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盐文化》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盐文化》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河东盐文化
家乡文化生活
导入
一个民间的厨子,和一位御厨在皇上面前争辩什么东西最好吃?民间的厨子说:“天下之大,当数盐最好吃。”御厨:“笑话,我这厨房收集了天下最珍贵的食材,哪一个不比你的盐好吃?”后来民间厨子请陛下当见证,让御厨做的每一道菜里都不许放盐,果然,原本的山珍海味失去了盐味的调和都没了滋味儿!
导入
所以一盘菜其他调料再香、没盐肯定就没味儿。被称“百味之首”的食盐,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太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平常不会刻意提起,更鲜少有人去关心盐的种类、起源、形成等…大多都只会在菜淡味儿的时候嘀咕一句,“今天这菜咋没啥盐”……我们国家盐分很多种,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从几千年前“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事,到唐宋时期中国制盐业的巨大转折,从海盐湖盐到岩盐、井盐,从一粒改变食物味道的晶体,到掌控着明清两代的经济载体之一,盐,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从未缺席。
学习目标
1.认识盐在运城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
2.了解有关池盐的制作方法;
3.了解有关池盐的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4.了解盐池的发展与保护;
5.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

你认识这个字吗?

盐的繁体字


战国“包山楚简”有字形作图1,有学者释为“盐”。从字形上看,上部为“卤”字,其字形一说像盛盐的容器,还有盐碱地的意思;下部为“皿”,应即牢盆、盐盘之类,是用以煮盐的工具。这一字形属会意字,本义是煮盐。图2是战国金文,在图1字形基础上加上了“水”。古代制盐通过煮咸水得来,这一字形可以说是煮咸水为盐的写照。战国秦系文字(图3)演化成形声结构,作从卤、监声,为篆文、隶书、楷书字形所相承。现代楷书改换了原字上的部件,繁体“盐”(图7)简化成“盐”。
盐池
盐池又名盐湖、银湖,位于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它诞生于新生纪第四代,即至少3000万年前,因地壳变化,海退山出,积聚的大量海水沉积而成。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留下了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万米,宽0.3~0.5万米,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盐池。
人类对资源的依赖决定了早期文明的分布。河东得以在文明初始阶段扮演重要角色与盐池密切相关。“盐之所出,品类颇多。就其最著者言之,其出于海与井者,须资人力烹炼而成,出于解之两池者,则治畦其旁,盛夏引水灌之,得东南风起,一夕成盐,盖资于天,非人力所能与出。”这个“解”即解州,又称解梁,即在河东范围。
盐池
舜帝时著名的《南风歌》唱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名赞南风,实则是对河东盐厚赖天赐,南风一夕而自然生盐过程的惊叹和欣喜。在发明能力不足时,这种发现直接决定了尧舜禹都城分布的特点。殷商时期武丁曾对傅说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期许,以饮食作比,反映出盐已上升到生活常识的层面,从而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晋国大夫们以“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盥(ɡuàn),国利君乐”为由不肯迁都。
