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有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9月月考
生物学试卷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答案】C
【解析】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化石属于哺乳动物化石,能够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直接证据,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和生活环境相适应,根据铲齿象特有的下颌和牙齿形态特征,比如牙齿的尖锐程度、咀嚼面的形状等,可以推断它的食性(是植食性、肉食性还是杂食性等)和生活环境(如在陆地、水中等),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动物的粪便属于遗物,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和政羊、三趾马等动物的粪便属于化石,C错误,符合题意。
D.不借助化石,通过对现存生物的比较分析,比如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形态结构等,也可以推断生物进化的部分历史,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D
【解析】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rDNA(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仅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表述错误,B错误,符合题意。
C.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是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如达尔文雀的形成),C正确,不符合题意。D.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详解】
A.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采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符合题意。
D.共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A
【解析】
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
B.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D.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B
【解析】
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依赖缓冲系统(如磷酸盐缓冲对),而缓冲物质属于无机盐离子,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血浆中的是主要的缓冲对,能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pH稳定,B正确,符合题意。
C.肠道属于外界环境,而非内环境(内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淋巴),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生CO2,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A
【解析】
A.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有变化的,但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A错误,符合题意。
B.人体通过肾脏调节和体液缓冲系统,能快速平衡偶尔摄入的额外盐分,从而维持渗透压的稳定,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体通过血液自身缓冲系统(碳酸氢盐缓冲对、磷酸氢盐缓冲对)、呼吸系统和肾脏调节系统的协同作用,能快速中和或排除摄入的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带来的酸碱物质,从而维持血浆pH稳定在7.35~7.45的正常范围,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通过肾脏的过滤与重吸收调节,根据体液中水分的多少动态调整尿量,从而维持体液水含量的稳定,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D
【详解】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激素调节肾脏排出更多钾离子,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钾离子在血浆等内环境中,该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温度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氧,维持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中氧含量相对稳定,血液中的氧含量在内环境中体现,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胃中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这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D
【详解】
A.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可调控相应的低级中枢,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膝跳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脊髓完整时即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详解】
A.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心脏活动,使心跳减慢(心率降低),心率下降会直接导致心排血量减少,A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交感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血管管腔变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随之升高,B正确,符合题意。
C.副交感神经对全身主要血管基本无作用,C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交感神经抑制,心率会随之减慢,同时还会削弱心肌收缩力,导致心排血量减少,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C
【详解】
A.人体的感受器只能感受外界环境中有限种类的信息,如磁场、放射性射线等外界信息,人体并没有对应的感受器来感知,A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体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并将其转化神经冲动。人体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B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人体感受器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将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转换为神经系统能够识别和传导的神经冲动(本质是电信号),C正确,符合题意。
D.部分简单感受器仅由游离的神经末梢构成,如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更多复杂的感受器是由神经末梢与其他组织细胞共同组成的特殊结构,如视觉感受器,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减弱,以致最终完全不出现。A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
A.中央前回控制躯体运动,相应控制头部器官的区域在下部,A正确,符合题意。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D
【解析】
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麻醉药作用于伤口附近,若作用于效应器则不能减轻患者疼痛,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脊髓中枢的反射能力涉及完整的反射弧,而局部麻醉药并未作用于脊髓中枢,B错误,不符合题意。
C.传出神经负责将中枢信号传递至效应器,但疼痛信号的传递依赖传入神经,阻断传出神经不会影响痛觉的产生,C错误,不符合题意。
D.传入神经负责将痛觉信号从感受器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局部麻醉药通过阻断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使痛觉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从而减轻疼痛,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
AB.由图可知:兴奋过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Na+内向流量大于外向流量,A正确,符合题意;B错误,不符合题意。
CD.静息状态时,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Na+外向流量小于内向流量,CD错误。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答案】B
