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单元·第14课
野望 黄鹤楼
同学们,秋天在你的印象当中是什么样呢?秋在古往今来的文人笔下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面貌。还记得描写秋色之美的诗句有哪些吗?
情境导入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诗歌体裁
夯实基础
王绩(约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作者简介
夯实基础
初读感知
皋( ) 徙( )
犊( )
gāo


播放朗诵视频,用心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注音把握节奏和重音。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探究任务:再读诗歌,赏析语句,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②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③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资料链接,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探究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探究思考题。
2.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记录交流要点。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疏通文意
成果展示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疏通文意
成果展示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疏通文意
成果展示
3.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资料链接,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王绩自幼聪明,博闻强记,11岁拜见权倾朝野的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仙童子“,16岁时应举高中,授秘书正字,入朝为官。家世显赫,兄王通隋末大儒;侄孙王勃初唐四杰。家有良田十多顷,奴婢数十人,养野鸭大雁,自种草药。衣食无忧的世家豪门。王绩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自知难以显达,最终归隐田园,自号“东皋子”,以琴酒诗歌自娱。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怀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和退隐不仕之意,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课堂小结
《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野望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
颔联——远景近景秋色图
颈联——近景动景人物图
尾联——借典故寄托情感
孤独
抑郁
在下面两项作业中,任选一项完成:
1.同样是描写田园/山野风光和隐逸情怀,将王绩的《野望》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进行比较,它们在情感基调、表现手法(如白描、直抒胸臆等)上有哪些异同?
2.“采薇”的典故在后世诗词中常被引用。找出一到两句其他含有“采薇”意象的诗词,并简要分析其用意。
布置作业
第三单元·第14课
黄鹤楼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江南三大名楼
崔颢(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才思敏捷,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作者简介
夯实基础
崔 颢
初读感知
颢( ) 载( )
萋( )
hào
zǎi

听朗读音频,把握字音、断句及节奏。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注音把握节奏和重音。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参考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晴日里的原野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品读诗歌
1.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自主探究
1.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品读诗歌
自主探究
品读诗歌
自主探究
2.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探究任务:再读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来进行赏析(可从“画面角度”“写法角度”“炼字角度”来品读诗歌)。
探究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研读。
2.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品读诗歌
合作探究
品读诗歌
成果展示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画面角度: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2)写法角度: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描写了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引用才子祢衡遇害埋葬鹦鹉洲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3)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和草木茂盛的特点。
疏通文意
成果展示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画面角度: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满怀愁绪。
(2)写法角度:由景生情,借景抒情,借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朦胧凄迷之景,抒发了诗人因远离故土而生发出的怀乡之情。
(3)炼字角度:“愁”准确地表达了诗人 在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课堂小结
《黄鹤楼》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1.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