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宜春一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考古人员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对某一时期聚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鼎、骨笛、骨叉、盛酒陶器、带有刻划符号的龟甲等物品。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人类从迁徙转向定居 B.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C.出现文明萌芽的要素 D.渔猎采集是主要生产方式
2.夏商时期,国王一般只是承认既存方国,给予其封号,并无授民、授疆土之举。西周时期,周王则授民、授疆土给同姓贵族、功臣等到各地以分邦建国。这反映出西周(  )
A.保留了游牧民族遗风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构建了封建等级秩序 D.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度
3.下面是出土于陕西绥德的东汉时期王德元墓墓门两侧石柱上的牛耕与谷子图拓片。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 B.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效果 D.绘画艺术的创作风格
4.表1为有关汉代西域的两则记载,这表明当时(  )
表1
出处 主要内容
敦煌悬泉汉简 西汉元帝派御医为西域龟兹王降宾治病五年后回京师。
《汉书·西域传》 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配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
A.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发展 B.西北边疆获得有效开发
C.丝绸之路推动中外交流 D.中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5.西南少数民族将诸葛亮南征历史融入民族起源、节日传说及信仰体系,衍生出丰富传说与文化景观。表2反映了(  )
表2
傈僳族 基诺族 傣族 彝族 布依族 白族
民族起源 诸葛亮南征阵前站哨泥人 南征战士掉队基诺山
节日传说 火把节:点火把迎接送稻谷的诸葛亮军队 泼水节: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信仰体系 孔明洞孔明老爹传说 孔明大战山神
文化景观 孔明潭、孟获坉 诸葛洗 马池
A.国家权力推动边疆文化整合 B.宗教传播导致民俗信仰变迁
C.历史叙事建构增强民族认同 D.人口流动促成生产技术传播
6.魏晋时期倡导“孝治天下”,孝在此时一度超越忠的地位,产生诸多忠孝之争。与这种转变密切相关的是( )
A.孝廉成为选官标准 B.政权更迭频繁
C.士族门阀制度形成 D.儒学受到冲击
7.北魏孝文帝改制中,将魏晋以来的“清浊”观念引入官制,“凡厥衣冠,莫非二品”,形成了“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至隋唐之际,发展为“凡官,以劳考课进者曰“勤”,以门资进者曰“荫””的双轨格局。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政治权力分配模式调整 B.士庶阶层差异趋向消失
C.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D、功绩主导与血缘的博弈
8.下图是绘制于中唐时期的敦煌榆林窟第25窟壁画《弥勒经变》(局部)。《弥勒经变》采用“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农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扬场等农业生产场面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还表现出弥勒世界“一种七收”“人寿八万四千岁”等内容。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兴盛 B.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理想追求
C.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当地农耕经济真实发展状况
9.唐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兼领财政使职状况是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幽州、平卢、剑南九道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使;岭南经略使则未兼领;仅朔方一道兼领盐池使、水运使;只有幽州道兼领海运使;兼领安抚羁縻部落使职只有安西、河西、朔方、平卢等四道;兼领采访使只有朔方、幽州、剑南、岭南等四道。由此可推断(  )
A.节度使与中央权力失调 B.节度使管辖范围混乱
C.唐朝藩镇割据现象加剧 D.各道战略位置不同
10.表3唐宋岁入总额与钱币收入占比表
年代 岁入总额 岁入钱数 百分比(%)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 52,300,000+ 2,000,000+ 3.9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0,100 26,530,000 17.6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1,964 39,000,000 30.9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8,405 60,000,000 51.6
据表3可知,表中变化(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善
C.得益于雇佣劳动的推广 D.反映了赋税征收对象的渐变
11.宋朝酒业兴盛,官府设有大量酒务、酒坊、酒场、酒库等生产经营机构(简称“场务”)。熙宁三年(1070年)以前,场务所得酒利“尽入系省”,隶属三司;之后,其征管、支配权由三司(户部)、朝廷、内藏(由皇室直接掌控)共享。据此可知,宋朝(  )
A.地方酒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B.中央对财权的掌控趋于强化
