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级第一次质检考试 答案》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D A D A D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D C B D17.(1)特点:分布范围广;技艺水平较高;存在区域性交流;主要承担宗教祭祀功能,具有礼器性质。8分(2)不同:儒家认为玉器蕴含个人道德,墨家认为对玉器的追捧是空耗钱财。2分原因:双方阶级立场不同,墨家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崇尚节俭;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致力于通过玉器提升士人道德修养使其恪守礼乐规范。4分18.(1)史料:实物史料、一手史料。2分价值:对研究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分(2)制度: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4分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4分19.解释内容应包括:①“神童”现象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如汉代选官制度、主流思想的演变、逐渐形成普遍重视学校、重视学习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发展等;5分②从“神童”现象体现了鲜明时代特点的角度作答,如“神童”大面积、经常性出现,反映了汉代国家一统促使人积极进取的时代气息,表现了汉代崇尚奋发进取的“少年”精神。4分③从“神童”现象对中华传统影响深远的角度作答,如启导人们要重视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4分20.示例一小节目录: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还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拓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政治上,创立皇帝制度,将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免,构建起严密的统治体系。同时,建立起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国内经济交流。此外,秦朝大力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便利了物资运输和政令传达。文化上,统一文字,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奠定基础。(“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答案)答案第1页,共2页历史·答题卡理科综合 第4页(共6页) 理科综合 第5页(共6页) 理科综合 第6页(共6页)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 历史 )学科一、单选题(每道题3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距今约4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遗址出现了阶级分化特征,下列考古成果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部分窖穴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颗粒B.由内而外依次环绕着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系统C.遗址中发现部分房屋有夯土围墙,部分房屋为简易半地穴式D.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2.某博物馆欲举办“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展”。以下展品与解说词中的考古学文化对应正确的是( )A.出土于浙江,保存完好的黑色碳化稻粒——大汶口文化B.发掘于内蒙古,具有“C”造型的玉龙——红山文化C.出土于陕西,绘有人面鱼纹图案的彩陶盆——龙山文化D.发现于山东,造型精美、胎壁极薄的黑陶杯——仰韶文化3.距今7000年前后的河姆渡文化发现有圆形和方形的木桩,还有梁、柱、地板等构件,大部分都用榫卯结构相接。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阴一阳,通过科学合理的凹凸连接,各个部件严丝合缝地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系统框架。榫卯结构的运用反映了( )A.中原文化相对领先 B.建筑材料创新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地域色彩浓厚4.《诗经·甫田》有言:“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学者对此的解读如下:解释一 因为收获不归属自己,所以即便田地荒芜,农夫也不愿白白地劳动耕作公田解释二 丈夫(或儿子)行远未归,妻子(或母亲)无力耕种公田,以致田地杂草丛生通过上述解读,可以推断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家庭单位的小农模式已经普及C.井田制度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农业生产的问题反映时代转型5.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下列思想与之一致的是( )A.“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B.“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6.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手段。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而战国时期"质子"委派或交换则较为普遍,《史记.六国年表》中频频出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等记述。这一变化反映出( )A.交质有效调解各国冲突 B.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C.列国互信机制日益完善 D.传统政治秩序加速解体7.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中记载:有事请(请示)殴(也),必以书,毋口(口头)请,毋羁请(托人代为请示)。这表明( )A.秦朝有系统的行政文书制度 B.秦朝尊崇法家思想,以法治国C.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D.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8.以往学者根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的记录认为,骊山秦始皇陵的修建者皆为“刑徒”。后来学者又根据该篇目所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提出“匠”也是参与秦始皇陵修建的重要主体。这说明( )A.《史记》前后矛盾,信度存疑 B.文献所载信息难以考证C.考古发现丰富历史解释 D.史料实证需要综合考察9.公元前220年秦统一南方楚地后不久,苍梧郡攸县发生反叛事件。事件平息后,攸县官吏并未严格落实“荆新地令”,他们或将“新黔首去北案”推诿给受委托的南郡调查,或上疏为新黔首减罪,县令甚至希望以过往判例“上论夺爵令戍”作为此案的执行标准。这折射出当时( )A.司法制度亟待完善 B.暴政统治引发不满C.中央集权仍需加强 D.律令条文细密严苛10.下图为四川汉墓出土的骆驼载乐画像砖图。它融合了中原流传的“建鼓舞”与西域“骆驼载乐”的表演形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周礼乐文化影响深远 B.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融C.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汉代乐舞发展程度较高11.