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省嘉积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它强调的是到“田野”中去,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并且要在其中工作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确定了研究问题或现象后,不要带任何假设进入“田野”中。进入到“田野”后,就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研究现象,理清其背后的逻辑,找到解释的因素。
既然是要开展实地研究,那么如何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田野点”就是调查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调查地点显然不能随便选择,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实际条件等要求来谨慎科学地选择。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及其类型,选择与其密切相关的“田野点”.一般来说,如果研究问题是探索性的、描述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一个尚未被世人所了解的已存在的,或者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那么调查地点的要求相对宽松,只要存在所要研究问题的全貌和特征就是可以选择的调查点,当然调查点的独特性越突出越好。如果研究问题是解释性的、理论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要对其进行理论抽象思辨,那么调查地点的选择相对严谨,需要调查者多方综合比较,有相对充足的理由。
获准进入“田野”只是完成了进入实地的表面程序,实际距离融入“田野”生活,走进被调查群体还有相当长的路。你要尽快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并和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这也是进入田野后的关键性任务。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生活,用自己的真诚和尊重去获得当地居民的习惯与认可。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无论研究者的身份是否公开,都应该尊重被调查者的意愿,不能不经允许就私下录音录像,或者公开被调查者的信息、言论。尊重被调查者及其权益,是每一个研究者应有的和必需的职业道德。
当你和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敞开心扉收集各种数据资料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中立之间的矛盾冲突。无疑,研究者投入感情越多,就越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调查者。但同时因为陷入的感情越多,研究者就越难保持客观性和敏锐性,变得过于想当然,甚至还会偏离事实真相。这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警惕和注意的一个严重问题。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要逐渐适应一个“先融入”“再跳出”的角色转换过程。但是,你要记得任何偏离事实真相的研究成果非但不能帮助你的被调查者,很可能让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所以头脑清醒地保持情感和理性的分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成功完成“田野调查”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你完成以上准备顺利进入“田野”后,就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调查数据、资料的收集了。通过观察和访谈,或以寻求口述等方法收集各种资料,记录“田野”日志。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查阅参考文献,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然后再次进入“田野”,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访谈,然后再分析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实现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论概括与解释。研究者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概括、总结、抽象,识别社会现象的真实面目,找寻人们行为的模式、社会事实的逻辑,发现并解释所研究问题的真正原因,以达到通过一个“田野点”,来理解整个社会的研究目标。
(摘编自袁方《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材料二:
温情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该保持一种共情的态度。敬意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对于持有温情与敬意“心态”的研究者来说,“田野”中的现场感具有特别的意味,无论是发生在身边还是远方,都能给我们带来对真实社会的感受和洞察,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当下很多大众平台都会使用智能算法来推送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大多是普通用户,其中不乏以流量和关注度为目的的信息炒作者。在主要信息源包围之下,人们常常被层层包亵在“信息茧房”之中,表面上自由、开放、广阔的信息获取空问在很大程度上是狭隘、被操控甚至是被“定点投喂”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虚构现实却是以用户自由获取的方式呈现的。人们的自由、自主和开放感也变成了虚构现实的一部分。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主要靠网络来获得信息和认识,那么他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生活在虚构的社会中,人们的认知将会受到极大的束缚。在这个社会中,热点事件、重要议题以及各种热搜,表面上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结果,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大众注意力被操纵的原因。越来越多利用网络进行社会调查,是当前的一个发展取向,也有些人在探索网络的田野调查或田野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本质特点在于心灵的感通而非语言的交流,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心知其意”。尽管网络田野调查能帮助我们迅速“见到”远方的研究对象,能够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无疑极大拓展了田野调查的应用范围,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田野调查所独有的优势,这是网络田野调查的最大局限所在。
(摘编自周飞舟《身临其境、心知其意:以田野调查认识真实社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野点”的选择需结合研究问题、方法与实际条件综合考量,不能随意确定,这是保障调查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
B.田野调查中,调查者投入的情感越多就越影响调查的客观性,研究人员须经历“先融入、再跳出”的角色转换。
C.研究者应持有温情与敬意的“心态”,通过深入田野的实践,获得对真实社会的直接感受,避免陷入虚构认知中。
D.网络田野调查借助互联网能迅速接触研究对象,尽管失去了身临其境的优势,但仍然可以作为田野调查的有效补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者在获得被调查者信任后,仍要尊重他们,如果不经被调查者同意而公开他们的信息,就可能会使被调查者陷入困境。
B.田野调查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经过分析归纳的多次循环才能得出结论,因此研究人员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调查问题。
C.在信息爆炸时代,虽然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自由,但也容易导致个体陷入“信息茧房”,难以了解真实全面的社会现实。
D.网络田野调查虽然能通过远程互动拓展调查的应用范围,但由于缺乏现场的体验,研究结论的深度和真实性存在较大局限。
3.下列有关“田野调查”的案例,其研究问题的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学团队进入一所“集团化托管”学校,收集学生家庭、学校文化氛围的数据,评估“集团化办学能否打破文化再生产”的课题。
B.研究者进入某共享办公空间,与四十多位自由职业者共同办公,通过观察和拍摄的方式,记录了该共享办公生态的完整面貌。
C.某学者加入一处位于城郊的快递共配站,全程跟车记录,最终绘制出站点的运作流程图以及高峰期与常态期的对比表。
D.人类学家以“露营者”身份进入某“数字游民”营地,与远程工作者同吃同住,完成了三万多字的“移动办公社群日常志”。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给“田野调查”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石钟山记》中,苏轼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过程与“田野调查”的理念存在哪些相通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荒野来客(注)
李娟
在吉尔阿特,哪怕站在最高的山顶上四面张望,也看不到一棵树,看不到一个人。光秃秃的沙砾坡地连绵起伏,阴影处白雪厚积。吉尔阿特的确太荒凉了,但作为春牧场,它的温暖与坦阔深深安慰着刚从遥远寒冷的荒野跋涉而来的牧羊人们的心灵。
还不到五月,卡西就换上了短袖T恤,在微凉的空气中露出了健康明亮的胳膊。我们拎着大大的编织袋去南面山谷里拾牛粪。
我们一路走去,遇到看上去很干的,先踢一脚,其分量在脚尖微妙地触动了一下,加之滚动时的速度和形态,立刻能判断它是否干透了。没干透的,那一脚恰好使它翻了个面,潮湿之处袒曝在阳光下,加快了最后的潮气的挥发速度。
半个小时后我们扛着各自鼓鼓的大袋子会合,走上回家的路。
坡顶上,我们的毡房门口,亲爱的扎克拜妈妈蹲在火坑边。她扒开清晨烧完茶后的粪团灰烬,搓碎一块干马粪撒在上面,俯下身子连吹几口气。很快,看似熄透了的灰烬如苏醒一般在粪渣间平稳升起几缕纤细的青烟。她又不慌不忙盖上几块碎牛粪。这时,大风悠长地吹上山坡,烟越发浓稠纷乱。她再猛吹几口气,透明的火苗轰然爆发,像经过漫长的睡眠后猛地睁开了眼睛。
就是在这一天,可可走了,斯马胡力来了。
