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铁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柳州市铁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9月月考语文答案
1.C〖解析】“最早可追潮至汉初”错误,原文为“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
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只能说明汉初时伏畿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不能说明
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最早”出现于汉初。
2.B【解析】A项,“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不准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仅是提到了操蛇之神,
并不能据此得出“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这一结论。C项,“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错误,
根据原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種(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種'。
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闻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會族,‘畲'
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可知,原文只说古闽族是信奉蛇神的氏族,畲族由古闽族发展而来,与
“蛇”有渊源,但并没有说如今的畲族依旧信奉蛇神。D项,“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错误,根据原文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
”可知,应该是因为蛇的地位崇高,所以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选项因果倒置。
3.①从兽形到半兽形再到人形②死而复生的能力③获得蛇的庇佑
(每空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4.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
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
(每点1分,三点4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
释,避免理解困难。
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悬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
③考古角度新颗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
于引起读者兴趣(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突出了俞六药糖的物美价廉”
错误。文中“花点钱也值了”“这点钱谁不想花”,并非强调“物美价廉”,而是突出俞六的“卖法”(如
走八字、快手法)极具观赏性,成为“绝活”的一部分,让顾客觉得“买糖”不仅是买商品,更是买乐
趣、看绝活。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B项“刘二爷故弄玄虚,想让俞六向他请教如何卖药糖”
错误。句子②是刘二爷在指出俞六的问题一一缺乏独特性,而非“故弄玄虚”。后文刘二爷主动献策,给
他编唱词,体现出真心帮助俞六,而非为了让俞六“请教”自己。
8.①勇于创新:俞六的“变”主要体现在售卖方式上,设计桶柜、卖糖把式,不断更新策略应对新局面,
可见其从善如流、头脑灵活、勇于创新。
②坚守诚信:俞六的“不变”主要体现药糖真材实料从始至终没有改变,承诺刘二爷“管一辈子药糖”,
说到做到,可见其坚守产品品质,坚守做人诚信。
9.①语言上通俗与雅致并存:如“使嘛新鲜玩意儿”“使嘛法子”等方言的运用,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市
井气息;如“龙面相向、瞪眼龇牙”等词语的运用,使语言典雅凝练,生动传神。
②选材上大俗即大雅,外俗内雅:如俞六这样的市井奇人们操特着世俗的生计,却不放弃对道德底线的
坚守,如刘二爷这样的市井闲人在谈笑调侃中不失古道热肠和人生智薏。
③主题表达上“沾轻成重”:通过刻画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天津的市并文化,以小见大地写出他们高
贵的精神品质和智慧,反映出天津的风物人情和时代风貌。
10.CEG【解析】原文标点为: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第1页共4页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
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而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 (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的;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转变为以人为主,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穜”。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
第 1 页 共 8 页
