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直至成诵,能主动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和特点鲜明的景物描写语句。2.引导学生从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语句入手,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3.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同题材作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由浅入深地探究作者寄托在山水间的情思感悟。【拓展资源】《龙雪山》《小窗幽记(节选)》《王子猷雪夜访戴》【课型及课时建议】组文阅读课 2课时第1课时 课内自主阅读【本课时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直至成诵,能主动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和特点鲜明的景物描写语句。2.引导学生从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白描式写景语句入手,尝试探究作品的深层内涵。【课型】组文阅读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大名亭”,醉翁亭的山水之乐、陶然亭的闲适之情、爱晚亭的红叶之美,都让人印象深刻。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湖心亭,因一场大雪更添了几分诗意与孤绝。让我们循着张岱的脚步,去西湖赴一场湖心亭的雪中之约吧!活动一:指导学生破译文言密码——积累文言实词(一)自主解码,小组互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文,用符号标出翻译中的疑难之处,小组互助,尝试破解。(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迁移法—聚焦“绝”字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如何来判断词义?(1)联系旧知:“哀转久绝”的“绝”——停止、消失“绝巘多生怪柏”的“绝”——极、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与世隔绝“往来而不绝者”的“绝”——断绝、中断(2)迁移推断:“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结合“人鸟声”的语境,与“哀转久绝”的“绝”意思相近,译为“消失”(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3)小结:“绝”的常见义项:消失;极、非常;与世隔绝;断绝2.组词法——解读“强”字“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如何来解读词义?(1)组词:勉强、强行、竭力(2)结合语境:作者本无意饮酒,却因偶遇知音而“强饮”,这里“强”译为“尽力、竭力”更贴切,既体现了作者的礼貌,又暗含偶遇的欣喜。(三)全员通关师生共同梳理全文翻译,确定重点实词的含义,确保文意疏通。活动二:引导学生简记“雪夜日志”——概括主要内容假如你是张岱,在雪夜游览湖心亭后,会在“日志”里简要记录哪些信息?请用两句话概括(提示:时间、地点、经历、遇见的人)。参考示例:“我”在崇祯五年十二月的一个大雪夜独自去湖心亭看雪。在亭中遇见两位金陵人,一同喝了三杯酒后告别。活动三:引导学生探寻“雪景之美”——赏析写景佳句关注写景角度大声诵读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二)品读隽永景语1.学生速读全文,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写景句,小组分享并说明理由。(多数学生会聚焦“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品读,体会原文语句的妙处。【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教师明确:“天与云与山与水”突出天、云、山、水连为一体,上下一色,浑然难辨,展现天地的辽阔宏大。“痕、点、芥、粒”几个量词,使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如同一幅淡墨山水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侧面表现此时大雪茫茫、天地素洁,让人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张岱这几句描写变成一幅画的话,你觉得哪一幅的风格更合适?并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教师明确:图2更合适。张岱写景的笔调凝练,没有色彩、感官、修辞等繁复的渲染,只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教师明确:这种描写手法叫白描,它的特点是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又“破译”了几个解读文言词语的密码,还在张岱的隽永美文中初步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简约蕴藉之美。下节课,我们继续探寻这幅雪景图背后藏着的别样心境。【布置作业】尝试模仿张岱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校园里的一处景色(如晨雾、秋雨),用数量词或简洁的语言勾勒画面,并在白描式的景语中寄寓一点深意。第2课时 课外迁移运用【本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2.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同题材作品,由浅入深地探究作者寄托在山水间的情思感悟。【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提问:舟子说张岱‘痴’,同学们读完全文,觉得他‘痴’在哪里?本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个‘痴’字,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活动一:引导学生品“痴”明心迹——探寻张岱的精神世界1.文中寻“痴”:字里行间找依据诵读课文,圈画体现张岱“痴”的语句,小组讨论“痴”在何处。(1)景痴:对雪景的极致迷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明确:对雪景之“痴”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展现其“冰雪人格”——超凡脱俗、清高孤傲。(2)行痴:不合常理的行为选择“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俱绝”仍坚持——不顾寒冷;“更定”——深夜出行;“独往”——拒绝陪伴;教师明确:这些做法体现出作者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一面。问题引导:张岱的“痴”仅仅是爱雪景、做怪事吗?了解他的经历,或许能读懂他更深的“痴”。引导学生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进一步了解张岱其人。【材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顺治帝即位,清朝建立。顺治元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专心著书。大约3年之后,写下《湖心亭看雪》。【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确:张岱是明末文人,出生于贵族之家,生活优渥。明亡后隐居,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回不去的家国之思。再读文本:细心的同学又有哪些发现?(3)情痴:藏在“痴”字背后的故国情思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寻暗含作者情愫的词句,探寻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思。“崇祯五年十二月”饱含作者对亡国的沉痛怀念。“独往”的孤寂,也藏着亡国后的落寞。超凡脱俗的雪景下是作者无与言说的孤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有淡淡的哀伤和惆怅,潜藏故国之思。教师明确:这份“痴”,更是对逝去的故国、往昔繁华的痴情与眷恋。