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小说阅读指导:小说叙事艺术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小说阅读指导:小说叙事艺术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小 说 叙 事 艺 术
叙 述 视 角
(1)全知视角 【叙述者>所有人物】 “上帝视角”
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不受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可以带入作者的情感和评价,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 【叙述者=某个人物】
是限知限觉的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有时用第三人称ta)去叙述事件的过程。优点是更有真实感,便于表现人物的内心;视角受限,隐藏一些环节,利于造成先抑后扬、跌宕起伏等效果;同时吸引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有限视角因为叙事的视角受到局限,作者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叙述整个故事所有的细枝末节。
人物可以去的地方,叙述人的视线却无法抵达。
比如:《百合花》中的“我”不可能知道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的场景和心理。但这恰恰形成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
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
“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 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二人称不算叙事角度,它不是讲述者,是接受者。)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选自《水浒传》)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眼中看出。这种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这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从某个人物看人看事。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这种变化往往被忽视,所以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来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①人称变换:
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英国作家笛福 《鲁滨孙漂流记》第一人称 主角
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
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鲁迅 《孔乙己》 第一人称 “我”小学徒,次要角色。
通过“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
林冲在街上偶遇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意今日却在这里撞见。”
林冲接管草料场之后,发现草料场条件艰苦,“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此时的心理活动:“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陆虞候等人来到沧州后,进入李小二店中,作者这样写: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视角
《水浒传》片段:
(1)《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2)《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突然一个人闪将进来,在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思考: 1.两个小段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哪段是原文?
2.原文的叙述角度对体现中心有何作用?
1.第一段采用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第二段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第一段是原文。
2.第一段写的是“李小二眼中事”(金圣叹语),由全知视角转变为有限视角,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都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
两段文字都采用第三人称来写,但叙述角度却不尽相同。
《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红楼梦》第一回开头直接交待了创作缘起,明确此书是作者“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但第二段紧接着却又说:“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的“在下” 已经不是作者的口吻,而是说书人的语气。这位说书人先叙述了无材补天而“幻形入世”的石头的经历,接着又引出了一位空空道人,并说这位空空道人将石头上所记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但说书人又告诉我们“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目《金陵十二钗》。”
仿佛《红楼梦》是先于作者而存在的一部书,这样曹雪芹就把自己与叙述者做了第一次分割。
这样曹雪芹又把说书人与叙述者做了第二次分割,似乎空空道人应当成为叙述者了。
作者曹雪芹反而成了一位整理者,他与小说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接下来的内容便就视为曹雪芹整理后的石头上记录,那么,叙述者自然也成了这块石头。
作者正是假借这一叙述圈套,从而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叙述者区分开来,一步步地拉开自己与自己的经验世界之间的距离。
脂砚斋也指出:“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而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因此,石头就成为无处不在的叙事主角,全书所要描绘的一切都是在石头的视野中发生的,因此,作为一个在场者和旁观者,石头所记便具有亲历亲为的现场感,给人一种真实的印象。
全知视角: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那宝玉心中又想:“我不管怎么都好,只要你随意,我立刻就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
看官,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叶,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此皆他二人素昔所存私心,难以备述。如今只说他们外面的形容:……
在这一段,角色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隐曲微妙的心理,因而隔膜误会,然而叙述者知道。
《红楼梦》的叙述者石头对自己的全知视点进行了自我限制,如对人物情节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等都是主动放弃其上帝权威。
有限视角: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把钟比作“匣子”,把钟摆比作“秤砣”,这都是农家常见之物,是刘姥姥所熟悉的,而挂钟则是当时富贵之家才有的东西,刘姥姥无法了解,还被钟声吓了“一展眼”,最终也没弄清楚是“什么爱物儿”。
放弃“全知”视角: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
宝玉睡梦中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不觉怔了”。
一“怔”字。这个处处有意表现大家闺秀气度的冷美人,对宝玉究竟是否有情?还是介于有情无情之间?听了宝玉的梦话,她是尴尬、惊异还是失望委屈?书中一字不提。
第十九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笑说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
滴翠亭边听到小红坠儿的谈话,她假装追赶黛玉,蒙混过关,有没有嫁祸黛玉的阴险用心?
