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建议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参与制造亮点的主体及其行动逻辑显然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涵盖多元行动主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换言之,如果仅仅关注单一治理层级在制造亮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对于制造亮点这一重大实践问题也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也不能深挖出这一病态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多层级理论是研究在多行为体、多中心、多部门条件下如何开展治理行动的重要理论框架。从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制造亮点的过程是嵌入在一个多层级的行动网络之中的。多层级治理理论最初是用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的。一直以来,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主要有两种: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在新功能主义看来,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超国家行为体主导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国家这类行为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政府间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的实现关键在于国家这类行为体的积极行动。与上述两种传统解释路径不同,马科斯认为,欧洲一体化是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他提出“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来说明多个维度上的政治或行政行为体的持续互动的现象。根据马科斯的观点,多层级治理是一种在超国家、国家、地方等几个疆域层级上的既定政府之间进行持续协商的制度。在此之后,一些研究者试图将非政府行为体也纳入多层级治理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皮亚托尼,他认为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描述的是同时激发多个管辖权层面上的政府与非政府行为体。大量有关基层政府行为逻辑的研究将基层政府置于宏观的制度环境中,尤其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大背景之下。例如,孙秀林、周飞舟从分税制改革所建立的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稳定互动框架这一视角出发,分析地方政府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扩展行为;徐晨光、王海峰立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来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重塑的政治逻辑。以上研究为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过程中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从基层一线治理视角看,亮第 1 页 共 17 页点工程是乡镇政府直接经营村庄的产物,但是乡镇政府的行为逻辑是发生在更为宏观的制度环境之内的。为便于阐述我们的分析思路,我们试图提出一个“委托方—管理方—代理方”多重委托代理的科层组织模型。通常来说,限于中国庞大的治理规模,中国绝大多数事务都是“中央决策,地方执行”,中央政府拥有决策、部署、监督和考核的权力,主要面对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只有基层政府才执行具体政策,与百姓直接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与乡镇政府分别以委托方与代理方的角色出现。但是,由于国家制定的公共政策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方场域,通过政策细化或再规划的过程,才能实现其政策目标,所以处于中央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的中层政府扮演起管理方的角色。中央政府在保留一定控制权的基础上,会将部分权力授予中层政府,使其代为监督、督促下级政府履行政策执行职责。中国的中层政府包括省、市、县三级政府。