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第1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聚焦配器这一音乐创作手段,通过展示《火车托卡塔》《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波莱罗舞曲》等乐曲片段,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配合的丰富效果。还以《帕凡舞曲》《思乡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乐器分配和音色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鉴赏与创作思维。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但对配器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但在音乐分析和想象能力上有待提高。教学中可通过多听多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突破对配器理解的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火车托卡塔》等乐曲中多种乐器配合产生的丰富音响效果。
2. 体会《帕凡舞曲》《思乡曲》不同版本的音色特点和情感表达。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描述不同乐曲中乐器的音色和表现。
2. 尝试用语言表达对乐曲配器的理解和感受。
创意实践
1. 思考并讨论《帕凡舞曲》《思乡曲》用不同乐器表现的可能性。
2. 提出对乐曲进行配器改编的简单设想。
文化理解
1. 了解拉威尔、马思聪等作曲家及其作品风格。
2. 认识不同国家音乐文化在配器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感受多种乐器配合产生的丰富效果,体会配器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 分析《帕凡舞曲》《思乡曲》的音色特点和情感表达,思考合适的乐器分配。
3. 了解拉威尔、马思聪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难点
1. 理解作曲家如何从钢琴音色中挖掘乐队音色,如《帕凡舞曲》。
2. 准确把握《思乡曲》不同段落的情绪变化,提出合理的管弦乐配器方案。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专业术语描述音乐配器特点。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乐器图片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创设情境
(1) 教师播放一段由单一乐器演奏的简单旋律,然后播放一段多种乐器配合演奏的复杂乐曲,让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两者的差异。
(2) 提问学生:“两段音乐给你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哪种音乐听起来更丰富、更有层次感?”引导学生思考乐器配合的重要性。
(3) 展示一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将音乐中的配器类比为绘画中的色彩调配,讲解配器就如同画家调配色彩一样,能让音乐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4)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引出即将欣赏的乐曲。
(5) 简单介绍拉威尔、马思聪等作曲家的生平,强调他们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和特色。拉威尔是法国作曲家,以细腻的配器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著称;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家、作曲家,注重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
(6) 提及本节课将欣赏的作品,如《火车托卡塔》《帕凡舞曲》《思乡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提出问题:“作曲家是如何运用配器来展现音乐的魅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8) 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入后续的学习。 1. 认真聆听两段不同的音乐,对比感受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积极分享自己的聆听感受。
3. 观察绘画作品,理解音乐与绘画的类比关系。
4. 对本节课的主题和即将欣赏的作品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音乐和展示绘画作品,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作品赏析做好铺垫。同时,介绍作曲家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者有初步了解。
作品赏析 活动一:欣赏《火车托卡塔》等乐曲 播放与引导
(1) 播放《火车托卡塔》《别》《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波莱罗舞曲》等乐曲片段,提醒学生安静聆听,感受乐曲中多种乐器配合产生的丰富音响效果。
(2) 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乐曲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如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变化、情感的表达等。
(3) 再次播放乐曲片段,让学生跟随节奏轻轻拍打,加深对乐曲节奏的感受。
(4) 展示乐曲中使用的乐器图片,介绍每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在乐曲中的作用。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乐曲中听到的乐器音色和表现,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6)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不同乐器的配合如何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7) 提出问题:“在这些乐曲中,你认为哪种乐器的表现最突出?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乐器在配器中的作用。
(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这些乐曲,感受配器的魅力。 1. 认真聆听乐曲片段,感受音响效果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2. 跟随节奏轻轻拍打。
3. 观察乐器图片,了解乐器音色特点。
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聆听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乐曲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多种乐器配合产生的丰富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小组讨论和发言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深入探究 活动二:分析《帕凡舞曲》 聆听与讨论
(1) 播放钢琴版《帕凡舞曲》,提醒学生仔细聆听不同声部及各段旋律所处的音区。
(2) 引导学生描述钢琴演奏的音区特点和情感表达,提问:“不同音区的旋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把钢琴演奏的音分配给哪些乐器?每组记录下讨论结果。
(4)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分析不同乐器音色与钢琴音区的适配性。
(5) 播放交响乐队演奏的《帕凡舞曲》,让学生对比聆听,体会拉威尔是怎样从钢琴音色中挖掘乐队音色的。
(6)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在对比聆听中的发现和感受,如哪些乐器的音色替代了钢琴的音色,效果如何等。
(7)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拉威尔在配器时对乐器音色的巧妙运用和对音乐整体效果的把握。
(8)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拉威尔配器的技巧和特点。 1. 认真聆听钢琴版《帕凡舞曲》,感受音区特点和情感表达。
2. 参与小组讨论,思考乐器分配方案。
3. 对比聆听交响乐队版,分享对比感受。
4. 听取教师总结,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聆听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帕凡舞曲》的配器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如何从一种音色中挖掘出另一种音色,提高学生对配器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创意实践 活动三:探讨《思乡曲》的配器 思考与交流
(1) 播放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让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乐曲不同段落表现的情绪,以及主题再现与首次呈现时的异同。
(2) 引导学生描述乐曲的情绪变化,提问:“乐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思乡的情感?”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用管弦乐队来表现这首乐曲,应该使用哪些乐器。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记录讨论结果。
(4) 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分析不同乐器组合的可行性和效果。
(5) 提出问题:“低音就像是‘根’,需要用能‘托底’和‘生根’的乐器来表现,你认为选用哪件乐器合适?”引导学生思考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在乐曲中的作用。
(6)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7)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出更多独特的配器方案。
(8) 提醒学生在课后可以尝试用简单的节奏乐器模拟自己设计的配器方案。 1. 认真聆听《思乡曲》,体会情绪变化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提出管弦乐配器方案。
3. 分享讨论结果,听取教师点评。
4. 课后尝试用节奏乐器模拟配器方案。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思乡曲》并进行配器探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深入理解乐器音色与音乐情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思维。
课堂总结 总结与回顾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欣赏的乐曲、分析的配器特点、讨论的创意方案等。
(2) 再次强调配器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乐器配合产生的丰富效果。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和小组。
(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5)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写一篇关于配器分析的短文。
(6) 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和困惑,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7)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
(8) 提醒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有序离开教室。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内容。
2. 聆听教师总结和评价。
3. 明确课后作业要求。
4. 整理学习用品,有序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写一篇关于配器分析的短文。
2. 再次聆听《帕凡舞曲》《思乡曲》,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乐曲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对配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
2. 小组讨论和创意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乐器图片和播放乐曲,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配器知识时,部分内容较为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后续应更加注重深入浅出地讲解。
2. 创意实践活动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下次可适当延长活动时间。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外,可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