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B 2.A 3.D 4.A 5.C 6.B 7.D 8.A 9.C 10.C 11.B 12.C
13.A 14.C 15.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6.(1)建设三重城垣,严格管控城门;夜间禁止外出;完善治安管理机构和治安设施;镇压和收编潜在威胁治安的人员;完善法律制度;实行府县制、户籍制度、坊市制度、邻保制度。(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长安是唐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中心;长安城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人口和社会结构复杂,需要维护大国形象;丝绸之路的起点,商业经济繁荣;社会治安隐患的存在。(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17.(7分)
驳论提要: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史学仅为帝王家谱,缺乏整体性和创新性。马叙伦驳斥其全盘否定旧史学的观点,指出中国史学自成体系:①《史记》《通志》等史书贯通古今、考辨典制,已属良史;②周秦诸子的学术梳理与元明方志的民生记载,实为经济史、教育史的雏形;③《通志》通过“二十略”系统整理社会全貌,体现史观创新。故应继承传统史学精华,结合新史学方法,实现“取长补短”,而非彻底否定传统。
18.(1)①确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②改造旧教育体制(废除封建、买办、法西斯内容,私立学校公办化);③教育面向工农大众(优先录取工农子女,设立助学金);④发展速成教育和业余教育(工农速成学校、扫盲运动。(8分)
(2)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制定教育方针和政策);②改革开放政策促进教育发展;③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④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国家重视教育经费);⑤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向工农开门、扫盲等);⑥社会需求驱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需要人才)。(6分)
19.(1)趋势:技术逐步推广,改革不断深化,从零星创新到全面突破。(4分)
原因:①圈地运动推动土地集中和农业资本化;②农业技术革新(如轮作制、育种技术)③市场需求增长刺激农业生产;④政府政策支持(如《谷物法》)⑤科学与实践结合,农业著作传播。(6分)
(2)观点:英国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和工业化进程。(2分)
论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劳动力,为工业提供人力;农产品剩余支持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农村市场扩大刺激工业品需求;农业资本积累为工业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土地制度改革为工业化铺平道路。(4分)
20.南海神庙是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神庙距今有1400多年,说明中国古代远洋航海历史悠久;神庙所在地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说明广州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官员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说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多年形成的南海神庙文化对于研究中国航海文化和风俗民情有重要价值。(6分)高三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先秦时期商业文书的构成、出土情况和相关文献,据此可以推断
来源 载体 名称 出处 内容
出土 青铜 宪 《善夫山鼎》 立法类商业文书
四封 《九年卫鼎》 买卖双方的土地契约
赎 《五祀卫鼎》 签订的契约
竹简 《关市律》 立法类商业文书
《商君书》》 立法类商业文书
文献记载 竹简 契 《老子》 商业契约文书
质要 《左传》 土地面积、品质以及买卖双方基本信息及契约
券、契 《战国策》 契约文书,双方参与文件
A.契约文书制度的固定化 B.社会转型加速经济变革
C.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D.土地私有趋势不可逆转
2.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藩臣的职责是承辅天子,对汉武帝以推恩之法消除封国势他还对汉朝的富庶大加赞美,《货殖列传》中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据此可知,他
A.积极颂扬“大一统”政治 B.主张大力发展商业
C.反对国家积极的干预行为 D.提倡削弱王国势力
3.宋代出现“生子不举”一词(举:养育)。“闽中……多计产育子,习之成风,虽士人间亦有此风。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荆湖北路“以丁完税,有力之家往往将丁隐匿”,“或亲在而析居,或子生而不举,唯恐其丁多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男轻女的传统陋习 B.土地兼并致民生艰难
C.儒家伦理观念的淡化 D.赋税徭役的沉重负担
4.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采访使常由节度、经略、防御等军使兼领。这一变化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C.适应了军事斗争的需要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5.“告”与“劾”是秦代官吏在职权范围内揭发非法行径所使用的法律术语。可以使用“告”的县属吏,如里典等,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可以使用“劾”的官吏,如县令等,由官爵者担任,经君主任命。使用“劾”的官吏有权限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任命使用“告”的官吏。这说明秦朝
A.依据阶层的不同区分官员的等级 B.重视基层治理中监察制度的建设
C.规范官吏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治理 D.实现皇权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
6.晚清时期,在传统科举体制下,翰林院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眼中的“清贵”之地,备受新科进士的向往。然而,到了光绪末年(1908年左右),新科进士对翰林院的任职意愿大幅降低,很多人更倾向于进入新式的学部或外务部等机构任职。这一变化
A.源于科举制的彻底废除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说明封建统治走向瓦解 D.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7.1898年,康有为提出设立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的制度局,其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最终由皇帝裁决,据此推知,该制度局
A.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 B.具有近代议会的性质
C.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D.体现社会转型的特征
8.1880年,李鸿章上奏筹办天津水师学堂,在此之前,他构想在北方省份招募学生进行练习。而在正式上奏筹办时,他却主张:“挑取各省良家子弟专习驾驶”,且最终学生多来自南方省份。这主要缘于
A.社会发展具有差异 B.西方思想深入人心
C.北方统治根基动摇 D.民族危机愈发严重
9.据调查统计,1920年7月至12月,湖北省农协会员从7.2万人增加到28.7万人。1926年10月至1927年1月,江西省农协会员从6000余人激增至38.2万人。1926年12月至1927年1月,湖南省农会今员从130多万人发展到200万人,50多个县组织了农民协会。上述现象出现主要得益开
A.革命联合战线力量的壮大 B.农民阶级文化素养的提高
C.中共能据实调整斗争策略 D.国民革命运动的快速发展
