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即“做人”的理想标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工匠的生产活动进行制约,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德行是中国古代评价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匠用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首要准则。民间谚语说“艺无德不立”,人们认为,工匠的人品比工匠的技艺水平更为重要。在这种评价氛围中,工匠们将“德行”放在首位,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授,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德为先”“德技兼求”意味着传统工匠不能单纯地追求技艺,不能一味地“尚巧”,“巧”受“德”的规约。“尚巧”要植根于民生,造福百姓,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于百姓的事情上。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因为“奇技淫巧”不利于民生,而且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德技兼求”要求在技术活动中将“尚巧”与“尚实”辩证地统一起来。“重德”“崇德”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深蕴家国情怀。“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律”“事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由技进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相通的。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忘适之适、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也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实现。传统工匠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表面看来是工作态度和行为,实际则是传统工匠的工作理念和目的追求。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无论是“专一坚守”,还是“敬业诚信”,都表明中国古代工匠个体是有信念作支撑的。其次,工匠精神反映了工匠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能激发工匠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如激发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专心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品质等。再次,工匠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准则,指导人们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策略、事件等进行评估和做出选择。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特定的情境中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的具体表现,离开了工作场所,工匠精神就无从显现。因此,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这种工作价值观推动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提升,追求工作本身的乐趣和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声誉和影响力,享受全身心投入工作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平和与淡然。对传统工匠而言,工作不仅有“安身”的需要,也有“立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精神生活追求在工作中就表现为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一种纯粹的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工匠的人生追求使其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传统工匠在工作中不畏劳苦,不计较物质利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劳作,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境界。同时,传统工匠在劳作中心无旁骛,高度专注,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没有功利毁誉之心,宠辱不惊,淡泊宁静,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当工匠的劳作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的时候,工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摘编自梅其君、韩赫明、陈凡《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材料二: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各种电子元器件电路信号交联数目庞大,系统复杂度呈指数式增加,主板维修集成度高、修理难度大,多件产品故障排除,一度成为业界拦路虎。在联想工作16年的刘元刚主动挑起这份重担,他告诉记者,如果把主板维修比作给病人治病的医生,如何能快速地判断“患者”生了什么病,而且能马上把“病灶”切除是制胜的关键;一旦没有发现,就只能“盲目”换料,维修成本高,且效率低。刘元刚通过对电路原理图的仔细研究摸索,自创了电流倒灌与压差性技术,并搭配红外热成像设备,极大程度提升了故障主板的诊断准确率,降低主板报废及物料成本,攻克了板件测试难题。而这一切都是从“0”开始的。从主板维修“门外汉”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除了刘元刚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外,也与他参与武汉工厂的学历提升计划有着紧密的关系。早在2018年,他所在的单位就和武汉知名高等院校合作,给工厂员工提供一个学历提升平台,刘元刚顺利取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继续教育学历。此后的岁月里,他潜心学习扎根生产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认识各种类型的产品开始到精通主板上的元器件,熟悉工作原理,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如今成为行业内标杆式维修技术人才。(摘编自《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制约着工匠的生产活动,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使传统工匠精神具备了“崇德”的特征。B.中国传统思想反对不利民生、惑乱人心、败坏风气的“奇技淫巧”,认为技艺精巧也需服务百姓。C.“技合于道”“由技进道”“道技合一”是中国优秀工匠追求的三种境界,三者的要求逐层提升。D.刘元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新时代精神,体现了其工作态度,也彰显了其工作理念和追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培养弟子时,非常重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但相较于技艺而言,工匠们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B.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价值观,是因为它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中的具体表现,它只有在工作场所中才能显现出来。C.