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燕山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君主自身的修养与智识水平,使得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谏议态度呈现出不同面貌。②明智的君主为了共同体的和谐与强大,态度诚恳、谦虚自知,使得臣子们在进谏时没有死亡的顾jì( )。③为了鼓励人们进谏,君主们还“知士”“贵士”,对谏臣或进谏行为予以bāo( )奖。④同时,明君还_______(理智/理趣/理性)地分辨进谏者的意见,从善不从众。⑤为了维护权威、提高进谏的质量,君主们要求臣下既要“微谏而不哗”“微谏不倦”,持守谏德,又要“谋”而后谏,“不谋而谏,不忠”。(1)回答问题。A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①顾(jì) ②(bāo) 奖B结合语境,从第④句中的括号内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分)(2)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①句是病句,犯了一面与两面不呼应的毛病,在“智识水平”后补上“不一”或“高低”就正确了。B.第②句的主干是“君主使得臣子们没有顾jì”。C.“态度诚恳”“从善不从众”分别属于主谓短语、动宾短语。D.第⑤句是复句,属于并列关系。2.(10分)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学校组织大家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你也参与其中。(1)某景区为吸引游客开展了“对联征集”活动,小彬同学根据景区提供的图片拟写了副对联,但对下联举棋不定。请你结合对联知识帮他选择准确的下联 (2分)上联:山为锦屏何须画下联:_______A.水作琴声不用乐B.水作琴声何须弹C.水作琴声不用弦D.水作琴声曲悠扬(2)学校从《人民日报》精选两幅画,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提炼两幅画所包含的道理。(图上文字在图片下方)(2分)(3)学校决定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启动仪式。请你根据学生处要求,通知爸爸参加。(3分) 学生处主任:同学们,“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即将启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活动意义,我们准备邀请家长后天下午两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活动启动仪式,请同学们回去转告。第二天晚上,爸爸出差回来,你向爸爸转告这件事。你说: (4)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请根据链接材料内容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小语:读书确实是一种享受,我也很喜欢读书,但觉得它对我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语:我读过好多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将读过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 我: 链接材料一:不加思考地滥读书,所读过的东西大部分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链接材料二: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即有很多良好的读书习惯。他经常在读书时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图、杠、点等符号,作批注写读书日记等。(3分)3.(5分)默写。(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为政》)(2)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4)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5)用典巧妙,可使诗词意蕴丰富。请写出古诗词中用典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 。二、阅读理解。(共45分)4.(3分)阅读古诗,完成题目。于郡城①送明卿②之江西明 李攀龙青枫飒飒③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④迷。谁向孤舟怜⑤逐客,白云⑥相送大江西。【注释】①郡城,指济南府。②明卿,吴国伦的字,作者朋友。③飒飒,风雨声。④楚,指江西。⑤怜,怜惜。⑥白云,意思是说自己心随白云送吴远赴江西贬所。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呈现出先抑后扬的特点。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5.(12分)阅读两则文言,完成问题。甲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论语 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乙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丙 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史记 孔子世家》(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善哉乎鼓琴(好)/陈康肃公善射(善于)B.伯牙鼓琴(弹奏)/一鼓作气(击鼓)C.孔子至齐郭门之外(外城)/七里之郭(外城)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够)/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②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3)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乐”(音乐)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丙】都写到孔子因沉迷《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孔子沉浸于音乐之美,精神享受远超物质欲望。B.【乙】文中锺子期能通过伯牙的琴声准确理解他的志趣,后世用“高山流水”比作知音。C.【甲】文中孔子对《武》乐的评价,体现其在艺术和思想上都达到了最高境界。D.【乙】文中“汤汤乎若流水”,用比喻手法形容琴声的浩荡。6.(12分)阅读小说,完成问题。舵链文/马晓丽 ①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试想,一个没有舵的小登陆艇,在这七级大风的海上,能挺多久? ②司令部安排我去石砬岛年终检查,没想到半路遭遇这种状况。 ③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修舵链要从船头的铁柱处下去,可甲板到船头的舱盖上结了厚冰。舱盖是拱形的,十多米长。平时,船一晃,在上面走都很难。现在结了冰,站都站不住,根本别想走过去。班长看着结冰的舱盖请示陪同的马参谋长;“参谋长,过不过?”“怎么过?”“爬!”“多大把握?”“没有。”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 ④班长立刻转身对兵们吩咐:“我先上。等会儿你们拉住我腰上的绳,一点点放,不能松,也不能紧……”“班长!我先上!”矮个子兵跳出来大叫。“你体格差,我先上。”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得在这儿指挥!”矮个子兵喊。理由似乎很充分,班长愣了一下。 ⑤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 ⑥突然,班长叫了起来,矮个子兵已绑着绳子,向船头爬去了。我和马参谋长一个箭步,一起抓住绳子。 ⑦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颠簸中,他在舱盖上滑来滑去,好几次都差点儿滑落大海。