本文将县级政府作为管理方的主要原因是县级政府的政策转换将对政策的整体转换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瞿同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在治理结构上有一个特征,即中央政府把行政事务逐级往下发包,治民的事务最终落到县级政府身上,县官是真正的“治民之官”,县官以上的政府官员都是“治官之官”。樊红敏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也指出,不仅国家的大政方针要通过县一级加以贯彻,而且县要根据地方情况做出决定……只有通过县,治理国家的机器才可以运转起来。(摘编自李尧磊《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制造亮点”的多层级逻辑》)材料二: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于和服从于中国现代化大局,而中国现代化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中国现代化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各种复杂局面,其主要矛盾是突破国际围堵和实现产业升级。在这一阶段,农村充当的是中国现代化“稳定器”的角色。不同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不同的逻辑,2035 年前的乡村振兴应服从于中国现代化大局,2035 年后中国现代化的重点才在于乡村振兴。不同时期,乡村振兴遵循不同的逻辑,具有不同的重点,不可以将复杂的乡村振兴战略简单化,要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逐步地、稳妥地进行乡村振兴。要遵循历史规律,站在历史高度看待乡村振兴。城市化是当前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体现,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城乡关系正在重组,“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性过程,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缘于以上特性,乡村振兴要真正在战略层面思考乡村振兴,明确其战略本质。第 2 页 共 17 页(摘编自贺雪峰、王文杰《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与实践误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欧洲一体化是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此乃多层级治理理论的观点。B.作者认为县官是真正的“治民之官”,县级政府的政策转换将对政策的整体转换效果产生重要影响。C.若国家的大政方针能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县一级加以贯彻落实,治理国家的机器就能运转起来。D.乡村振兴战略不能简单化,农村在我国突破国际围堵和实现产业升级过程中具有“稳定器”的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多层级治理,而单一层级的治理难以发挥作用。B.与政府间主义不同,新功能主义认为国家这类行为体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大。C.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马科斯、皮亚托尼与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观点相同。D.孙秀林、周飞舟、徐晨光、王海峰等人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宏观背景下研究基层政府行为逻辑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 分)A.中央政府负责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采用指导性、宏观性的表述引导地方各级政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B.村庄申请某个项目,必须遵循“村级申请——乡镇审核——县级主管部门论证——县级审定”的程序,不得越级申报。C.大量农民离土,出村,进城,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乡土中国”形态正在历史性地向“城乡中国”形态转变。D.中央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县为主”,县级政府通过指标分解与财政资金激励来动员某镇政府打造示范点。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多重委托代理的科层组织模型”。(4 分)第 3 页 共 17 页5.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性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卧牛山轶事熊君红远处,火把晃动,枪声逼近。