2. 导图解“痴”:由表及里悟情思景痴(高雅情趣)→ 行痴(特立独行)→ 情痴(故国之思),三层“痴”由表及里,共同构成张岱的人格写照。活动二: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品不同“痴”态下的山水情(一)绘雪·观景学生默读三篇文章,用横线画出文中直接描写雪景的句子。小组合作,从画出的雪景句中圈出关键词,并概括每篇雪景的特点。(二)品行·悟情1.找“痴行”: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找出作者(人物)因“痴景”而产生的行为,用波浪线标出。2.联“痴情”:作者(人物)为何在大雪天特意行动?雪景的特点与他的行为有何关联?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趣(性格)和情感(心情)?3.分享总结:小组派代表发言,用“ 痴迷于____的雪景,因此他____(行为),这体现了他____的情趣/性格和 的情感/心情”的句式表达。参考示例:“王子猷痴迷于‘皎然开阔’的雪景,因此他‘夜雪访友,兴尽而返’,这体现了他随性自适、不拘俗礼的洒脱”。【课堂小结】四位作者都借山水(雪景)抒情,但因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不同,情感各有侧重——张岱寄托亡国之痛与孤高,陈继儒表达雅趣,王子猷彰显随性。可见,山水是载体,作者的心境与品格才是文字的灵魂。【布置作业】为《湖心亭看雪》设计“景情书签”,正面画(写)描绘雪景的语句,背面用“关键词+情思”逻辑,写一句赏析。(共29张PPT)《湖心亭看雪》《龙山雪》《小窗幽记(节选)》《王子猷雪夜访戴》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组文阅读课 2课时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特点鲜明的景物描写语句。2.能从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语句入手,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深层内涵。3.比较阅读同题材作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由浅入深地探究作者寄托在山水间的情思感悟。。学习目标第1课时 课内自主阅读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活动一:破译文言密码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文,用符号标出翻译中的疑难处,小组互助,尝试破解。1(一)迁移法—聚焦“绝”字哀转久绝——停止、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往来而不绝者——断绝、中断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二)组词法+语境法——解读“强”字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组词:勉强、强行、竭力作者本无意饮酒,却因偶遇知音而“强饮”,这里“强”译为“尽力、竭力”更贴切,既体现了作者的礼貌,又暗含偶遇的欣喜。活动二:简记“雪夜日志”假如你是张岱,在雪夜游览湖心亭后,会在“日志”里简要记录哪些关键信息?请用两句话概括。(提示:时间、地点、经历、遇见的人)参考示例:“我”在崇祯五年十二月的一个雪夜独自去湖心亭看雪。在亭中遇见两位金陵人,一同喝了三杯酒后告别。活动三:赏析写景佳句(一)关注写景角度诵读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描写雪景的句子 描写角度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概括式描写(听觉角度)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景式描写(视觉角度)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集合式描写(细节刻画)活动三:赏析写景佳句(二)品读隽永景语1.速读聚焦分享速读全文,推荐自己认为最优美生动的写景句,在小组内分享并说明推荐理由。【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2.比读了悟妙处“天与云与山与水”突出天、云、山、水连为一体,上下一色,浑然难辨,展现天地的辽阔宏大。“痕、点、芥、粒”几个量词,使读者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如同一幅淡墨山水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侧面表现此时大雪茫茫、天地素洁,让人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如果将张岱这几句描写变成一幅画的话,你觉得哪一幅的风格更合适?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参考示例:图2更合适。张岱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感官、修辞等繁复的渲染,只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白描)白描(自然质朴,不事雕琢)3.选画初识白描作业:尝试模仿张岱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校园里的一处景色(如晨雾、秋雨),用数量词或简洁的语言勾勒画面,并在白描式的景语中寄寓一点深意。第2课时 课外迁移运用“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活动一:品“痴”明心迹——探寻张岱的精神世界诵读课文,圈画体现张岱“痴”的语句,小组讨论“痴”在何处。景“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对西湖雪景的“痴”迷,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冰雪人格”超凡脱俗、清高孤傲行“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特立独行、不随流俗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材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顺治帝即位,清朝建立。顺治元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专心著书。大约3年之后,写下《湖心亭看雪》。【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对张岱其人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张岱是明末文人,出生于贵族之家,生活优渥。明亡后隐居,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回不去的家国之思。情“痴”——藏在文字背后的故国情思这份“痴”情,更是对逝去的故国、往昔繁华的痴情与眷恋。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超凡脱俗的雪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寻暗含作者情愫的词句。并理解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思。解说“痴”字的背后的意味行痴景痴情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 不随流俗特立独行 怀念故国眷恋往昔活动二:比较阅读,品不同“痴”态下的山水情(一)绘雪·观景默读三篇文章,用横线画出文中直接描写雪景的句子。小组合作,在画出的描绘雪景的语句中圈画关键词,概括每篇作品中雪景的特点。(二)品行·悟情再读文本,找出作者因“痴景”而产生的行为,用波浪线标出。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趣或性格和内心的情感/心情?小组派代表发言,用“作者痴迷于____的雪景,因此他____(行为),这体现了他 的情趣/性格和的情感/心情”的句式表达。参考示例:王子猷痴迷于‘皎然开阔’的雪景,因此他‘夜雪访友,兴尽而返’,这体现了他随性自适、不拘俗礼的洒脱,和内心的闲适快意。活动二:比较阅读,品不同“痴”态下的山水情作业:为《湖心亭看雪》设计“景情书签”,正面画(写)描写雪景的语句,背面用“关键词+情思”逻辑,写一句赏析。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 《湖心亭看雪》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