C.财政分配体系走向松散无序 D.专卖收入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12.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政府颁布立社法令,将农村中自发出现的社组织加以统一推广,以自然村为单位,原则上每50家立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家有兼丁者”担任社长。据此可知,元朝政府(  )
A.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B.意图控制整合乡村社会
C.积极推动农牧生产的融合 D.完善基层社会保障制度
13.南宋中央官学“置博士弟子员,皆未尝考其德行道艺之素,其所受授,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亦惟荣辱升沉,……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季考月书,尽成文具”。这说明南宋中央官学(  )
A.深度融合理学思想 B.秉持崇文抑武国策
C.沦为科举制度附庸 D.引领书院发展方向
14.乾隆年间,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军机大臣几乎每天要面见皇帝,重大命令直接以军机大臣名义下发,称为“廷寄”。外边的奏章也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原有的内阁大学士只做一些例行公事。下列各项中,与清朝“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最为相似的(  ) (A)
A.汉:尚书台-三公 B.唐:三省-政事堂 C.宋:中书门下-枢密院 D.明:中书-内阁
15.洪武五年制定的“乡饮酒礼”中规定佃农会见地主时,“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礼”;《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由此可知明代(  )
A.宗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法律具有明显儒家伦理色彩
C.主佃地位不平等但不存在隶属关系 D.礼法结合维护佃农基本权益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西汉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溃决,浊流漫溢十六郡。武帝先是令汲黯、郑当时调发十万兵卒堵塞决口,然堤坝屡修屡毁。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亲临决河之处,将白马玉璧沉入河中祭祀水神,号令自将军以下的群臣侍从皆背负薪柴填塞缺口,终使决口合龙。事后,武帝作《瓠子歌》追怀治河艰辛,随后设置“河堤使者”一职,专司治河事务。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诏谕“官吏及各色人等,凡通晓土地适宜种植之法、能修复陂湖河港者,均可自行陈奏;若举措见效,将依功绩大小给予酬赏”。此法推行后,“四方竞相言及水利,旧时陂塘堰坝,皆致力兴复”,仅京东路便“兴修水利工程三千余处,灌溉农田三万余顷”。
——摘编自周魁一《中国古代的治河机构与职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并指出北宋“农田水利法”与王安石变法整体目标的内在关联。(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水患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联系,并谈谈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三司并立造成事权不一、效率迟缓之弊。巡抚制度正是为弥补这一缺陷而产生的。1399年,建文帝派侍郎暴昭等24人任采访使,分巡天下,是为巡抚制度的萌芽。1421年,明成祖派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取得了兴利除弊的实效,为其后巡抚的专设奠定了基础。不过,在建文和永乐两朝,巡抚的差遣多半是暂时的,还没有形成定制。官员分巡各地,事毕还朝,不一定再派人替代。宣宗时期,巡抚制度基本形成。1425年,明宣宗派大理寺卿熊概、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明史》认为:“设巡抚自此始。”1430年,宣宗派于谦等人巡抚两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广等地。此后,巡抚任职时间一般都较长,逐渐变为常驻久任。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
材料二
时间 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期间部分事迹
1517年 颁布《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案行各分巡道督编十家牌》《告谕各府父老子弟》。选拣民兵,平乱缉盗,受到百姓拥戴
1518年 在《批赣州府赈济石城县申》中,针对赈灾时出现的弊端,提出分派赈济物资的人员要正直可信,在分派赈济时尽可能做到公平不徇私。推行《南赣乡约》,强调“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1519年 讨伐叛逆,擒宁王朱宸濠,率部进入南昌城,“阖城内外军民聚观者以数万,欢呼之声震动天地”。兼任江西巡抚,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豁免江西地方税粮,以救民困
1521年 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宣讲“致良知”学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巡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变化。(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王守仁任职南赣巡抚期间的事迹。(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自佛教东传,经过曲折变化,毗沙门天王变为我国近古戏曲小说中的托塔天王李靖。“北方毗沙门多闻天王”原为佛教护法。据《大唐西域记》载,毗沙门崇拜在当时新疆南部最强盛的于阗国极为兴盛。当地毗沙门天王造像“一手托舍利塔,一手执长戟”,后成为川滇藏、敦煌、长安,甚至日本天王造像的基本模范。新旧《五代史》都记载了名为“李圣天”的于阗国王,他在莫高窟中的画像颇具天王造像特征,而当时异族首领常有“天王”之称,可以说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李天王”。