传统工匠为了在工作中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放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在清贫和劳苦中度日。D.刘元刚从“门外汉”到“把关人”,符合材料一中“工作价值观推动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提升”的观点。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来自一线工匠的故事B.电流倒灌与压差性技术攻克电脑主板测试难题C.新时代工匠们的学历提升计划D.如何降低电脑维修成本4.新闻报道的用语不仅要求准确客观,也要求鲜活生动。试从用词角度分析材料二的语言特点。5.当今时代,智能化生产已成为新趋势,为什么还需要“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你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肩膀王愿坚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前落到他的肩上的。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好了。”一个小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小秦把望远镜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陕北?”“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里,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战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说明他内心十分不情愿。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不但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同时也反映了长征路上的艰苦。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的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草地环境的恶劣,烘托出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B.小说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摔倒不能坚持,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两个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段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肩膀”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美,本文也如此。请简要分析本文体现出哪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呜呼哀哉,公②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注】①范滂:东汉人,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公:指欧阳修。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昔有见A口B未能C言D今E见F是书G得H吾心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顾”意思不同。B.日,每天,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中的“日”意思不同。C.欲,想要,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欲”意思相同。D.厌,厌恶,与“海不厌深”(《短歌行》)中的“厌”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苏轼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博通经史。B.在礼部考试时,欧阳修怀疑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写的,最终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C.材料二中,苏轼把欧阳修比作高山大川,其给予万物的好处无法计算也无法令人详细知道。D.当听到欧阳修去世的消息,苏轼十分悲痛,他义无反顾地前去吊唁并写祭文寄托哀思。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2)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14.材料二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说明苏轼对欧阳修感情深厚的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①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②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③。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注】①燃犀:点燃犀牛角。②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末期人,为人机敏高爽,有扶世济民之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闲居自适的生活。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暗指中原大好河山沦陷,只有“长剑”才能力挽狂澜,寄托了词人光复河山的雄心壮志。B.上片中间“我觉”三句,借景喻事,暗示了时下局势的危难,情感基调由热烈转为凄冷。C.下片“千古”三句表达了词人已知国事难为,看透千古兴亡、百年悲笑而获得的一种淡泊悠然的闲适心境。D.末句写夕阳中航船卸下帆,抛锚沙滩,和平景象与开篇的战云密布不同,也暗示了主和派的麻木不仁。1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歌中常用月亮这一意象叙事抒情,别有韵味。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 , ”两句来比喻贤才求而难得。(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器乐奏鸣、众仙现身的奇幻场景的诗句是“ ,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诗句,可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①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多与建筑有关。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③“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形象也充满了___甲___。④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深院孤守,女子折花寄远未成,以幽闭的空间映衬独居相思之苦,读来感人。这一情节,围绕幽深的庭院为背景展开,庭院也因这份无言的相思而情趣无垠。“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蒙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生动无比。在静觅的夜晚,我们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置身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___乙___,感到时光在流失,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炫丽的一朵奇葩。经典诗歌必然含情、传情、怡情,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作品的人心驰神往。18.第一段标序号的四个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句子是( )A.① B.② C.③ D.④19.请在文中画横线甲、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下列填入文中最后一段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21.