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赤壁怀古念奴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其人与写作背景;把握本词豪放的风格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感受诗词的壮阔意境。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人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扩大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开创性贡献——豪放派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扩大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 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柔婉之美。代表诗人:柳永、李清照、李煜、晏殊、周邦彦。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豪放派婉约派文学成就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绘画“湖州竹派” 代表人物,“朱竹” 别具一格因遭遇“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元年,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后死于常州。人生境遇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苏轼的人生地图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观眼前之景怀古诗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在诵读中感受豪情在诵读中感受豪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千百年来,苏轼给我们留下的远不止诗词,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今,苏东坡纪念馆即将落成,其中一个展厅的主题是“豪放东坡”。请你结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为展厅设计相关展板。任务情境在品读中感受豪情请你为展厅分别设计三大展板赏豪放之景忆豪放之人抒豪放之情思考:词中的哪些景物可以作为展板的背景图片?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请进行赏析。展牌一:赏豪放之景词中的哪些景物可以作为展板的背景图片?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请进行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雄浑开阔气势磅礴充满力量特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立于赤壁,由眼前的大江,想到什么?滚滚东去的长江——滔滔历史长河(具象、有形)(抽象、无形)联想大江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开阔,气象恢弘“淘尽”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更饱含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融入一丝苍凉悲叹。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全词置于广阔的空间背景,笔力非凡“淘尽”二字有何妙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有人说,苏轼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黄州 赤壁矶“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朱日浚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周郎”、“赤壁”分别通过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哪些字最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写出岩石山崖的险怪,参差不齐。”穿“夸张,突出山崖陡峭,高耸入云。”拍“拟人,突出惊涛骇浪的力度之大。”卷“写出浪花汹涌的气势之大。”雪“比喻,指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面对如此壮阔的大江奇景,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赤壁英雄不可数计,而哪个英雄人物让东坡仰慕不已?请说明理由。展牌二:忆豪放之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在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词人写公瑾在赤壁之战那一年迎娶了小乔符合历史事实吗?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一个“初”字突出周瑜年少得志,年轻有为。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本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这里的“时”指建安三年(198),而赤壁之战则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公瑾、小乔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说公瑾在赤壁之战那一年迎娶了美丽的小乔,则是虚写,是“虚构”了人物的经历,或者说是对人物的经历进行适当的“嫁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瑜可用兵力仅有三万,三万抵抗八十万,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怎样凶险、血腥的战役。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呢?面对如此危局,周瑜却能用仅有的三万人马,轻而易举地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更加突出周瑜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和才华横溢。诗人从哪些方面塑造了周瑜的什么形象?小乔初嫁了年轻得志(侧面衬托)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才干出众羽扇纶巾从容娴雅 儒将风度谈笑间作战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儒将风范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苏轼年龄婚姻外貌职务际遇3447幸福美满爱妻亡故英俊儒雅早生华发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怀古伤今(对比、反衬)男人是被逻辑的引线放逐的风筝,他在天空飘摇,向天空奋飞。如果功业圆满,婚姻的瑕疵似乎也就不足为谈了。 —— 周国平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借周瑜年少有为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和敬仰,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之情。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借周瑜的“雄姿英发”反衬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由周瑜想到自身,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何如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这里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感叹时光易逝。请你从本词中选出最能体现豪放东坡的人生态度的诗句,并研读其人生态度,设计“抒豪放之情”展牌。展牌三:抒豪放之情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转瞬即逝,自己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可悲。以酒酹月,寄托哀思。人生是非功名生死皆为虚无,唯有江月永存,可叹。以酒酹月,表达敬意。“酹”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酉”字为酒杯,也即“尊”,而右边的“寽”上下是两只手,“酹”字为双手捧着酒杯之意,可见酹酒人心怀庄重与敬意。在甲骨文中,樽字形象地描绘了双手捧着酒樽的情景,这不仅表示这是一种酒具,还蕴含了敬重的意义,因为双手捧酒樽通常用于神圣的祭祀活动,象征着对神灵的尊敬。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得究竟有哪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①对永恒江月的尊崇,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 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生命如此短暂,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②凭吊祭奠自己敬仰的英雄周公瑾,哀悼千古风流人物。梦虽短暂虚无甚至有梦魇,但梦逝之时,也是梦回现实之时,原来的雄心壮志、理想抱负在现实中触地,内心换来的不是坠落云端的失落,而是被现实接纳的踏实与平和,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③对名缰利锁、世事纷争的告别,历经苦难后,看透生活真相,顺命自适的释然和豁达。“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东坡突围》世界破破烂烂,苏东坡缝缝补补当岁月不再青春褪去时,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当留连过去怅然若失时,他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世界破破烂烂,苏东坡缝缝补补当身处逆境人生不顺时,他说:人生如逆旅,我亦如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当旅途艰险九死一生时,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本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1、赏豪放之景2、忆豪放之人3、抒豪放之情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同声异叹,别样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作,在意象、风格、主题等方面又有着很多的相似点,试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比较角度 同 异写景用典情感小结景物都雄奇伟壮苏词:刚劲、壮阔的江河山岳辛词:豪壮、苍凉、物是人非的国家疆土都写了英雄苏词用典专一,直抒胸臆,怀古伤己辛词典多而精,含蓄委婉,借古讽今都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苏词:感伤自我的同时豁达辛词: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苍劲, 悲壮探究苏辛的豪放同中有异的原因。社会环境不同:苏轼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朝廷内部,被一贬再贬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逆境更是开阔了他的胸怀;而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作为年少成名、智略超群却报国无门的英勇将军,心中十分苦闷愁怨,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思想观念不同:苏轼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遇到挫折后,能靠佛道之学使自己超然物外,所以他的词较辛更豁达;而辛弃疾没有受到佛道之学的影响,并因军人生涯的经历,词中有更重的家国情怀、收复国土的激昂和遭遇挫折后的苦闷、郁结。苏辛并称,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辛词沉郁,苏词超妙。辛词多愤慨之气,苏词富旷飘逸之怀。 ——叶嘉莹总 结苏轼之豪放,是豪中带旷,是笑看风云淡泊明志后的舒朗与超拔;辛弃疾的豪放则是豪中兼雄,是渴望建功立业而郁郁不得志的慨叹与悲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