毡房后停着两辆摩托车和一匹白蹄黑马。骑摩托车来的除了斯马胡力,还有扎克拜妈妈的二女儿莎勒玛罕及丈夫马吾列一家。骑马来的则是卡西的一个同学。
明明只来了四个客人和两个孩子,却顿觉房间里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围着矮桌喝茶,食物摊开满满一桌子。
我们在吉尔阿特唯一的邻居阿勒玛罕——扎克拜妈妈的大女儿——也过来帮忙了。此时她正斜偎在巨大的锡盆边大力揉面,说要做“满得”招待客人。“满得”其实就是包子一样的食物。
昨天,妈妈和阿勒玛罕去了北面停驻在额尔齐斯河南岸的托汗爷爷家喝茶,带回了好几块宴席上吃剩的羊尾巴肥肉。另外还有好几大片厚厚的白色凝固油脂。当我得知阿勒玛罕要把这些剁碎了做包子馅时,吓得一声不吭。
但真到了包子热气腾腾出锅的时候,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在拼命忍抑的情况下还是不知不觉吃了三个……边吃边极力提醒自己:嘴里正嚼的是白白的肥肉,腻汪汪的羊油……一点儿用也没有。
想在荒野里抗拒食物,几乎不可能——在荒野,但凡能入口的东西总是发疯似的香美诱人。
卡西的同学是东面五公里处的邻居,前来认领自家失群的羊羔。这小子坐在上席,一声不吭地吃这吃那。昨天傍晚我们赶羊归图时,发现多出了一只羊羔,可可今天出去放羊时散布出这个消息,中午失主就找上门了。我走过去把它拽过来。它拼命挣扎,但无可奈何。
我搂着羊羔向远处张望,一行大雁正缓慢而浩荡地经过天空。等这行雁阵完全飞过后,天空一片空白,饥渴不已。很快又有两只鹤平静而悠扬地盘旋进入这空白之中。
我早就知道可可要离开的事情,他的妻子再过两个月就要分娩,为了养胎,没有继续深入艰苦的冬牧场。这次前来代替可可放羊的是斯马胡力,可可的弟弟,扎克拜妈妈的第四个孩子,刚满二十岁。接下来这个夏天他作为家里的唯一男性,将成为我们的顶梁柱。
二姐夫马吾列一家,这次是来送面粉并道别的。三天后,他家就要出发进入夏牧场了。我们则还要再等一个月才走。
下午太阳偏西的时候,马吾列一家才起身告辞。莎勒玛罕用大衣把三岁半的玛妮拉裹得刀枪不入,稳稳当当架在摩托车后座上,再把一岁半的小女儿阿依地旦紧紧掖在怀里。在我们的注视下,一家四口人一辆车绝尘而去。
此时,可可也将沿那条路离去。
我们站在门口,看着他骑着摩托车绕过毡房,冲向坡底。很快,一人一骑消失在北面的山谷尽头,只剩摩托引擎声在空谷间回荡。
客人散尽的吉尔阿特,寂静得就像月球表面。
自那天起,大约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再没见过其他人了。直到一天清晨,一支搬迁的驼队远远经过山脚下的土路。
我和卡西站在毡房门口看了半天。这支队伍一共有三匹马,三峰负重的骆驼,一架婴儿摇篮和一只狗。羊也不多,大大小小百十只.看来是一个刚分出大家庭不久的小家户。
早在前天,斯马胡力放羊回来告诉了我们:南面牧场的某某家快要转移牧场了。于是这两天扎克拜妈妈一直等着他们经过,还为之准备了一点点儿酸奶。
春牧场上母牛产奶量低,几乎没什么奶水可供人食用。其实从冬天以来,扎克拜妈妈家就很少喝奶茶了。难得某一天能往黑茶里加一点点儿牛奶。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想法子省出了一些奶,做成了酸奶。
那天,看到驼队刚出现在南面山谷口,妈妈就转身回毡房。她解下头上绿底紫花的棉线头巾,重新扎了一遍,换了一件干净体面的外套。再拧下暖瓶的塑料盖,小心地倒出了大半盖子酸奶,然后端着出门走下山坡,远远前去迎接。
马背上的人接过妈妈递上的暖瓶盖子,喝几口酸奶再递还给妈妈。妈妈又将它送向另一匹马上的人。这个暖瓶盖子在马背上的三个人之间传来传去,直到喝空为止。寒暄了几句,他们就继续打马前进。妈妈也持着空盖子往回走,但她走到半坡上又站住,转身目送队伍远去,直到完全消失在土路拐弯处的山背后。
给路过自家门口的搬迁驼队准备酸奶,是哈萨克牧民的传统礼节。黏糊糊的酸奶是牛奶的华美蜕变,又解渴又充饥。对于辛苦行进在转场途中的人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有删改)
文本二:
《羊道》凭借介入现实、真实、原生态、本真的特征先后荣获“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和“人民文学·非虚构奖”。2008年,周闻道等人提出“在场散文”的主张:要求散文写作面向事实本身,通过介入的方式祛除对作者心灵、当下现实和语言表达的遮蔽,达到本真的状态。这与2010年非虚构写作要求的真实性、文学性、介入姿态、个人体验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由此可见,它们共同呼求真实、真诚、真心的写作之出现。李娟的《羊道》借着这股东风成为其典型样本之一。
(摘编自陈亚楠《遥远角落的见证式留影——论李娟的非虚构写作》)
[注]本文节选自李娟《羊道》三部曲的第一部《羊道·春牧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所描写的荒野环境,其特点与茅盾《风景谈》中的“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相似。
B.与《诗经·苄莒》中运用“掇、捋、祜”等动词相似,文本一对扎克拜生火的描写,也通过一系列动词,写出劳动的繁忙、紧张和喜悦。
C.文本一写“一行大雁正缓慢而浩荡地经过天空”和“两只鹤平静而悠扬地盘旋”,分别象征着牧民在荒野中的迁徙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D.文本一善用场景对照来表达情感,如用“房间里挤得满满当当”的热闹和“像月球表面”的寂静进行对照,来突出对聚短离长的悲伤。
7.关于文本一中的“来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卡西的同学中午找上门来认领自家前一天走失的羊羔,受到扎克拜妈妈一家的款待,体现了牧民的淳朴和邻里之间关系的和谐。
B.斯马胡力代替可可成为“顶梁柱”,这一接替体现了游牧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与重视,也暗含着草原年轻一代的成长与担当。