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⑧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 ⑨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攀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班长急了,拿起绳子非要送过去。矮个子兵喊:“班长,别过来!”班长喊:“就你那小体格,一会儿就得冻成冰棍儿!”“班长!”矮个子兵大叫,“你要是过来,我就……我就跳下去!” ⑩班长蹲下呜呜地哭。“起来!把泪擦掉!”马参谋长喝道,“你跟他喊话,不许停。”“是!”班长抹把泪,立即与矮个子兵对喊起来。刚开始,矮个子兵声音还挺正常,过了一会儿,声音就开始发颤了,而且半天回一句。班长赶紧喊:“咱们唱个歌吧!”说着领头唱起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矮个子兵马上跟着唱。“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大家都唱起来。 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早已不知道哪句是头哪句是尾。我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直到马参谋长暴怒地吼叫起来,我们才戛然而止。矮个子兵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唱歌,头耷拉着。马参谋长对着他喊:“你抬起头!只抬一下头就行!……请你抬头看着我!看我在干什么?”矮个子兵的头终于慢慢抬了起来。班长哭喊:“你看呀,参谋长给你敬礼呢!你抬头看看,大家都给你敬礼呢!”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屹立的“人旗”。马参谋长喊道:“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矮个子兵果然一直抬着头,一直看着马参谋长。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第二天,风停了,我乘艇返航。结冰的舱盖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矮个子兵正看着舱盖发呆。我说:“想什么呢?”“我总忍不住想,我要是掉海里了,我妈可咋办?”他声音有些发抖,竟流下泪来。我轻声问:“那你还要坚持上?”“不上咋办?舵链要是不接上,就得任船在海上漂了,总不能眼瞅着船翻了吧?” 望着他缠满纱布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链接材料】 抗美援朝战争末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早日赶到金城战役前线,在物资极为匮乏,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抢修架设在朝鲜金刚川上的一座桥,为保证大部队顺利通行,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人桥”。(1)第⑤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2)按照要求完成题目。(4分)A第 段写“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如何理解“嚎叫”?B第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参谋长和大家一起向矮个子敬礼,其用意何在?(3)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3分)(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⑦段划线句“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八了……”,三处省略号,给人以断续之感,但是却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矮个士兵爬行的艰难和漫长。B.小说的情节是:舵链断了,矮个子兵抢修舵链。舵链没修好,矮个子兵陷入了绝境。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船上出现“人旗”画面;小艇安全返航,矮个子兵得到救治。C.第 段“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泪珠”和“僵硬”写出了马参谋长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内心无比感动,看出他温柔的一面。D.文中的“人旗”与链接材料中的“人桥”不一样。7.(12分)阅读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材料一】国人到底胖到什么地步了? ①2015年的数据显示,国内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就达到了42%;而2020年的数据则更进一步,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已逼至50.7%。相当于在短短5年间,每10个成年人中,“胖子”从4个增加到5个,增长迅速。 ②同时,数据也显示,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15年的16%升至19%,预测到2030年,该数据将增加至31.8%,“小胖墩”增速超过了成人。 ③全球肥胖版图上,中国已从“瘦子国”逆袭为“胖力股”。世界肥胖联盟统计显示,基于庞大的人口,我国肥胖人口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成年肥胖率虽仍低于美国(41.9%)、英国(28%)等发达国家,但增速却是欧美国家的2﹣3倍。(摘自《新京报》,有删改)【材料二】 ①体重管理,需要科学施策和社会协同。在推进体重管理的行动中,“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直指问题要害:肥胖成因复杂,涉及遗传、代谢、心理、环境等多重因素,单一化的减重方案往往收效甚微。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正是以专业化服务破解“减肥靠意志”的认知误区。通过营养评估、运动指导、心理干预等个性化方案,让科学减重取代盲目节食,让医学支持对冲健康焦虑,既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也体现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温度。 ②相比减重,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善“致胖环境”。现代社会中,高糖高脂食品充斥市场、久坐少动成为日间常态、快餐速食消解原来健康的饮食传统,诸多结构性因素让个体的健康选择面临多重困难。因此,体重管理既要“管住人”,更要“改造环境”:食品工业需优化产品配方、城市规划应增加运动空间、职场文化要形成有利健康的作息规律……只有健康生活的土壤足够丰沃,个体减重的努力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材料三】 一、“江小防健康体重计算器”:科技助力健康管理 大多数居民不了解判断肥胖的标准和计算方法,区疾控中心创新设计微信小程序——“江小防 健康体重计算器”,根据用户的出生年月、性别、身高、体重、腰围等基本信息,测算体质指数(BMI)并评估个体的胖瘦程度,提出个性化的体重管理建议,评估覆盖全年龄段人群。小程序直接登陆江都疾控公众号即可使用。 二、科普微视频:生动直观传递健康知识 为增强宣传效果,拓宽覆盖面,区疾控中心自编、自导、自演创作拍摄“小胖墩大问题”“膳食宝塔里的糖去哪里了”等系列科普微视频,通过通俗幽默的表演从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合理作息等多方面让群众进一步知晓健康体重,走出体重管理的误区。 三、公众号科普:打造移动健康知识库 区疾控中心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关于健康体重管理的科普文章。内容包含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心理健康等,帮助居民正确科学管理体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摘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1)邻居奶奶想通过“江小防健康体重计算器”小程序了解自己是否肥胖,但她不会操作。