印度僧人不空是中原地区毗沙门崇拜的杰出推行者,翻译了四部相关经典。一个出于杜撰、但极著名的故事也与他有关:天宝元年,西城帝国围攻安西,不空作法请神兵救护,北方天王与次子率天兵在城门北楼上显身,大放光明。而敌军营垒中“金鼠咬弓弩弦及器械损断,尽不堪用”,只好解围而去,这源自于阗“金鼠退匈奴”的传说。当然,唐玄宗命令天下军垒皆祠毗沙门天王,确是事实。
《西游记》中“白鼻金毛老鼠为托塔李天王之女”的情节,显然是在传衍过程中吸收了种种来自于阗的传说故事。至于后来以唐初南平吴会、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的名将李靖来坐实“李天王”,则出自汉族文人的捏合。《道藏》本《搜神记》中说:“昔唐太宗从高祖起义兵,有神降于前,自称毗沙门天王,愿同力定乱”。“请神兵”的时间被提前了,也更有可能附会到李靖身上了。
——摘编自朱刚《毗沙门天王崇拜源流及其造像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托塔天王李靖”这一形象的形成原因。(8分)
(2)结合以上材料,列举史实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格”的认识。(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事例)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5年5月,“宋元中国——海丝起点的文明对话”展览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行。展览以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为主题,分为“港通天下”“货畅其流”“市舶管理”“宗教融合”“科技交流”五个单元,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多元共生的文明画卷。
参照该博物馆的策展思路,任选一个或多个朝代,自拟主题,进行单元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要求:明确主题,至少有三个单元设计;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得照抄材料。)
宜春一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答案】C
【解析】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刻划符号龟甲和盛酒陶器等物品,反映了音乐、文字雏形和酿酒技术的出现,这些要素表明社会文化发展进入文明的萌芽阶段,故选C项;人类从迁徙转向定居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从“聚落遗址”可知,贾湖时期已实现定居,且材料中的物品是定居后的文化产物,排除A项;国家初始形态需具备都城、军队、文字等要素,材料未显示相关信息,排除B项;贾湖遗址有农业证据如稻作遗存,鼎和陶器表明农耕和定居生活,渔猎采集虽存在但非主要生产方式,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西周周王授民、授疆土分邦建国,改变了夏商仅承认既存方国的做法,通过分封同姓贵族、功臣等,把地方纳入周的统治体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游牧民族遗风通常指北方民族习俗,西周以农耕文明为主,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创新,与游牧无关,排除A项;封建等级秩序是指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形成的等级关系,西周不是封建社会,排除C项;夏朝就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度,不是西周,排除D项。
3.B 考查东汉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耕代表的是农业生产方式,谷子是农作物,因而此图能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的工具、种植等状况,故B项正确。图中仅呈现牛耕与谷子,未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排除A项;图中展现牛耕等农业生产场景,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但无法体现“抑商政策”及“实施效果”,故排除C项;图片所示虽属雕刻艺术,但材料核心是反映农业生产,并非侧重绘画艺术(如文人画、宫廷画)的创作风格,故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西汉元帝派御医为西域龟兹王治病及西域众多官员配汉印绶,可见汉与西域联系加强,对西域管理加深,这推动着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材料仅显示汉与西域在医疗及政治方面的联系,未提及西北边疆开发的具体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汉代西域展开,未明确表明涉及中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核心是政治整合和官职授予,文化传播是次要方面,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西南少数民族把诸葛亮南征历史融入自身文化,通过民族起源、节日传说等构建独特文化与集体记忆,这增强了本民族成员对自身文化与民族身份认同,所以历史叙事建构增强民族认同,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政府或中央政权主动干预文化过程,诸葛亮南征是历史事件,少数民族自发吸收元素,非国家权力驱动,排除A项;诸葛亮南征非宗教活动,信仰体系如孔明老爹传说基于历史人物而非宗教传播,排除B项;材料围绕诸葛亮南征历史引发文化现象,未涉及人口流动及生产技术传播,排除D项。
