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资本家的生活 VS 工人的生活
残酷现实之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畅想未来社会...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
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 莫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19世纪初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1.历史进步性(积极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②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正确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
富商家庭
“和谐制度”
富翁出资
没人支持
贵族家庭出身
“实业制度”说服
未能实现
工厂的管理者
“新和谐公社”
共产主义新村
无法持续下去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正确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历史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②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积极意义: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揭露和批判;
②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结论: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并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虽然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积极尝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
1.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更高的工资
更好的待遇!
经济斗争
01
更高的政治地位
政治斗争
02
拓展: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
单纯的经济斗争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
占有重要地位
意识形态领域
宣传革命的思想!
思想斗争
03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小结
1.思想来源
2.历史前提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运动的兴起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国古典哲学大V
黑格尔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大V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唯物史观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内容与意义: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拓展延伸
唯心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
英雄造时势
时势造英雄
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
拓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剩余价值学说
内容与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剩余价值学说
内容与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批判吸收
批判继承
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剩余劳动的实质。
唯物史观: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③阶级斗争的作用。
意义:
(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3)为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是这两个伟大的发现,把社会主义的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恩格斯
①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从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来说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
③从理想目标来说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主要内容 ①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从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看:《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从未来社会蓝图看:《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②《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③《共产党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崇高理想、革命纲领、国际主义精神
④《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编辑标题
11
思想来源
理论基石
历史前提
诞生标志
21
31
41
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全面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关于巴黎公社:
普法战争中法国遭遇惨败后,巴黎发生了起义,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是新成立的共和国却对普鲁士王国卑躬屈膝,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凡尔赛条约,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发动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
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巴黎公社成立之后,公社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对贫困的劳动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改革国家机关,对资产阶级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并对工人的经济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改善。
巴黎公社运动是一场怎样的运动?我们应如何看待巴黎公社运动?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从理论到尝试——巴黎公社
①结局:
②意义:
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马克思评价:“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2.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十月革命
(2)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结果: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3.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继苏联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4.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
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
编辑标题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1)规律: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2)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核心考点五:科学社会主义
尝试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实现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 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实现了 的历史性飞跃。
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上升趋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从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中特的伟大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小结: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两大学说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 十月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苏联建立后(二战后)
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类别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区别 阶级本质 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了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的本质
革命斗争 否认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 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人民群众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社会规律 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理想社会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处于理想状态 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理清知识脉络
本课脉络
对应 社会形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
决定
决定
构成
区分:五种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新旧石器
金属工具
铁器农耕
机器生产
自动化
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
所有制:奴隶主占有生资并完全占有奴隶
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
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
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所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所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氏族制度
阶级、国家产生
奴隶主专制
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等思想
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较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工具 新旧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农耕 机器生产
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范围扩大 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者 劳动技能低下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 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产品如何 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
社会管理 氏族 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文明程度 蒙昧野蛮 迈入文明时代 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
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温故知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