请根据【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教一教她。(3分)(2)假如你的同学小明体重超标,正打算通过节食来减肥,请你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对他进行劝说。(3分)(3)小语认为体重管理是自己的私事,不需要国家出手。对此,你怎么看呢?请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你的看法。(3分)(4)下列选项是对三则材料的理解,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3分)A.材料一通过具体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国人的肥胖已经不容小觑,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B.材料二告诉我们减重比挑战“致胖环境”更重要。C.材料三中体质指数(BMI)等同于我们平时测量的体重,都是告诉我们自身重量的数据。D.三则材料是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明方法”的思路组建的,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8.(3分)【明情节知人物】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语提出:“假如没有朱赫来的指引,没有和达雅结婚,保尔或许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理由。9.(3分)古典名著中常有“真假之辨”,如《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水浒传》中的真假李逵、《儒林外史》中的真假牛布衣。选择其中一例,简述故事和你从中获得的启示。三、作文。(共55分)10.(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分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别人评分,也可以是自己打分;可以出现在试卷上、竞赛中,也可以隐身于日常生活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待人处事、家务劳动……都会获得一个或高或低的分数,这些分数,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同学们,关于分数,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感受和体会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燕山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君主自身的修养与智识水平,使得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谏议态度呈现出不同面貌。②明智的君主为了共同体的和谐与强大,态度诚恳、谦虚自知,使得臣子们在进谏时没有死亡的顾jì( )。③为了鼓励人们进谏,君主们还“知士”“贵士”,对谏臣或进谏行为予以bāo( )奖。④同时,明君还_______(理智/理趣/理性)地分辨进谏者的意见,从善不从众。⑤为了维护权威、提高进谏的质量,君主们要求臣下既要“微谏而不哗”“微谏不倦”,持守谏德,又要“谋”而后谏,“不谋而谏,不忠”。(1)回答问题。A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顾(jì) 忌 ②(bāo) 褒 奖B结合语境,从第④句中的括号内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①句是病句,犯了一面与两面不呼应的毛病,在“智识水平”后补上“不一”或“高低”就正确了。B.第②句的主干是“君主使得臣子们没有顾jì”。C.“态度诚恳”“从善不从众”分别属于主谓短语、动宾短语。D.第⑤句是复句,属于并列关系。【分析】(1)A.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顾jì”写作“顾忌”,“bāo奖”写作“褒奖”。B.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理智:指清醒、冷静、合乎实际的思维。侧重冷静思考。理趣:义理情趣。理性: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侧重强调客观、逻辑的判断能力。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分辨进谏者的意见,填“理性”更合适。(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句子主干、短语、复句。根据各知识点的掌握作答。ABD.正确;C.有误,“从善不从众”属于主并列短语。故选:C。【解答】答案:(1)A.忌 褒B.理性(2)C【点评】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2.(10分)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学校组织大家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你也参与其中。(1)某景区为吸引游客开展了“对联征集”活动,小彬同学根据景区提供的图片拟写了副对联,但对下联举棋不定。请你结合对联知识帮他选择准确的下联 C 上联:山为锦屏何须画下联:_______A.水作琴声不用乐B.水作琴声何须弹C.水作琴声不用弦D.水作琴声曲悠扬(2)学校从《人民日报》精选两幅画,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提炼两幅画所包含的道理。(图上文字在图片下方)(3)学校决定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启动仪式。请你根据学生处要求,通知爸爸参加。 学生处主任:同学们,“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即将启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活动意义,我们准备邀请家长后天下午两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活动启动仪式,请同学们回去转告。第二天晚上,爸爸出差回来,你向爸爸转告这件事。你说: 爸爸,学校明天下午两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学生处主任让我邀请您去参加呢。 (4)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请根据链接材料内容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小语:读书确实是一种享受,我也很喜欢读书,但觉得它对我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语:我读过好多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将读过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 我: 小语,读书对学习是有帮助的。叔本华说过不加思考地滥读书,所读过的东西大部分将消失殆尽。你可以在读书时多思考,像毛泽东一样作内容摘录、写批注等,这样就能加深印象,让读书更好地助力学习啦。 链接材料一:不加思考地滥读书,所读过的东西大部分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链接材料二: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即有很多良好的读书习惯。他经常在读书时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图、杠、点等符号,作批注写读书日记等。【分析】(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协、内容相关。下面我们根据这些要求来逐一分析选项。上联“山为锦屏何须画”中,“山”是名词,作主语;“为”是动词;“锦屏”是名词,作宾语;“何须”是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画”是动词。整体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A.不准确,“水作琴声不用乐”“不用乐”中“乐”是仄音,不适合放在下联末尾。所以A选项不符合要求。B.