C.二姐夫马吾列一家,骑着摩托车前来送面粉并道别,既体现出亲人之问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出草原传统牧民对现代工具的接受。
D.路过的搬迁驼队未进入毡房,扎克拜妈妈在路边郑重款待他们,这一内容是为了表现转场路途的艰辛,突出游牧生活的不易。
8.文本一“我”面对“满得”时的具体表现富有戏剧性,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指出“在场散文”主张散文写作要“达到本真状态”。请从写作视角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6分)
(三)阅读Ⅲ(本小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节选自《列子·汤问》)
材料二: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 ”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①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
(节选自刘向《说苑·复恩》)
材料三: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复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后豫让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四: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②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节选自刘开《知己说》)
【注】①负贩:担货贩卖。②醴: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准备甜酒了。③揖客:指只行揖礼而不下拜的客人,意为与主人平等。
10.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悲夫A士以遇知己B而名著C亦有得D知己E而遂至行F亏名辱者G可不惧哉!
11.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突然,与《孔雀东南飞》中“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的“卒”意思不同。
B.下,落下,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下”用法和意思均不相同。
C.之,的,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之”用法和意思均不同。
D.希,迎合,与《陈情表》中“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子期对伯牙所奏音乐的理解符合伯牙的内心,因此伯牙赞赏他的音乐欣赏力。
B.管仲列举自己在与鲍叔交往过程中得其理解的旧事,解释为鲍叔之死哀痛的原因。
C.豫让在智伯死后行刺襄子,以图为智伯报仇,失败后他选择自杀,以死报知己。
D.穆生因楚王戊忘记准备甜酒而离开楚国,刘开对穆生的做法始终持理解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2)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14.孟子认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知己之交中的“知心”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柳州开元寺夏雨①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竞沉浮。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①此诗为南宋初期吕本中避乱流寓柳州时所作。②《世说新语·任诞》载,殷洪乔为豫章太守,临赴任,京都人托他带书信百多封,他悉投水中,并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不肯做送信的邮差。③“面如田字”典出《南齐书·李安民传》,形容富贵之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雨潇潇”渲染氛围,“似晚秋”写夏日风雨给人以深秋之感,实则暗示诗人心境的凄凉。
B.“云深不见”“初闻”,视听结合,写云雾遮蔽群山,山谷溪流奔涌声,景象迷蒙而雄浑。
C.“钟唤梦回空怅望”,诗人因美梦被钟声惊破而徒然张望,流露出面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之情。
D.“人传书至竟沉浮”表面写家书遗失,实则表达诗人对仕途升迁无望的愤懑和消极避世之情。
16.元代诗论家方回评论此诗尾联“乃是避地岭外,闻将相骤贵者,亦老杜秦蜀湖湘之意也。”请结合该评论,比较本诗尾联与杜甫《登高》尾联所抒发情感的异同。(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中国航天工程纪实》片尾字幕引用古诗礼赞科研团队:当火箭冲破云层时,仿佛太阳神也要为火箭让道,恰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的磅礴之势:而着陆器能精准探月,离不开科研团队心无旁鸯的专注意志,则印证了《荀子·劝学》所言“__________”的智慧。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 ,_______”。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冰箱贴、桌摆、小夜灯……河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形式各异,却都跟一盏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就是“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它原本属于西汉阳信侯刘揭,后转而安置于皇太后的居所“长信宫”,因此得名。