“抓活的!抓到红军婆子,赏大洋五十!”敌人的喊声逼近。蓦地,月娥感到胎儿在肚子里拼命地往外挣扎。她忍住肚子的剧痛,催张排长快走:“我和孩子,都不重要……”张排长奉命带人保护首长夫人,他说:“①如果我们走了,你和孩子还能活吗?那我们打仗还有什么意义?”说着他和几位战士转身,把敌人引开。片刻之后,一声手榴弹的巨响后,山谷就陷入了沉寂。月娥咬着牙,泪水还是流了下来:“张排长,我的好兄弟呀……”“哇——”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山野的长空。孩子出世了。月娥痛得昏迷了过去。等到月娥醒来,她已经躺在了暖和的床上。被棉衣包裹着的孩子,放在她的腋下。一个慈眉善目的大娘来到床边,说:“啊,闺女,你醒了?”月娥如在梦中,问:“大娘,这……这是在哪里?”大娘说:“这是在我家呀。卧牛山袁家洼。唉,造孽哟,你们红军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呀。是我的老头子在山中遇上白匪追赶你们……”月娥说:“谢谢您老人家!”第 4 页 共 17 页大娘与月娥正说着话,外面传来乱糟糟的脚步声。有人喊:“还乡团来了,快跑啊!”大娘架起月娥的胳膊,飞快地往屋后的菜窖里钻。“当当当”刺耳的铜锣声传来,还乡团的人叫嚣着:“都听着,窝藏女红军,砍头!交出女红军,有赏!”敌人挨家挨户搜查。叱咤声、哭喊声此起彼伏。情况危急,月娥不想连累乡亲,要出去。②大娘止住月娥的行动,自己爬出菜窖……敌人似乎猜出了什么,向菜窖围拢过来,为首的一个对着洞口喊话:“我胡三在此,不出来就炸掉菜窖。”月娥放下孩子,迅速爬出洞口。大娘见状要去阻拦,一个喽啰抡起枪托砸向大娘。胡三手枪一挥,上前围着月娥转了一圈,目光定定地锁住月娥的肚子:“奇怪,明明望见了大肚子的,怎么没了?”他用枪点着月娥的鼻梁:“你说,娃娃哪儿去了?”月娥别过头去。胡三朝月娥一巴掌扇去:“格老子的,枪口下还倔。”方圆百十里的人都知道有个胡三,胡三是当地有名的叫板子,遇事非要搞出个名堂来,让人信服他。就是歪理,他也要歪出理由。背地里大家都喊他“胡扯”。这不,他举枪一指,点出一个老奶奶,叫老奶奶验证月娥的肚皮是不是花的。他振振有词地说他老婆怀孩子时,肚皮长满花纹。当下,两个喽啰押着月娥与老奶奶走进边上屋子里。吸口烟的工夫,老奶奶的一声尖叫传来。胡三举枪往屋子里冲,撞倒老奶奶,老奶奶抱住胡三的一只脚:“有……”胡三一听,直踢老奶奶,嚷嚷着要发财了。老奶奶死命抱紧胡三的脚,把一大口青菜糊糊吐在他裤管上:“啊……有……有狐臭啊,熏死人了。”胡三一听,立马捂住鼻子转身就跑,但一只脚被老奶奶紧紧抱住,他没站稳,跌倒在地上。喽啰见状,跑上前扶他们的长官。胡三一脚踢开老奶奶:“格老子的,还不快去菜窖。”一群喽啰刹住脚步,涌向菜窖,但很快就出来了,说:“没找到大肚子女红军。”大娘“得理不饶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耍泼”起来:“你们不是要找大肚子女红军吗?咱闺女是红军吗?咱闺女是大肚子吗?天哪,咱闺女大病初愈刚能下地走路,你们胡扯呀,说这话叫她以后怎么嫁人?”说着往地上一坐,双手拍打地面,言称不要活了。乡亲们一片指责声。胡三脸上挂不住,带还乡团悻悻地走了。敌人走了,月娥和大娘忙钻进菜窖抱孩子。孩子却不见了!第 5 页 共 17 页“我的儿子!”月娥急得大哭。这时,隐约传来孩子的哭声。大娘寻着哭声往狗窝的方向跑去。原来大娘家的这条狗,平时就喜欢叼东西,不知啥时候闻着味儿跑过来,把孩子连带襁褓都叼到狗窝里去了。人都乱哄哄的,忙不过来,谁也没有注意到有条狗蹿来蹿去,结果这狗算是立了大功。敌人走了,孩子醒了,饿了,仰面卧在狗窝里,手拉脚蹬地大哭起来。大家惊喜交加,说这算运气吧。月娥要去追寻红军部队,带着孩子十分困难。“闺女,把孩子暂时交给我吧。等革命胜利了,你再来接。③记住,卧牛山,我老婆子姓叶。……对了,孩子还没取名,你得给孩子取个名字再走。”月娥说:“他爹爹已经取好了名字,就叫——望红。”说着,月娥在望红的手臂上咬了一个印记。月娥把丈夫用子弹壳制作的吊坠,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依依不舍,含泪离开了卧牛山。十余年后,革命真的胜利了!卧牛山上,映山红盛开,一对将军夫妇来到卧牛山。将军夫人正是月娥。当说到孩子,有人说,大娘已经不在人世了,她的远房侄儿带走了望红;有人说,望红被邻村的一位金姓郎中领养了。村主任带着月娥到邻村问询。金郎中说他的儿子是从外地抱养的。“望红?”月娥急切地奔过去,抱住望红,“④我的儿啊,娘可找到你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张排长,我的好兄弟呀……”这句话既表明张排长已牺牲,又体现出月娥撕心裂肺般的痛苦。B.望红的出世给月娥的藏匿带来了不便,甚至招来了白匪,但是,她在百姓的帮助下躲过了劫难。C.小说通过大娘的嘴,叙述月娥被救的经过;“遇上白匪追赶你们”后面的省略号使叙述很简洁。D.还乡团软硬兼施,想揪出隐藏的女红军而未得逞。月娥不想连累乡亲而放下孩子爬出洞口。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句子①中,张排长的话道出了红军打仗的意义在于保家卫国,此话也是他行动的指南。B.句子②中,大娘在紧急关头的这一奋不顾身的举动,表现了红军与百姓间的鱼水关系。第 6 页 共 17 页C.句子③中,大娘对革命充满希望,这句话表现出其耿直、细心、圆滑等性格特点。D.