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柳州铁一中学9月月考地理参考答案【答案】1.A2.C3.D1.【解析】16世纪以前,东南亚种植以水稻、甘蔗等自给自足的农作物为主。16世纪后,欧洲殖民者(如葡萄牙、荷兰)逐渐控制东南亚土地,为获取经济利益,强制改变种植结构,推广丁香、胡椒等经济作物(用于国际贸易),此时土地支配权从当地民众转向殖民者,成为种植结构转变的根本原因,A正确;“互惠贸易”不符合殖民时期掠夺性质的贸易关系,B错误;本地消费市场并未扩大,经济作物主要用于出口,C错误;16世纪劳动生产效率较低且并非为主要推动力,D错误。2.【解析】19世纪中叶,东南亚开始大规模种植橡胶、油棕,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制造业兴起,橡胶是制造轮胎的关键原料,油棕产品则可用于工业润滑等领域,所以汽车制造的需求直接刺激了东南亚相关种植产业的扩张,C正确;纺织加工产业的原材料与棉花、麻类等更相关,与橡胶、油棕无直接关联,A错误;钢铁治炼和煤炭开采是重工业发展的基础,虽然为汽车制造提供材料,但其本身对橡胶和油棕的需求并无直接关系,B,D错误。3.【解析】油棕种植的扩张主要受国际市场需求驱动,尤其是欧美和亚洲国家对棕榈油(用于食品、化妆品、生物燃料等)的需求增长,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产业链分工使东南亚成为棕榈油的主要生产与出口地,符合经济一体化的特征,选择D选项:国际贸易区域化是指强调特定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油棕主要面向全球市场,非区域化,A错误;区域环境差异化一直存在,B错误;机械化可以提高效率,但并非种植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C错误。【答案】4.A5.C6.B4.【解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无法降低风电场的基础建设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但是可以就近为风电场提供组件,降低组件运输成本,并且配件齐全、技术人员多,可以实现快速维修、降低运营维护成本,A正确。5.【解析】根据材料“为促进风电消纳,当地引进电池储能、氢化工、大数据、机械制造等产业”,可见布局电池储能、氢化工、大数据、机械制造等产业是为了消纳当地的风电,且这些产业的耗能多,因此主导区位因素是能源,交通、劳动力、技术等均不是主导因素,C正确。6.【解析】这种发展模式中,风电场和风电消纳联动发展,可以促进风电的消纳,因此可以规避产能过剩风险,①正确;当地采用这种模式会增加用工需求尤其是高级技工的需求,可能增加劳动用工价格,②错误;联动模式需要多个产业协同发展,可能会增加技术升级压力,③错误;这种模式显然可以促进风能资源的利用,④正确,选择B选项。【答案】7.A8.C7.【解析】读图可以看出,新站比旧站在所有月份的平均气压低。南宁城中和城郊相比,纬度和距海远近差异不大,且两者对气压的影响较为复杂,不是简单地增加或者降低,B、C可以排除:气象站面积大小不会影响气压,D错误;广西山地丘陵较多,城市多分布在山地丘陵之间的相对低洼平坦地带,因此城郊的气象站海拔更高,气压更低,A正确。8.【解析】风向不会直接影响气压,风速可以影响局部气压,但是对气压年内变化影响小,可以排除B、D选项;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该处并没有进行点明,如果是绝对湿度,其它因素相同情况下湿度越大,气压越高,夏季湿度大,气压高,与图示不符,A错误:夏季气温高,近地面气压低,冬季气温低,近地面气压高,C正确。【答案】9.D10.B9.【解析】建筑和树木遮挡太阳辐射,起到缓解热感的作用。甲乙两处均位于街道西南侧,距离两侧建筑物距离相同,所以两侧建筑全时段的遮挡作用基本相同,A错误;上午太阳处于偏东方向,应为东侧行道树遮阴,B错误,同理下午处于偏西方向,应为西侧行道树遮阴,C错误;夏至日,一日中太阳运动轨迹自东北至正南至西北,一天中行人热感最强应在14点左右(气温最高),此时太阳位于西偏南,此时西侧行道树对甲的遮阴效果比乙明显,故导致甲的生理等效温度低于乙的P平均值,选择D选项。10.【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已知当地北纬48°,可求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5.5°,40米建筑正午影长约为18米,乙丙均在遮阴范围内。降低建筑物高度至10米后,正午时建筑影长缩短为约4.5米,乙处该日正午前后将直接接受太阳辐射,而丙处仍不会被太阳直接辐射,因此两者P值差异会加大。【答案】11.C12.A13.A11.【解析】海洋的蒸发、降水量、结冰融冰以及河流的汇入等会影响海水的盐度。M和N纬度相当,空间距离接近,除地表径流外,其它因素没有明显差异。M更接近长江入海口,受河流淡水汇入影响更显著,因此同柳州铁一中学高三 9 月月考试卷地 理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东南亚农业种植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变化。下表为“东南亚不同历史时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据此完成 1~3 题。历史时期 主要农作物16 世纪以前 水稻和甘蔗16 世纪至 19 世纪初 丁香、胡椒、烟草、咖啡、水稻、甘蔗等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 橡胶、油棕、咖啡、水稻、甘蔗等20 世纪中叶以后 橡胶、油棕、蕉麻、可可、咖啡、水稻、甘蔗等1 16 世纪,东南亚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是因为A.土地支配权的变化 B.国家间的互惠贸易C.本地消费市场扩大 D.劳动生产效率提高2.19 世纪中叶,东南亚农业种植结构再次发生变化,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是A.纺织加工 B.钢铁冶炼 C.汽车制造 D.煤炭开采3.近几十年,东南亚油棕种植面积扩大,能够解释该现象的概念是A.国际贸易区域化 B.区域环境差异化 C.农业生产机械化 D.全球经济一体化吉林省通榆县风能资源十分丰富。2009 年,当地开始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现已构建包括制造主机叶片、塔筒、电机、紧固件等组件的全产业链,并形成“风电场+制造基地+风电消纳”联动发展模式。为促进风电消纳,当地引进电池储能、氢化工、大数据、机械制造等产业,并建设“吉电南送”超高压输电工程。据此完成-4~6 题。4.当地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可为风电场节约①组件运输成本 ②基础建设成本 ③运营维护成本 ④环境保护成本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5.