6.【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魏晋时期倡导“孝治天下”,孝的地位一度超越忠,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密切相关,随着士族门阀制度形成,这一制度强调家族血缘和门第,而孝是维护家族内部稳定和秩序的重要伦理观念。在士族门阀制度下,孝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以强化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忠,且这一时期政权动荡(如曹魏代汉、司马氏代魏),统治者自身得位不正,难以强调忠君,转而提倡孝道以维护伦理秩序,C项正确;孝廉成为选官标准,这是汉代察举制的内容,虽然与孝有关,但不足以解释魏晋时期孝超越忠的现象,排除A项;政权更迭频繁,虽然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政治动荡,但政权更迭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孝忠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面临挑战,但孝作为儒学的重要伦理观念,其地位的提升并不直接反映儒学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考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重门第的“清浊”选官,隋唐变为“勤(劳考课)”“荫(门资)”双轨,实质是政治权力分配从单一倚仗门第向门第与功绩多元模式调整,故A项正确。隋唐时期,选官的双轨格局说明门阀士族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士庶阶层差异并没有“趋向消失”,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未涉及中枢权力体系,故排除C项;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士族门阀势力逐渐走向衰落,但在选官方面高门士族仍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且材料中的双轨格局也未说明哪一种选官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弥勒经变》既描绘了农业生产的现实场景,也表达了对粮食丰收、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理想追求,故选B项;材料中的壁画属于艺术创作,虽然描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繁忙场景,但还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法直接佐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壁画《弥勒经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底蕴,并未涉及道教和儒家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属于佛教壁画,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才能说明当地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各道节度使兼领其他使职情况差异大,如多数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使,部分道兼领特殊使职,这说明各道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需求不同,体现各道战略位置不同,故选D项;开元年间中央对节度使的任命和使职兼领有严格制度,兼领差异是中央基于实际需求的设计,并非权力失调,排除A项;材料展现节度使兼领使职区别,而非管辖范围界限不明,不能说明管辖范围混乱,排除B项;藩镇割据现象主要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仍由中央有效控制,兼领使职是增强边防的举措,并非割据加剧的表现,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见,宋朝钱币收入占岁入总额的百分比不断升高,表明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地位越发重要,商业贸易更加活跃,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宋朝积贫积弱表现为财政危机和军事软弱,钱币收入增加未缓解此局面,反而因冗费加剧了财政负担,排除B项;雇佣劳动在宋代虽有推广,但材料中的占比变化源于两税法实施后赋税货币化改革,并非雇佣劳动的直接结果,排除C项;赋税征收对象如土地或人口虽有调整,但表中数据主要体现征收方式从实物转向货币的趋势,而非对象渐变,排除D项。
11.【答案】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朝廷、内藏均为中央财政部门,酒利从“三司独掌”到“中央多部门共享”,本质是中央机构对财权的分割与制衡,实为强化整体掌控,故B项正确。材料中所有酒利分配均在中央机构(三司、朝廷、内藏)之间进行,未提及地方参与分配或获得经营自主权,故排除A项;从“三司独掌”到“多部门共享”,是财政分配体系的制度性和规范化调整,而非“松散无序”.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酒业专卖的酒利分配变化,未涉及专卖收入在国家财政中的占比,无法得出“成为财政主要来源”的结论,故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元朝政府将农村自发社组织统一推广,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社并推举社长,此举措加强了对乡村基层的管理,能更好地控制整合乡村社会,故选B项;材料仅阐述社组织推广及社长推选,未提及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措施,排除A项;材料围绕社组织展开,未涉及农牧生产融合的内容,排除C项;社长推举强调行政管理与控制,非社会保障功能,元朝社制属基层统治机构,无保障制度属性,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南宋中央官学招收学生时不考察德行和艺能,教授内容为世俗之书和科举进取之业,导致学生见利忘义,考试制度流于形式,这反映了官学教育完全服务于科举考试,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本意,从而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故选C项;理学