句子④中,“娘可找到你了”此话情真意切,月娥找到望红,可谓经过了漫长的过程。8.小说开头部分是怎样描写紧张气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9.读书小组要为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白匪·还乡团·叶大娘。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惊与喜。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选自《新唐书·唐俭传》,有删改)材料二: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第 7 页 共 17 页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书奏,帝嘉叹良久。(选自《辽史·马得臣传》,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汉祖 A 以马上 B 得之 C 不以马上 D 治之 E 陛下 F 神武定四方 G 岂复快心 H 于一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罢,指停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并序》)中的“罢”字意思不同。B.“隋季书生”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中的“季”字意思相同。C.东宫,我国古代太子所居之宫,“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中的“东宫”就是这个意思。D.辇,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与“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中的“辇”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太宗皇帝听从了唐俭的不以武力治天下的劝谏,从此以后,便停止狩猎。B.圣宗曾阅读唐高祖、太宗、玄宗三位皇帝的《本纪》,马得臣便摘录书中可效法的记载进呈给圣宗。C.马得臣不仅有不忍人之心,还敢于进谏,他说他有幸遇见了唐太宗,才成为一代名相。D.天下能形成读书风气,文治兴盛,这与君主的引领分不开。皇上很赞赏马得臣此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4 分)译文:(2)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4 分)译文:14.马得臣针对“陛下以球马为乐”之事,提出了哪“三不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分)第 8 页 共 17 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①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②关门③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④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⑤【注】①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公元 554 年,他奉梁元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后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亭障:亭候和堡垒。亭候为古代边境上监视敌人的岗亭。障为古代边塞的堡垒。风尘:喻战乱。③关门:关塞的城门。④苏武自匈奴归汉时,李陵置酒贺武云“异域之人,壹别长绝”。荆轲入刺秦王,燕太子饯之于易水,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⑤《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被围于垓下,闻汉军四面楚歌,……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边塞亭障寂然,风卷沙尘,战乱常生,首联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动静结合,描写出边关的萧条、凄惨。B.我国古人讲究“抽黄对白”,庾信诗歌亦注重对仗之美,颔联中“黄河”对“白狄”,色彩鲜明,对比强烈。C.本诗前四句描写的是秋天的自然美景,而后四句触景伤怀,抒发了诗人与家国隔绝、身处异地的凄怆之情。D.尾联借用“项羽被围于垓下”的典故,表达出诗人身处逆境,纵有项羽的盖世气概也无可奈何的情感。16.有人说颈联借事用典抒写诗人内心悲怆之感,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第 9 页 共 17 页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2)在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描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登山的艰辛。