盐池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盥,河东盐池。”《周礼注疏》也持此解,故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历史和盐》中考证∶商贾的“贾”字来源于“盥”,认为“贾出于盐”,中国最早的商人是盐商。不论此解是否有争议,但此期周边小国及中原列国对河东盐的依赖促成了晋国商业的兴盛是事实。被奉为晋商鼻祖的猗顿即以畜牧、池盐起家,富可敌国。
盐池从单纯的经济意义放大到政治意义,标志性事件是因盐建城。历代针对盐的政策均以税为主,只有较短时期免征。对河东盐池行政意义上的管理,自汉代始。
盐池
西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盐官28郡,河东居其首。“汉代设管理盐业的私盐都尉于潞村,所以,这里又名司盐城”。当时盐销豫、鲁、冀、甘、陕等地。后魏及隋,时税时废。唐时,复归于官,隶度支。据载唐代∶盐池十八,蒲州安邑、解县有五,总称“两池”,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唐大历年间(776~779),曾设治于潞村,并于大历12年,在盐池内的卧云岗上修建了池神庙。宋时“两池置官八,而州有榷盐院……一岁之出无虑四十万席。其利既博而法益密矣。”元时,"就泉(两池中间的淡泉)北二里治盐司事”。
盐池
彼时,潞村虽为运司所在,但规模较小。自元太宗八年(1236),应盐运使姚行简议立运司于潞村。至正十六年(1356),那海德俊任盐运使时开始筑城,初名凤凰城。围绕盐运司所在,还有池神庙、学宫、谯(qiáo)楼和隶役处所等,因为盐运司所在,后更名为运城,成为全国唯一的盐务专城。明时,运城在解州治下,隶平阳府,就行政概念而言,这也标志着运城正式成为河东的一部分。
因盐而兴建立盐务专城后,政府开始大规模对城墙、池神等进行增建。明时,袁翱说∶人们“纷纷然皆都于路村(运城),而居解(州)之民浸以凋落”。
盐池
“运盐征收岸税后,居民依盐务为生者,如畦丁、池脚、散车、缝袋、摇盐及办公员役,几于两万余人,而外县来此经商者,亦无不获利”。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人集五万","商民辐辕,烟火万家”,人称“安邑缙绅,运城居半”。由于秦晋豫“三省商民群萃”,原有的规模显然不足以支撑,从明至清,不断对该城进行增建、巩固。"明天顺二年(1458),运使马显,将城改作西门。正德六年,御史胡正,奏请增高城墙。嘉靖三年,加石于城东。四年,其西。十三年,其北。十五年,其南。”嘉靖十二年,对池神庙进行了不断修葺、增建,构成如今池神庙的建筑群落的主体。
盐池
在盐池经济支撑下实现的繁荣在清代雍正年间被提升到更高的政治高度∶解州改为直隶州,辖四个县∶安邑、夏县、平陆和芮城。围绕产盐、盐运,运城的作用被日益放大,使原来放大意义上的河东概念逐步汇聚到这里来。
盐池,又叫银湖。
池盐的制作方法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水出石盐,自然印成”, 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盐的储量之大及其易提取的特征同时说明了在北魏时期所使用的 仍是自然晒制技术。
到隋唐两朝,人口逐渐增加,对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社会需要对盐的提 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传统的自然晒制法逐渐被垦畦浇晒法取代,盐的产 出量增加,更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池盐的制作方法
滹沱(hū tuó)是挑挖黑河的副产品。虽然相当耗费工力,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卤水来源问题,是黑河淹没后发掘卤水来源的一个重大成果。因此,“合场效益之,产盐颇 旺。”滹沱出现之后,又经过一百多年,到清光绪六、七年间(即公元 1880—1881 年)在李传典盐号里,又出现了卤井。滹沱和卤井的相继出现,是人们和自然斗争 战胜自然灾害,探索新的生产方式的结果,是重大的成就。由于这两个成果的出现, 使得潞盐生产得以从黑河淹没造成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得到了转机。
滹沱取卤技术
池盐的制作方法
