级某班举办“文学沙龙”活动,现邀请你参加该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7分)
读书方法 阅读内容 阅读任务
浏览回目 了解梗概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A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B卖刀 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1)《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填姓名)。A处人物是         (填绰号),B处人物是      (填姓名)。(3分)
跳读梳理 故事情节 (2)《水浒传》在情节上善于设置悬念、误会,追求离奇巧合。请从巧合1、巧合2中任选一个,说说其作用。(4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7分)
舟过姚江(其一)
[明] 王稚登①
白云舟嶂②路盘盘,千里都从枕上看。何必雪中堪访戴③,青山五月自生寒。
[注释] ① 王稚登:明朝文学家,字伯穀、百穀,号玉遮山人。 ② 舟嶂:江上形如山峰屏障的船帆。
③ 访戴:出自《世说新语》。王子猷在下雪之夜乘兴访友戴安道,到达门前却因兴致已尽未进门便返回。
5. 诗人舟行姚江,借“白云”“路盘盘”“千里”“青山”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水画面?(3分)

6. 诗中引用了“雪中访戴”的典故。联系全诗内容,探究诗人所寄托的情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0分)
日 月 湖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
日湖有贺少监①祠。季真朝服拖绅②,绝无黄冠③气象。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④归老,年八十余矣。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归老,不为蚤矣,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
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⑤之术,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⑥,亦不伦甚矣。
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⑦,而松石苍老。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屠赤水⑧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
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⑨一曲。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 ① 贺少监:唐代诗人贺知章,字季真。 ② 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③ 黄冠:借指道士。 ④ 鉴湖:地名。 ⑤ 冲举:飞升成仙。 ⑥ 《隐逸传》:载隐逸之士,录其事迹。 ⑦ 倾圮:倒塌毁坏。 ⑧ 屠赤水:明代文人屠隆,号赤水。 ⑨ 西湖:明代歌曲。
7.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3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不为蚤矣 指出通假:乡为生死而不受 (1)
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 课内迁移:生以乡人子谒余 (2)
率百年以上物也 查阅词典:①带领;②直率;③大抵。 (3)    (填序号)
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城 下 密 密 植 桃 柳 四 围 湖 岸 亦 间 植 名 花 果 木 以 萦 带 之
9. 明末清初的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流露出他对故国的深深眷恋,这种故国之思也贯穿于选文的字里行间。请找出选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2分)


10. 参照示例,揣摩选文画横线句中“矣”的语气,感受张岱的文人风骨。(3分)
唐雎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示例:句中“矣”字,加强了陈述的语气。唐雎将自己与专诸、聂政、要离三位布衣之士相提并论,表达了他的布衣之怒,以及为捍卫国家利益视死如归的决心,展现了他不畏强权、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
张岱 《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
(三)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11分)
       
朱万曙
① 一位名人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 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幾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 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 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1. 文章开头引用名人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 引出中心论点
C. 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 激发阅读兴趣
12.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简要回答。(2分)


13.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2分)

