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年级9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 [A项,“所谈内容完全不同”错误,两则材料都谈了读书的方法。B项,“这表明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容易”错误,原文没有比较读书的多与少哪个更容易,没对它们的难易程度作出比较,选项主观臆断。D项,“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三段“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提出了他的一种读书观。这种读书观可概括为‘读书之用’‘读书之选’‘读书之法’‘读书之辨’”,然后具体介绍了这四个观点,但并没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内容,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项。]
2.D [D项,“只在于读书没从感性上的感知达到理性上的认知”错误,从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其原因在于他们有读书的活动和经历,但对读书只有感性上的感知,而没有……也没有……,更没有形成……看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读书之道或所谓的‘读书经’”分析,可知一些人没形成自己的读书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因为没从感性上的感知达到理性上的认知。]
3.B [B项,“采用了并列式结构”错误,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
4.①语言准确严谨:比如“至少”“许多”等修饰词及“固然”“尽管……却”“与其……不如”等关联词的运用,使论证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②语言富有概括性和精练性:概括列举不去读柏拉图《对话集》和亚当·斯密的《原富》的例子,引用古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增强了论证语言的概括性、精练性;③语言鲜明生动:将滥读书比作大量饮食、打“消耗战”、逛十里洋场,使论证语言变得鲜明而生动。(答对任意2点给满分)
5.①不要贪多,要精选书籍,读懂读透,比如可精选、细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②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爱读书、读好书、擅读书、善用书;③学习借鉴领袖、学者的读书经验。(答对3点给6分)
6.C
7.A
8.①从消暑方面看,读书让人有了一种对抗暑热,超越苦夏,获得清爽宁静的法宝。②从读书滋养心灵方面看,读书给人带来抚慰、愉悦,使人心灵更宁静。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从“古人”“今人”的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观点一:不能删去。(1)内容上,⑦⑧两段讲的是古人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来达到“心静”的事例,含蓄地回答了第⑥段有关心静的程度的问题。(2)结构上,引出下文真正的“心静”是“内观于心”的观点,也与后文“我”心静的程度形成照应。(3)艺术效果上,⑦⑧两段所选人物事例生动有趣,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观点二:可以删去。(1)内容上,第⑥段提问“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而第⑨段中“内观于心”直接回答了该问题,所以去掉⑦⑧两段,一问一答,衔接更紧密。(2)结构上,后几段承接前文自己的经历,脉络(思路)更分明,叙事更集中紧凑。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古今文人消暑的方式,探讨了“心静自然凉”的哲理。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引用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古人的逸事,展现了古人如何在酷暑中通过读书、品茗等方式寻求心灵的宁静。文章语言生动,叙议结合,既有对古人智慧的赞叹,也有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体现了文化散文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古今,作者表达了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听说这条路是韩愈曾走过的消暑之路”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第①段中的“从湖南大学西侧的登高路往山上走,热度就降了下来”“爱晚亭四周树密荫浓,小池中蛙鸣虫唱”可知,“我”夜行山路感觉“凉风荡漾”,还有一个原因是山路上本身就凉爽、安静。
B.“让十来岁的‘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文无据。文中只谈到“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
D.“这实则是对当下不能静心读书的风气的批评”曲解文意,根据第 段的内容可知,作者回想夏天读的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是想说明这些大部头书让“我”忘掉燥热,完全沉浸于书中世界,感到愉悦和清爽。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进行对比”错误,文中并没有将古人读书消暑的逸事与作者自身读书消暑的经历进行对比。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标题的意义的能力。
对于“清凉”的理解,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去展开。
①从表层来说,作者在文中借助《避暑录话》书中所记载的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的消暑方式的故事,以及自己沉浸书中世界而暂时忽略了暑热的经历,都充分强调了读书给人心灵带来的愉悦。而这愉悦正拥有十足的力量,能够安抚人的内心,让人们在收获知识的愉悦中暂忘暑热的焦躁,感到“清凉”。
②从深层含义来说,这里的“清凉”更侧重于人内心的清凉、清净、宁静。正如文中第⑨段所说,“古人讲求内观于心”“‘心静自然凉’的道理……不扰心神,不乱心境,以内心的‘清凉’来帮自己消夏吧”,唯有内心宁静、愉悦,不被焦躁情绪所扰,才会真正“心静自然凉”,而读书正是让人内心宁静,获得“清凉”的办法。所以,这里“清凉”的深层含义,也是指读书人内观于心,专注读书,所获得的内心的宁静、愉悦。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观点一:不能删去
