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9课 辛亥革命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备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25年 月 日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1. 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矛盾,理解其必然性与偶然性2. 能结合时代背景,辨析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定位,认识其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时空观念1. 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地图上标注同盟会、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等重要地点,并说明其战略意义2. 能通过时间轴梳理辛亥革命主要事件的发展脉络,明确关键节点与时间节点的逻辑关系史料实证1. 能从《民报》发刊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原始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判断革命思想的核心主张2. 能对比不同史料(如孙中山回忆录与外国记者报道),分析辛亥革命成果的真实状况与评价差异历史解释1. 能结合革命过程中的具体事件,解释“共和”理念如何从理想走向实践又遭遇挫折2. 能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过,形成全面、客观、辩证的历史认知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课件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国家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影响呢?它有哪些革命成果?最终结果如何?革命党人又进行了怎样的斗争?有什么历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结果如何 产生了什么影响 2.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3.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5.二次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1.材料展示: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提示:湖北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2)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2.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提示:时间:1912年1月1日。事件: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2.材料展示:12月29日上午10时,各省代表齐集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谘议局,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到会者……共17省45位代表。……选票为每省1票,共17票。获三分之二以上选票者当选。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当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教师提问:孙中山高票当选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提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之中享有崇高威望。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4.材料展示:材料一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二 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 ——《告各友邦书》教师提问: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提示:①进步性:试图摆脱清王朝的屈辱地位,积极发展对外和平友好交往,以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际地位。②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说明未能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5.教师讲述: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的是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1.讲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结合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图片,说明其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上台。2.材料展示:材料一 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材料二 1911年,新军总兵力不过13.18万人,袁世凯的北洋系新军有7.45万人,成为新军的绝对主力。(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材料三 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袁世凯善谋权术)材料四 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材料五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材料六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袁世凯假意赞成共和)教师提问:根据材料,说说袁世凯为何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提示:(1)外因:①袁世凯掌握军队和实权。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2)内因:①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②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3. 讲述二次革命的背景、经过与结果,结合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图片,说明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的关系。二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直接原因是宋教仁遇刺,也就是宋教仁案。时间是1913年,领导人是孙中山和黄兴。那结果呢?结果失败了。宋教仁被杀后,孙中山流亡到日本。大家知道这场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二次革命”吗?因为这次革命的矛头也是指向反对专制独裁、维护共和,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叫二次革命。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问:“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意义?它为什么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结合课后活动第2题)2.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1. 思考并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推动思想解放等;分析其局限性,如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等。2. 参与讨论,从革命的目标、领导阶级、结果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作为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原因。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1.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黄花岗起义2.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3.“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毛泽东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第9课同步练习册板书设计 第 9 课 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保路运动2.经过:1911 年 10 月 10 日爆发,武汉三镇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建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为都城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窃取果实2.二次革命:因宋教仁案爆发,被镇压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1.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推动思想解放等2.局限性:未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任务,社会性质未变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