对下表的合理解释是( )西汉时期酷吏数量分布表(以西汉皇帝在位先后排列)时期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成帝数量(人) 2 11 1 2 1A.景帝少用酷吏因为儒学受尊崇B.武帝任用酷吏以贯彻中央意志C.宣帝不重酷吏缘于法家居主导D.成帝慎用酷吏使王朝走向强盛12.据居延汉简《盐铁令》记载,汉武帝时期“郡国置盐铁官榷其利”,冶铸煮盐皆由大司农统管,并设均输官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史载当时“盐铁之利,岁入巨万,以佐赋税”。这些举措( )A.推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B.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统筹管理C.说明民间商业活动完全禁绝D.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13.秦汉时期,民众日常聚众饮酒需官方许可,遇国家重大庆典,政府通过“赐酺”的形式让民众自由聚饮。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部分“赐酺”情况。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赐酺” ( )时 间 内 容 原 因秦始皇二十六年 大酺 统一六国,设郡县文帝即位初 酺五日 汉文帝登基武帝元朔三年 令民大酺五日 秋,罢西南夷(免除征讨),城(筑)朔方城章帝元和二年 令天下大酺五日 凤鸟现,祖宗旧事(按祖传惯例),或班恩施(采取施恩惠的做法)A.旨在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B.导致社会奢侈享乐之风盛行C.反映了酒类专卖制度的废弛 D.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14.下图为西汉在乌垒城设立的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长官具有对归属西汉的西域诸城进行管理、征伐、调兵、安抚、监督的权力。这( )A.对地方豪强形成有效遏制 B.加速了王国问题最终解决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旨在彰显汉朝国力的强大15.商朝时畿内和畿外的关联较弱,国王对畿外地区的控制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借助诸侯加强对畿外的统治。同时,各诸侯也会赐采立邑,以处子孙。因此,王畿之外的格局与王畿地区的社会结构颇为相似。这样的做法( )A.构建了完备的基层管理体系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C.促进了华夏认同意识的萌发 D.强化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16.据最新考古发掘显示,秦朝在修筑直道时,运用了“版筑法”“积沙法”等先进的筑路技术,对道路的走向、坡度、路基等都有精确规划。秦朝还在直道沿线密集设置了大量烽燧、邮亭等设施,用于军事预警和信息传递。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秦朝( )A.地方管理日臻完备 B.交通技术水平世界领先C.经济态势蓬勃向上 D.军政结合助推国家治理二、材料题 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中国目前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此后,红山、良渚、齐家、凌家滩等地都发现了丰富的玉器。其中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采用细阴线刻,细如毫发。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玉璧,最薄者仅0.2厘米,亦出土有后石家河文化的玉虎头、鹰形笄等。凌家滩站立玉人与红山文化站立玉人形制基本一致。红山文化中的玉器是积石冢主要的随葬品,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玉琮镌刻着巫觋事神图纹,此时的玉器多被作为沟通天地鬼神的媒介。——摘编自张睿详等《从神坛走向民间: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程》等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玉的自然属性和君子的道德结合起来,认为玉有仁、知、义、礼、忠、信等道德,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佩玉理论,认为佩玉的质地、形状、组合要符合其等级身份,佩玉者的行为举止要合乎礼的要求。墨家则诘问"和氏之璧、随侯之珠,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并进一步痛斥当时丧葬大肆使用珠玉的现象,墨家对玉所持的功利观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摘编自刘素琴《儒释道与玉文化》等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石器时期中国玉文化的特点。8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家、墨家对玉器看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18.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12分材料一:图1释义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材料二:图2释义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材料一、二研究使用了什么史料?这类型史料价值如何? 4分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作用。8分19.汉代比较推崇“神童”,下表为文献中关于神童的部分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 神童故事神童 记载内容 出处杨乌 雄子神童乌,七岁预雄《玄》文 《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论》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法言·问神》杨信字子乌,雄第二子,幼而明慧 《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刘向别传》杜安 (杜安在太学读书时)号曰“神童” 《艺文类聚》卷三一引《先贤行状》(杜安十三岁入太学)号“奇童” 李贤注引《华峤书》济北五龙 胶东令卢汜昭字兴先,乐城令刚戴祈字子陵,颖阴令刚徐晏字孟平,泾令卢夏隐字叔世,州别驾蛇邱刘彬字文曜,一云世州。右济北五龙,少并有异才,皆称“神童”。当恒灵之世,时人号为“五龙” 《说郛》卷五七上陶潜《群辅录》结合时代背景,对汉代“神童”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 下列为《五万年中国简史》(上、下册)的目录节选第二章 秦汉帝国: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民族与思想交融第四章 隋唐五代:帝国的盛放与凋残第五章 宋朝:现代的“拂晓时辰”第六章 元朝:中华版图的重构第七章 明朝: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摘编自姜鹏、李静编《五万年中国简史》根据材料,任选该书中的一章拟定一个小节目录,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小节目录名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 第3页(共6页) 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 第4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级第一次质检考试答案.docx 历史答题卡A3版.docx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检考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