长信宫灯的造型是一位跪地持灯的汉代年轻宫女,她梳发髻,覆巾帼,身穿广袖长衫,两臂之间托持一益带罩铜灯。美国学者李安敦曾这样描述长信宫灯的“摄人心幽之处”:她眉目略微低垂,双唇微启,仿若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般神秘。这件李安敦眼中“最迷人的现存中国文物”身上,却藏着中国汉代环保“黑科技”。
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燃烧时烟尘较大,往往导致室内烟雾弥漫、空气污浊。甲 其玄机就藏在宫女右臂宽大的袖管里,宫女左手从底部持灯,右臂在上方看似是挡风,实际上是导烟管。①这一结构设计,②灯烛点燃后产生的烟,③并不会直接散发到宫毁里,④而是徐徐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⑤进入宫女袖管,⑥再沿袖管导入宫女体内,⑦进而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
如何清理长信宫灯的灯灰呢 专家介绍,这盏灯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头部、身体、袖管、弧形屏板、灯盘、灯座。每部分皆可简便拆解重装,这样一来, 乙。
古人的巧思不只于此。这盏灯的灯罩是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合找后为圆形,严丝合缝地银嵌于灯盘的凹槽之中,其中一片可左右推动,这样,灯的光照度和照射方向就可以随意调节,宛如一盏两千年前的“智能台灯”.如今,长信宫灯依然活跃于国际舞台,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正是来源于长信宫灯!
18.与文中的“智能台灯”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B.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成员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蒿。
C.只有其中的一本《落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而印的。
D.用他们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儿女饿死
的同乡。
19.对材料中第五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合拢”应改为“合龙”。
B.“这样”替换成“于是”在句意和语气上没有变化。
C.“严丝合缝”不能替换为“浑然天成”。
D.“宛如”一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长信宫灯的特点。
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任意两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仿照例句,结合文本内容续写两组连贯的话,体现长信宫灯与当下的联系。(4分)
示例:长信宫灯与文创产品的对话——冰箱贴、桌摆、小夜灯,让千年巧思化作生活里的微光。
①长信宫灯与科技的对话——_____
②长信宫灯与世界的对话——_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袁隆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梭罗
以上材料对青年人成长颇具启示意义。静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阅读 I(1~5 题)
1.B解析:原文说投入情感有助理解,但需警惕失去客观,并非投入越多就越影响客观,而是 “可能” 影响。
2.B解析:田野调查确实需要多次循环,但并非 “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调查问题”,原文没有这种绝对化表述。
3.A解析:A 项是解释性、理论性研究(评估集团化办学能否打破文化再生产),其他三项是描述性、探索性研究。
4.田野调查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的真实生活环境,通过参与观察、访谈等手段,长期收集资料,并经过多次分析与归纳,最终揭示社会现象本质与规律的定性研究方式。
5.相通之处:
都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苏轼亲自到石钟山考察,田野调查要求进入现场)。
都重视第一手感性经验(苏轼直接观察、聆听,田野调查强调身临其境)。
都反对主观臆断,注重实证(苏轼否定旧说,田野调查强调客观中立)。
都需要结合观察与思考(苏轼结合实地与推理,田野调查要求多次循环分析)。
(二) 阅读 II(6~9 题)
6.D解析:A 项与《风景谈》不同,后者强调平坦;B 项描写生火是从容而非繁忙紧张;C 项大雁与鹤并非明确象征。
7.D解析:招待驼队更多体现传统礼节与淳朴人情,而非仅表现转场艰辛。
8.“我” 面对 “满得” 时,先是因肥肉馅感到抗拒,后却因香气忍不住吃了三个,边吃边自我提醒,这种心理矛盾构成戏剧张力,体现荒野中对食物的本能渴望与理性克制的冲突。
9.写作视角:以第一人称亲历者视角叙述,真实记录细节(如拾牛粪、生火、待客),增强现场感。情感表达:以温情、敬意呈现牧民生活,不煽情不夸张,让情感自然流淌于场景与细节之中。
(三) 阅读 III(10~14 题)
10.断句:悲夫 / 士以遇知己而名著 / 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 / 可不惧哉!