(1)内容上:第⑥段提出“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的疑问,⑦⑧两段通过具体事例作答:李渔设计“凉杌”,以外部环境辅助静心;王羲之因酷热“闭门谢客”,主动隔绝干扰。这些事例展现了古人“外辅”与“内守”结合的静心方式,含蓄地回答了第⑥段有关心静的程度的问题。
(2)结构上:⑦⑧两段承接前文对古人消夏方式的探讨,自然引出第⑨段“古人讲求内观于心”的总结,再过渡到第⑩段“我”在酷暑中读书的个人经历,避免了观点与叙事的突兀衔接。
(3)艺术上:李渔“巧制凉杌”的巧思、王羲之“闭门谢客”的率真,为文章增添了趣味性与历史厚重感。看似与“书中觅清凉”的主线略有发散,实则通过古人对“静心”的多样追求,强化了“以心御热”的核心,丰富了文章内容,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观点二:可以删去
(1)内容上:第⑥段提问“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第⑨段直接以“内观于心”“忘掉身体燥热”作答,形成 “提问—解答”的紧凑结构。⑦⑧两段的事例虽生动,但偏离“书中觅清凉”的核心,删去后可使“心静源于内观” 的观点更突出,避免内容旁逸。
(2)结构上:文章后半部分(⑩— 段)以“我”的经历为主,删去⑦⑧两段后,前文对白居易、叶梦得等古人的引述,可直接过渡到个人实践,使线索更明晰,叙事集中于“读书消夏”的个人体验,避免视角频繁切换,文章可更紧密围绕“书”展开,凸显“书中觅清凉”的主题,避免焦点分散。
BDG 11.D 12.D
13.(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2)如果让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锦服,那么国君也会穿着它上朝。
14.能够印证。(1分)秦观借自己年少时凭记性好忽视学习,以及数年后想读书却变得善忘,劝人要努力学习,印证了“学不可以已”;(2分)尸子强调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印证了“学不可以已”。(2分)
【导语】学习,自古以来便是成就自我的关键。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无止境,需不断精进。秦观在《精骑集序》中反思自己年少时因不勤奋和善忘而荒废学业,后来通过整理经典文献以弥补。而材料三则通过比喻,指出学习如同磨砺自身,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使人成为社会的精英。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勤奋学习,不断磨砺自己,以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用粗磨石开磨,再用细磨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用它侧击,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
“以砻砺”是“磨”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砺”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
“以黄砥”是“加”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砥”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
“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句式上相同,所以应在“前”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用法:都作介词,含义都是“比”。句意:却比蓝草颜色深/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B.正确。句意: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所以子路是卞地的乡下人。
C.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避开重要的或困难的,选择次要的或轻松的。
D.错误。省察/记得。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就又不记得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证明了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观点”错误。由原文“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可知,尸子在《劝学》中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等人经孔子教导后成为名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槁暴”,晒干;“ ”,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然”,这样。
(2)“以为”,把……制成;“服”,名词作动词,穿;“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能够印证。
由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分析可知,秦观自己年轻时,记忆力好,但是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学业却因为自己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由“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可知,年长后,开始发奋读书,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秦观借自己年少时凭记性好忽视学习,以及数年后想读书却变得善忘,劝人要努力学习,印证了“学不可以已”;
由材料三“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可知,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尸子强调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印证了“学不可以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煣的工艺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变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材料二:
我年少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下来。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邵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材料三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蠢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 颛孙师是个粗鄙的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既使是昆吾的铜、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石开磨,再用细磨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用它侧击,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B