思想在南宋强调道德修养,但材料中官学“未尝考其德行道艺之素”,表明其并未融合理学理念,反而注重功利,因此与深度融合理学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批评官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形式化,并未涉及文武关系或抑武内容,因此不能体现秉持崇文抑武国策,排除B项;材料聚焦南宋中央官学自身状况,未体现其对书院发展方向的引领,且南宋书院多讲学论道注重义理,可见并未引领书院发展方向,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汉代尚书台的官员位低权重,可参与中央的决策,而三公则是位高权轻,成为执行机构,不能参与决策,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几乎每天要面见皇帝”,可以参与重大命令的起草和进行传达,最接近权力的中心,而内阁则只做一些例行公事,二者的关系最为相似,故选A项;唐朝的三省相当于宰相机构,而政事堂则是三省长官与皇帝的议事场所,二者都接近权力的中心,都与决策相关,与题干所述关系不符,排除B项;宋代中书门下属于最高行政机构,而枢密院属于最高军政机构,二者在权力分配上是两个领域,与题干所述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明朝的中书是内阁的辅官,辅佐内阁首辅的工作,所以二者是从属关系,与题干所述关系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从“乡饮酒礼”规定佃农对地主行少事长礼,以及《明律》对地主役使佃客的限制和惩处看,既体现礼的规范,又以法律维护佃农基本权益,反映礼法结合的特征,故选D项;材料涉及地主与佃农关系,未提及宗族作用,明代宗族虽在基层有治理功能,但此处聚焦礼法对主佃关系的调节,排除A项;材料中“以少事长礼”蕴含儒家伦理,但《明律》规定侧重经济补偿与惩罚,并非单纯体现伦理色彩,而是实用性地维护权益,故法律具有儒家伦理色彩的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显示主佃地位不平等,但《明律》规定限制地主无偿役使,支付工钱,暗示佃农并非完全隶属,然而明代佃农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不存在隶属关系”说法错误,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1)特点:中央集权强化,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皇权权威凸显;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兼具务实与神权色彩;注重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4分,任答两点即可)内在关联:均服务于“富国强兵”目标,强化中央集权。(2分)
(2)联系:水患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职能;水患治理能力折射国家行政效能;水患治理过程推动制度演进。(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强化顶层设计,将水利等民生工程纳入国家战略;完善法治保障,借鉴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坚持协同治理、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兼顾生态与发展,实现水利建设可持续推进。(4分,任答两点即可)
17.【答案】(12分)
(1)从临时性差遣到形成定制:建文和永乐两朝,巡抚差遣多半是暂时的,未形成定制;宣宗时期,巡抚制度基本形成。
从短期任职到常驻久任:前期官员分巡各地,事毕还朝,不一定再派人替代;此后,巡抚任职时间一般较长,逐渐变为常驻久任。(4分)
(2)军事方面:选拣民兵,平乱缉盗,讨伐叛逆,擒宁王朱宸濠,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中央的统治权威。例如擒宁王朱宸濠,率部进入南昌城时受到军民欢呼,显示其军事行动得到民众认可,对稳定地方局势起到重要作用。
民政方面:关注民生,在赈灾时强调分派赈济物资人员要正直可信、公平不徇私,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豁免江西地方税粮以救民困;推行《南赣乡约》,强调民众要为善,以形成仁厚之俗,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文化方面: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宣讲“致良知”学说,推动了心学的传播,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9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在建文和永乐两朝,巡抚的差遣多半是暂时的,还没有形成定制”“明宣宗派大理寺卿......巡抚......《明史》认为:‘设巡抚自此始’”可得,从临时性差遣到形成定制:建文和永乐两朝,巡抚差遣多半是暂时的,未形成定制;宣宗时期,巡抚制度基本形成;据材料一“官员分巡各地,事毕还朝,不一定再派人替代”“巡抚任职时间一般都较长,逐渐变为常驻久任”可得,从短期任职到常驻久任:前期官员分巡各地,事毕还朝,不一定再派人替代;此后,巡抚任职时间一般较长,逐渐变为常驻久任。
(2)从军事、民政、文化角度分析。
军事方面:据材料二“讨伐叛逆,擒宁王朱宸濠,率部进入南昌城”可得,选拣民兵,平乱缉盗,讨伐叛逆,擒宁王朱宸濠,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中央的统治权威。据材料二“阖城内外军民聚观者以数万,欢呼之声震动天地”可得,例如擒宁王朱宸濠,率部进入南昌城时受到军民欢呼,显示其军事行动得到民众认可,对稳定地方局势起到重要作用。
民政方面:据材料二“提出分派赈济物资的人员要正直可信,在分派赈济时尽可能做到公平不徇私”“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豁免江西地方税粮,以救民困”可得,关注民生,在赈灾时强调分派赈济物资人员要正直可信、公平不徇私,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豁免江西地方税粮以救民困;据材料二“推行《南赣乡约》,强调‘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可得,推行《南赣乡约》,强调民众要为善,以形成仁厚之俗,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文化方面:据材料二“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宣讲‘致良知’学说”可得,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宣讲“致良知”学说,推动了心学的传播,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8.【答案】
