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哦,香雪
铁凝
作者简介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玫瑰门》、《永远有多远》、《哦,香雪》、《六月的话题》
她的作品曾6词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得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铁凝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
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
是最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
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我写她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她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
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处于落后地状况,山村与外界隔绝更为落后,台儿沟与外界的联系只有每天的一趟停留在这里1分钟的列车。
引子(1—4)火车开进山村
前:宁静、纯洁、贫穷落后、封闭保守
后:热闹、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开端(5—56)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发展(57—71)香雪渴望有铅笔盒——对知识的渴望
高潮(72—78)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
结尾(79—82)香雪深夜归来
故事情节梳理
1、台儿沟通火车前后人们的变化
1段: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
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
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
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5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他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了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然后,他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地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
火车打破了台儿沟地宁静,带着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化
文本探究
2、请从文中找出姑娘们在火车停站一分钟时所交换的物品,对比香雪和其他姑娘交换物品的不同,思考“铅笔盒”这个主要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完成下面的表格
主要人物 交换物品 分类 象征意义
姑娘们(凤娇) 挂面、火柴、尼龙袜、花棉袄、发卡 生活用品 物质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觉醒
香雪 自动铅笔盒 学习用品 知识文化和现代文明
3、铅笔盒为什么对香雪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请同学们根据原文进行分析。
香雪的木制铅笔盒:“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香雪去公社读书,通过和同学的对比,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贫穷的山村。同学的自动铅笔盒和她木制的铅笔盒相比,深深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所以她渴望拥有和同学一样的铅笔盒来挽回自己的自尊。
同学的自动铅笔盒:“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
自动铅笔盒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知识的象征,香雪渴望拥有这样的铅笔盒,表明她在思想上是追求进步,渴望知识。她相信拥有这个铅笔盒,就意味着通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个可以“上大学”、可以“要什么有什么”的未来
香雪换得的自动铅笔盒:“她是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在月光下看清“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香雪在成功换得铅笔盒后错过了下火车的时间,从前胆小的香雪一个人在黑夜走30里路回到台儿沟,铅笔盒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支撑。让她在追寻知识和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这个铅笔盒成为她精神成长和人格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4、香雪为了换铅笔盒付出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失去了家里积攒很久的40个鸡蛋
得到铅笔盒,她执意留下一篮子鸡蛋,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香雪:纯朴诚信、自尊自强
人生第一次对父母撒谎
为此,她甘愿被爹娘责怪。“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
香雪:对知识的渴望
4、香雪为了换铅笔盒付出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战胜黑夜的恐惧走完30里路
一个人摸黑三十里走回台儿沟,“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这对平时说话不多,胆小的香雪来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香雪:坚毅、勇敢
4、香雪为了换铅笔盒付出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找出几处分析其作用
1、“她看见了眼前的一切:车厢里的人,车窗外的风景,那棵树叶,那片未收割的庄稼……” 这些熟悉的景物此刻仿佛都在审视着她的贫穷,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
2、刚下车时,“四周黑黢黢的大山,像巨人一样阴森森地矗立在四周”,风“像一头发怒的雄狮在咆哮”,小溪的流水声也“像在呜咽”。环境充满了未知和威胁,完美呼应了香雪内心的恐惧和孤独。
3、她发现了月亮,它像一位洁白的少女,安静地俯视着她”;风也停了,树木不再可怕,“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这里的自然不再是恐怖的,而是静默的陪伴者和见证者
4、在月光下,她看清了铅笔盒,内心充满希望。这时,“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面对纯洁的月光,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夜晚的环境从考验变成了洗礼,香雪在独自穿越黑暗的过程中完成了精神的成长,而环境描写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切
5、“哦,月色真好,脚下的黄土小路也变得清晰起来。晚风吹着,送来一阵阵青草和野花的香气。” 这样的描写,洗去了夜的恐怖,留下的是宁静、美好和希望,与香雪此刻澄澈、喜悦的心境完全融合,使整个故事收束于一个充满光明的意境中,深化了主题
6、讨论:小说的标题是“哦,香雪”,这个“哦”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赞叹、怜爱、心疼、敬佩等复杂情感)
深情的赞叹与怜爱 这是最核心的一层情感。当我们对某个美好事物或人物发出由衷的喜爱时,往往会用一个轻柔的“哦”字来表达。 对纯真人性的赞美:“哦”字背后,是作者对香雪这个形象所代表的纯洁、善良、自尊和执着的最高礼赞。香雪不是去换漂亮的发卡、纱巾,而是换一个象征知识的铅笔盒;她夜归时不后悔,反而充满骄傲。作者通过这个“哦”字,仿佛在说:“看啊,这就是我们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最美好的生命,如此纯净,如此动人!” 如同呼唤自己的孩子:这个语气带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怜爱感。它不像正式的全名“香雪”,而像是在呼唤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女儿或小妹妹,充满了温柔与呵护之情。
复杂的心疼与感慨
“哦”字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因理解而产生的复杂情绪,夹杂着些许心疼和无奈。
对巨大代价的心疼:为了一个小小的铅笔盒,香雪付出了整整一篮子鸡蛋的“巨款”,并鼓起毕生勇气,在深夜独自走了三十里山路,承受了巨大的恐惧。作者在叙述完这一切后,用一声“哦,香雪”来收尾,这声呼唤里包含了万千感慨。仿佛在说:“你这个傻孩子啊,多么让人心疼!但你的勇敢,又多么令人敬佩!”
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声感叹也是作者对那个特定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感慨。现代文明(火车)像一阵风刮进封闭的山村,在香雪们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这波澜中既有希望,也有阵痛。作者感慨于这种历史进程在个体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理解的欣慰与期许
在故事的结尾,香雪完成了她的冒险,怀揣着希望走向家乡。这时的一声“哦”,又带有一种释然和欣慰。
对成长的理解与肯定:作者见证了香雪从羞涩、自卑到勇敢、自豪的整个心理成长历程。这声“哦”是理解的叹息,是对香雪成功跨越心理障碍、完成精神“成人礼”的肯定。它意味着:“你终于做到了,我为你感到骄傲。”
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个语气是上扬的、充满光明的。它寄托了作者对香雪,以及千千万万个像香雪一样的乡村少女的美好祝愿。希望她们能凭借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命运的勇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召唤
这个标题还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它直接拉近了作者、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引导读者共情:作者没有用《香雪的故事》这样客观的标题,而是用了一个充满感情的呼唤“哦,香雪”。这像是在邀请读者一起,带着同样的情感来认识、理解并喜爱这个女孩。当我们读完故事,再回味这个标题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发出一声同样的感叹:“哦,香雪……” 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7、联系现实: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香雪的故事?她的那份对知识的纯粹渴望和自尊自强的品格,对我们有何启示?
7、联系现实: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香雪的故事?她的那份对知识的纯粹渴望和自尊自强的品格,对我们有何启示?
作业布置
1、写一段话,描述香雪拿着新铅笔盒回到学校后,再次面对同桌时的心理活动。
2、查找资料,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背景,思考《哦,香雪》这部作品在当时为何能引起巨大反响。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