(3)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肯定想不到,很多人喜欢吃的白米饭、小蛋糕等都属于精制碳水。精制碳水一时吃一时爽,长期吃可能会导致身体不健康。 A ?精制碳水化合物指那些经过工业加工处理,从而失去部分或大部分天然成分的碳水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精制碳水有精制谷物(精白米面)、果汁、奶茶、糖等。与糙米相比,精制大米的营养价值较低。在加工过程中,精制大米中的大部分膳食纤维、维生素(如 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铁、锌、镁等)都被去除,其营养成分变得单一, B 。①在面粉加工过程中,人们会将麦粒的外层表皮、麦胚以及部分内胚乳去除,②只保存麦粒芯部颜色更白的胚乳部分。③这种加工过程可以使面粉口感更加细腻,白度更高,④但同时面粉中许多有益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丢失。⑤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面条、馒头、花卷主食等以及蛋糕、面包等甜点都是由精制面粉制成的。⑥我们常喝的果汁也是精制碳水,⑦商家通过去除水果中的纤维,⑧并添加糖、防腐剂、色素和香料等将水果制作成各类饮品。⑨果汁虽然可能保留了水果部分的维生素和矿物质,⑩但相较于新鲜水果营养价值大大降低。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答:A 10 字B 10 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答:(1)序号: 修改: 。第 10 页 共 17 页(2)序号: 修改: 。(3)序号: 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村庄里骤然骚动起来,传出 说话的声音,男人女人们站在街巷里观赏大火的奇观。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时而千仞齐发,时而独峰突起;( );火焰像恣意狂舞着的万千猕猴、万千精灵。人们 地看着自己送进白鹿仓里的麦子顷刻变成了壮丽的火焰。黑娃站在窑垴的崖畔上观赏自己的杰作,小娥半倚在他的臂弯里。村里传来士兵们的嚷嚷声,拗口聱牙的河南口音听来愈觉别扭,逼赶人们去救火。士兵们忽视了村子外头崖坎下的窑洞,只在村庄里打门叫户厉声吆喝。黑娃跑回窑洞挑起两只木桶,挣脱了小娥的阻拦:“我到跟前去看看热闹。”他从村子中间的大涝池挑了两桶水,夹在担桶和端盆的男人们中间,走过村巷,走过白鹿镇街道就无法前进了,大火 得人的脸皮疼痛,滚滚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于是他就把水随地泼掉挑着空桶往回走。那火已经无法扑救。赤臂裸腿的人根本无法靠近火堆一步。被烧着的麦粒弹蹦起来,在空中又烧着了,像新年时节夜晚燃放的焰火。大火烧到天亮,耀丽的光焰使东原上冒起的太阳失去魅力。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嘈嘈杂杂 痛心疾首 垂头丧气 炙烤B.窸窸窣窣 痛心疾首 气急败坏 炙热C.嘈嘈杂杂 幸灾乐祸 气急败坏 炙烤D.窸窸窣窣 幸灾乐祸 垂头丧气 炙热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 分)2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续写一个句子,要求结构相似,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4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有人说,晃晃悠悠我们就老了,时光荏苒,一半是怀念,一半是继续。有人认为,人不能总是活在回忆里,明天会再来,生活还要继续。我希望一觉醒来回到童年,爹妈都年轻,第 11 页 共 17 页我还是一个孩子。点的是煤油灯,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五分钱的冰棍,看的是十二寸的黑白雪花电视,生活贫苦,却唯美了整个童年时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12 页 共 17 页参考答案1.【答案】B【解题分析】“作者认为县官是真正的‘治民之官’”张冠李戴,材料一说的是“瞿同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在治理结构上有一个特征,即中央政府把行政事务逐级往下发包,治民的事务最终落到县级政府身上,县官是真正的‘治民之官’”。2.【答案】C【解题分析】“马科斯、皮亚托尼与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观点相同”错,注意整合“与上述两种传统解释路径不同,马科斯认为……”“在此之后,一些研究者试图将非政府行为体也纳入多层级治理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皮亚托尼”等信息。3.