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无衣《诗经 秦风》——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1.巩固《诗经》的基本常识。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背诵诗歌。3.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及四言诗的诵读节拍。4.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目标常识回顾《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时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关于《诗经》风雅颂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秦风·蒹葭》 《诗经·卫风·氓》。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诗经六义常识回顾《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内容赋比"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兴诗经六义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一分析。常识回顾手法《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关于秦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创作背景建国晚 战争多初读诗歌,体会特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 衣《诗经·秦风》ɡējǐxiéchánɡ初读诗歌,体会特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 衣《诗经·秦风》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为什么没有衣服穿?当时的秦国实行的是“爰(yuán)田制”:国家定期将土地按上、中、下三等分配给奴隶耕种,奴隶主只管收取十分之一的劳动成果,到了战时允许这些奴隶去当兵。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秦国的奴隶们也很愿意参战获利。但是秦国人参军不给发统一军服,服役期间铠甲和兵器是统一由政府配给外,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备的。这些奴隶出身的士兵自然没有能力置备服装。如此,后期“无衣”的问题便出现了。“无衣”: 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备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本义是有夹层、中间絮有丝绵的长衣。泛指衣服,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战袍,一是官袍、黄袍,一是文人穿的袍。《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袍甲,战袍和铠甲。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朱熹《诗集传》本义湖泊,引申为汗水、汗泽,其衣服常为汗所浸润,故同“襗”,指长内衣,即贴身穿的衣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裳:“裳,下裙也。从巾,尚声。”——《说文解字》裳,下裙,用七幅布帛连结而成,前面三幅,后面四幅。古代一幅是二尺二寸,七幅相当于现在的三、四米,裳用以遮蔽下体。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袍”“同泽”“同裳”是否能调整顺序?“袍、泽、裳”的变化, 是指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身到下身,大家皆可共享。“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写出了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团结互助,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思想一致——你恨谁我恨谁行动一致——你干嘛我干嘛方向一致——你到哪我到哪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层层递进,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长袍贴身内衣下衣(统一赴战)(统一行动)铠甲兵器(统一思想)长柄武器长柄武器战服思想行动兵器层层递进比较变化,体会技巧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层层深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同泽 …… ……矛戟 …… 偕作……同裳 …… ……甲兵 ……偕行内容形象主题(思想)(准备)(赴战)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层层递进小结全诗译读诗歌,明白大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5.《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6.《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一句是: 。7.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 ”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理解性默写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岂日无衣 与子同裳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