不准确,“水作琴声何须弹”“何须”与上联“何须”内容重复,不符合要求。C.准确,“水作琴声不用弦”“水”对“山”,都是名词,词性相对;“作”对“为”,都是动词,词性相对;“琴声”对“锦屏”,都是名词,词性相对;“不用”对“何须”,都是副词,词性相对;“弦”对“画”,都是名词,词性相对。结构上与上联完全对应,且意境上,山如锦屏般美丽无需人工描绘,水如琴声般悦耳无需琴弦弹奏,逻辑连贯,意境优美,符合对联要求。D.不准确,“水作琴声曲悠扬”“曲悠扬”是主谓结构,与上联“何须画”结构不对应,所以D选项不符合要求。故选:C。(2)本题考查漫画照片。第一幅画中,一个人面对一扇关闭的红色门,门后有一个倒放的问号的形状,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下方文字“你可能错失了很多把解惑的钥匙”,寓意着如果不通过阅读去探索,就会错过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幅画中,一个人拿着一本打开的书,书中有钥匙,他正用书中的钥匙去解锁前方的道路,下方文字“用书中的钥匙解锁更多可能”,表明阅读能为我们打开新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综合两幅画,传达的道理是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困惑,开拓视野,创造更多可能。(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转述时要注意将关键信息准确传达,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等。学生处主任要求同学们转告家长后天下午两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第二天晚上向爸爸转告,时间上“后天”要转换为具体日期表述(如果今天是周二,后天就是周四,这里可模糊表述为“明天的后一天”),同时要注意礼貌用语。(4)本题考查补充情境对话。小语提出读书对学习帮助不大的困惑,原因是读过容易忘。结合链接材料,叔本华提到不加思考滥读书会遗忘,毛泽东有良好读书习惯如作摘录、批注等。所以可以建议小语读书时要思考、作摘录、写批注等,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解答】答案:(1)C(2)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困惑,开拓视野,为我们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3)示例:爸爸,学校明天下午两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学生处主任让我邀请您去参加呢。(4)示例:小语,读书对学习是有帮助的。叔本华说过不加思考地滥读书,所读过的东西大部分将消失殆尽。你可以在读书时多思考,像毛泽东一样作内容摘录、写批注等,这样就能加深印象,让读书更好地助力学习啦。【点评】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对联可长可短。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2)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句式保持一致。句子的语法结构也要相互照应,彼此对称。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动补对动补,联合对联合,偏正对偏正。(3)词性相同(或相对)词性,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平仄相对普通话有四声,即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前人的对联用古四声: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为仄声。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严格来说,对联上下联的平仄声要相对,这样读起来才和谐悦耳。平仄相对的方法,与律诗相同。以五言为例,一种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种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3.(5分)默写。(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2)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4)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5)用典巧妙,可使诗词意蕴丰富。请写出古诗词中用典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 , 复乘舟梦日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2)年少万兜鍪(注意“鍪”的书写)(3)衣冠简朴古风存(4)枯藤老树昏鸦(5)闲来垂钓碧溪上 复乘舟梦日边【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阅读理解。(共45分)4.(3分)阅读古诗,完成题目。于郡城①送明卿②之江西明 李攀龙青枫飒飒③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④迷。谁向孤舟怜⑤逐客,白云⑥相送大江西。【注释】①郡城,指济南府。②明卿,吴国伦的字,作者朋友。③飒飒,风雨声。④楚,指江西。⑤怜,怜惜。⑥白云,意思是说自己心随白云送吴远赴江西贬所。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呈现出先抑后扬的特点。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全诗通过“风雨凄迷”到“白云相送”的意境转换,在离愁中注入超脱的情怀,既抒离别之痛,又寄寓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淡泊心境的期许。【解答】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抑”的体现:诗的前两句“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画面。“青枫飒飒”写出了风雨吹拂青枫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萧瑟之感;“雨凄凄”直接点明凄冷的雨,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秋色遥看入楚迷”中,“迷”字不仅写出了秋色在风雨中的迷蒙,也暗示了友人前往江西贬所前路的迷茫。这些描写烘托出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担忧和不舍,感情基调低沉压抑,是“抑”。“扬”的体现:后两句“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谁向孤舟怜逐客”以问句形式,强调了友人被贬途中的孤独无依,而“白云相送大江西”笔锋一转,说自己的心如同白云一样,会一直陪伴友人远赴江西贬所。“白云相送”营造出一种超脱、豁达的意境,传达出对友人的宽慰和支持,感情基调由之前的低沉变得昂扬,是“扬”。答案: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其感情由低沉转入激越,意境凄冷转入高远。首句描写秋风秋雨的凄凉惆怅,感情十分低沉,意境十分凄冷。第二句写遥望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牵挂,氛围依然低沉。三、四句基调急转直上,虚拟一问一答,冲破了低沉的情调,意境高远,感情激越。感情蕴含相当复杂,结构安排错落有致,伤时、惜别、惆怅、牵挂、劝勉、期望交织重迭,如果安排不当就会落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而本诗通过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剪贴,将这些复杂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而且意象不显芜杂,语言也十分自然。翻译:青枫在风中飒飒作响,细雨凄冷纷纷飘落,遥看秋色向楚地蔓延,一片迷蒙难辨边际。有谁会怜惜那孤舟上的贬谪之人?唯有白云伴随他,一直送向大江西岸。【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5.(12分)阅读两则文言,完成问题。