【答案】C【解题分析】材料一第二段阐述的是有关“多层级治理”的问题,A,B,D 都与此相关。C说的是有关“乡土中国”形态向“城乡中国”形态转变的问题,故选 C。4.【答案】①多重委托代理的科层组织模型为“委托方—管理方—代理方”。(1 分)②中国治理规模庞大,绝大多数事务都是“中央决策,地方执行”,中央政府与乡镇政府分别以委托方与代理方的角色出现。(2 分)③由于国家制定的公共政策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方场域,通过政策细化或再规划的过程,才能实现其政策目标,所以处于中央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的中层政府(省、市、县三级政府)扮演起管理方的角色。(1 分)5.【答案】①全局性。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于和服从于中国现代化大局,充当中国现代化“稳定器”的角色。②动态性。不同时期,乡村振兴遵循的逻辑不同,其重点也不同,要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逐步、稳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③历史性。要遵循历史规律,站在历史高度看待乡村振兴。当前,城乡关系正在重组,农民“身份”在转变,其漫长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每点 2 分)6.【答案】B【解题分析】“望红的出世给月娥的藏匿带来了不便,甚至招来了白匪”错,由原文“抓活的!抓到红军婆子,赏大洋五十!”“蓦地,月娥感到胎儿在肚子里拼命地往外挣扎”可知,白匪追的是月娥,且那时候望红还没有出世。7.【答案】C【解题分析】根据原文,大娘收留望红是好心好意,绝无歹意,且句子③并未表现大娘的“圆滑”,故“表现出其耿直、细心、圆滑等性格特点”错误。第 13 页 共 17 页8.【答案】①利用动词描写。例如:(远处火把)“晃动”令人惶恐不安,(枪声)“逼近”更令人惊恐不已,“催”(张排长快走)描写出事情的紧急,(胎儿拼命地往外)“挣扎”既显紧急又显焦急。②利用声音描写。例如:“两声”(枪声和喊声)逼近,令人惊恐万分。③利用对话描写。例如:敌人的喊话令人毛骨悚然;月娥与张排长的对话,描写出事情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两点得 4 分)9.【答案】(甲组示例)①有了张排长,月娥和孩子都能活。白匪“追捕”,张排长等人舍身引开白匪,月娥和孩子刀尖脱险,情节惊心动魄,催人泪下。②有了叶大娘,还乡团“搜捕”无获,心狠手辣的“胡扯”(胡三)也被忽悠,月娥和孩子虎口脱险。③这卧牛山轶事揭示了“军民团结,革命必胜”这一道理。(每点 2 分)(乙组示例)①惊:在叶大娘(百姓)的周旋下,还乡团抓女红军扑空,月娥有惊无险;孩子丢失,大家惊恐万分,月娥急得大哭。②喜:狗在人惊乱之时把孩子叼到狗窝里,孩子的哭声让大家惊喜不已。③惊喜后的思考:百姓、狗帮助红军,预示着革命的胜利。(每点 2分)10.【答案】C E G【解题分析】原文标点: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11.【答案】B【解题分析】B 一个朝代的末了,“隋季书生”即隋末的书生/古代以伯、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中最年幼的,“季父”即年龄最小的叔父。A 停止/完结,结束。D 太上皇所乘坐的车子/乘车。12.【答案】C【解题分析】“他说他有幸遇见了唐太宗,才成为一代名相”张冠李戴,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大意是“马得臣上书劝谏说:‘臣下私下里考察房玄龄、杜如晦,隋末的书生,假使没有遇见唐太宗,怎能成为一代有名的宰相呢?’”13.【答案】(1)马得臣进言说,投降的人不可杀,逃走的人不可追,反复无常的人另当别论。(得分点:“降”“亡”“二三其德”各 1 分,句意 1 分)(2)臣下希望陛下能探讨经典的义理,深刻钻研并坚定地施行它,那么像唐太宗、玄宗两位皇帝那样的治世政绩就不难达到了。(得分点:“经理”“深造”“致”各 1 分,句意 1 分)14.【答案】①君主不宜与臣子共同游戏。②君臣不宜不顾尊卑,争先求胜。③君主不宜轻君王之尊、贪一时之乐。(每点 1 分)第 14 页 共 17 页参考译文:材料一:唐俭随从皇帝在洛阳苑中狩猎,一群野猪突然从林中冲出,皇帝射出四支箭,就射死了四只野猪。有一只野猪跃起触及马镫,唐俭下马与之搏斗。皇帝拔剑斩断了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长史没见过上将杀贼吧,为什么这样害怕?”唐俭回答说:“汉高祖用武力得到天下,而不用武力治理天下。陛下以神武平定四海,怎能再对斩杀一只野兽感到快意呢?”皇帝为此停止狩猎。材料二:圣宗即位,皇太后代理国事,马得臣兼任侍读学士。皇上阅览唐高祖、太宗、玄宗三位皇帝的《本纪》,马得臣便摘录有关这三位皇帝可供效法的处事行为的记载进呈给皇上。等到随从皇上讨伐宋朝的时候,马得臣进言说,投降的人不可杀,逃走的人不可追,反复无常的人另当别论。皇上下令遵从马得臣的建议。不久马得臣兼任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当时,皇上打马球没有节制,马得臣上书劝谏说:“臣下私下里考察房玄龄、杜如晦,隋末的书生,假使没有遇见唐太宗,怎能成为一代有名的宰相呢?