由于黑河被淹,经济遭受创打,急需复苏,单纯依赖于滹沱取卤技术无法满足 人们的需求。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盐产量,盐工发明了凿井取盐技术。卤井 比滹沱要深一些,类似于农村的水井,深度为 25-35 米。它比滹沱更简单、更省力。 井台上装有井轱辘,相比于滹沱用人工提水的方法更先进。凿井取盐有地理条件的 限制,主要集中在东场,西场和中场打不出卤井,因为卤水的来源不同,产量要高 于西场和中场。
池盐的制作方法
由于黑河被淹,经济遭受创打,急需复苏,单纯依赖于滹沱取卤技术无法满足 人们的需求。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盐产量,盐工发明了凿井取盐技术。卤井 比滹沱要深一些,类似于农村的水井,深度为 25-35 米。它比滹沱更简单、更省力。 井台上装有井轱辘,相比于滹沱用人工提水的方法更先进。凿井取盐有地理条件的 限制,主要集中在东场,西场和中场打不出卤井,因为卤水的来源不同,产量要高 于西场和中场。
池盐的制作方法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池盐生产对淡水蓄泄有较高要求,正所谓“盐池有不得不蓄之水,以资内润,尤多不得不洩之水,以防内侵,总听命于渠堰”。因此自汉末起,盐池周围逐步修筑起规模庞大、支 脉 众 多 的“渠 堰 体系”。诸渠堰中以盐池北岸的主干“姚暹渠”修筑最早,也最为重要。姚暹渠前身为“永丰渠”,最早于汉魏正始二年( 241) 都水校尉元清开凿。《水经注》中有云“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说的正是这一早期人工渠堰。隋大业年间( 公元 605-618 年) , 都水监姚暹重开旧渠,一为解决客水之患,二为灌溉周围民田。民赖其利,遂以“姚暹”为渠命名。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该渠全长 120 余里,自夏县王峪口合流山麓诸水,又东合巫咸水而西流,先后经夏县南门、安邑北门、运城北门、解州北境,至永济孟明桥而入黄河。除引流、灌溉之用外,姚暹渠还具备行舟运盐的功能。 除姚暹渠外,环池渠堰切要者还有 21 条,如池东有李绰堰等 7 条,池南有赵家湾堰等 6 条,池西有五龙堰等 8 条。它们关系盐池存亡,故明清时期由周边州县官民分工定期修濬,形成“岁修”制度。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为加强盐池管理、抵御牲畜破坏及人为盗抢,盐池四周还筑有“禁墙”。唐大中年间开始环池修筑“壕篱”,所谓“壕篱者,盐池之堤禁”也。宋代环池筑有“拦马短墙”,自安邑至解州长 140 余里, “宽广规池而有加”。池分东、西二场,墙开东、西二门( 分别通向安邑和解州) 。但短墙高仅“及肩”,只能拦马、防水而难以御敌。明成化十年( 公元1474 年) 又在拦马墙外新筑“禁墙”,墙长 17422 丈,高随地势,南北 1 丈 3 尺,东西 1 丈。墙外“有马道以便 往 来,有隍堑以蓄野水”,“经 画 颇 为 周详”。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成化二十一年( 公元 1458 年) 开中、东、西三禁门,中“祐宝门”与运城相对,东“育宝门”距安邑五里,西“成宝门”距解州十里。明清两代重视禁墙,持续维护。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为保佑盐池丰产,唐代中叶开始封池为“神”,并纳入国家祀典定期遣官致祭。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因河东产瑞盐,代宗始赐盐池名“宝应灵庆池”,封池神为“灵庆公”,并创建神祠。长庆、宝历年间(公元821-827年),嫌“神之旧宫僻在幽阻”,于是迁庙于卧云冈今址“开殿设像,容卫毕备”。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分别封东、西二池神为“资宝公”“惠康公”,又封盐风之神为“荐宝侯”、淡泉之神为“普济公”,分别置庙。前述元宪宗时(公元1253年)仰仗盐池之利征服大理国,故建新庙以酬神,赐额“弘济”。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加封东、西二池神为“永泽资宝王”“广济惠康王”,并封淡泉神为“福源庆灵公”,命行中书省定期遣官致祭。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向西扩建新建以宿两池神,葺旧庙以祀风神。明洪武初,合封两池神为“盐池之神”,又封“中条风洞之神",各新修庙。