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和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陶鼓、玉钺等器物,小型墓葬却没有随葬品,还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B.已出现了早期国家
C.部落之间联系紧密 D.不同地区间交流频繁
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目前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种类最齐全的青铜容器,包括鼎、舜、葢、爵等,其中鼎为食器,其他三种均为酒器;另外,还出土了属于乐器的铜铃、嵌绿松石铜牌饰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物。这表明当时( )
A.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 B.礼乐制发展趋于成熟
C.青铜器兼具多种功能 D.青铜器得到普遍应用
3.殷商时期,贞人集团掌握了占卜的知识、技术与话语。但从甲骨卜辞看,商王为群巫之长,是全国的最高宗教领袖。卜辞中“王贞”“王卜贞”“王曰贞”,即商王亲自主持占卜并发布命辞、判定吉凶。这表明( )
A.商人迷信色彩很浓厚 B.商王权力得到巩固加强
C.商代神权占统治地位 D.商王缺乏以民为本理念
4.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分封、册命、赏赐等政治场合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两类;春秋时期周天子王命中的称谓却以亲属称谓如“伯父”“叔父”“伯舅”等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 )
A.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强化
B.旧有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C.周天子借亲缘关系维系分封秩序
D.统治者重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5.《吕氏春秋》是秦相国吕不韦招集门客编纂而成的一部杂家名著。下图所示为《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
*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是谓大凶! *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人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
A.统治者重视工商业发展 B.秦国具备了称霸的社会条件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各国积极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6.《孟子·梁惠王下》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该思想( )
A.符合以民为本的精神 B.体现了敬天保民理念
C.适应了诸侯兼并需要 D.有利于君主专制形成
7.秦朝建立后,大力推行“书同文”政策,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但考古发现诸多秦简牍使用隶体书写。《汉书·艺文志》提到隶书是因狱事繁多,为便于徒隶(狱卒)使用而创制。此外,当时民间书写中,隶书的使用也较为广泛。这一现象反映出秦朝( )
A.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对立 B.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矛盾
C.文化发展与政治意图存在差异 D.法家思想助推隶书的广泛传播
8.汉初,权力的争夺者多是实权在握的功臣和被授予大量封地的皇家子侄,汉武帝以后则变成了外戚、宦官、宠臣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9.自汉武用弘羊计,置均输官,笼天下之货,贵卖贱买。又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仕宦为吏,重赋税以困辱之。乃用卜式,下缗钱令,用张汤、杜周腹诽法,以税民深者为明吏,自是商贾中人之家大率破产入官,不事畜藏,而贾人亦大困矣。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A.铸币权力收归中央 B.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C.政府加强干预经济 D.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0.下为东汉末年南北方人口数量增减表(部分)。这表明( )
北方 凉州人口由128万减少到40万;并州由330万减少到70万;幽州由390万减少到200多万;兖州由780多万减少到400万左右
南方 扬州人口从320万增加到430万;荆州人口从350万增加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从470万增加到720多万
A.黄河流域失去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B.古代中国区域经济发生某些变化
C.南方人口数量基本超过北方人口 D.北方人口统计存在严重漏报现象
11.东晋与南朝前期,琅邪王氏仅有少数声望稍逊的旁支子弟举秀才入仕。南朝后期,琅邪王氏子弟通过举秀才入仕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反映( )
A.选官途径发生变化 B.儒学地位日益巩固
C.江南经济逐步开发 D.士族特权逐渐削弱
12.匈奴人刘渊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后赵石勒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鲜卑慕容氏很重视儒学教育。材料表明当时北方( )
A.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B.出现华夏认同观念
C.民族交流交融发展 D.具备统一全国条件
13.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造型以“秀骨清像”为特色,通过衣带飘举、动态舒展来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这一绘画风格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
A.绘画创作转向山水题材 B.士人审美追求神韵风骨
C.佛教艺术风格占据主导 D.社会风气崇尚人物品评
14.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705),豆卢钦望担任尚书右仆射,因未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而无法参加宰相议事会议,这说明唐代( )
A.宰相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加强 B.政事堂成为三省权力核心
C.中枢机构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D.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
15.下图所示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部分藩镇节度使身份情况统计。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 )
A.藩镇割据问题得以缓解 B.地方官员结构严重失衡
C.政治中心逐步发生转移 D.力图重建地方统治秩序
16.马球运动源于唐朝。考古发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出土“渤海靺鞨”铭文马球纹铜镜,吉林和龙渤海国墓葬出土唐代马球纹锦。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唐朝对边疆实行羁縻政策 B.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C.唐朝与渤海国的文化互动 D.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创新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公制礼作乐,将远古至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发展成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礼” 强调 “别贵贱,序尊卑”,以 “尊尊”“亲亲” 为基本原则,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使每个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乐” 则是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营造和谐的氛围,以 “和同” 为目的,使不同等级的人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商鞅在秦国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以法治国,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新的军功爵制。韩非主张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认为法律应该平等地约束所有人,不论贵贱。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礼乐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变革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治理边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乾坤众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状况的发展,一部分制度到唐中期已遭到破坏,最终废弃,还有一部分则在进一步调整、发展后继续发挥作用,并为以后的王朝所继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C A C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C D C
17.(1)特点: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礼”“乐” 结合,相辅相成;注重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维护西周统治秩序;强化等级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
影响:推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促进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为后世治国思想提供多元选择。
18.(1)措施: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特点:政策开明;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招抚为主);实行羁縻府州制度,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治理方式灵活多样。
19.(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多;民族成分繁杂。(答对任意三点)
(2)意义: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为隋唐开放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奠定基础;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答对任意三点)
20.题目: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阐述:隋唐时期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隋唐时期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提升了官员素质,被后世长期沿用;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隋唐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