16.①安贫乐道,先生生活并不富裕,却依然满足于和谐朴素的田园生活;
②热情真挚,月下送友和家中孩子对宾客笑脸相迎都可表现先生待人真诚热情;
③亲近自然,先生安家在清幽宁静的乡村,家中鸟雀悠然啄食,人至不惊,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场面。(每点2分,共6分)
【导语】《南邻》是杜甫的佳作,描绘出与锦里先生交往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诗中先写锦里先生的质朴形象,其虽不富裕却生活自足。接着以儿童喜客、鸟雀驯良展现祥和氛围。后描绘秋水野航、白沙翠竹的江村暮色,自然清新。最后在月色下,二人相对柴门,宁静美好。全诗从人物到环境,层次分明,语言质朴,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邻里间的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先生有童心,看到宾客中有儿童便心中欢喜”错误。“惯看宾客儿童喜”意为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并非先生看到儿童欢喜。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安贫乐道:“园收芋栗未全贫”,从园子里收获芋头和栗子,可见先生家境并不富裕,但能安于这种生活,满足于田园生活,体现其安贫乐道。
②热情真挚:“惯看宾客儿童喜”,家中儿童习惯有宾客来访而欢喜,侧面反映出先生常接待宾客,家中氛围友好,加之“相对柴门月色新”,在月色下于柴门前与诗人相对,可看出先生月下送友,待人真诚热情。
③亲近自然:“得食阶除鸟雀驯”,鸟雀在台阶上啄食,与人相处温顺,表现出先生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且“白沙翠竹江村暮”描绘出先生安家在清幽宁静的江村,进一步体现其亲近自然。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注意是唐诗中的诗句,不是唐诗的诗句不给分)
①事倍功半 ②掩耳盗铃 (每个1分)
“伪勤奋”是指学习时间长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不用心的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或:“伪勤奋”是指学习时间长却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
(评分参考:单句结构占1分, 抓住2个特点各1分,字数合乎要求占1分,共4分)
当我们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焦虑的情绪就自然产生了。(或:当我们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21.示例:①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考试焦虑呢②可能会怀疑自身能力 (每处2分,共4分)
评分标准:①中必须有主语,没有主语要扣分,②句式要对应,“就会感到自身能力得到肯定”这个句子结构式状语+谓语+宾语,补写的句子句式要符合这个要求,评分照这个标准。
22.他们,是特指,(1分)指一部分“伪勤奋”的孩子(1分);我们,是泛指(1分),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群体(1分)。
【分析】18.关键点拨:第①处,结合后文举例内容“比如他们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但并没能实现高效学习”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故可填“事倍功半”。第②处,结合后文“以为骗过了自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结果是不会陪你演戏的”可知,“伪勤奋”是耍小聪明,结果自欺欺人,故可填“掩耳盗铃”。
词语积累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19.关键点拨:结合文段第1句“‘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可确定句子框架。结合“因为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但并没能实现高效学习”“学习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比谁更用心”可概括出原因:学习时间长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不用心。整合以上信息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20.关键点拨: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一旦……时”结构混乱,应删掉“时”,或改为“当……时”;二是搭配不当,“情绪”与“发生”搭配不当,应表述为“情绪产生”,也可改为“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21.关键点拨:第①处,从后文“从社会层面来说”“从心理层面来说”可知,后面两段都是解释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此处是对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的提问,故可填“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考试焦虑呢”。第②处,从前文可知,与之相反的是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此处可填“可能会怀疑自身能力”。
审读材料的内涵第一段叙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当感到事情难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干脆不采取任何行动,“破罐子破摔”的一种现象。”“摆烂”只是时代青年在“内卷”巨大压力下的一种自我嘲讽,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注意“自我嘲讽”“情绪的出口”,某种角度上看,这种现象可以理解。第二段青年虽然口头上叫嚣着“摆烂”,实际上并未放弃努力,也没“躺平”,拼搏依旧是当代有为青年的本色,明显否定了“摆烂”。整体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内涵是在基于对“摆烂”现象以理解的基础上,肯定和支持青年应该要积极进取,面对困难和压力,要勇往直前。
2.确定立意的角度以宣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为主,同时点出“躺平”“摆烂”有其合理性,是一种自我调适,暂时“躺平”“摆烂”是为了后期的奋进蓄积能量,做到辩证分析。