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分列条山、风洞二神庙于池神庙左右,又于庙左增建“池中关帝庙”。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分别增建“日神庙”“雨神庙”,逐步形成今日池神庙之空间格局。清初加封池神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并多次修葺神庙。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可见,历代不仅对盐池封神,也对促成池盐生产的中条山、风洞、太阳、淡泉、雨水等皆封为神,形成保佑池盐生产的完整祭祀体系。相较而言,在古代海盐、井盐生产中似未形成如此复杂的神祗体系。自唐宋迄明清,对池神的不断加封和池神庙的不断扩建,均反映出国家对运城盐池的高度重视与仰仗。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元宪宗公元1233年,丞相耶律楚材推荐姚行简为解盐使,始于盐池北岸路村创建解盐司。盐司跳出盐池所属行政辖区解州治城而单独建立,标志着盐池管理独立于地方行政。这也是运城规划建设的实际起点。据元人记载“姚行简绘盐池之图,献于太祖皇帝。上可之,……,立解盐司于池之北浒曰潞村”。先建运司于……。约六十年后(公元1292年),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迁治路村,以旧解盐司为盐运司。但彼时尚未筑城。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运司位于运城内西街北,清乾隆后期改为河东道台衙门,遗构今存。据方志记载,其南北主轴线上依次布置∶正南坊、通惠楼、大门、仪门、戒石亭、经国堂、和衷堂、万笏楼等,经国堂左、右又有丰济库,收贮正杂盐课21。运司的这一空间布局与普通府州衙署颇为相似,只是名称不同,功能以盐务管理为主。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元大德三年( 公元 1299 年) 即运司迁驻路村七年后,运使奥屯茂于运司东南创建“运学”。这是一所专收盐商及盐丁子弟的普通官学,明清一直延续。当时全国其他运司皆与府县同城,学附设于府县。而唯有河东运司设立“专学”,为何 见盐利之区亦重视道德教化,促成了这所全国唯一的盐“运学”。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运司、运学相继建立后,路村商民渐聚,人口渐繁,元延祐年间( 公元 1314-1320 年) 设为圣惠镇。至正年 间,镇上已有四千户居民,分 南、北、中 三社。镇上“行用库、谯楼、钟楼、馆传、场敖、隶属之所,靡不具。万商辐辏,为货泉之渊薮,室庐联骈,楼阁辉映”。只可惜“散漫纵横,无山谷城隍之固”。于是至正十六年( 公元 1356 年) ,新到任的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那海德俊开始规划建设新城。正德六年( 公 元 1511 年) 为防敌寇增高城垣。嘉靖年间又陆续将土城甃以砖石,于城角增建望楼。清代亦多次修葺。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运城的官方设施配置,内有城隍庙、旗纛庙、文庙( 学宫) 、武庙( 关帝庙) 等官方祠庙,外则有社稷坛、先农坛、风流雷雨山川坛、厉坛等官方四坛,完全按照府州治城的坛庙制度规划建设。运城内外还设有养济院、漏泽园等官方慈善救济设施,也是明清府县治城皆有的配置。城内居住区划分九坊,名曰厚德、和睦、宝泉、货殖、荣恩、贤良、甘泉、永丰、里仁,秩序井然。始建于元代的谯楼于明正德十四年( 公元 1519 年) 改为“钟楼”,明万历年间( 公元 1572-1620 年) 新建盐政察院署时又在其东侧新建“鼓楼”———遂形成“察院署”居中、 “钟楼”“鼓楼”分列两侧、“运司”居西北、“运学”居东南的整体格局。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黄帝战蚩尤
文献中所说“血入池化卤”在当地仍有流传。在每年山西运城盐池部分湖水会变 成红色,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当地有些民众认为蚩尤被杀死了,血流到盐池 里面,所以说夏天盐池的水会泛红,人们说是蚩尤的血在作怪。其实,运城盐池湖水 部分变红这种现象,是因为湖水中的一些矿物质和一种微藻,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血 红素,从而使盐湖部分湖水变红。在每年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这种现象发生的时间 和湖水变色程度也不同。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关公战蚩尤