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 “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已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已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 “(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目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
司马廷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除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 (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伏羲考》阐释了神灵和始祖形象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升。
B.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
C.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
D.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
B.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C.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
D.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一般认为,古代神灵形象的发展经历了① 的阶段。蛇的出现应在古神话时期的前、中期。那时,原始先民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中进行生存斗争,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它常常在人们不经意时发动袭击,被毒蛇咬一口,人很快就会死去,先民们对此感到恐惧。在他们看来,蛇不仅凶残,而且狡猾。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蜕皮后宛若新生,具有② 。于是,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神化了。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在进入森林和沼泽地猎取动物时,有时便把自己装扮成一条蛇,在地上匍伏而行。他们把自己称为蛇的后代,想借此③ 。由于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古代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相当普遍。
第 2 页 共 8 页



4.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4分)
5.《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四十八样
冯骥才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
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
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①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的。
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就在一个桌上摆几排长长的带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间隔开,每格里边一种糖,你买哪样,他就掀开哪个盒盖,使镊子夹出几块,放进纸兜给你,没有花样,不会哄人高兴;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还把好吃的蔬果也掺和进去。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还得会卖。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知道
他的一个街坊刘二爷是位老到的人,读过书没当过官,做买卖赚点钱,早早收手在家坐享清福。一天他碰到俞六便说:“你会做糖却不会卖糖。你不能总守在家门口摆摊呀。”
俞六说:“我也想走街串巷,可我嘴笨,说说唱唱全不会,也没别的功夫招人喜欢。”
刘二爷说:②“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
俞六说:“可这绝活哪找去 ”
刘二爷说:“没处找。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一是练出来的。”
“咋学咋练 ”俞六还没全明白。
刘二爷笑道;“要我说,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鲜玩意儿把你这四十八样亮出来;练——你就得琢磨使嘛法子招人来买。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镊子,天津卫卖药糖的手里全捏着这么个东西。”
第 3 页 共 8 页
俞六不是木头疙瘩。这两句话点石成金。没多久,俞六把刘二爷请到家喝杯茶,吃几块药糖,然后领刘二爷到后院一看,刘二爷立马眼前一亮。院中间放一个挑儿,一根扁担,两个桶柜,柜子上是一圈放药糖的小方盒,每个盒里一种糖。盒上边有个盖儿,带合页,可以掀;这一圈小盒总共二十四个,两个桶柜正好四十八样。
桶柜的捯饬前所未见。提梁上边各雕一个龙头,龙面相向,瞪眼龇牙,横梁正中一个锃亮的金球,这叫二龙戏珠。龙头上还伸出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不知俞六从哪儿请来一位好漆工,把桶柜漆得油黑锃亮,上边使金漆写着“俞家药糖,四十八样”八个大字。每个糖盒的玻璃盖上还全用红漆写上糖名,玻璃盖下的药糖五颜六色。这样的药糖柜在街上一晃,保管全震!刘二爷看得高兴,③夸赞道:“好赛从宫里挑出来的。”
跟着俞六演了一手“卖糖”把式。他左手拿个纸兜,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个小铜勺——他可真不用镊子了。上去,绕着两个桶柜各转一圈,顺手用右手的无名指一挑盒盖,小铜勺就从盒里舀出一块糖到纸兜里;挑盒盖麻利无比,舀药糖灵巧至极,比得上变戏法的“快手刘”的小碗扣球。单看这“卖法”,不吃糖,花点钱也值了。
