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年级9月月考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2025 年9月 25 日 16:15-17: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山西陶寺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已出现等级分化 B.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C.手工业较为发达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有一器物“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的最佳制作”。这一器物是(  )
A.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 B.龙山文化的“蛋壳陶”
C.良渚文化的精美玉琮 D.西周时期的青铜何尊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下列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特征是(  )
A.历史悠久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继承发扬
春秋初年,卫国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自立为君,不能“和其民”,君位不稳,石碏说:“王觐为可。”即朝觐周王以获得周王的承认,君位就可以安定。这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天下共主地位仍被认可 B.宗法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C.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备受推崇 D.朝贡体系影响根深蒂固
春秋之前,“敬天”还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认同,“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春秋之后“吉凶由人”“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一变化折射出(  )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B.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
C.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D.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
战国时期,与中原相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由此可知(  )
A.诸侯争霸推动了民族认同 B.中华民族多元并发的特点
C.华夏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各地区独立发展齐头并进
秦兼并巴蜀后(公元前316年),便以巴蜀地区为基地,将“羌”“冉”“笮”“徙”“邛”“僰”“濮”等部落纳入其统治范围,进一步拓宽了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西南地区的通道。秦国这一举措(  )
A. 扩大了君主集权的权力 B. 开启了陕西与西南的交流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 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将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标准颁行全国,下表为秦朝度量衡标准。该措施颁行的意图是(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合今230厘米) 1斛=10斗=100升=1000合 (合今2000毫升) 1石=120斤(合今307 050克)
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
A.促进经济交流 B.巩固国家统一
C.维护皇权专制 D.增加财政收入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尊卑有序,反对严刑峻法;墨子要求官民“兼爱”“非攻”;庄子建议“顺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倡导法治,强调严刑峻法;这些主张的“共鸣”之处在于(  )
A.瓦解传统的贵族等级体系 B.重塑有序社会的追求
C.展现平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D.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
柳宗元曾著《封建论》,其中说:“周之失,失在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前后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宗法制和分封制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郡县制和行省制 D.皇帝制和世袭制
《史记》记载,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据此推断,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六国贵族力图恢复原有政权 B.秦朝的暴政引起人民反对
C.秦末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强大 D.法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
《史记》记载:“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该现象主要得益于(  )
A.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 D.张骞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儒学之士所研习的传统典籍,即《诗》《书》《礼》《易》《春秋》,不过是儒家学习的文献典籍,和先秦诸子学说并无二致。汉武帝开始,其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治国理民之根本大法。儒家经典地位的变化(  )
A.结束了诸子争鸣的局面 B.根源于皇帝个人的好恶
C.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D.开启了儒法合流的潮流
汉武帝时期实行官府垄断经营,将盐和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全部纳入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下列对该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 降低产品价格保证民生 B.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 D. 有利于提升民间经济活力
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谈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反映出当时(  )
A.名士主导佛教传播 B.佛教的中国化趋势
C.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东吴、东晋和南朝相继建都于南京(东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B.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积极学习汉族文化,统治者们崇尚儒学、制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魏书》中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反映出(  )
A.民族交往推动文化认同 B.人口内迁推动南北间交流
C.民族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D.民族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
隋朝大运河作为交通大动脉贯穿南北,“商旅往还,船乘不绝”,极大地便利了漕运。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加强了边疆地区治理 B.消除了南北经济差距
C.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
A.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B.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C.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D.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下辖的兵马、财物、徭役等,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队,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这一制度设置(  )
A.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C.加强了对相权的监督 D.完善了国家监察制度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  )
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
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 D.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
唐时,三省长官执宰相之职。他们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省事务。这种做法(  )
A.提高了工作效率 B.杜绝了决策失误
C.强化了监察职能 D.体现了皇权衰落
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这体现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地方自治 B.相权强化 C.分工明确 D.君权弱化
公元624年,唐朝颁布了《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可纳绢代役,每天折绢三尺,即为庸。这一规定(  )
A.有效缓解了尖锐的人地矛盾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C.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下选项中历史解释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等级结构。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揭示了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矛盾。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体现了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的特点。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 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
干支纪日法是夏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
商鞅变法后,秦实行德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礼乐制的结合,使得政权与族权结合。(  )
诸子学派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
秦末农民起义时期,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
秦的速亡缘于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
两税法实行后,封建政府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
隋唐时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唐朝灭亡。(  )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小题,共2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理念和夏夷之辨思想,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而且是依靠一系列制度进行支撑的……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6分)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期准许私铸钱币,致使币制十分混乱,而且王侯富商以此牟取暴利。如吴王刘濞就是以此集聚反叛中央的资金。汉武帝将铸币权集中到中央,不仅稳定了经济,抑制了地方豪强,而且对缓解财政危机也有明显效果。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实行算缗钱制,即对工商业者的财产与货物课税,每值二千钱,纳税一算(120钱)。此后,又对商人车船进行课税。但是又推行大亩制,由原来的百步一亩改为240步一亩,事实上减轻了田赋。此前由于盐铁自由经营,一些冶铁煮盐的商人依靠天然资源成为巨富,国家获利很少。汉武帝采取官营垄断政策,使政府增加了一项极为庞大的财源。均输就是将各地的土贡物资通过运输售卖,以谋取利益。平准,就是政府通过储备物资调剂市场价格,维持物价稳定。
——摘录自史卫《危机与转型:汉武帝的财政改革》
材料二 隋朝的盛衰兴亡,给唐太宗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农民大起义,使这个出身大贵族的雄豪子弟,不得不在事实前面,认识到劳动民众的巨大威力。纳谏和用人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他善用当时的人才,对隋朝制度继承创新,建立起唐朝制度。
——摘编自范文澜等《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唐朝继承创新的隋朝制度,并分别说明这两项制度的意义。(6分)2025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年级9月月考
历史 试卷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B A A C D B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C B B D A D D A
21 22 23 24 25
B A C C B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T F F T T T T F F T
36 37
T F
非选择题(共26分)
38题(14分)
(1)背景与意义(8分)
背景:(4分)
①生产力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以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②社会结构变动: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平民获得受教育机会,文化下移。
③政治环境需求:诸侯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迫切需要新的治国思想。
④阶级基础形成:士阶层崛起并活跃于各诸侯国,成为思想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核心力量。
(注:每点2分,2点满分,答案符合教材核心表述即可得分。)
意义:(4分)
①思想奠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②后世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几千年,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思想骨架。
③文化繁荣: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多元思想交融碰撞的格局。
④治国借鉴: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路与方案。
(注:每点2分,2点满分,答案贴合教材核心结论即可得分)
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6分)
①政治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经济统一:统一度量衡,规范全国的长度、容量、重量标准;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货币。
③文化整合: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促进文化交流与政令畅通。
④交通建设:统一车轨,修建驰道、直道等交通干线,加强各地联系。
(注: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若回答“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设置郡县” 等边疆治理举措,符合教材表述亦酌情给分)
39题(12分)
(1)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措施(6分)
①货币改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税收改革:实行算缗钱制,对工商业者财产与货物课税;对商人车船征税;推行大亩制,减轻田赋。
③工商业管控:实行盐铁官营垄断政策。
④市场调控:推行均输平准,统一调配物资,调节市场物价。
(注: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符合教材表述亦酌情给分)
(2)唐朝继承创新的隋朝制度及意义(6分)
①制度一:三省六部制(1分)
意义: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中央官制提供了典范(2分)。
②制度二:科举制(1分)
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注:若答“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府兵制”等,亦可按标准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