甲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论语 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乙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丙 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史记 孔子世家》(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善哉乎鼓琴(好)/陈康肃公善射(善于)B.伯牙鼓琴(弹奏)/一鼓作气(击鼓)C.孔子至齐郭门之外(外城)/七里之郭(外城)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够)/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②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3)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乐”(音乐)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丙】都写到孔子因沉迷《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孔子沉浸于音乐之美,精神享受远超物质欲望。B.【乙】文中锺子期能通过伯牙的琴声准确理解他的志趣,后世用“高山流水”比作知音。C.【甲】文中孔子对《武》乐的评价,体现其在艺术和思想上都达到了最高境界。D.【乙】文中“汤汤乎若流水”,用比喻手法形容琴声的浩荡。【分析】参考译文:(甲)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的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样的境界。”孔子评价《韶》乐说:“美到极点了,而且善也到极点了。”评价《武》乐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善。”(乙)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里想着泰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丙)孔子来到齐国都城外城的城门边,遇到一个小孩提着一壶水,和他一起行走。那小孩目光专注,心性纯正,行为端正。孔子对驾车的人说:“快赶车,快赶车,《韶》乐正在演奏呢。”孔子到了那里,听到《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所以音乐不只是用来使自己快乐,也用来使别人快乐;不只是用来端正自己,也用来端正别人。对于这种音乐,想不到欣赏它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ABC.正确;D.有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足”应是“值得”的意思,而不是“足够”;“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足”是“值得”,解释不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图,料想;为乐,欣赏音乐;至于;达到;斯,这样。句意: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样的境界。②重点词语:故,所以;第一个“乐”指音乐,第二个“乐”是“使……快乐”,使动用法;独,只;以,用来”。句意:所以音乐不只是用来使自己快乐,也用来使别人快乐。(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甲】文中“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以及孔子对《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的评价可知,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达到沉浸其中的境界,同时还蕴含道德教化等思想价值。从【乙】文中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可知,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传递情感和志趣的桥梁,能找到知音。从【丙】文中“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矣哉”可知,音乐不仅能使自己快乐、端正自己,还能使别人快乐、端正别人,有愉悦身心和引导人向善的价值。(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D.正确;C.有误,【甲】文中孔子说《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武》乐在思想上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此选项理解错误。故选:C。答案:(1)D(2)①没想到欣赏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②所以音乐不只是用来让自己愉悦的,还可以用来让别人愉悦。(3)审美体验:如孔子闻《韶》,沉浸其中,获得极致的精神享受,体现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情感交流:伯牙与锺子期通过琴音传递志趣,成为知音,展现音乐能沟通情感的价值。道德教化:孔子认为乐可正人,能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发挥教化作用,体现社会价值。(4)C【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6.(12分)阅读小说,完成问题。舵链文/马晓丽 ①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试想,一个没有舵的小登陆艇,在这七级大风的海上,能挺多久? ②司令部安排我去石砬岛年终检查,没想到半路遭遇这种状况。 ③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修舵链要从船头的铁柱处下去,可甲板到船头的舱盖上结了厚冰。舱盖是拱形的,十多米长。平时,船一晃,在上面走都很难。现在结了冰,站都站不住,根本别想走过去。班长看着结冰的舱盖请示陪同的马参谋长;“参谋长,过不过?”“怎么过?”“爬!”“多大把握?”“没有。”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 ④班长立刻转身对兵们吩咐:“我先上。等会儿你们拉住我腰上的绳,一点点放,不能松,也不能紧……”“班长!我先上!”矮个子兵跳出来大叫。“你体格差,我先上。”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得在这儿指挥!”矮个子兵喊。理由似乎很充分,班长愣了一下。 ⑤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 ⑥突然,班长叫了起来,矮个子兵已绑着绳子,向船头爬去了。我和马参谋长一个箭步,一起抓住绳子。 ⑦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颠簸中,他在舱盖上滑来滑去,好几次都差点儿滑落大海。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⑧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 ⑨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攀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班长急了,拿起绳子非要送过去。矮个子兵喊:“班长,别过来!”班长喊:“就你那小体格,一会儿就得冻成冰棍儿!”“班长!”矮个子兵大叫,“你要是过来,我就……我就跳下去!” ⑩班长蹲下呜呜地哭。“起来!把泪擦掉!”马参谋长喝道,“你跟他喊话,不许停。”“是!”班长抹把泪,立即与矮个子兵对喊起来。刚开始,矮个子兵声音还挺正常,过了一会儿,声音就开始发颤了,而且半天回一句。班长赶紧喊:“咱们唱个歌吧!”说着领头唱起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矮个子兵马上跟着唱。“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大家都唱起来。 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早已不知道哪句是头哪句是尾。