虽然臣下没有才干,但陛下在东宫时,臣下有幸被列为侍从,现在又得以侍奉圣上读书,未能对皇上有所补益。陛下曾经以贞观、开元之事问臣下,臣下请求略加陈述。臣下听说唐太宗侍奉太上皇宴饮结束,就拉着太上皇所乘坐的车子送至内殿;玄宗与兄弟们欢饮,全用家人之礼。陛下继承祖父的皇位,亲自侍奉太后,可以说是最孝顺的了。臣下更希望陛下能在按时省亲之外,亲睦六亲,增加爱敬,那么陛下的亲近亲人之道,就比得上唐太宗、玄宗两位皇帝的了。臣下又听说唐太宗、玄宗两位皇帝专心玩味经书和史书,多次召引公卿大臣讲学,一直讲到太阳偏西。所以当时天下人都追随这种风气,文治兴盛。现在陛下留心于典籍,分析解释章句,臣下希望陛下能探讨经典的义理,深刻钻研并坚定地施行它,那么像唐太宗、玄宗两位皇帝那样的治世政绩就不难达到了。臣下又听说太宗射野猪,唐俭劝阻他,玄宗以鹰助猎,韩休劝说他,两位皇帝没有不乐于听从劝谏的。现在陛下以骑马打球为快乐,愚臣思考这件事,认为它有三个不适宜,所以不躲避斧钺加身的可能而加以陈述。臣下私下里认为君主与臣子共同游戏,免不了会有争夺,君主得胜臣子却愧赧,彼方败了此方高兴,这是第一个不适宜。跃上马背挥动长杖,纵横飞奔,不顾君臣上下的分别,争先求胜,有失人臣之礼,这是第二个不适宜。轻视君王的尊严,贪图一时的快乐,万一在马上有什么闪失,那怎么向国家和太后交代呢?这是第三个不适宜。倘若陛下不认为臣下的言论迂腐,稍加省察,这就是天下的福气,群臣的愿望啊。”奏疏上呈之后,皇上赞叹了很久。第 15 页 共 17 页15.【答案】C【解题分析】“本诗前四句描写的是秋天的自然美景”错,根据诗歌内容及整合“萧条”“亭障”“凄惨”“风尘”“白狄”等信息可知,本诗前四句描写的都是悲壮的景色。16.【答案】①颈联借用了苏武与荆轲的典故。②诗人触景生情,由边关景色联想到李陵秋风别苏武、燕太子寒水送荆轲,此处写景与用典浑然一体,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③诗人以此喻指自己如李陵不得南归、像荆轲不能复还的身世,何等悲壮凄怆。(每点 2 分)17.【答案】(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2)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3)示例一: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示例二: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18.【答案】示例:A 什么是精制碳水化合物 B 营养价值大大降低(每处 2 分)19.【答案】(1)② 将“保存”改为“保留” (2)④ 在“同时”后加上“也导致了” (3)⑤ 将“主食等”改为“等主食”(每指出一个序号并修改正确得 2 分)20.【答案】C【解题分析】嘈嘈杂杂:(声音)杂乱,喧闹。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第一处,语境有“骤然骚动”的提示,故“说话的声音”应是嘈杂的,故选“嘈嘈杂杂”。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第二处,由语境中的“观赏大火的奇观”“壮丽的火焰”“观赏自己的杰作”等可知,人们对这场大火的感受是高兴的,故选“幸灾乐祸”。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第三处,士兵们因大火而感到愤怒、无措,故选“气急败坏”。炙烤:①在火上烤;②曝晒过度。炙热: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第四处指火烤得人脸疼,强调的是“烤”,而不是“热”,故选“炙烤”。21.【答案】麦粒燃烧的形态与焰火绽放的形态相似;烧着的麦粒“弹蹦起来”,与焰火升腾到空中的方式相似,二者动态相似。22.【答案】示例:火焰像奔腾不息的海浪,时而洪波涌起,时而追逐嬉闹23.【答案】[写作提示]围绕“怀念与继续”这个问题,材料列举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因此材料可分成三部分:一是“参半”观,认为时间过得很快,一晃悠我们就老了,留给我们的是怀念与继续参半;二是“继续”观,认为人不能总是活在回忆里,明天会再来,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应该向前看;三是“怀念”观,选择“怀念”,希望回到童年时候,留住童年美好时光。这三种观点就是三个立意角度,考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构思立意即可。第 16 页 共 17 页参考立意:①辩证分析继续与怀念的关系。人生路上,前面是美好的未来,不能停滞不前;过往是美好的怀念,继续与怀念相伴而行。二者辩证相联,缺一不可。②与时光并行。时光荏苒,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不能总活在回忆之中,而应珍惜时光,奋力前行,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理想的事业,让人生更精彩。③怀念给人生加油充电。人生路上难免困乏无味,停下来想想爹娘,捋捋童年趣事,回想童年时光,给精神加油充电,让身心年轻,再登前程,必有另一番风景。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