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课件 (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唐诗五首 课件 (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1. 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格律之美。
2.展开想象,描绘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1.学习课本72页补白“关于律诗”,了解律诗,
2.初步理解诗意。
导学活动一
野 望
王 绩




以同桌为单位,对照注释,翻译全诗,一说一听,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师生合作,学习《野望》
导学活动二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请同学们先聆听《野望》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学习任务一:大声朗读·读准韵律节拍。
ɡāo
xǐ yǐ
huī

wēi
学习任务二:描绘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思考1: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请找出句子,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摹画面。
描绘画面的方法:
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②找到表现意象特征的形容词,
③展开想象, 用生动、顺畅的语言描绘画面。
画面描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烈马带禽归。
1.找出描写到的所有景物:
树树,山山,落晖,牧人,猎马
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
树(层层的树林,染上秋色) 山(重重的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带着猎物返回)
3.展开想象,用生动顺畅的语言描绘画面: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奔驰回家。
按步骤描摹画面
思考2: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具体的词语细致分析。
【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山山”层层的树林,重重的山峦,一片开阔的景色,再加上金黄的秋色,落日的余晖,整个画面增加了一份宁静与安详。
思考2: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具体的词语细致分析。
【示例】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驱”“返”“带”“归”动态式的描写,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自由快乐,也以动衬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这是一幅宁静安详的山野秋景图。
学习任务三: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主题。
思考1:你觉得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学法】学生独立思考,圈画关键词,完成批注。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徙倚”二字为“徘徊”之意,可见作者的犹豫与彷徨。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无相识”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依。
“怀采薇”可见诗人追怀古代的隐士,渴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思考2:在颔联和颈联的景物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思考3:请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所以只好放声高歌,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1.找到抒情的词句,直接分析诗歌的情感;
2.借助写景的句子,推测诗歌的情感;
3.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关注注释),
确定诗歌的情感。
学习任务三:归纳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小组探究,学习《黄鹤楼》
导学活动三
黄鹤楼
崔 颢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的。
崔颢(hào)(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有所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遂提笔写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令大诗仙李白缄口搁笔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 鹤 楼
崔颢(hào)
zǎi

yīnɡ wǔ
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1.作者在黄鹤楼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致?请找到句子并展开想象,生动地描摹画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任务
【学习步骤】
①小组合作,齐读诗歌,圈画关键的词句,
②共同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③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同学纠正、补充,完善答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摹画面
春日天清气朗,晴空万里,汉水北面的碧树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茂盛青翠。这是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体悟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朝代更迭,王侯将相,是非恩怨,皆为过去,岁月沧桑,人事不居,暗含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惆怅之情。
将古代神话传说与眼前美景对比描写,突出昔盛今衰、岁月沧桑之慨。
体悟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对故乡强烈的思念。
诗人这忧愁仅仅只是乡愁吗?
追 问




崔颢,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体悟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对故乡强烈
的思念。
人生失意之愁。
独立思考,学习《使至塞上》
导学活动四
使 至 塞 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pénɡ

yān
使至塞上
王 维
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1.找到你最欣赏的写景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2.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①自读诗歌,圈画关键的词句,
②独立思考,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完成批注。
③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画面描摹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这是一幅壮阔雄奇的画面。
炼 字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一个“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所写的即为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
体悟情感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体悟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出了边塞雄浑奇特的大漠风光,诗人将化孤寂之情、苦闷之心融化于壮阔无边的自然之景,体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
体悟情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课后拓展
1.背诵、默写三首诗歌。
2.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感 谢 倾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