我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直到马参谋长暴怒地吼叫起来,我们才戛然而止。矮个子兵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唱歌,头耷拉着。马参谋长对着他喊:“你抬起头!只抬一下头就行!……请你抬头看着我!看我在干什么?”矮个子兵的头终于慢慢抬了起来。班长哭喊:“你看呀,参谋长给你敬礼呢!你抬头看看,大家都给你敬礼呢!”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屹立的“人旗”。马参谋长喊道:“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矮个子兵果然一直抬着头,一直看着马参谋长。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第二天,风停了,我乘艇返航。结冰的舱盖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矮个子兵正看着舱盖发呆。我说:“想什么呢?”“我总忍不住想,我要是掉海里了,我妈可咋办?”他声音有些发抖,竟流下泪来。我轻声问:“那你还要坚持上?”“不上咋办?舵链要是不接上,就得任船在海上漂了,总不能眼瞅着船翻了吧?” 望着他缠满纱布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链接材料】 抗美援朝战争末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早日赶到金城战役前线,在物资极为匮乏,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抢修架设在朝鲜金刚川上的一座桥,为保证大部队顺利通行,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人桥”。(1)第⑤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按照要求完成题目。A第 段写“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如何理解“嚎叫”?B第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参谋长和大家一起向矮个子敬礼,其用意何在?(3)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⑦段划线句“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八了……”,三处省略号,给人以断续之感,但是却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矮个士兵爬行的艰难和漫长。B.小说的情节是:舵链断了,矮个子兵抢修舵链。舵链没修好,矮个子兵陷入了绝境。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船上出现“人旗”画面;小艇安全返航,矮个子兵得到救治。C.第 段“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泪珠”和“僵硬”写出了马参谋长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内心无比感动,看出他温柔的一面。D.文中的“人旗”与链接材料中的“人桥”不一样。【分析】文章讲述在七级大风的海上,登陆艇舵链断裂,矮个子兵冒险爬过结冰舱盖抢修,成功后却因狂风失去安全绳被困船头,众人通过唱歌、敬礼等方式激励他,最终他获救,展现了军人在危难面前的勇敢担当与团队精神【解答】(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需从氛围营造、情节推动、人物塑造三方面切入。第⑤段“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运用比喻手法,将狂风比作刀子,生动展现海风的凛冽与破坏力,渲染出海上环境的极端恶劣与危险氛围。这种恶劣环境不仅凸显抢修舵链任务的艰巨性——在结冰舱盖上爬行如同在生死边缘挑战,还通过环境的“险”反衬人物的“勇”,为矮个子兵主动请缨抢修的英勇行为做足铺垫,让读者更能理解其行动的难度与勇气的可贵。(2)A.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语境义解读,需结合场景情感与人物心理分析。“嚎叫”本指大声吼叫,在此处是众人在矮个子兵失去安全绳、生命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用近乎嘶吼的方式唱歌。这种“嚎叫”既因极度紧张、担忧而发,是众人对矮个子兵安危的深切牵挂;也是一种加油鼓劲的方式,试图用歌声驱散寒冷与恐惧,为矮个子兵传递坚持下去的力量;更蕴含着团队在绝境中相互支撑的战友情谊,是情感在极端压力下的爆发式表达。B.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意图分析,需从人物激励与主题表达角度思考。参谋长和大家向矮个子兵敬礼,是在其生命垂危、意识模糊时采取的激励措施。通过庄重的军礼,让矮个子兵感受到自身行为的崇高价值——他不仅是在抢修舵链,更是在以生命守护整船人的安全,这种认可与尊重能激发其求生意志。同时,军礼象征着军人的荣誉与责任,此举强化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将个人生死与军人使命紧密相连,深化了人物形象的精神高度。(3)本题考查核心意象的意蕴探究,需从表层形象、深层精神与主旨象征三个维度剖析。“人旗”的表层含义指向矮个子兵的具体姿态——双手紧攀铁柱、屹立船头,海风鼓荡衣襟如旗帜飘扬的画面。深层精神层面,它代表着军人在危难中展现的勇敢担当:明知危险仍挺身而出抢修舵链,失去安全绳后坚持不放弃,这种精神如同旗帜般醒目。从主旨角度,“人旗”是军人精神的象征,象征着面对绝境时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格,也象征着团队在生死考验中凝聚的力量,如同旗帜般引领着希望,呼应了“军人以使命为先”的核心主旨。(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综合理解。A.正确。B.有误,原文明确写“他抢修好了舵链”,选项中“舵链没修好”与文本矛盾;C.有误,选项中“温柔的一面”解读偏差,马参谋长的“泪珠”源于对矮个子兵坚毅精神的感动与心疼,“僵硬”则体现其在严寒与重压下的克制,核心是展现军人的铁血与柔情交织;D.有误,“人旗”与“人桥”均体现军人以血肉之躯践行使命的牺牲精神,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选项中“不一样”的表述忽略了精神内核的共通性。故选:A。答案:(1)第⑤段“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这一环境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海上风势的凶猛与环境的恶劣。其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渲染寒冷、危险的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抢修舵链任务的艰巨性;另一方面,如此恶劣的环境也反衬出矮个子兵等战士们勇敢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后文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的行为做了铺垫。(2)A.“嚎叫”在此处并非单纯的大声呼喊,而是在极度紧张、担忧以及为了给矮个子兵加油打气的情况下,众人用近乎嘶吼的方式唱歌。这一词语既体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也表现出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矮个子兵传递力量,同时也蕴含着众人内心对矮个子兵的牵挂与鼓励。B.参谋长和大家一起向矮个子敬礼,主要用意是通过这种庄重的方式激励矮个子兵。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和尊重,从而增强他坚持下去的信念和意志,鼓励他不要放弃,努力活下去。(3)“人旗”在文中具有多重意蕴。从形象上看,矮个子兵双手紧攀铁柱立于船头的样子,就像一面旗帜,这是其表层含义;从精神层面来讲,他代表着军人勇敢、担当、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旗帜一样高高飘扬;从主旨角度,“人旗”象征着军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4)A【点评】理解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7.