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材料二:有些同学认为,高考时古诗文默写只占6分,而我们却要背诵几十篇,花那么多时间,不值得。也有同学认为,当你与曹操慨当以慷心念子衿,和李白遍访名山俱欢心颜,与白居易同赏琵琶泪湿青衫,你将越过眼前方寸之地,在千年时空的漫游中领略到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 2.C 3.A 4.①准确客观:材料中运用“一旦……就”“除了……也”等关联词,使句子表达逻辑严密,表述客观;“一度”“极大程度”等修饰语让语言更为准确。②鲜活生动:材料中运用“拦路虎”“门外汉”等词语,将主板维修比作医生,以及由此连带的“患者”“病灶”等表达形象生动,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5.①智能化生产只提供技能服务,但工匠精神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技能,更重要的还有道德品质的培养与传承。②智能化生产只能按照既定程序工作,工匠精神可以推动个体的内驱力,使个体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的提升,可不断进步,它有审美与精神的追求,让技与道完美融合。③工匠精神能提升人生境界,让人摆脱外在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材料一以理论视角剖析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核,揭示其“以德为先”“道技合一”的哲学底蕴,将工匠技艺升华为人生境界的修行;材料二则通过刘元刚的个案,展现现代工匠在技术创新中的实践智慧。二者形成古今对话,共同构建了工匠精神的完整谱系。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中国传统思想”错误。结合材料一“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可知,选项将“主流的传统思想”扩大成“中国传统思想”。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就必须放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在清贫和劳苦中度日”错误。结合材料一“当工匠的劳作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的时候,工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可知,决定其是否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的并非生活状态,而是是否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是否进入一种“自由状态”。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大意和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讲述了一线工人刘元刚的成功故事,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他身上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A.既点明一线工人,又强调新时代工匠精神,恰当。B.偏重技术,材料中并没有对此技术详细展开介绍,不恰当。C.“学历提升计划”只是刘元刚成功的因素之一,不恰当。D.偏离主题,不恰当。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语言特点的能力。①从准确客观角度看,文中使用“一旦……就”“除了……也”等关联词,构建起严谨的逻辑关系,使内容表达清晰有条理,符合新闻客观真实的要求。像“一旦没有发现,就只能‘盲目’换料”,精准说明了未准确判断故障的后果。同时,“一度”“极大程度”等修饰语,对程度、范围等进行限定,让表述更精准,避免绝对化。②从鲜活生动角度分析,运用“拦路虎”“门外汉”等通俗词汇,形象地描述了主板维修的难题和刘元刚起初的状态。将主板维修比作医生治病,连带引出“患者”“病灶”等表述,把专业复杂的主板维修知识,以大众熟悉的生活场景呈现,让读者更易理解,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智能化生产主要是通过机器和程序来完成生产任务。而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普遍将“德行”放在首位,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是智能化生产无法给予的。②智能化生产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它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促使从业者“由技进道”,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这种审美与精神的追求是智能化生产所不具备的。③材料指出“对传统工匠而言,工作不仅有‘安身’的需要,也有‘立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可见在智能化生产的背景下,工匠精神能够让从业者在工作中不畏劳苦,不计较物质利益,摆脱外在的功利束缚,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满足。6.B 7.C 8.(1)“肩膀”象征着革命者肩负的重任。朱总司令说“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强调革命者需要在艰苦斗争中锤炼意志,承担使命。(2)“肩膀”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小秦从烈士手中接过担子,朱总司令主动分担,最后小秦重新挑起担子,这一过程展现了革命事业代代相传的深意。结尾“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暗示年轻一代必须继承革命事业。(3)“肩膀”象征革命引路人的关怀与激励。当小秦因疲惫动摇时,朱总司令通过描绘革命远景——“陕北”“毛主席正等着我们”,给予了小秦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9.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牺牲的痛惜之情。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小秦挑担子的经历,展现了长征路上的艰难与革命者的坚韧。朱总司令的鼓励和引导,不仅让小秦重燃斗志,更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理解。小说以“肩膀”为象征,寓意革命者肩负的重任和成长。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生动,情节紧凑,情感真挚,体现了革命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说明他内心十分不情愿”错误。根据“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说明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并无后悔之意,也没有体现他内心十分不情愿。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小说中途交代小秦遇到这两个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属于插叙,而不是倒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1)朱总司令指出“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这句话将“肩膀”与“重担”直接关联,点明担当重任和承担历史使命需要在革命实践中锻炼培养。朱总司令的鼓励小秦重新振作,体现了革命者面对困难时要有革命责任的担当精神。(2)小秦接过牺牲烈士的担子,朱总司令又替他分担,最后小秦主动夺回担子,这个过程象征着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结尾强调“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直接点明年轻一代必须继承革命事业,“肩膀”体现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3)朱总司令描绘“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主席等着我们”的远景,激发小秦对未来的希望;亲手喂他喝汤、给小秦望远镜看远方,鼓励小秦克服困难,体现了领导者对战士的关怀。