【解析】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腰部脊髓,胸部脊髓折断仅损伤了胸部及以上的神经传导通路,而腰部的反射中枢、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未受损,反射弧完整,因此膝跳反射依然存在。足部针刺感需要通过“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脑干→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通路才能形成感觉,胸部脊髓折断会直接切断腰部脊髓向上传递感觉信号的通路,导致足部的痛觉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因此无法产生针刺足部的感觉。综上所述,B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每空2分,共16分)
(1)基因突变 表型
(2)不是 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之间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3) 不确定 不能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S、s、S 只是其中的部分基因
(4) 单向性选择
【解析】
(1)桦尺蛾体色由等位基因S/s控制,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所以桦尺蛾体色的差异来源于基因突变。煤烟污染的环境直接作用于桦尺蛾的表型(体色 )。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只是体色不同,它们仍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可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不是新物种 。
(3)新突变类型(基因型为S2S2或S2s)的适应能力未知,若S2控制的性状适应环境,其基因频率会增大;若不适应,基因频率会减小,所以种群中S2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不确定。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S、S2、s只是种群基因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基因,所以不能构成种群的基因库。
(4)桦尺蛾进化过程中,环境选择保留了黑色(趋向于某一极端 )的变异个体,符合单向性选择 “保留趋向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 的特点,所以属于单向性选择 。
20.(每空2分,共16分)
(1)①⑥(答全给分,答不全或有错误给0分)
(2)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无机盐 蛋白质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全给分,答不全或有错误给0分)
(5)①化学成分(或组成成分)、理化性质(或渗透压、酸碱度)(答对一点给1分)
②高血脂 低脂饮食,多运动(或减肥)(其他合理答案给分)
【解析】
(1)毛细淋巴管壁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因此其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液(①)和组织液(⑥)。
(2)①是淋巴液,④是血浆,⑥是组织液。虽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但是在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大小的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①因为进食会由于消化吸收导致血浆的化学成分(组成成分)、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不断变化,无法判断机体是否正常,所以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个体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含量高于正常的参考范围,因此推测其极可能患有高血脂;若降低血脂,需要控制饮食,降低食物中脂类物质的比例,同时增加运动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质。
21.(每空2分,共16分)
(1) 外负内正 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2)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3) 某些腺细胞
(4) 电刺激皮肤,使粗纤维兴奋,粗纤维传导的信号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痛觉信号 在动物皮肤相关部位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
【解析】
(1)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当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3)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可兴奋细胞除了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外,还有某些腺细胞等。
(4)TENS镇痛的原理是电刺激皮肤,使粗纤维兴奋,粗纤维传导的信号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痛觉信号。若动物手术中运用TENS镇痛,具体措施是在动物皮肤相关部位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
22.(每空2分,共16分)
(1)反射弧的完整(其他合理答案可给分,如: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没有受损)
(2)①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神经递质结合(其他合理答案每点均可给分)
(3)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4)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5)实验思路:将丙脊蛙的脊髓破坏,重复题干中的实验(或将丙脊蛙的脊髓破坏,再将它的左后趾浸入 0.5% 硫酸溶液中,观察脊蛙缩腿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不能完成屈肌反射活动,说明屈肌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结果和结论都正确给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6)不能
【解析】
(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同时也为后续实验结果分析排除不是由于实验材料而造成的。
(2)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发现左、右后肢均未出现屈肌反射。说明神经兴奋传导(传递)被阻断。从这些方面去分析原因。
(3)屈肌反射的感受器位于皮肤中,剥去乙的左后趾皮肤,反射弧因缺少感受器而不能完成反射活动。
(4)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5)实验要验证屈肌反射的中枢是否在脊髓,前面已证实在有脊髓存在的条件下,能完成屈肌反射活动,现在只要证明在脊髓被破坏的条件下,不能完成屈肌反射活动,就说明屈肌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6)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肌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肌反射依旧可以完成。2025年华师元一赤壁学校高二年级9月月考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9月26日9:00-11:30 时长: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 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进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其中,在甘肃和政县发现的以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化石可以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根据铲齿象特有的下颌和牙齿形态特征,可以推断它的食性和生活环境
C.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和政羊、三趾马等动物的粪便不属于化石
D.不借助化石而通过现存生物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推断生物进化的部分历史
2.在酵母菌、植物、昆虫等不同生物类群中,rDNA(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这一事实为“这些不同生物类群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A.化石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分子水平证据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某些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物种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5.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基因b的频率分别为
A.18%、82% B.57%、43% C.36%、64% D.92%、8%
6.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7.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8.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与无机盐离子无关
B.血浆的酸碱平衡与等物质有关
C.胃蛋白酶进入肠道后失活与内环境酸碱度有关
D.肌细胞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的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9.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C.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