(12分)阅读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材料一】国人到底胖到什么地步了? ①2015年的数据显示,国内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就达到了42%;而2020年的数据则更进一步,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已逼至50.7%。相当于在短短5年间,每10个成年人中,“胖子”从4个增加到5个,增长迅速。 ②同时,数据也显示,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15年的16%升至19%,预测到2030年,该数据将增加至31.8%,“小胖墩”增速超过了成人。 ③全球肥胖版图上,中国已从“瘦子国”逆袭为“胖力股”。世界肥胖联盟统计显示,基于庞大的人口,我国肥胖人口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成年肥胖率虽仍低于美国(41.9%)、英国(28%)等发达国家,但增速却是欧美国家的2﹣3倍。(摘自《新京报》,有删改)【材料二】 ①体重管理,需要科学施策和社会协同。在推进体重管理的行动中,“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直指问题要害:肥胖成因复杂,涉及遗传、代谢、心理、环境等多重因素,单一化的减重方案往往收效甚微。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正是以专业化服务破解“减肥靠意志”的认知误区。通过营养评估、运动指导、心理干预等个性化方案,让科学减重取代盲目节食,让医学支持对冲健康焦虑,既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也体现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温度。 ②相比减重,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善“致胖环境”。现代社会中,高糖高脂食品充斥市场、久坐少动成为日间常态、快餐速食消解原来健康的饮食传统,诸多结构性因素让个体的健康选择面临多重困难。因此,体重管理既要“管住人”,更要“改造环境”:食品工业需优化产品配方、城市规划应增加运动空间、职场文化要形成有利健康的作息规律……只有健康生活的土壤足够丰沃,个体减重的努力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材料三】 一、“江小防健康体重计算器”:科技助力健康管理 大多数居民不了解判断肥胖的标准和计算方法,区疾控中心创新设计微信小程序——“江小防 健康体重计算器”,根据用户的出生年月、性别、身高、体重、腰围等基本信息,测算体质指数(BMI)并评估个体的胖瘦程度,提出个性化的体重管理建议,评估覆盖全年龄段人群。小程序直接登陆江都疾控公众号即可使用。 二、科普微视频:生动直观传递健康知识 为增强宣传效果,拓宽覆盖面,区疾控中心自编、自导、自演创作拍摄“小胖墩大问题”“膳食宝塔里的糖去哪里了”等系列科普微视频,通过通俗幽默的表演从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合理作息等多方面让群众进一步知晓健康体重,走出体重管理的误区。 三、公众号科普:打造移动健康知识库 区疾控中心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关于健康体重管理的科普文章。内容包含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心理健康等,帮助居民正确科学管理体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摘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1)邻居奶奶想通过“江小防健康体重计算器”小程序了解自己是否肥胖,但她不会操作。请根据【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教一教她。(2)假如你的同学小明体重超标,正打算通过节食来减肥,请你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对他进行劝说。(3)小语认为体重管理是自己的私事,不需要国家出手。对此,你怎么看呢?请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下列选项是对三则材料的理解,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D A.材料一通过具体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国人的肥胖已经不容小觑,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B.材料二告诉我们减重比挑战“致胖环境”更重要。C.材料三中体质指数(BMI)等同于我们平时测量的体重,都是告诉我们自身重量的数据。D.三则材料是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明方法”的思路组建的,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分析】本文是以“体重管理”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第二题考查阅读拓展,第三题考查阅读看法,第四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解答】(1)根据材料三,合理作答。示例:奶奶,您先打开江都疾控公众号,在里面找到“江小防健康体重计算器”小程序。打开小程序后,按照提示依次输入您的出生年月、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这些基本信息,输完之后,它就能测算出您的体质指数(BMI),还会评估您的胖瘦程度,给您提出个性化的体重管理建议呢。(2)示例:小明,单纯节食减肥可不行呀。材料里说肥胖成因复杂,涉及遗传、代谢、心理、环境等多重因素,单一化的减重方案往往收效甚微。而且盲目节食可能还会损害身体健康。咱们可以去医院的体重门诊,让医生通过营养评估、运动指导、心理干预等个性化方案来帮咱们科学减重。同时,咱们平时也注意改善生活环境,多运动,选择更健康的饮食,这样才是正确的减肥方式呢。(3)首先回答:我不认同小语的看法,然后分析原因。体重管理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从材料一可知,我国肥胖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超重肥胖率增长迅速,肥胖问题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从材料二来看,“致胖环境”涉及食品工业、城市规划、职场文化等诸多社会层面的因素,个人很难仅凭一己之力去改变。只有国家出手,通过政策引导、资源调配等方式,优化食品工业产品配方、增加城市运动空间、形成有利健康的职场文化等,改善“致胖环境”,再加上个人的努力,体重管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体重管理需要国家的参与和支持。(4)A.有误,选项中“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只是强调肥胖问题严峻,并未说不可挽回;B.有误,选项与材料二意思不符,材料二说相比减重,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改善“致胖环境”,即改善“致胖环境”更重要;C.有误,选项中体质指数(BMI)是通过体重和身高计算得出的数值,用来评估胖瘦程度,并非等同于平时测量的体重。D.正确。故选:D。答案:(1)示例:奶奶,您先打开手机微信,找到“江都疾控”公众号并登录。在公众号里找到“江小防健康体重计算器”小程序,点进去后依次填写出生年月、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这些信息,填完提交,小程序就会算出体质指数(BMI),告诉您胖瘦程度,还会给您管理体重的建议。(2)示例:小明,别靠节食减肥呀!材料里说肥胖成因复杂,单一节食收效甚微,还可能损害健康。您可以试试科学方法,比如去医院体重门诊,让医生根据您的情况制定包含营养、运动、心理干预的个性化方案,这样更健康有效。(3)这种看法不对。体重管理不只是个人私事。材料显示我国肥胖率增长快,肥胖人口多,且“致胖环境”由社会多因素造成,单靠个人难改变。国家出手能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等,实现科学施策和社会协同,比如设立体重门诊、改善食品工业和城市规划等,这对全民健康很重要。