11.C解析:材料三中 “之” 为代词,而《师说》中 “之” 为宾语前置标志。
12.D解析:刘开最初 “未尝不怪其然”,后来才理解。
13.翻译:(1) 鲍叔曾和我一起向君主进言,多次不被采纳,鲍叔不认为我无能,知道我是没有遇到明君。(2) 这以后才明白古人不违背道义来徇私情,是善于处理交往以保全双方美好名声的做法。
14.知心的体现:
知音(钟子期理解伯牙心意)
知遇(鲍叔理解管仲处境与志向)
知义(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而死)
知节(穆生知楚王戊失礼而离去,守节不辱)
知人(君子知交不阿附、不谄媚,保全双方品格)
(四) 阅读 IV(15~16 题)
15.D解析:尾联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自嘲不慕富贵,暗含忧国忧民。
异同:
16.同:都抒发乱世流离中的忧国伤时之情。
异:吕本中尾联自嘲不慕功名,含蓄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杜甫《登高》尾联则直抒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悲苦。
(五) 名篇名句默写
17.(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2)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 需看图片内容才能确定,暂时无法作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18~22 题)
18.B解析:文中 “智能台灯” 引号表特定称谓,B 项 “523” 也是特定称谓。
19.D解析:A “合拢” 正确;B “于是” 语气更顺承;C “严丝合缝” 与 “浑然天成” 意义不同,不可替换。
20.甲:长信宫灯如何保持室内清洁?乙:清理灯灰变得十分方便。
21.不当之处:① 应改为 “这一巧妙的结构设计”③ 应改为 “并不会直接扩散到宫殿内”⑦ 应改为 “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2.① 长信宫灯与科技的对话 —— 冬奥会火种灯的设计,让古代智慧点亮现代舞台。② 长信宫灯与世界的对话 —— 作为文化使者走向国际,展现中华文明的巧思与魅力。
23. 做一粒好种子,在时光里开花结果
李绅写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咏叹,更是对人生成长的隐喻。袁隆平说,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梭罗则提醒我们:“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三句话,殊途同归 —— 人生的价值,始于一颗健康、饱满、坚韧的 “种子”,成于耐心与时间的培育。
做一粒好种子,首先要让自己饱满而健康。身体是承载理想的舟楫,精神是驱动前行的风帆,情感是滋养心灵的清泉。一个人若体弱多病,纵有豪情壮志,也难以远行;若精神萎靡,即便身处沃土,也无法生根发芽;若情感干涸,心灵的田野终将荒芜。健康的种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自我约束与自我关怀中慢慢养成的。规律作息、坚持锻炼,是对身体的守护;博览群书、独立思考,是对精神的灌溉;心怀善意、拥抱生活,是对情感的滋养。
好种子还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不同的种子适合不同的环境,松树的种子不会在沙漠中长成参天大树,莲花的种子也无法在石缝中绽放芬芳。青年人亦当如此,要在探索与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与方向。无论是投身科技前沿,还是扎根乡村基层;无论是攀登学术高峰,还是服务社会大众,只要方向正确,且与自身特质相契合,就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岁月的力量。种子的成长从不一蹴而就,它需要忍受黑暗的等待,经历风雨的洗礼,方能破土而出、开花结果。人生亦是如此,任何成就都不是一夜之间获得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那些日复一日的坚持,正是将我们推向成熟与成功的力量。正如梭罗所言,我们要相信岁月 —— 时间会公平地回馈每一颗默默生长的种子。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渴望迅速看到成果,容易在短期内不见成效时灰心丧气。但种子的生长告诉我们,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才能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厚重与芬芳。
做一粒好种子,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参天大树,而是为了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生长,开花结果。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能够坦然地说:我曾是一粒健康的种子,我在属于自己的岁月里,尽力生长,无愧于时光,无愧于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