此处记述为盐池颗盐不生,为蚩尤作祟。张天师求关羽来收服蚩尤,恢复盐池生 产。其后描述更加详尽关羽与蚩尤作战的过程中加入当地民众的帮助,且记述有具体 的地名,为这一神话增添了地方性色彩。
反映出运城盐池解盐在国家财赋发挥的重要作用。
统治者对于关公的加 封和身份的拔高,使得关公战蚩尤神话中对蚩尤与关公的表述形成了比较。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野姑泉传说
在很久以前,盐池周边是白茫茫一片的盐碱地,盐工们需要每天到盐池晒盐和背盐。 盐工们的劳作十分辛苦。晒盐的时候,需要盐工一遍遍的刮板和泼水。盐工为了能把盐 背回去,需要往返多次。在晒盐时,大家都希望附近可以有一口甘泉,这样既可以方便 晒盐也可以用来解渴,只是大家都寻访无果。盐工里有个老汉的女儿叫甜姑,这姑娘模 样长得好,格外俊俏。甜姑很会唱歌。每天老汉都要背水去晒盐,在甜姑歌声里装的水, 泼到盐池里晒出的盐都很好。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哑姑泉传说
甜姑一次生病,大家都来帮助她,愿意把背回来的盐分给老汉换钱给甜姑治病。后来甜姑为了报答大家,就去到盐池给盐工们唱歌。这样大家就 都能晒出好盐。甜姑的歌声惹怒了刺牛怪,刺牛怪用妖风锁住盐池,人们就不能晒盐。 在仙人的指点下,甜姑边唱歌,边用簪子挖泉。最后终于挖出了甜泉水,但是甜姑的嗓子也哑了,眼睛也看不见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泉取名为“哑姑泉”,并在附近修了一座庙。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盐工八王传说
相传,盐工们生活都十分艰难,干活只要稍有停歇就受到工头打骂。在他们中有个 壮实的汉子叫八王,他忠厚老实,干活卖力。有一天,盐工们在盐滩做工,八王干活本就不惜力,但是老和尚还在催促他快点。八王实在忍受不了,就与老和尚起了争执,愤 怒的老和尚甩起疙瘩鞭抽打八王,八王便奋起反抗,随后八王就遭到了老和尚的毒打,并被关了起来。其他盐工可怜八王就帮他逃到中条山。老和尚知道八王逃走的消息后, 就派人追杀他,八王被杀死在中条山上,后来盐工们为纪念八王就把那个地方叫八王角。 八王死后心系盐工,每当盐池有雨,八王角就有一个云团,于是便有了“八王角戴帽, 伙计们睡觉”的谚语。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盐池生产技术革新传说
传说有一个叫计然的和尚,云游到运城,对运城盐池潞盐生产很感兴趣,便在盐池 边上修庵久住,潜心探索潞盐生产技术。天长地久,他终于独创了一套先进的潞盐生产 技术,并把这些生产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工人。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制盐技术高超 的盐工尊称为‘老和尚’;盐厂俗称‘庵’;盐滩上盐工居住的简易棚子俗称‘小庵’; 用来刨盐的铁铲与和尚云游四方时携带的月牙形铲,形状都十分相似。
盐池相关制度、建筑、文化
盐商的故事
人口增长
儒商风行
运学兴办
慈善发展
蒲剧发展
盐池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1.保护修复古建筑,如池神庙、钟楼、禁墙。
2.修复姚暹渠,继续发挥水力作用,并形成景观。
3.修复古盐道。
4.建造扩大盐文化博物馆,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
5.将池盐文化中的精神发展创新。
6.保护盐池生态,大力开发旅游业和养生业。
7.加强与周围著名旅游景区的联动与合作,扩大运城盐文化的影响力。
8.注重新媒体的创新宣传。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1.想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究;
2.可以从哪些地方寻找资料,资料有哪些类型;
3.思考探究的意义;
4.认识到了解家乡文化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