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孤独之旅》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孤独之旅》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通过勾画心理描写的句子,梳理杜小康的成长过程。
3.指导学生通过链接生活,畅谈成长感悟。
【拓展资源】
《下雨天出门远行》《喜旺的年》《小莫的海底》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指导学生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根据提示,从提供的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梳理课文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体现情节发展变化的句子,根据提示,选择一个角度,完成情节梳理。
2.同桌交流探讨,完善答案。
3.班内分享,达成共识。
活动(二):指导学生从“小说的叙事线索”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句子中要用到“孤独”一词。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节梳理的结果,从“小说的叙事线索”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句子中要有“孤独”这个词语。
2.先在小组内分享,推选出最精彩的,班内交流分享。
任务二:指导学生勾画杜小康心理描写的句子,梳理成长过程
活动(一):指导学生跳读课文,勾画文中体现杜小康心理的句子,仿照示例,分析“孤独”的原因。
1.学生跳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勾画体现杜小康心理的句子,仿照示例,按照要求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巡视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
2.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明确杜小康“孤独”的多种原因。
活动(二):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跳读课文,勾画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
1.学生自由跳读课文,根据要求勾画关键性语句,教师巡视过程中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2.小组代表发表看法,体会杜小康成长的过程,师生明确。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完成活动小结。
任务三 分析环境描写,概括作用
活动(一):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三处比较典型的环境描写,做好旁批,品析表达效果。
1.指导学生结合跳读课文,筛选出比较典型的三处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生有了看法之后,借助白板展示,交流探讨,最后明确。
活动(二):引导学生结合活动收获,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形成概念性知识。
任务四:链接生活,畅谈成长感悟
丛书文章《下雨天出门远行》与《孤独之旅》一样,都是讲少年战胜孤独成长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雨天出门远行》,结合阅读感受,谈自己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曹文轩
【教学建议】
本课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提升,课堂容量有点大,教师可根据学情基础,适当删减。
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小说情节的角度,把从《故乡》和《孤独之旅》两文中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新的学习中,提高学生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任务二是本课的重难点,旨在引导学生围绕线索,梳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一方面帮助学生感知“孤独”的体现,另一方面借助心理变化梳理杜小康战胜孤独的过程,把握心理描写的方法,形成概念性知识。任务三同任务二的设计意图相同,旨在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形成概念性知识。任务四链接生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丛书文章,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汲取生活力量,更好地成长。(共18张PPT)
孤独之旅
1课时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组文阅读课
教材:《孤独之旅》
丛书:《下雨天出门远行》《喜旺的年》《小莫的海底》
学习内容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勾画心理描写,梳理成长过程。
3.链接生活,畅谈成长感悟。
学习目标
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活动(一):自读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一个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逻辑关系
原因-结果
情节发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心理变化
期待-破灭
写作技巧
悬念-结局
线索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参考示例一:
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参考示例二:
第一阶段:茫然、恐惧、留恋
第二阶段:寂寞、压抑、恐慌
第三阶段:习惯、麻木、韧性
第四阶段:勇敢、责任、坚强
第五阶段:自豪、淡定、成熟
活动(二):请围绕小说的叙事线索,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句子中要用到“孤独”一词。
参考示例:
小说以少年杜小康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他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受孤独的考验和一场暴风雨的磨难,他成长了,坚强了,成功了。
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任务二:勾画心理描写,梳理成长过程
活动(一):请跳读课文,勾画文中体现杜小康心理的句子,仿照示例,说一说杜小康“孤独”的原因。
心理描写 孤独的原因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而孤独。
参考示例:
心理描写 孤独的原因
还要走多远?前方使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众多的问题时刻压迫着杜小康幼小的心灵,因对未来感到迷茫而产生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得变得迫切。 空旷的芦苇荡里只有杜小康父子,因无人交流而感到情感世界的孤独。
活动(二):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请根据提示,勾画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
成长阶段 具体语句 心理
途中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放鸭初期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经历暴风雨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清晨 惊喜地跑过去 欣喜
任务二:勾画心理描写,梳理成长过程
参考示例:
成长阶段 具体语句 心理
途中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茫然
到达放鸭地点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恐惧、胆怯
放鸭初期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寂寞、孤独、想家
放鸭中期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经历暴风雨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安定、从容
八月的一天清晨 “惊喜地跑过去” 欣喜
活动(三):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心理刻画细致入微。请结合上面表格中的具体语句,总结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
小结: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
1.直接描写心理活动。
2.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任务二:勾画心理描写,梳理成长过程
活动(一):找出小说中三处比较典型的环境描写,做好旁批,品析其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语句 作用



任务三:分析环境描写,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语句 作用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渲染芦苇荡夜景的优美氛围,以乐景衬哀情,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惧与孤独。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 渲染暴雨将至的恐怖气氛,为下文鸭子走失父子找鸭子等情节作铺垫。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雨后的景物在杜小康眼里有了诗意和温暖,体现杜小康经历暴风雨后坚强成熟了。
参考示例:
活动(二):结合活动收获,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任务三:分析环境描写,概括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衬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深化作品主题;⑤交代故事发生背景。
《孤独之旅》和丛书文章《下雨天出门远行》都是讲少年战胜孤独成长的故事,你从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任务四:链接生活,畅谈成长感悟
参考示例:
成长,就是一个被迫离开舒适区,在孤独中淬炼,于恐惧中担当,最终将苦难化为自身骨血的过程。我们无法选择风浪何时来临,但我们可以选择像杜小康和“他”一样,在孤独之旅中,将自己锤炼成一名沉稳的水手。
课后作业
【必做】阅读丛书《小莫的海底》,体会小莫如何在孤独中带着弟弟成长。
【选做】阅读并批注丛书《喜旺的年》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