15. 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4·连云港海州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5分)
萝 卜 帖
肖复兴
① 萝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菜蔬,起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经有了萝卜种植的描述。之后,历代诗文中,写萝卜的不胜枚举。
② 其中有一首七律宋诗的前半首,令我印象最深:“晓对山翁坐破窗,地炉拨火两相忘。茅柴酒与人情好,萝卜羹和野味长。”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它所写的“破窗”“地炉”“茅柴”,都是地道平民家中常见的东西,和萝卜很是相配。作为普通百姓四季生活的看家菜,萝卜和白菜的地位,并驾齐驱,是双主角。诗中说萝卜“野味长”,野味,可不是如今吃惯了油腻之后人们品尝的野味,而是贫寒人家的家常味。
③ 萝卜的做法很多,吃法丰富,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并非如春笋一样的时令菜。但除杨花萝卜外,别的萝卜,最好吃的季节是秋季刚上市的时候。这是萝卜的青春季,和人一样,最嫩、最脆、最水灵、最生机勃勃。这时候,在老北京,沿街叫卖萝卜的小贩,会扯开嗓门儿吆喝:“萝卜——赛梨!”
④ 萝卜,性情温和,虽然带一点微辣,但那是它的小脾气。在和别的菜或肉一起做的时候,很容易水乳交融,那一点小脾气,即便没有完全消失殆尽,也会变得像小姑娘撒娇一般温婉动人。
⑤ 萝卜的性情温和,还表现在它浑身是宝,绝不会因自己得意的某一处而骄傲自矜,比如菜花,只有花可以吃,托着它的叶子和菜梗,便不能吃。萝卜从头到尾,都可以吃,它的皮,它的缨子,都可以吃。缨子焯过水和不焯水,拌凉菜,都好吃。不焯水的,格外脆,带有田野的清新,《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的就是不焯水生吃。焯水后要立刻过凉,有那种刚柔兼济的脆,加盐、糖、香油和柚子醋或香醋,和香干碎拌一起,比饭店里香干马兰头还好吃。缨子剁碎做成馅,不要搁肉,只搁一点儿粉丝和虾皮,包包子,会有任何一种馅都没有的味道,爽口,带有一丝丝中草药的味儿。
⑥ 萝卜皮也很好吃,做菜的时候,萝卜和皮最好在一起,不要分开,其中杨花萝卜尤是。如果把它的皮削掉再吃,无论生吃、凉拌还是红烧,味道已经减去大半,它的灵魂似乎也随之而去,所谓皮之不存,魂将焉附?
⑦ 萝卜皮可以单吃。在北京,这样单吃的是心里美的皮,滚刀块,切得要厚一点儿,皮略带些肉,拌上盐、糖、老抽、醋,最后浇热花椒油,刺啦一声,齐活儿!简单,便宜,脆生,酸甜可口,色彩明丽,是地道的下酒菜,如今成了不少饭店里一道物美价廉的凉菜。
⑧ 萝卜连肉带皮带缨子,全部吃掉了,它的根部,泡在水里,不几天,可以开出晶亮的小黄花,在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它是萝卜的还魂成精,对我们最后温暖的回眸一瞥。
⑨ 在我国,萝卜的高光时刻,在立春那一天。立春要咬春,咬什么?咬的就是萝卜。看明朝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中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以较优劣,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看,立春日咬萝卜,不仅普通百姓,也包括王公贵族。这是全民上下的风俗,这一日,萝卜风光备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
⑩ 为什么立春一定要咬萝卜呢?咬别的不行吗?比如苹果或梨,比萝卜更脆更好吃吧?要是必得是萝卜一样的蔬菜,西红柿或黄瓜,也可以和萝卜比试一下,让人一样下嘴咬一口呀。黄瓜颜色更绿,西红柿颜色更红,更具有春天的色彩呢。为什么非得是萝卜不可?
11 这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萝卜味辣,这是苹果和梨、西红柿和黄瓜,都不具有的滋味。咬春,不只为了看色彩鲜艳的外表,也不只为了咬出甜甜的味道,而是要咬出一些辛辣的味道,取的就是古人说的“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没有经历这个苦,春是不会来到的,春也就没有了意义。咬春吃萝卜,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是民俗化的道义,潜移默化在代代人的心里。萝卜这样的一种独特意味,在其他众多蔬菜中是没有的。
12 萝卜,入馔,也入文、入诗、入画。历代画萝卜的画作,写萝卜的诗文不少,如果把它们收集齐全,会洋洋大观。十九世纪,法国曾经专门为他们的玫瑰花出版过一本洋洋洒洒的《玫瑰圣经》。如果我们汇编成一本图文并茂的萝卜大全,肯定得是我们萝卜的《永乐大典》。(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6. 这是为萝卜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围绕“萝卜”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17.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萝卜的原因。(4分)


18. 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19. 简要分析第⑨段中引用《酌中志》的作用。(2分)


20. 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文学创作的理解。(3分)
文学是记忆的,而生活是关系的,文学在叙述它的记忆的时候表达的又是生活。——贾平凹