刘二爷从中看得出俞六的用心与练功之苦,高兴地说:“行了,你可以出山了,四十八样要成名了。”
第二天,俞六挑这挑子走出家门。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九个租界一转,立时名满津门。他还制了一身好行头,青裤白褂,皂鞋净袜;他挑着这对天下独有的花桶,一走一颤行在街头,还有洋人拿照相盒子给他照相呢。
可俞六没神气多久,就听说河东出现一个担挑卖药糖的,也用两个龙头漆桶,也叫“四十八样”,这一来,他的四十八样可就算不上独门绝技了。他心里发急,去找刘二爷请教。刘二爷说:“你不学人,可挡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
三个月后俞六亮出一个新把式,叫走八字。原先他从桶柜取糖时,右手拿勺,人总往里怀转,不好看;现在他改成走八字,从一个桶左面绕过去,再从另一个桶右面绕回来,桶和人位置一变,两只手的家伙跟手就换。这一改,走八字,两手换“活儿”,把式出了花样,别忘了———还能吃到他俞六四十八样色鲜味正的药糖呢!这点钱谁不想花
可不久,听说又有人开始练这走八字的把式了。俞六憋了几个晚上,再想出一招,就在每个桶中间加几个糖盒,里边全是半块的糖。他想在四十八样外再奉送半块,这半块由买主自选,人家要哪样,他就上去一掀一舀取出哪样。
他拿着这个新主意去请教刘二爷。
刘二爷听了笑哈哈,说道:“你这法子早晚还得给人学去。我送你一个法子吧。”说完,给他用纸写了几句词,递给俞六说:“你也不用唱,只要背下来,走着八字时把它踩着点儿念出来就行了。”
俞六一看,是六句:“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④俞六不是天津人,不懂天津人这几句嘎话的厉害。
刘二爷看了出来,说:“放心去用,不会再有人敢招你了。”
俞六说:“您开头就帮我,已经多回了。这次成了,我管您一辈子药糖。”
第二天俞六卖糖走八字时,便把刘二爷这六句念一遍,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渐渐跟上步点,走起来挺好看,像徐策跑城。买糖的人围观的人听了都笑,有人说:“听你这几句,谁还敢再偷艺 ”旁
第 4 页 共 8 页
观的人都跟着笑。
俞六才明白这一招把他的绝活立住了。自今而后,果然没再有人学他。
俞六有妻无子,他的手艺绝活后继无人。可到他死后,刘二爷还活着,人说刘二爷长寿,就是因为长年吃俞六的药糖。
(节选自《俗世奇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俞六的“药糖”真材实料但生意不好,刘二爷凭借自己的经验给俞六指明了方向,也推动了俞六的成长。
B.小说详写第一次展示桶柜样式和卖糖把式,既照应俞六刚开始卖药糖的窘态,也为后文名满津门作铺垫。
C.小说从买家心理的角度反复写到“花点钱也值了”、“这点钱谁不想花”,突出了俞六药糖的物美价廉。
D.小说结尾既有对手艺绝活无法传承的遗憾,也体现俞六的一诺千金和其药糖在百姓中的影响,耐人寻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列举,凸显了卖药糖绝活之多,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市井文化。
B.句子②点出俞六生意不好的原因,这是刘二爷故弄玄虚,想让俞六向他请教如何卖药糖。
C.句子③不仅突出了俞六桶柜的精致,也体现了读过书、做过买卖的刘二爷见多识广。
D.句子④“嘎话的厉害”在于不仅宣传俞六药糖的好,还用打趣的方式堵住同行的模仿之路。
8.俞六在卖药糖的过程中有“变”,也有“不变”,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本文选自《俗世奇人》,“俗雅融通、拈轻成重”是鲁迅文学奖评委对此书的评价。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简评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二十四年春,秦伯纳之①。吕、卻畏倡,将焚公宫而弑晋侯②。寺人披⑧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④,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祛⑥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谋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 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第 5 页 共 8 页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 问寺人勃鞮,以界赵衰。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媒近,以添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 狐偃为谋臣,先珍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 其后景监 得以相卫鞅,弘、石⑦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又两失者,其何以救 之哉 余故著晋君之罪,以附《春秋》许世子止、赵盾之义。
(节选自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
[注]①纳之:指以兵护送重耳回国。②晋侯:即晋文公重耳。③寺人披:即勃。④蒲城之役:晋献公曾派勃鞮到蒲城谋杀公子重耳,勃斩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跳墙侥幸逃走。⑤袪:指被勃鞮斩断的衣袖。⑥景监:秦孝公亲近的宦官。⑦弘、石:即弘恭、石显,汉元帝时的宦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后余从狄A君以田B渭滨C女为惠公来D求杀余E命女F三宿G女H中宿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B.其,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
C.法,制度,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的“法”意思相同。
D.背,违背,与《苏武传》中“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认为晋文公能成为诸侯霸主,靠的是土地广大,军力强盛,以及天子册封的名义,诸侯只是畏惧他,而非真正的信服。
