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情调研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情调研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情调研测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74年的历史就如同一幅画卷:1949年的长江前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1982年,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博得观众由zhōng( )的赞赏;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dān( )精竭虑,多少人黑发变白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镌( )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同时,我们也要铭记那悲惨到了极点的南京大屠杀。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锐不可当( ) 镌( )刻 由zhōng( ) dān( )精竭虑
2.根据划横线句子的意思写出一个成语。(1分)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B.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邓南特,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C.在欧洲各地,3亿人正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告别:法郎、马克、里拉、先令、盾、埃斯库多和比塞塔等……
D.“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B.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D.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二则》的作者是毛泽东,两则消息报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事情。
B.《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对奖金来源的介绍是消息的主体。
C.《“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叙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夺冠一事。
D.《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航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写的是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6.近几年来,中国科技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上天入地、通江达海……你校将举行以“走近中国科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1)参照示例,从上面四幅图片中任选一幅,根据曾经发生的与图片有关的重要事件,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
示例:全球同时速最长动车组列车“复兴号”上线运行。
(2)你校邀请了上面图片中某个人物或成果创造者、设计师来作报告,在互动交流环节,你获得了次向对方提问的机会,请你作出恰当的表述。(图片任选其一,要求语言得体,提问有针对性)(3分)
7.回顾经典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请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人物。(2分)
章节 斯诺对“他”的印象
《在保安》 ① 是一位瘦弱的颇有些林肯式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弯曲,披着一头很长的浓厚的乌发,睁着一双巨大而敏锐的眼睛,还有高鼻梁和突出的颧骨。我在一刹那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机智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在红军中》(上) ② 和他的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而且在军装上并没有等级的标志。一件私人的衣服,这件衣服使他孩子气地高兴骄傲着,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
(2)“冒险、搜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畏缩、发狂和欢欣、遭难、牺牲和忠心——一切都像一种火光似的,照耀着这成千上万的青年们的热情、希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他们永不承认失败,不管它是由于人力、自然或死神。”这是斯诺对下面哪一事件的评价( )(2分)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3)请简述你对《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精神”的理解。(2分)
8.根据提示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诗歌言志。陆游《游山西村》中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表达诗人辞官以后仍有作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7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①,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②。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④。
【注释】①苍黄:同仓皇。②慨而慷:感慨而激昂。语出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一句。③沽[gū]名:贪图虚名;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④沧桑:指沧海桑田。
9.诗中的“风雨”代指 ,句中“虎踞龙盘”指的是 ,“天翻地覆”指的是 。(3分)
10.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主席的什么观点?(4分)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可以从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新闻阅读;还可以确定主题,选择对象,拟制提纲,进行新闻采访。(13分)
(一)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2023.4.5整理)
(二)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2023.5.6整理)
(三)
“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2023.5.5整理)
【关注标题】
11.从以上三个新闻标题中任选其一,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3分)
【设计提纲】
12.如果你是记者,要采访新闻(一)中的大学生朱玳莹或新闻(三)中的青年小胡,请设计采访提纲。(5分)