第三部分(60分)
21. 作文。(60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一句话,一本书,一次独处,一番欢聚,一个物件,一曲音乐,一个眼神,一处风景……往往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
  请以《    挺管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 文体自选;③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 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 不少于600字。
第五单元素能测评
1. (1) 润 亵 拭 沉 (2) C (3) 只有把握现在的分分秒秒,才能让生活更精彩。 2. (1) 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 (2)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3) 把酒问青天 (4) 收尽春光 秦观 (5)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3. (1) 这位同学一边喊着要去参加劳动,一边竟然还让妈妈帮忙系鞋带 (2) 我们讨论的是劳动这个话题,而不是母爱的话题 (3) 劳动首先是要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 4. (1) 施耐庵 豹子头 杨志 (2) 示例一:巧合1:偶遇李小二。这一巧合为情节发展埋伏笔。林冲曾帮李小二,后者发现陆谦等人阴谋并告知林冲,引发后续系列情节。 示例二:巧合2:草料场被压塌。这一巧合使林冲命运转折。他因之到山神庙躲过陷害,还听到阴谋,完成性格转变,推动情节,凸显主题。 (3) 性格变化:从节选看,林冲开始安分细心,后变得反抗果敢。全书而言,从委曲求全到敢于反抗。变化原因:林冲本生活安稳,高俅等多次陷害,生命受威胁,认清统治阶级丑恶,在黑暗现实逼迫下走向反抗。 5. 山水连绵,路途遥远曲折,白云青山相互映衬。 6. 诗中引用了“雪中访戴”的典故,寄托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独自欣赏山水景色,虽孤独,但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的情感。 7. (1) 同“早”,早上 (2) 拜访 (3) ③ 8.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 9. 示例:选文中张岱认为贺知章并非真正的隐士,而是富贵利禄之人,并对那些所谓的士大夫、达官贵人的园林亭台随时代而变,主人不断更换的现象表示不满,同时描写了清明节日月湖游船如织、人们席地而坐饮酒唱歌的景象,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10. 示例:句中“矣”是语气助词,表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贺知章的批评态度,刻画了一个正直敢言、特立独行的文人形象。
[参考译文] 宁波府城内靠近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日湖圆,略小,因此用“日”来称呼它;月湖长,较为宽广,因此用“月”来称呼它。两个湖像环一样连在一起,中间横贯一条湖堤,用小桥来连接。
日湖里有座唐代秘书监贺知章的祠堂。他身穿朝服,拖着腰带,没有一点儿道士的样子。祠中刻有唐玄宗为他饯行的诗来显示荣耀。贺知章乞求归老鉴湖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在《回乡》诗里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岁告老还乡,不能算早,但当时的人仍称赞他是急流勇退,其事迹无论今古都在传诵。
贺知章曾拜谒一位卖药的王姓老人,寻求飞升成仙的法术,并拿一颗珍珠送给他。王姓老人看到一个卖饼的经过,就用珠子换饼。贺知章嘴上不敢说,心里很是懊恼,感到可惜。王姓老人说:“你的悭吝还没有除掉,法术从哪里得到呢?”于是归还他的珠子离开了。如此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富贵利禄中的人而已。《唐书》把他列入《隐逸传》,也是很不般配的。
月湖一泓汪洋,澄澈可爱,直达南城。城下密密地种植桃树、柳树,遍布湖岸四周,其间也种了一些名花果木,像彩带一样环绕着。湖中密布的都是士大夫修建的园亭,有不少台榭倾倒坍塌,松树石头都已苍老。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那么大的,大概是百年以上的植物。对宁波当地的缙绅来说,田地宅院可以传给儿子,但园林亭台仅到自己这一代。如同平泉的树木石头,大多反复易主,因此园亭也就随意建造,就像驿站、衙门一样。屠隆的娑罗馆也仅存娑罗而已。
清明那一天,两湖的游船很多,但是桥小,所以船不能大。城墙下地基较宽,桃柳烂漫,游人席地而坐,边喝酒边唱歌,其中有一支曲子被录入《西湖》,流传下来。
11. A 12. 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13.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4. 示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15. 放在 A 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16. ① 记载萝卜的历史。② 萝卜的吃法。③ 萝卜的性情。④ 萝卜的民俗意义。 17. ① 萝卜是平民家中常见的东西,是贫寒人家的家常味。② 萝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吃法丰富。③ 萝卜的性情温和,虽有小脾气,但是可以和其他菜水乳交融,刚柔兼济。④ 萝卜浑身是宝,不因自己得意的某一处而骄傲自矜。⑤ 萝卜身上代表了中国人吃得了苦的韧劲。⑥ 萝卜既可入馔,也可入文、入诗、入画,雅俗共赏。(答出四点即可) 18.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萝卜根泡水开的黄花比作萝卜的精魂,“回眸一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萝卜的温情,体现了萝卜顽强的生命力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萝卜的喜爱之情。 19. 引用《酌中志》中的记载,再现了当时咬春的风俗,引出萝卜的民俗意义,突出了萝卜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化内涵,使文章读来饶有趣味。 20. 示例:文学创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文学创作带有作者的生活印记,是记忆中的生活。在文中,老北京沿街叫卖萝卜的小贩,扯开嗓门的吆喝声,写出了老北京的生活图景。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遣词造句,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写吃萝卜皮时,“滚刀块”“皮略带些肉”,拌调料,浇花椒油的“刺啦一声”等生活化的描写,“齐活儿”等口语化的表述,还原了做萝卜皮的过程,写出了老北京的烟火气。 21.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