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 屈原列传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 屈原列传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犹离忧也
“离”同“  ”,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  ”,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同“  ”,         
4.屈平既绌
“绌”同“  ”,         
5.齐与楚从亲
“从”同“  ”,         
6.乃令张仪详去秦
“详”同“  ”,         
7.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  ”,         
8.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属
2.微
3.明
4.信
5.约
6.志
7.见
8.举
9.以
10.之
11.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古义:                          。
今义:客人(总称)。
2.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古义:                          。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3.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
今义: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无理狡辩。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2.出则接遇宾客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惠王患之     
9.厚币委质事楚     
10.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4.其后楚日以削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特殊句式:                         
译文:                           
3.大破楚师于丹、淅。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特殊句式:                         
译文: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特殊句式:                         
译文: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特殊句式:                         
译文:                           
7.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                         
译文:                           
8.是以见放。
特殊句式:                         
译文: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0.竟为秦所灭。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他一生清廉自守,怀瑾握瑜,虽身处浊世却始终不改高洁之志。(  )
2.面对社会浮躁之风,他不愿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守护本心。(  )
3.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微言大义,大家听得一头雾水。(  )
4.当下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广大有志青年“弹冠振衣”、一展抱负的大好时机。(  )
5.转眼间,我们就毕业了,时间过得真快,真是与世推移啊!(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左徒是先秦时期楚国特有的官职,主要职责是参议国事、应对外交、制定法令。(  )
2.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职官由高到低分卿、士、大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有官位者的通称。宋朝医官另设官阶,有大夫、郎、医效等,后因称医生为“大夫”(今读dài fu)。(  )
3.“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纵”起源于战国时代,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后也用以泛指联合,或特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
4.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  )
八、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2024新课标Ⅰ)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      ,        ”两句直接赞扬了屈原端正的品性和忠诚的侍君之道。
3.屈原在《离骚》中多借美人香草抒情,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      ,       ”两句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4.小刚在学习《诗经》时,听到老师讲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特点时,想到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两句,赞美了《离骚》兼有“风雅”之美。
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接着用“      ”解释了“离骚”的内涵。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离骚》阐明了道德以及国家安定或混乱的条理的句子是“      ,      ”。
7.《屈原列传》一文中表现屈原不为尘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        ”。
8.《屈原列传》中,作者用“      ,      ”两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事实。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还有“      ,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0.屈原祠迁址重建,正门牌坊中央写的“光争日月”四个大字,让人联想到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        ”。
片段阅读练
一、(2025江苏南通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标注出来,限断3处。(3分)
寡 人 愿 与 君 王 会 武 关 面 相 约 结 盟 而 去 寡 人 之 愿 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遗,寄,送(信),与《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遗”意思不同。
B.质,以人员作抵押,即作人质,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不同。
C.婚姻,指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
D.见,表被动,与《<老子>四章》中“自见者不明”的“见”用法相同。
3.同是写楚怀王前往秦国,《屈原列传》略写而本文详写,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
                             
                             
二、(2025浙江衢州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6分)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①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②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摘编自《楚辞集注序》)
  [注] ①讴唫:“唫”同“吟”,讴唫即吟唱。②民彝:人伦,旧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
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原之为书:     
(2)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     
(3)而所天者幸而听之: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2)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6.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在评价屈原及其作品时有哪些异同点 请简要概括。(5分)
【链接材料】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选自《屈原列传》)
                             
                             
三年模拟练
(2025山东枣庄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 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有删改)
教材衔接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胜愤懑——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2.以所见改易前疑——改弦易辙    
3.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4.详愚而不言——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5.宁以其君不智之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6.诚博远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以A伍子胥B不恨于C浮江D比干E不悔于F剖心G然后H忠立而行成I荣显而名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故有危言以存国”与“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危”意思不同。
B.“不见容纳”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中的“见”含义不同。
C.殆,指大概,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中的“殆”意思不同。
D.“永不刊灭者矣”与成语“不刊之论”中的“刊”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恪守忠义却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B.除班固、贾逵分别编纂的《离骚经章句》外,另有十五卷关于楚辞的著作,但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且见解悖谬怪异。
C.汉孝武帝弘扬教化,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高度评价屈原;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认为屈原有损自身的清廉。
D.王逸认为,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在他看来,文学的怨刺功能不容否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2)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5.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王逸是如何进行反驳的 请简要分析。(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2025全国一卷,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注]。献子曰:“若王室何 ”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 吾子其早图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 ”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三: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 ”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 ”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材料四: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春秋传》子大叔云“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其后又衍之,遂谓鲁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注] 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动荡,晋强郑弱。子大叔为郑国正卿,范献子为晋国大臣。
1.(文言断句)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献子向子大叔咨询如何对待王室之事,子大叔认为王室动荡,将殃及郑国,郑国很恐惧,但他现在无能为力,希望范献子早作打算。
B.漆室之女倚柱而啸,邻妇问她为何啸声如此悲惨,漆室女告知原因: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
C.监门之女说:桓司马得罪宋君,出逃到鲁国,导致菜园收成损失一半;越国进攻吴国,而我失去了兄长。同理,如今卫世子不肖,也可能危及我。
D.根据材料四,《春秋传》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是假设之辞,而漆室女、监门女之事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
                             