采访对象:______________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表明观点】
13.对于“特种兵式旅游”,你是否赞同?请写一则短评,要求100字左右,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合理。(5分)
阅读新闻,完成下列题目。(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报7月6日讯(记者程凤通讯员孟立) 动车飞宜万,蜀道变坦途。昨日上午,武汉至重庆的首趟动车D2251次满载着旅客,在如画美景中穿梭6小时50分钟后,到达重庆北站。至此,沪汉蓉沿江铁路大通道升级为动车通道.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式形成。
早上7点50分,白色的D2251次列车静静停在武汉火车站内,不少旅客正在和它合影。15分钟后,它载着700多位旅客一路向西,将风光旖旎的巴山楚水连珠串玉。
“动车像长了翅膀一样往前飞。”50多岁的武汉市民王女士说,“以前去重庆坐普快车,光路上就要15个小时左右,太不方便了,所以我一直没去。现在好了,7个小时到重庆,我准备去渣滓洞等红色景点看看。”
10点08分,列车驶出宜昌东站,开进“世界最高建设难度”的宜万线。白云在山顶游弋,列车在隧道中穿行,小溪在山涧下细流。下午2点54分,奔驰了6个多小时的动车慢慢停在了重庆北站。
1909年,詹天佑主持开建川汉铁路湖北段部分线路。后来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里重提修建川汉铁路的设想。只是这些宏伟蓝图,都消失在崇山峻岭中。100多年后,动车纽已在这条动脉上畅通无阻。
沪汉蓉沿江铁路全线通行动车,标志着横贯我国东西的沿长江铁路快速大通道真正形成。它与南北快速交通干线京广高铁等在武汉十字交会.与四通八达的其他动车线路,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
武汉铁路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称.每天有701趟列车经停武汉,其中430趟为动车。武汉将与东南西北,10000公里范围内的特大城市更加紧密相连,长江经济带上的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圈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实现半日直达,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
飞”的翅膀。
14.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15.新闻中提到詹天佑和孙中山有何作用 (3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分)
17.用简要的文字说说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有何意义。(4分)
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飞絮季”将至,治理需坚持标本兼顾
①梨花淡白柳深青, 。
②春季是杨柳、悬铃木等树木繁殖的时节,随之而来的果毛飘絮给一些公众的生活带来影响-这些树絮会飘到人的眼睛或鼻腔里,让身体产生不适。
③媒体调查显示,多地明显的果毛飘絮一般会持续约1个月,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南方地区“飞絮季”可能比去年提早10天左右。
④“飞絮季”将至,但是北京的市民今年应该会明显感到杨柳飞絮减少。北京的飞絮主要来自杨树、柳树的雌株。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市因地施策,有的放矢地开展杨柳飞絮精准治理,到“十三五”末杨柳飞絮将明显改善。
⑤“杨柳飞絮虽然对市民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杨柳树作为北京的乡土树种,在生态作用上有诸多优点,不能因为飞絮就否认它们巨大的生态贡献。”针对有些市民提出把产生飞絮的杨柳雌株砍掉的建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认为,一砍了之要不得。
⑥“杨柳树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功臣。”张志翔说。
⑦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千克,释放氧气125千克,滞尘16千克;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千克,释放氧气204千克,滞尘36千克。
⑧“毛白杨是我国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树体高大、遮阳作用明显,同时还起到降尘、降噪等作用。”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康向阳说。
⑨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飞絮治理是个长期过程,不要因为一时的飞絮问题,就对默默为北京生态做贡献的杨柳树产生偏见。
⑩不能“一砍了之”,那应该如何治理飞絮?
“去年,飞絮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疏枝,控制花序数量;二是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及时清理地面积絮;三是对老、残、病的杨柳树雌株逐步进行更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王小平说。其中,疏枝、冲洗树冠、清理地面,是“治标”;更换老化杨柳树是“治本”。
北京飞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高度硬化。“在自然环境下很多飞絮会被树下植被粘住,但水泥地、裸露地不会有这个效果,飞絮会翻滚成团,形成恼人的“二次飞絮”。”王小平说。
为了拖拽住飞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19年起启动裸露地专项治理,即在林下种植二月兰、板蓝根、苔草等乡土地被植物,覆盖住裸露的土壤,在美化环境、丰富林地生态系统的同时,预计会滞留两成到三成的飞絮。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8 通读全文,说说北京市治理飞絮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
19. 根据上下文,填入文章第①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春梦又还随柳絮 C.柳絮飞时花满城 D.柳絮打残连夜雨
20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1. 假如你作为记者,准备去采访张志翔、王小平,请结合文章语境,分别设计一个采访问题。(3分)
22. 本文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本文依托的新闻事实是什么?阅读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评价是什么?(4分)
三、写作(70分,其中含书写1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难过的事,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嗨,别沮丧啊!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请以 “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注意书写。
【参考答案】
1.dāng juān 衷 殚
2.惨绝人寰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