3.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躺平”“摆烂”的现象,确定立意“摆烂”须摒弃,青年当有为“摆烂”只调侃,聚焦正能量拒绝“摆烂”,跟命运“死磕”大国正在崛起,青年岂可躺平只有奋斗的精彩,没有躺平的人生“躺平”后站起来,才是更帅的姿态面对“躺平”青年说教不如换位思考。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年级9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9月24号 试卷总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摘编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材料二:
一个人要形成一种读书观,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喜爱读书。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作为一生的习惯,甚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能经常读书,持之以恒,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冲动,懂得读书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我要读”的一种自觉。二是读好的书。在读书过程中,积累一些读书的体会和经验,能把这些体会和经验上升到一种读书认知,知道读什么书、读哪些书,哪些书是“好”的,它对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水平、境界、格局有帮助,能成为人生成长的阶梯。这是“我知道读什么书”的一种理性选择。三是擅长读书。也就是形成了一套读书的经验与方法。如果读了不少书,但没有形成认知、经验与方法,没有达到理性自觉,何谈有读书之道、有读书观?擅长读书,这是一种我知道“怎么读”的“高峰体验”。四是善于用书。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自己的实际活动,有助于分析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既会读书,又善于把读书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达到读书与实际活动的互动,这实际上是读书的一种延续。这是一种对“读在于用”的理性自觉与实践自觉。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提出了他的一种读书观。这种读书观可概括为“读书之用”“读书之选”“读书之法”“读书之辨”。关于“读书之用”,他简明扼要地概括为:“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关于“读书之选”,他明确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关于“读书之法”,他讲得很直白:“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他还强调读书要与讨论、作笔记结合起来:“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则可使人严谨”;关于“读书之辨”,他讲得清楚明白:“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唯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大部分人都读过书,都有读书的活动和经历,但其中一部分人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读书观。其原因在于他们有读书的活动和经历,但对读书只有感性上的感知,而没有通过对读书活动和经历的思考与反思,而达到理性上的认知,也没有把读书看作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没有形成对“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怎样用书”“如何传道”等问题的系统看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读书之道或所谓的“读书经”。
(摘编自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读书,但所谈内容完全不同,材料一谈了读书时出现的流弊,材料二谈了读书观的形成。
B.材料一认为书读多了容易使读者不专精,更容易使读者迷失方向,这表明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容易。
C.材料一指出,许多人为装点门面而读书,读书以多为贵,不求甚解,这种人治学则自欺欺人,做人则趣味低劣。
D.材料二认为培根的读书观可概括为读书之用、读书之选、读书之法、读书之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常中,我们只有具备了读书的四个基本条件,才能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
B.我们只会读书还不行,还要善于用书,因为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去运用它。
C.关于读书之法,培根认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读书要与作笔记等结合。
D.一些人没形成自己的读书观,只在于读书没从感性上的感知达到理性上的认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第一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读书有两大流弊,然后对其依次展开论述。
B.材料二在论述读书的四个基本条件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论证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C.材料一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破立结合,提出读书在于选得精,读得彻底的观点。
D.材料二第三段采用例证法,详细论述培根的读书观,为读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陈明想通过阅读书籍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请你结合材料给他提几条读书建议。(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本题4小题,共16分)
书中觅清凉
沈念
①一到炎夏,南方的溽热是不好经受的,尤其是生活在湖南长沙这座有名的“火炉”城市。今夏入伏,朋友夜间邀约去爬岳麓山消暑,从湖南大学西侧的登高路往山上走,热度就降了下来。山路上夜行者不少。朋友确凿地说,这是韩愈当年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我心里咯噔一下,抬头四望,月色稀疏,爱晚亭四周树密荫浓,小池中蛙鸣虫唱,身心之间也有了几缕凉风荡漾。