(4)D【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8.(3分)【明情节知人物】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语提出:“假如没有朱赫来的指引,没有和达雅结婚,保尔或许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理由。【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同意或反对,言之有理即可。如:不同意。保尔的一生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有战场上的搏杀、工地上的磨难,病魔的缠身,都没能使他倒下,他生从未向命运低头,始终能够以钢铁般的一致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苦难,在当时时代,即使没有朱赫来和达雅,他也能够凭借自己的美好品质成为英雄。答案:示例:同意。因为朱赫来给保尔讲述以一些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后来,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成了著名的骑兵师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保尔因失去战斗的能力,一度想到了自杀。他向达雅提出结婚达雅答应了他。在保尔双腿完全瘫痪时,他提出要和达雅离婚遭拒,达雅善解人意,帮助保尔积极活。这两人对保尔成为英雄是必不可少的。【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9.(3分)古典名著中常有“真假之辨”,如《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水浒传》中的真假李逵、《儒林外史》中的真假牛布衣。选择其中一例,简述故事和你从中获得的启示。【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牛浦郎意外得到牛布衣的诗集,牛布衣已经逝世了。牛浦郎就想假充牛布衣,攀结权贵,后结识了牛玉圃,将大骗子牛玉圃打发出门。然后因为真牛布衣的好友冯琢庵,真相告破,牛浦郎被牛奶奶告发,而糊涂的向知县却把牛浦郎放了,从此牛浦郎安心地继续假充牛布衣。由《西游记》内容可知,孙悟空打杀强盗,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行李,变作唐僧师徒四人模样,欲取代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最后被如来佛识破,悟空一棍将他打死。从六耳猕猴对唐僧的做法上可看出其心狠手辣。由《水浒传》内容可知,李逵回家来接母亲上山,路遇一自称是李逵的人拦路抢劫,李逵将他打败,得知那人是李鬼。李鬼说自己为养家糊口,还有老母需要赡养。李逵便给了些银子。李逵到李鬼家投宿。李鬼想害他,被李逵打死。李鬼得到李逵资助的银两,无感激之心,反欲杀害李逵,可看出其心狠手辣。答案:示例:六耳猕猴想取代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冒充悟空,打晕唐僧,抢走行李和通关文牒;李鬼假冒李逵,为非作歹,抢劫旅客,企图谋害发现真相却心软资助他的李逵。二者都心狠手辣。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的假不了,不要企图弄虚作假。【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三、作文。(共55分)10.(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分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别人评分,也可以是自己打分;可以出现在试卷上、竞赛中,也可以隐身于日常生活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待人处事、家务劳动……都会获得一个或高或低的分数,这些分数,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同学们,关于分数,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感受和体会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审读材料,结合“分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知题目中的“分数”有两个意思,一是真实的分数,二是一种评价。“高分”就是表扬、成功,“低分”则是批评、失败。结合“可以出现在试卷上、竞赛中,也可以隐身于日常生活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待人处事、家务劳动”可知选材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入手。结合“这些分数,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则暗示了对待这些表扬、成功或批评、失败的态度,这些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应该平常心对待,冷静对待,这里的阐释是最重要的。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一个成功、获得表扬的事件或者失败、受到批评的事件,这个事件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只写某个考试获得的高分或低分,那么文章的立意就会比较浅。要把分数抽象化,选取生活中某个领域内的一次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来写,这份成功或失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一些思考或成长。或者把分数与成功、失败相结合,只要展现“高分”或“低分”后面的成长,那么文章的主题就会更深一些。【解答】我的最高分最高分的表演何须舞台,没有旋转、跳跃的复杂动作,没有雍容华贵的衣饰和淡妆浓抹的妆容,依旧可以获得最高分。记得去年的大雪,六角形的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雪越下越大,渐渐地,一切都仿佛盖上了一层天鹅绒的棉被。我趴在窗口,望着这些风中凌乱的纯白色鹅毛在空中肆意飘洒,楼下的孩童正欣喜若狂地堆着雪人。他们每个人都全副武装,在大雪中肆意狂奔,若有谁不小心摔倒了,随之便会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雪停了,我下楼扔垃圾,刚到楼下,却差点被一块不起眼的小冰块绊倒,辛亏我眼疾手快,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我蹲下身来,打量着这块小冰块。冰块已经被我踩碎了,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冰晶,在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光泽,晶莹透亮。我直起身来,望着到处白茫茫的一片,路都被积雪覆盖了,给交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想着想着,我迅速折回车库,找到了一把扫帚。我用扫帚在单元楼前用力地扫着,“刷﹣刷﹣刷”扫帚一次次地与地面发生碰撞,那是被扫过的地方呢。我扫着地上残余的积雪,用铁锹使劲地把雪推到路的两边,不一会儿,我就扫出了一条长长的小道。恰逢雪过天晴,明媚的阳光照在清扫干净的小道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也早已满脸通红、气喘吁吁的了。我直起腰来,望着干净的小道,一只小猫蜷缩在楼道的角落里,安稳地睡着了。扫雪虽累,但过程中却留下了我的笑脸。我以白雪为背景,以大地为舞台,弯下腰这一简单的动作为舞姿,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咔嚓”相机定格在这一画面,一切又重回安静,一切又都静悄悄的了。精彩纷呈的表演何须舞台,没有旋转、跳跃的复杂动作,没有雍容华贵的衣饰和淡妆浓抹的妆容,我依旧可以拥有我的最高分。【点评】本文以一场大雪为背影,叙述了一件生活中得到“高分”的事。作者为了避免行人滑倒,奋力扫出一条小道来。这个举动虽然平常,但特别有意义,因此作者给自己打出了高分。文章语言优美,首尾圆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