第①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注意“当”是多音字,此处读作“dāng”,“殚精竭虑”中“殚”不要写成“惮”。第②题考查学生根据意思写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惨绝人寰”意思是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3.C 【解析】C有误,“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
4.D 【解析】C搭配不当,应该删去“的钢铁之躯”;B用词不当,应将“出现”改为“呈现”;A两面对一面,应当删去“能否”。
5.B 【解析】B有误,对奖金来源的介绍是消息的背景。
6.(1)图1,示例一:美国全面封禁华为。示例二:任正非创立的华为集团被多个国家围猎封杀示例三:任正非就华为事件接受央视采访。
图2,示例一:曹原被评为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示例二: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
图3,示例:我国嫦娥四号探測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图4,示例:建筑史上里程最长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开
【解析】本题考查一句话新闻的拟写。写一句话新闻拟写一句话新闻,应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又因是“一句话”所以要简短、明白,把相关内容要点组织在一句话之中。如图一,任正非创立的华为集团被多个国家围猎封杀。
(2)如选图1:示例一:任总您好!现在很多人认为要是不挺华为就是不爱国。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示例二:任总,您觉得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对于华为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能简单回答一下吗 示例三:任总您好!谷歌事件令很多用户担心未来华为手机不能用安卓系统。您该如何去应对 示例四:任总您好!面对华为被多个国家封杀的现状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首先要注意彼此的身份地位,用语要恰当,其次要围绕采访目的提出中心话题,问题不可太多,还有注意提问的问题与对方的关系,让对方有兴趣有话要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7.(1)毛泽东 彭德怀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①根据原著中的“我到后不久,就见到毛泽东,他是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可知,应填:毛泽东。
②根据原著中的“我住在彭德怀司令部所驻扎的处所,……这个司令部,那时候指挥着三万人以上的军队,它是一个很简单的房子,里边有一张桌子,一条木板凳,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一些红军画的地图,一个战地用电话。一条洗脸毛巾和面盆,而在炕上铺着他的铺盖。他和他的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而且在军装上并没有等级的标志。一件私人的衣服,这件衣服使他孩子气地高兴骄傲着。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可知,这个人物是彭德怀。
(2)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原著中的“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乐观主义情绪和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像一把烈焰,贯穿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的英雄主义——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可知,这是斯诺对红军长征的评价。故选B。
(3)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精神进行了总结:红军革命事业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结合内容,围绕着“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不畏困难、不惧怕牺牲、勇往直前;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拼搏、顾全大局的大无畏精神。
8.(1)烟笼寒水月笼沙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表达诗人情感、志趣的句子。
9.战争 国民党以南京为都城 攻占、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结合标题和诗句“百万雄师过大江”理解,194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所以“风雨”代指战争,“苍黄”两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迅猛异常。南京历来被形容为虎踞龙盘之地,是建立帝业的好地方。汉末孙吴政权,明代朱氏朝廷,太平天国,以及孙中山的临时民国政府均立都于此。尽管蒋介石也看重这块地方的帝王景象,但终因反历史进步而被人民铲除。“虎踞龙盘”指的是国民党以南京为都城。今,毛泽东率领的百万正义之师铲除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即“天翻地覆”。
10.表达了毛泽东主席要求我军要乘胜前进,不可坐失良机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洁学霸王”。当年,项羽为博得“仁慈”的虚名,宽大为怀,没有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的军队,结果反被重新壮大势力后的刘邦消灭。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寓言故事,强调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不要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坚持革命到底,才能争取革命的全胜。
11.示例1:第一则标题既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又连用“一天”“8个景点”“3个小时”等词语,冲击眼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2:第二则标题既概括了新闻访谈的主要内容——“特种兵式旅游”火爆的原因,又通过“火了”及感叹号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时,结合材料内容,可从句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示例:第三则标题“‘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既概括了引发关注的新闻事件——“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又一目了然地亮出观点——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12.示例1:采访对象:朱玳莹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 采访问题: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特种兵式旅游”,你有哪些收获?