10.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表达了在亚非国家之间寻找共同点,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尊重各国的差异,不论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存在多大差异,都应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良好理念。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更是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主要是为了
A.解决复杂外交问题 B.推动意识形态传播
C.深化亚非互信合作 D.改变国际政治秩序
11.约公元前2000—前1680年,克里特宫殿里出现的真人大小甚至超过真人体型的人体雕塑,就被认为是来自埃及和西亚的传统。在迈锡尼时期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一块釉陶匾牌的大块残片,上面刻有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名字。这一考古发现
A.体现了希腊的早期殖民活动 B.说明了文化间的相互交往
C.证实了古代手工制造的繁荣 D.反映了不同文明的独特性
12.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13.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中指出,新教伦理里存在着一种新的抑制,即以天职观为核心的禁欲主义伦理观,或者说这种抑制是对冲动消费的调和,通过持续的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去追求利润,并且永不停歇地获取新的利润。由此可见
A.新教伦理蕴含着理性色彩 B.禁欲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消费和追求利润充满矛盾 D.宗教改革带来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14. 从1876年起,温和共和派开始在法国执政。温和共和派对巴黎公社社员实行大赦,宣布工会合法,并通过了一系列限定劳动时间的劳工立法等等。法国温和共和派这些举措旨在
A.肯定巴黎公社的民主形式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进一步巩固民主共和体制 D.杜绝保皇派的复辟
15.有资料显示,苏俄1920年煤炭开采量为870万吨,只比1899年稍多一点;生铁冶炼量为11.6万吨,比1860年减少二分之一;棉织品产量只相当于1857年的水平;许多铁路和桥梁被破坏,大部分机车和约占四分之一的车厢不能使用。这说明当时苏俄
A.农业集体化急需弥补资金 B.工业增长速度受到体制制约
C.新经济政策影响十分有限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长安采用宫城、皇城、外郭城(居民区)的三重格局,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实现对称布局。外郭城进一步划分为108个里坊。进出长安城宫门、城门,官员需凭记名牌出入,每月更换以强化身份核验。金城以街鼓声为时间信号,每日黄昏击鼓后关闭城门和坊门。闭门鼓通常分五波击鼓八百下,随后坊门关闭,居民禁止外出。左右街使、金吾卫等专职机构负责巡查。御史台左右巡使负责巡视东西两大街区。《监门式》规定擅自夜行者以“犯夜”论罪。京兆府作为都城最高行政机构,统辖长安县、万年县,直接管理坊正、里正等基层官吏。贞观十年,马周建议设街鼓取代人声传呼,鼓楼分布于六条主干道,用于传递警情并协调城门启闭。对黑恶势力采取“棰杀”“杖杀”等镇压手段以震慑犯罪,同时将闲杂人员收编入军,建立神策军,外商聚集的东市、西市成为治安重点监控区域。
——据宁欣《唐代长安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政府加强长安城治安管理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政府加强长安城治安管理的历史背景。(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中国前者未尝有史,盖旧史家仅载一朝一姓兴亡,“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当“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中国数千年史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能铺叙而不能别裁”(目录学的分类;筛选、甄别和取舍)“能因袭而不能创作”,此三弊致史学沦为“帝王将相之纪录片”。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材料二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通志》总天下学术于一编,皆可当良史;周秦诸子论师匠、掌故,元明方志载风物民生,即经济史教育史先声。中土自有自成体系之史学……惟当取长补短,何必尽废五千年乎
——马叙伦《中国无史辨》1903年
注:《通志》:作者郑樵(1103—1162年),全书共200卷。郑樵强调史事与典章制度的联系,认为史家应用实际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通志》改“表”为“谱”,改“志”为“略”,并增加了“载记”部分;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历代治史学者对《通志》的史料价值给予了较高评价。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马叙伦写一篇针对梁启超观点的驳论(提要)。(要求:观点明确;角度准确;证据有力;表达清晰。)(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为此,政府接管旧学校,废除了带有封建的、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内容;私立学校逐步由政府接管为国家公办学校;处理和接收外资津贴学校等。
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国家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一是优先录取工农青年和工农子女,并在中等以上的学校设立学生助学金以解决工农在经济上的困难。二是成立新型学校。为了让工农青年尽快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各地办起工农速成小学、工农速成中学,在大专院校设立干部班,招收早期参加革命的工农干部。三是大力开展扫除文盲和发展职工、农民业余教育活动。
——摘编自顾明远《当代中国教育》
材料二 截至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有2.91亿名学历教育在校生,全国专任教师达到1891.8万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从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革命发生在1560—1880年期间,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560—1660年间,其主要特征是生产技术革新在全国各地零星出现,但改革步伐踉跄缓慢;第二阶段是在1660—1760年间,各地涌现大量的改革思想,并广泛采纳新的生产技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1760—1880年间,尤其在1820年左右出现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构成农业改革的第二次高潮,史称“第二次农业革命”。
——摘编自杨杰《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
材料二 作为原生形态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工业的崛起与农业的繁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在农业革命的进程中,英国农村市场不断扩大,并从农业中孕育了英国的现代工业,使英国工业首先在占领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强大起来,为世界工场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爱民《英国农业革命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农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珠江出海口,建于隋朝开皇年间,是古代祭祀海神的场所,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南海神庙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中外海船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南海神庙举行祭典。
——据《广州南海神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
结合材料指出南海神庙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的价值。(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