②古代文人一般是怎么消夏的 脑中突然冒出这一问题,抛给朋友,他脱口诵出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销暑》诗:“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白大诗人在一千多年前给出了这么一个“妙招”——心静自然凉,却让我想起了一件儿时旧事。
③孩提时代,我是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小镇度过的。有一年夏夜酷热,又遇上停电,弟弟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燥热不安,嘴里直唤“太热了”。我嫌弃他聒噪,很大人般地说了一句:“心静自然凉。”这话刚好被站在窗外的父亲听到,当即将我表扬了一番。十来岁的我说出这话,只是从父辈们交谈间偷学到的,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
④古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常从典籍、诗文、逸事中读到。冬天围炉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遇到夏日溽热绵长,则是以竹林坐读、品茗赏荷、吟诗听曲等文雅之事来散热驱暑。读书自遣,果真能消夏 虽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但在没有便捷降温电器的过去,从身体上的散热转为寻求心灵的安静,何尝不是蕴藏着古人的智慧
⑤那天从岳麓山回来,在书房无意中翻到一册叫《避暑录话》的旧书。书是从窑岭旧书店淘的,为宋代词人叶梦得退居湖州卞山时所作。作者在序中自称,酷暑难熬,每日早起后去往泉石深旷、竹松幽茂处,与二子及门生避暑,泛话古今杂事,二者兼得,以为欢笑。书中也的确记载了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的消暑方式。“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百分”,勤读的欧阳修喜欢守在书房读书消暑;苏东坡在黄州时,自制清热解渴的饮料“蜜酒”,并邀友人谈天说地,甚至听怪诞故事来消暑;而王安石则骑着毛驴到山林间读书,困了就地而眠,日落方归,和大自然在一起,何“热”可言呢
⑥在难耐的暑热中要做到心静,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 我想没有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⑦古人甚至为了拥有夏日静读的好环境,巧花心思想计策。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是一位讲究生活美学的人。他把书房窗户设计成扇面形,又发明了专门用于夏天读书的“凉杌”。后者其实就是小椅凳,只是形状奇特,中间是掏空的,有一个平面的洞,另造一个可以填充井水或冰块的方木匣置于其中。人坐上去后,由于凳内有凉水或冰块,因此感觉凉飕飕的,非常适合夏天读书人使用。看来李渔很会为自己好好读书创造条件。
⑧当然,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此。有的人心神易扰,有的人心静但仍体热不止。喜欢呼朋引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到了三伏天耐不得酷热,赶紧闭门谢客,于是乎在《今日热甚帖》中说:“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慑力不具。”意思是告知朋友们,今天实在太热了,各位都别来了,我也没力气招待你们了。
⑨细细琢磨,古人讲求内观于心。“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大概就是要懂得“忘掉”身体上的燥热,不扰心神,不乱心境,以内心的“清凉”来帮自己消夏吧。
⑩那夜山行路上,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租在一栋老楼的顶层小屋居住。楼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盖的,隔热效果差,到了七月,像个烘烤房。我那时年轻,在学校里工作,暑假不愿回老家,就在出租房里读书写作。把凉席铺在地板上,一台轰轰作响的台扇,像架战斗机日夜逡巡。以书为枕,读书甩汗。就是在那年夏天,我在酷暑和热汗里啃完了博尔赫斯小说全集和如天书般的《尤利西斯》。
朋友听了,于诧异中连连称赞。其实他不知,直到今天,我虽搬过几次家,但书房从没装过空调。我当专业作家后不用每日打卡上班,又不喜外出避暑,只是窝在书房里,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也是有意让身心感应四时变化。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每每独坐桌前,环视书丛,拿起想读的书,那些文字似乎就变成了冰块和凉风。我回想这些年夏天读过的大部头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却在这夏日里成了我手中的一把摇扇,也替代了空调的飕飕冷风。
不知我这算不算是有些毅力,真正做到了“心静自然凉” 又算不算成本最低的避暑方式 想起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一定能做到“忘食”,沉浸书中世界而暂时忽略了暑热,倒是一件让我觉得愉悦和清爽的生活真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结尾“我”夜行山路感觉“凉风荡漾”,是因为听说这条路是韩愈曾走过的消暑之路。
B.儿时的“我”说“心静自然凉”受到父亲表扬,让十来岁的“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C.“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中,“坐忘”语出《庄子》,形象地写出“我”忘掉燥热、专注读书的状态。
D.作者回想夏天读的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这实则是对当下不能静心读书的风气的批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心静自然凉”,撷取古人读书消暑的逸事及作者的自身经历进行对比,叙议穿插自如。
B.文中多处引用白居易等古人的诗文,形象地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文化散文的底蕴与魅力。
C.第②段首句、第⑥段首句以提问形式引出后文,既能自然推进文章叙述层次,又能引发读者思考。
D.“咯噔”“啃完了”等口语词汇与“围炉醅酒”“品茗赏荷”等雅词穿插使用,使文章语言活泼有文气。
8.请简要分析标题中“清凉”的含义。(4分)
9.有人认为删去⑦⑧两段,文章会更集中,你认同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本题5小题,共22分)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材料三: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国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②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