例2:采访对象:朱玳莹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特点 采访问题:与传统旅游相比,“特种兵式旅游”有什么不同?
示例3:采访对象:青年小胡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 采访问题:痊愈后,你还会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吗?
【解析】考查采访提纲的设计。解答时,结合材料内容,抓住人物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13.示例1:我赞成“特种兵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做为不一样的旅游方式,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新鲜感;第二,这样可以降低旅游成本,性价比高;第三,“特种兵式旅游”是年轻人的旅游新方式,符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示例2:我不赞成“特种兵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是在短时间内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走马观花,行程紧张,与放松身心这一旅行目的相违背;第二,这样的旅游时间紧,强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可能会有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像博物馆,纪念馆等景点需要沉浸式的体验,不适合“特种兵式旅游”。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首先表明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合理表述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特种兵式旅游”要因人而异,旅游时间短,资金有限,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可以选择“特种兵式旅游”,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游览数量较多的景点,又可以降低成本,性价比高。旅游时间和资金充足,身体素质差,喜欢沉浸式旅游的人不适合选择“特种兵式旅游”。
14.武汉成为全国高铁“米”网心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这则新闻的主要意思是”沪汉蓉沿江铁路全线通行动车,标志着横贯我国东西的沿长江铁路快速大通道真正形成.它与南北快速交通干线京广高铁等在武汉十字交会,与四通八达的其他动车线路,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提炼主干是武汉成为全国高铁“米”网心脏。
15.旧中国积弱积贫,修路理想无法实现,只有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解析】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及结合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做题时结合句子“1909年,詹天佑主持开建川汉铁路湖北段部分线路.后来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里重提修建川汉铁路的设想.只是这些宏伟蓝图,都消失在崇山峻岭中.”联系历史实际可知,旧中国积弱积贫,修路理想无法实现,“100多年后,动车组已在这条动脉上畅通无阻”只有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16.这句景物描写既写了沿线风景的美丽,又赞美了建设者高超的技术,同时也使枯燥的记叙变得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加以理解分析.本句是以写景为主,并且是在行驶的列车上见到的沿线之境。
17.与周边经济圈、城市圈、城市群联系更紧密,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此题需结合文中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从文中”武汉铁路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称,每天有701趟列车经停武汉,其中430趟为动车.武汉将与东南西北10000公里范围内的特大城市更加紧密相连,长江经济带上的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圈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实现半日直达,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可知: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能更紧密联系周边经济圈、城市圈、城市群,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8.①疏枝,控制花序数量;②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及时清理地面积絮;③对老、残、病的杨柳树雌株逐步进行更换;④在林下种植二月兰、板蓝根、苔草等乡土地被植物。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由第 段“‘去年,飞絮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疏枝,控制花序数量;二是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及时清理地面积絮;三是对老、残、病的杨柳树雌株逐步进行更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王小平说。”可归纳出①疏枝,控制花序数量;②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及时清理地面积絮;③对老、残、病的杨柳树雌株逐步进行更换;由第 段“为了拖拽住飞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19年起启动裸露地专项治理,即在林下种植二月兰、板蓝根、苔草等乡土地被植物,覆盖住裸露的土壤,在美化环境、丰富林地生态系统的同时,预计会滞留两成到三成的飞絮”可归纳出:在林下种植二月兰、板蓝根、苔草等乡土地被植物。
19.C
【解析】结合第②段中“随之而来的果毛飘絮给一些公众的生活带来影响”这句话,可知诗句的后半句应写柳絮飘飞的情景。C项诗句的意思与其吻合。故选C。
20.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不能”一砍了之'”承接第⑤一⑨段所写的杨柳树的生态贡献,是在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那应该如何治理飞絮”引出了下文关于科学治理杨柳飞絮的具体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段落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联系上下文,可知第⑩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应明确这一段与上文第⑤一⑨段的内容相关,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与下文写飞絮治理措施相关,引出了下文。
21.示例:张教授,您好。又到了杨柳飞絮的季节,针对有些市民提出将杨柳雌株砍掉的建议,您对此是怎样看的?