D.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
10.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
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
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
11.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12.当人体失血过多,动脉血压突然降低,在这种应急状态下人体出现的反应是
A.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
B.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阻力增大
C.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舒张
D.交感神经抑制,心排血量增加
13.人体通过不同的感受器感受各种刺激,人体的感受器
A.能感受外界环境的所有信息 B.可产生各种感觉
C.能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D.都由神经末梢构成
14.电刺激会引起小鼠的僵立。用电刺激和铃声对小鼠建立条件反射后,仅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P。之后,不改变环境仅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再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Q。则
A.P > Q B.P = Q C.P < Q D.无法确定
15.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中央前回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16.外科医生给足外伤患者缝合伤口时,先在伤口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药,以减轻患者疼痛。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原理是
A.降低伤口处效应器的功能 B.降低脊髓中枢的反射能力
C.阻断相关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 D.阻断相关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
17.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状态和兴奋过程中,K+、Na+的内向流量与外向流量,结果如图所示。外向流量指经通道外流的离子量,内向流量指经通道内流的离子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
A.兴奋过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
B.兴奋过程中,Na+内向流量小于外向流量
C.静息状态时,K+外向流量小于内向流量
D.静息状态时,Na+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
18.因交通事故,某人的脊髓不幸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会出现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16分)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分布着一种桦尺蛾,其体色由等位基因S/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完全显性。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随着工业化推进,部分地区因煤烟污染,20世纪中叶,黑色桦尺蛾成为常见类型。
(1)桦尺蛾体色的差异来源于_______,该差异为其体色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煤烟污染的环境直接作用于桦尺蛾的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型”),在其选择作用下,发生定向改变,导致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逐渐到黑色。
(2)与19世纪中叶时的浅色桦尺蛾相比,20世纪中叶时的黑色桦尺蛾______(填“是”或“不是”)新物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桦尺蛾种群出现新的突变类型(基因型为S2S2或S2s),则随着自然选择的进行,种群中S2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或“不确定”)。此时的S、S2、s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种群的基因库,判断依据是_______。
(4)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的选择:稳定性选择是指为达种群中极的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的个体;单向性选择是指保留趋向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分裂性选择是指把种群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的方向保留下来。桦尺蛾进化过程中的选择类型属于________。
20.(16分)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④⑥代表液体成分,②③⑤代表结构,AB箭头代表血流方向。
(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甲中的数字)。
(2)①⑥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④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④中 。
(3)正常人体内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
(4)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5)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的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表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检测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1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33 U/L 9~60
2 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24 U/L 15~45
3 葡萄糖 5.2 mmol/L 3.9~6.1
4 甘油三酯 2.21 mmol/L 0~1.7
5 总胆固醇 5.34 mmol/L 3.1~5.2
①有些血液生化检验会要求空腹,这是因为进食后摄入的物质会使血浆的 发生变化,从而不利于对某些症状作出明确的诊断。
②该检验者的某些指标异常,据此推断其极可能患有______(选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对此,你给其在生活、饮食上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21.(16分)经皮电刺激(TENS)是一种安全的电刺激镇痛技术(神经传递过程如图),其依据是“闸门控制学说”,“闸门”位于脊髓背角,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包括并行的粗纤维(传导触觉信号)和细纤维(传导痛觉信号),这两类纤维分别以120m·s-1和2.3m·s-1的速度传导电信号,粗纤维传导的信号能短暂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
回答下列问题:
(1)TENS作用于皮肤,产生的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大脑皮层传递,兴奋时细胞膜的膜电位表现为 ,膜电位发生变化的机理是 。
(2)兴奋由大脑向肌肉传递的过程中,需通过突触传递信号,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 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 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3)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 等类型。
(4)TENS镇痛的原理是 。若动物手术中运用TENS镇痛,具体措施是 。
22.(16分)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丙三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并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 0.5% 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只脊蛙均出现屈肌反射,这一实验验证了 。
(2)若在甲的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中,发现左、右后肢均未出现屈肌反射。可能的原因有① ;② 。
(3)剥去乙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 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 。
(4)分离乙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乙的右后趾浸入0.5% 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丙脊蛙为实验材料,验证屈肌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6)以上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肌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