【注】①驵(zǎng):旧时马市的中间介绍人。②干越:即吴越,出产利剑。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磨之A以砻砺B加之C以黄砥D则其E刺也F无前G其击也H无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青于蓝”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用法相同。
B.故,所以,与材料三中“故子路,卞之野人”的“故”意思相同。
C.就,接近、靠近,与成语“避重就轻”中的“就”意思相同。
D.省,省察,与材料二中“辄复不省”的“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论证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B.秦观感叹少时读书不勤奋,长大后发奋读书却健忘,印证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
C.秦观从《齐史》孙搴答邢邵的话中受到启发,摘取经传子史中可以用于写文章的语句,编成了《精骑集》。
D.材料三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等人经孔子教导后成为名士的事例,证明了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国君服而朝之。
14.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能否印证材料一中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本题2小题,共9分)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①,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注】①乌角巾:隐士戴的一种四方头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诗人到锦里先生家中做客,看到先生家的园中种了芋头和栗子,家境并不富裕。
B.先生有童心,看到宾客中有儿童便心中欢喜,院中鸟雀在台阶上啄食,一派宁静和谐。
C.门前的河水约有四五尺深,那用来摆渡的小船也仅能承载两三人,诗人即将踏上归程。
D.尾联以“白沙”“翠竹”“新月”营造清幽宁静的意境,江边送别平静而又不乏温情。
16.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诗人塑造的锦里先生的形象特征。(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界条件,得出“       ,       ”的结论。
(2)小明给同学小华辅导数学,小华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时分数居然超过了小明,小明也不气恼,他笑着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嘲。
(3)【开放题型】在唐诗中,“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也可以代指书信,传达情意,还可以喻人生的凄凉悲苦,如“       ,       ”。
二、语言运用题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本题2小题,共6分)
“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从主观来看,一部分“伪勤奋”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甚至不惜熬夜学习,达到在班里、年级里拔尖的目的。他们的愿望和行动可嘉,但因为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果却往往是① 。比如他们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在形式上表现为很用功,但并没能实现高效学习,对所学内容仅仅停留在抄写、背诵、默写等机械和重复性学习的层面,对需要理解的内容依然一知半解,或不懂得深入思考,拓展思路,不会举一反三。
生活中“伪勤奋”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的人在学习上的时间没少用,貌似很勤奋,但是效果不佳;有的人上课不听讲,人在教室心跑天外;有的人不愿动脑,作业多图省事,靠抄袭或百度;还有的人连轴转上辅导班,但都是被父母“挟持”去的,自己无兴趣,出工不出力。其实,学习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比谁更用心,要勤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而“伪勤奋”是② ,以为骗过了自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结果是不会陪你演戏的!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根据材料内容,用一句话为“伪勤奋”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本题3小题,共12分)
什么是考试焦虑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复杂反应。每个人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那么,① ?
从社会层面来说,考生周围的人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抱有期待。尤其是对于重大考试,这种期待就更为强烈。这种周围人的期待,有时会在无形之中给考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期望程度越高,考生随之产生的心理压力越大。
从心理层面来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于个人来说,考试被看作一个衡量自身能力的过程。当学生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时,就会感到自身能力得到肯定;反之,当考试失败时, ② 。一旦我们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焦虑的情绪就自然发生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2.语用Ⅰ和语用Ⅱ材料中分别用到了人称代词“他们”和“我们”,结合材料,分析其用法的不同。(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摆烂”,指当感到事情难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干脆不采取任何行动,“破罐子破摔”的一种现象。人生漫漫旅途,有平川有高山,有溪流有险滩,有丽日有风雨,有喜悦亦有哀伤,“摆烂”本质上来看,只是时代青年在“内卷”巨大压力下的一种自我嘲讽,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青年虽然口头上叫嚣着“摆烂”,实际上并未放弃努力,也没“躺平”,拼搏依旧是当代有为青年的本色。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