B.柳宗元举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兴盛、任用竖刁而衰败的例子,指出晋文公正处于创建霸业的关键时期,却重蹈了齐桓公的覆辙。
C.晋文公包围原城,命令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三日后,在原城将降的情况下,晋文公仍守信撤离,退兵三十里而原城投降。
D.勃(提曾先后替晋献公和晋惠公刺杀重耳,在重耳回晋为君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主动求见重耳并告知吕甥、卻芮的阴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原失信,何以庇之 所亡滋多。(4分)
(2)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4分)
第 6 页 共 8 页
14.柳宗元认为晋文公不应向寺人勃鞮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理由。(5分)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南城
叶梦得①
大江南渡是长干②,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唤,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注]①叶梦得,宋代爱国诗人,此诗应为诗人为官建康或复至建康时所作。②长干:古建康里巷名,借指建康。③箠:鞭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岁已寒”的“寒”字,既点明了时节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遗民”句与辛弃疾“一片神鸦社鼓”一句都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C.首联写诗人登上南城远眺所见,长江的南岸是建康城,向北望是凄清的淮水。
D.颔联视听结合,写废弃的城垒至今还能听到鹤鸣之声,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
16.该诗颈联与陆游,《书愤》的颈联多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i)苏轼细致的观察力在《石钟山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分别敲打石钟山南北两边的石头,觉得“ , ”,认为二者区别很大。
(2)古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客至》中“ ”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欢喜,《归去来兮辞》中“ ”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
(3)与右图内容大体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我们漫步山野,偶遇一丛小黄花时,它或许正在演绎着一场进化连续剧。在美国西部的荒野中,科学家曾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本该穿着鲜红外衣、专为蜂鸟盛开的猴花,竟在花丛边界开出了金灿灿的黄色花朵。 。
①几十年来,②英国科学家一直在实验室用各种仪器审查着这片花海,③一场关于颜色、气味与生存的进化大戏被层层揭开。④根据研究显示,⑤蜜蜂对黄色花朵有着近乎执着的喜爱,⑥当红花与黄花同时出现时,⑦80%的蜜蜂会造访黄花。
第 7 页 共 8 页
但进化的玄机远不止于颜色——科学家发现,黄花还悄悄升级了香氛系统,释放出更浓郁的气味分子。原来,蜂鸟是视觉系“颜控”,而蜜蜂却是嗅觉派“气味侦探”,这场“换装行动”精准拿捏了“新客户”的感官偏好。
不过,新合作总有磨合期。当蜜蜂钻进黄花时,常因体型不匹配把花朵撞得七零八落,花粉传递效率大打折扣。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进化过渡期的试错现场:先改变颜色吸引新客户,再慢慢调整花型适配。就像商业转型中先改招牌引流,再优化服务体验,植物的进化策略竟与人类商业智慧 ()。
实验室中显微镜下的基因世界更令人拍案叫绝。两个猴花物种不约而同地激活了类胡萝卜素基因——相当于同时点亮黄色颜料,这是趋同进化的典型案例;但在调控红色素和调配香氛时,却各自开发了不同的基因组合。
这种“部分复制粘贴,部分自由发挥”的进化模式,被科学家戏称为“发生在花上的革命”,它意外为人类农业打开新思路。未来农田里,通过基因编辑微调花朵的“视觉广告”和“气味营销”,设计出蜜蜂特供版油菜花或苹果花,就像给植物装上精准的传粉导航系统,既守护生物多样性,又提升作物产量。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叛逆”的黄花不仅吸引了“新客户”蜜蜂,还暗藏着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
B.“新客户”蜜蜂不仅被这些“叛逆”的黄花所吸引,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还暗藏其中。
C.这些“叛逆”的黄花不仅吸引了“新客户”蜜蜂,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还暗藏其中。
D.“新客户”蜜蜂不仅被这些“叛逆”的黄花所吸引,还暗藏着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谋而合 B.比邻而立 C.异曲同工 D.如出一辙
21.假如你是网站编辑,请为这篇科普文章拟写两个标题备选。要求:分别以猴花和蜜蜂为主语,并使用问句的形式,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部分复制粘贴,部分自由发挥”的表达效果。(4分)
三、写作 (60分)
23.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最优解,通常指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或最佳答案。人们往往本能地追求最优解,然而,过度执着于最优解可能导致“选择瘫痪”。事实上,人生真的有最优解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