对此,红学界和读者群中至今未能达到共识。
对视:
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刘姥姥与贾母等众人也是一种对视关系。
一方面,在贾母一帮人的眼中看到了村妇刘姥姥滑稽可笑的表演,另一方面,又在刘姥姥的眼中展示出了贾府的衣食住行。
在这种对视中,村妇的纯朴无知、滑稽可笑和贾府的奢侈华贵、铺张浪费都跃然纸上。
特定视角:
第三回
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登场,恭维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王熙凤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
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
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隐藏叙述者
第三十二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叙述者石头就是扮演着隐含作者的角色,它将叙述的声音减到了最低程度,整个场景都是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构成的。
读者在场景中可以直接看到贾政和贾宝玉父子激烈的冲突,可以直接看到贾政欲置贾宝玉于死地,在王夫人灵魂里激起的震荡:要宝玉死,等于有意绝我。在封建制度下,一个妇女,没有儿子,就没有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王夫人因此又自然想起早夭的大儿子来,就叫着贾珠的名字哭,这又无意触动了李纨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痛。
在这里,不是叙述者而是人物自己用语言和动作打开自己的灵魂,这是人物自己的声音。
①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
②通过哪个人物的眼光在观察作品中的人和事?
③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④他处在情节发展的中心还是边缘?
⑤他给整篇小说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气氛?
⑥这个讲述者与观察者在故事进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
⑦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或几个视点切入?
“叙述者”七问
二、叙事顺序与叙事时间
1.叙事顺序
叙述顺序 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一
“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的叙述方式。它是小说常用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一是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二是衬托、表现人物形象;三是为后文做铺垫;四是突出文章的中心。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关键之处。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等作补充介绍。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表现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叙事时间
(1)叙述频率是指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往往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既突出了阿毛之死对她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看客特点。
(2)叙事节奏是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粗略品味。“慢”指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
三、叙事方式
常见叙事方式
类别 释义 效果
对话式 对话体小说是基本上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 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
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
③凸显主题。
对比式 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构,是小说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显示出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
②突出主题。
③结构全篇。
独白式 独白式小说是以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 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
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
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
重复式 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③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了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片段式 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所以常常聚焦生活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见微知著。 ①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
紧凑。
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
双线索式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暗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双线索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副线。 ①共同完成主题的揭示。
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③突出人物形象。
抑 扬 式 又称褒贬式,是文章欲“扬”先有意“抑”,或欲“抑”先有意“扬”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方式以退为进,对人欲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善则先说善。 在反差的变化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交叉式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叙述,类型较多。如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学、虚构与真实、荒诞与真实、叙事与写景、科学性与文学性、科学美与人性美、自然美与人性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 ①明确涉及的两个概念。
②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体现。
③结合人物、情节、环境、技巧、主旨等分析表达效果。
小说叙事人称与视角
(1)参照小说叙事人称与视角知识,温习课文《祝福》,填写下表。
人物 叙事 人称 叙事 视角 叙事方式对作品的作用
“我” ①“我”是主要叙事者,叙述了“我”“回乡—离乡”的主要故事。
②“我”是作品的人物,表达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姓既同情又无可奈何的主题。
卫老 婆子
第一
人称
有限
视角
第三
人称
全知
视角
直接叙述和转述祥林嫂的故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节选自海明威《越野滑雪》)
①作者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
答案: 故事之外的某个人。
②这个讲述人是站在什么角度讲故事的?
答案: 旁观者。
③他对正在讲的故事内容知道多少?
答案: 全知全能(全知视角)。
④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答案: 外在的。
⑤他叙述的是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答案: 他叙述的是乔治、尼克滑雪。重点是写尼克滑雪的感受。
⑥他给故事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效果?
答案: 叙事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效果:a.能使故事内容容量丰富;b.讲述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c.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2.小说叙事方式——重复式
课文《祝福》中,祥林嫂向鲁镇的人们反复叙说她的阿毛的故事,这种重复式叙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表明儿子的意外死亡对祥林嫂人生的巨大打击,以及她陷入悲伤不能自拔以致精神出现问题后的重复唠叨。
②表明她的听众——街坊邻居先是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倾听者、同情者,既而又是她反复叙述的厌烦者、冷漠者。
3.小说“嵌套”式叙事结构(故事里套故事)
《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都采用了“嵌套”式叙事结构,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 (1)《祝福》大故事是“我”的“回乡—离乡”故事,里面又套了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的故事,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姓既同情又无可奈何的主题;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了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封建礼教对贫苦妇女的迫害。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兽医伊凡·伊凡尼奇与中学教师布尔金讲故事,而别里科夫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因为课文是节选,所以这种“嵌套”式叙事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