“肩膀”承载着革命引路人的精神指引。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小秦发现牺牲的红军战士后,“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表达了对逝去战友的痛惜。②朱总司令发现晕倒的小秦后,将他抱在怀里,亲手喂他野菜汤,关切地询问他的情况。朱总司令试温度、吹凉汤等细心的照顾,传递出革命领袖对战士深切关怀和爱护。③朱总司令用望远镜让小秦看到远方的篝火和草地的边界,并告诉他“毛主席正等着我们”,鼓励他“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朱总司令描绘革命前景,重燃小秦的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④小秦得知挑担者的身份后,“紧紧地抓住了扁担”,重新接过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小秦主动承担责任,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和爱戴。10.ADG 11.D 12.D 13.(1)我如果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2)君子有了依靠而不会惊恐,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 14.①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十分赏识,把苏轼推荐给秘阁。②苏轼受教于欧阳修门下十六年。③欧阳修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高望重。【导语】两篇文本展现了苏轼与欧阳修深厚的师生情谊。材料一以苏轼早年求学经历为主线,突出其聪慧勤奋与欧阳修的赏识提携;材料二则以祭文形式,用磅礴的排比与深沉的反问,抒发了对欧阳修逝世的痛惜。两文风格迥异却互为映照:前者平实记述中暗含敬仰,后者激情澎湃里尽显哀思,共同勾勒出一代文豪的精神传承与情感纽带。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以前有的见解,嘴里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吾昔有见”做句子主语,为表强调,其后A处断开;“口未能言”是主谓短语作谓语,“今”与前面“昔”对照呼应,其前D处断开;“今见是书”是动宾短语,主语省略,其后G处断开。故选AD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难道/回头看。句意: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B.正确。每天/日子。句意: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C.正确。句意:就想评为第一。/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D.错误。厌恶/满足。句意:难道您是厌恶当世的混浊。/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义无反顾地前去吊唁”错误,根据文中“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意为:我原则上应当尽力前往吊唁,可是由于官职的牵累,不能前往,真叫我愧对古人。可见苏轼没有前去吊丧。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为”,成为;“许”,允许。(2)“恃”,依靠;“畏”,畏惧;“为”,放纵。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十分赏识,把苏轼推荐给秘阁。②根据材料二“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苏轼受教于欧阳修门下十六年。③“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苏轼称赞欧阳修德泽万物,功绩无法计算和详细周知,看见,欧阳修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高望重。参考译文:材料一: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苏轼)常能说出其中要害。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的见解,嘴里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司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将它评为第二名;但是苏轼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说的人刚开始都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服母丧。嘉祐五年,苏轼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识兼优,举荐他进秘阁。考试做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材料二:哀伤啊!欧阳公生在世上,活了六十六岁。有了您,民众好像有了父母,国家有了决策的贤臣,古文得以流传推广,求学的人有了老师,君子有了依靠而不会惊恐,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如同大川高山,见不到它在运动,可是它给予万物的利益,是无法计算和详细周知的。如今您去世了,忠心的人没了荫庇,朝廷也没了释疑决断的贤臣,儒家文化成为异端学说,以致读书人学夷奉佛。君子认为清静无为才好;小人纷纷庆贺,认为有了作恶的时机。以前没起用您时,天下都感到很遗憾;到了任用您时,又认为起用得太迟了;等到您解职离京,人们无不希望朝廷能再起用您;等到您告老还乡,人们无不惆怅失望;可是还怀着一线恳切的希望,期待您能健康长寿。谁能料到您无意留在世上,突然离去,使我不能再追随您。难道您是厌恶当世的混浊,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逝世么?还是民众没有福气,上天也不愿留您在世上吗?以前我的父亲,胸怀经纶,隐居在世上,不是得到您的推荐就不能发挥他的才能。我是个不肖的人,能有机会出入您的门下,受教于您,到现在已有十六年了。我听到噩耗,原则上应当尽力前往吊唁,可是由于官职的牵累,不能前往,真叫我愧对古人,惭愧啊!只好在千里之外寄一封祭文,用来寓托我的哀思而已。上为天下失去贤人而悲恸,下为失去恩师而痛哭。哀伤啊!15.C 16.①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慨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导语】这首词以雄奇意象开篇,展现辛弃疾收复河山的壮志。“燃犀”典故暗喻时局艰危,下阕“元龙老矣”的慨叹与“冰壶凉簟”的闲适形成强烈反差,实则饱含英雄失路的悲愤。结尾斜阳系缆的和平假象,更反衬出词人对苟安现实的痛心。全词在豪放中见沉郁,在激越处藏悲凉,堪称稼轩词中刚柔并济的典范。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淡泊悠然的闲适心境”错误。词人千古兴亡的感慨表面看来情绪低沉,背后却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均借历史人物自比,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两首词均以历史上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物自喻,却都以“老矣”慨叹,暗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②均表达报国无门的抑郁。《永遇乐》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虽老仍有报国之力却无人起用,叹自己空有壮志却不被重用;③本词“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借陈登(元龙)有扶世之志,而自己却只能 “高卧”闲居,看似自适,实则是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愤懑之语,二者均藏怀才不遇的抑郁。17.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掇”“鸾”“吠”“兮”“颠”等。18.A 19.甲:诗情画意;乙: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0.B 21.这一情节以幽深的庭院为背景展开;庭院也因这份无言的相思而情趣盎然。 22.“蒙”改为“朦”;“觅”改为“谧”;“失”改为“逝”;“炫”改为“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