(1)原因:佛教东传,毗沙门天王崇拜在中国传播,其造像特征为这一形象奠定基础;于阗国毗沙门天王崇拜兴盛,相关传说故事丰富了其内涵;印度僧人不空对毗沙门崇拜的推行,翻译经典扩大影响;汉族文人将名将李靖与毗沙门天王捏合,使其形象更加具体;文学作品如《西游记》《道藏》本《搜神记》等对传说故事的吸收和传播,推动了这一形象的形成。
(2)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品格。例如,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吸收了阿拉伯的天文、数学知识,改进了中国的历法和数学计算方法,丰富了中国的科技文化;在艺术领域,唐朝时期吸收了西域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乐舞风格,如《霓裳羽衣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丰富自身内涵,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解析】
(1)据材料“自佛教东传……毗沙门天王变为我国近古戏曲小说中的托塔天王李靖”可知佛教东传,毗沙门天王崇拜在中国传播,其造像特征为这一形象奠定基础;据材料毗沙门崇拜在“于阗国极为兴盛。当地毗沙门天王造像……后成为川滇藏、敦煌、长安,甚至日本天王造像的基本模范”可知于阗国毗沙门天王崇拜兴盛,相关传说故事丰富了其内涵;据材料“印度僧人不空是中原地区毗沙门崇拜的杰出推行者”可知印度僧人不空对毗沙门崇拜的推行,翻译经典扩大影响;据材料“至于后来以唐初南平吴会、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的名将李靖来坐实‘李天王’,则出自汉族文人的捏合。”可知汉族文人将名将李靖与毗沙门天王捏合,使其形象更加具体;据材料《西游记》中“白鼻金毛老鼠为托塔李天王之女”的情节及《搜神记》中“请神兵”提前,“更有可能附会到李靖身上了”可知文学作品如《西游记》《道藏》本《搜神记》等对传说故事的吸收和传播,推动了这一形象的形成。
(2)据材料“经过曲折变化,毗沙门天王变为我国近古戏曲小说中的托塔天王李靖”可知中国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品格。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选择两个以上的史实,事论结合,展开论述。如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吸收了阿拉伯的天文、数学知识,改进了中国的历法和数学计算方法,丰富了中国的科技文化;在艺术领域,唐朝时期吸收了西域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乐舞风格,如《霓裳羽衣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最后,总结提升,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丰富自身内涵,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升华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时代命题。
19.【答案】(12分)
示例
主题:“汉唐盛世——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
设计理由: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阶段,通过“凿空西域”“货通中西”“精神共鸣”三个单元,从政治基础、经济交流、文化融合三个层面,全面展现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中的重要作用,呼应“文明对话”的主题。
单元一:凿空西域
内容: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理由: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前提。
单元二:货通中西
内容: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良马等传入中原。
理由:这些商品的交流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经济功能,体现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互通有无,推动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单元三:精神共鸣
内容: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并逐渐本土化,中原的儒家文化、科技等对西域产生影响。
理由:宗教和文化的交流是文明交融的深层体现,佛教的传播和中原文化的辐射,展现了汉唐时期东西方精神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体现了文明的多元共生。(12分)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选择一个或多个朝代,得出主题。如选择汉唐时期,模仿材料“宋元中国——海丝起点的文明对话”的格式并结合所学,可得观点:汉唐盛世——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参照材料“‘港通天下’‘货畅其流’‘市舶管理’‘宗教融合’‘科技交流’五个单元”中角度的设计方式,设计至少三个单元,可以从政治基础、经济交流、文化融合三个层面设置单元,每个单元都要包含内容和理由,进而呼应“文明对话”的主题,使论据更充分,更有条理,如从政治基础角度分析并结合所学可得,单元标题:凿空西域;据所学汉代对外交流的相关史实可得,内容: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据所学丝绸之路的作用可得,理由: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前提。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