您好,王巡视员。就科学治理飞絮这一方面,北京市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解析】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模拟采访是一项情境性、互动性很强的口语交际活动。问题设计要巧妙、具体;针对材料(语境)提问要看清对象,语言得体、称呼适当。针对张志翔的采访问题,可以结合第⑤⑥段的内容,就杨柳树为什么不能一砍了之设计问题。针对王小平的采访问题,可以结合第①- 段的内容,就飞絮治理措施加以提问。
22.依托的新闻事实: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市因地施策,有的放矢地开展杨柳飞絮精准治理,到“十三五”末杨柳飞絮将明显改善。作者的评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采取的措施科学有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以及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应锁定相关段落,筛选信息。第④段中第三句为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的相关信息,即本文依托的新闻事实。第二问,作者的观点应从文中记者采访到的新闻材料中加以分析,从张志翔“一砍了之要不得”的看法以及王小平介绍的措施可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对飞絮治理的措施是讲究科学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态的。据此,加以表述即可,注意语言要高度概括。
23.【示例】
不期而遇的温暖
片片斜阳,落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就这样坐着,坐着,相顾无言。
连续几日的暴雨冲刷了这座城市,久违的阳光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姗姗来迟。这样的天气,就算是经常宅在家里的人,也难免会想要出去,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享受一缕明媚阳光。我亦是如此,在一个闲暇的午后,来到了很久没有去过的公园。
公园的布局改变了许多,不同区域间的连接显得更为柔和。还引进了不少新的花儿,它们在阳光的抚慰下显得那样的楚楚动人。我停下来,驻足于一片花海前。身旁站着一位中年人,面容和善,手推把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年迈的老人,神情安详微咪着眼,想必是一对父子吧。如今,很少看到有人抽出时间来陪父母散心的了。心中对这位中年人产生了特殊的敬意,同时也为老人能有这样孝顺的儿子感到幸福
太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徐徐向西边挪去。天边的朵被染了色,像亮丽的绸缎,编织起一片绚丽的天空。花朵在夕阳的余晖下,展现出了一种成熟美,不同于下午的娇羞,而是落落大方。在长椅上坐下,贪婪地想要将所有的美好打包回家。下午遇见的那个中年人推着轮椅缓缓走到对面的长椅上,步伐那样稳健有力,给人以安全感,依赖感。而那位老人,依旧神情安详,目光落在将要逝去的夕阳上。中年人坐了下来,与老人一同望向了西边。接着,中年人便将轮椅转了方向,面向一片花海,尽量将老人的视线从夕阳上拉开,大概是怕老人看见了这即将逝去的夕阳而心生酸涩,想让他对于明天充满希冀。此时两人相顾无言,中年人的眼里充满着希望和心疼,而老人的眼里则是对于中年人的依赖和不舍,就像个孩子在与大人即将分别时的那种特殊感情。老人倚在中年人肩上,尽是依赖。夕阳落在他们肩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
渐渐凉了,老人眼睛咪了起来。中年人不愿将老人扰醒,伸手竭力去够轮椅上的外套,好不容易才够到,用一只手轻轻将它披在老人身上。起风了,中年人将外套往上挪了挪,用宽大的臂膀挡在老人的脸前,尽力不让老人吹到风。手一直悬空,很久,很久
回到家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眼前不时浮现中年人和老人的身影。这次的不期而遇带给了我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教会了我怎样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对待自己独一无二的亲人。
【解析】
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既要审题目也要审提示和要求。“不期而遇的温暖”是个偏正短语,原本只需结合导语材料吃透限定词“不期而遇”即可,但因为中心词“温暖”采用“移觉”的修辞,需要化虚为实,要结合导语同时吃透两者的具体所指。通过对提示语的分析可知:题目要求考生写的是成长中处于沮丧失落自卑境况中,不经意间得到关爱、赏识及美好体验,其主题主要是感恩和自信。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写作时可以有这样的行文内容:和谁不期而遇;为什么会不期而遇;事情的经过怎样;感受到怎样的温暖等。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