当地吸引电池储能、氢化工、大数据、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交通 B.劳动力 C.能源 D.技术6.当地实施“风电场+制造基地+风电消纳”联动发展模式,可以①规避产能过剩风险 ②降低劳动用工价格 ③减缓技术升级压力 ④促进风能资源利用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999 年,广西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从城中搬迁至城郊,并在 2000 年对新旧站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对比观测。下图示意观测的月平均气压变化。据此完成 7~8 题。7.根据图示新旧气象站气压差异,可以推断新站比旧站A.海拔高 B.纬度高C.距海远 D.面积小8.该气象站观测的主要气象要素中,与图示气压年内变化相关度最高的是A.湿度 B.风速C.气温 D.风向9 月月考地理 第 1 页 , 共 4 页中欧地区城市夏季常出现热浪天气,街道两侧建筑物和树木的阴影可缓解行人的热感,行人热感可用生理等效温度 (P)衡量。图 1 示意中欧地区某市 (48°N,8°E)一条东西向街道行道树布置,图 2 示意该街道某年夏至日 (天气晴朗、风力微弱)当地时间 9-15 时 P 平均值的分布。tan65.5°≈2.19。据此完成 9~10 题。9.甲、乙两处 P 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源于A.全时段两侧建筑物的遮阴 B.上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C.全时段东侧行道树的遮阴 D.下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10.同样情境下,若降低两侧建筑物高度至 10 米,乙、丙两处 P 平均值的差异将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确定下图为长江口简图,图中虚线表示沟槽或垄脊。研究人员测定 M、N 两点 2 月和 8 月的海面水体盐度;在 P、Q 两地采集海底表层沉积物并测定年代,测得 P 地距今约 1 千年,Q 地为现代沉积。据此完成 11~13题。11. M、N 两点的海水盐度A.同季节 M 大于 N B. M 夏季大于冬季 C. N 冬夏盐度差更小 D. N 受径流影响更大12.关于 P、Q 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P 地以侵蚀为主 B. Q 地以侵蚀为主 C. P 地位于垄脊上 D. Q 地位于沟槽中13.发育水下沟槽的动力最可能来自A.潮流 B.风浪 C.上升流 D.温度差我国温带湿润区某盆地内分布着海拔约 280 米、 地势平坦的台地和海拔 220~240 米的河流谷地。台地基岩为沉积岩,风化物颗粒小、质地黏重;谷地地下水位常接近地表。盆地四周分布着海拔约 380 米的低缓花岗岩丘陵,是该区域的自然地带植被和土壤分布区;盆地北缘有一座海拔约 880 米、坡面陡峭的花岗岩山峰,成为盆地理想的眺望点。据此完成 14~16 题。14.盆地北缘陡峭的花岗岩山峰应是A.火山 B.断块山 C.背斜山 D.向斜山15.花岗岩山峰未发育自然地带土壤,主要是因为山峰A.气温较低,风化强度较弱 B.植被稀疏,土壤腐殖质少C.成土母质黏重,地表过湿 D.坡面陡峭,水土不易留存16.台地土壤比丘陵区土壤含水量高的原因是台地A.降水更多 B.河流补给多 C.蒸发更弱 D.排水和下渗不畅9 月月考地理 第 2 页 , 共 4 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 世纪 60 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断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图 10 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图 11 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4 分)(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8 分)(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8 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 3%,却储存了全球约 1/3 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 和 b)。(假定:a 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 模式中的“畜产品”与 a 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 分)(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10 分)9 月月考地理 第 3 页 ,共 4 页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在晋陕峡谷山西临县段黄河两侧有河流阶地发育。在该地黄河东岸崖壁上发育的微地貌、因其形态各异、凹凸有致而被形象地称为“黄河浮雕”(图 a)、其发育的物质基础由坚硬砂岩和较软泥岩互层构成。黄河浮雕出现于图 b 所示部位。图 c 示意某学者提出的外力作用对黄河浮雕形成的影响过程模式。(1)根据图 c 所示过程模式,描述黄河浮雕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过程。(8 分)(2)结合图 b 中阶地①地层的沉积环境差异和黄土层最底部的年代,该学者推测黄河浮雕的形成不早于距今 6.0 万年。请给出此推断的依据。(6 分)(3)最近,某中学研学小组在该地考察黄河浮雕过程中,发现在图 b 中阶地②上的粉砂层表层沉积物粒径呈现下粗、上细的特征,同学们推测这与黄河水流中所携泥沙差异性沉降相关。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结果证实该研学小组的推测是合理的。(6 分)9 月月考地理试卷 第 4 页,共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柳州铁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 地理试卷 地理答案.pdf 柳州铁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 地理试卷 地理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