                             
                             
(2)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
                             
                             
5.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 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9 屈原列传
基础过关练
一、
1.罹 遭受
2.旨 意旨
3.涅 染黑
4.黜 指被罢免官职
5.纵 合纵,联合抗秦
6.佯 假装
7.贽 见面礼
8.纳 接纳
二、
1.①撰写 ②连接 ③同“嘱”,嘱托 ④劝请 ⑤类,等辈 ⑥归属
2.①含蓄隐晦 ②轻 ③没有 ④稍稍,稍微
3.①明白,懂得 ②阐明 ③鲜明
4.①诚实 ②相信,信任 ③任凭,随意 ④信用 ⑤确实、实在
5.①简约 ②约束,节制 ③约定 ④大概,大约
6.①记 ②志向 ③做记号 ④记述,记载 ⑤记述事或人的文章、著作
7.①被 ②知道 ③出现 ④谒见,拜见 ⑤见面 ⑥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8.①列举 ②提拔,推举 ③皆,全 ④拿 ⑤抬起 ⑥发动 ⑦施行
9.①连词,表目的 ②介词,拿,用 ③介词,通过
④介词,因为
10.①代词,他 ②代词,指代楚师 ③助词,的 ④往,到……去 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①介词,跟,和 ②给予 ③连词,和,同 ④亲附、亲近
三、
1.各诸侯国的使节
2.困厄,处于困境
3.第二年
4.假话
5.委婉得体
四、
1.名词作状语,对内
2.名词作状语,对外
3.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4.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
5.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7.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8.意动用法,以……为患
9.名词作状语,拿着丰厚的礼物
10.形容词作名词,忠诚的人/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1.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12.形容词作动词,诋毁
13.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1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
2.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被”表被动。
译文: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移却被诽谤。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丹、淅)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于丹、淅大破楚师。
译文: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怀王之宠姬郑袖)放在句末。正常语序: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译文:让他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说假话。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两个宾语“自”分别置于动词“为”和“佐”之前。正常语序: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译文: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6.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蛊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7.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
8.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因此被放逐。
9.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两个定语“察察”“汶汶”分别置于名词“身”和“物”之后。正常语序: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译文:高尚的人,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
10.特殊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终究被秦国消灭了。
六、
1.√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2.√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3.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不合语境。
4.√ 弹冠振衣:指使衣冠整洁,后多比喻将欲出仕。
5.  与世推移:指能够随着时间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合语境。
七、
1.√
2.  由高到低应是“卿、大夫、士”。
3.√
4.√
八、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3.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4.《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5.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犹离忧也
6.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7.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9.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10.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解析 “与君王”作“会”的状语,“会武关”是“会于武关”的省略,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开。“面相约”“结盟而去”是两个动词短语,作谓语,中间断开。“寡人之愿也”是判断句,其前断开。
2.D A.正确。寄,送(信)/脱离。B.正确。以人员作抵押,作人质/同“贽”,见面礼。C.正确。D.错误。表被动/显露。
3.答案 《屈原列传》略写是为了突出屈原改变、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赞美屈原的忠。
本文详写是因为“通鉴纪事本末”的文体要求,也为了表现楚王的优柔寡断、任人唯亲等缺点,为后代统治者提供借鉴。
解析 《屈原列传》略写楚怀王前往秦国,是因为屈原是传主,应详写屈原的相关内容,用楚怀王前往秦国的事来突出屈原的忠。
本文详写楚怀王前往秦国,是因为“通鉴”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后代统治者提供借鉴;“纪事本末”要记载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事件让后人反思其中的道理。楚王面对大事不知如何决策、不听贤臣劝告、听信亲近之人的话等缺点在文中都有体现。
[参考译文]
秦国人攻打楚国,攻下八座城池。秦王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结盟,你派太子来我国作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欺侮杀害了我的重臣,不道歉就逃离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下令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寻求帮助)来求得国家的安定。我国与楚国接壤,相互通婚,结为亲家。如果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没有办法来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盟后离开,这是我的愿望。”(看到这封书信,)楚怀王为此感到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会更加愤怒。昭雎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它有吞并诸侯的野心,不能相信!”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于是楚怀王进入秦国(会见秦王)。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自己(秦王),在武关埋下伏兵,楚王到达后,就关闭武关城门,劫持怀王,带他一起西行来到咸阳,在章台让楚王用藩臣之礼朝见秦王,要挟楚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王想订立盟约,秦王想先得到土地。楚王大怒说:“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于是不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4.答案 (1)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激励使奋发 (3)侥幸
5.答案 (1)他的志向和行为虽然有时超出了中庸之道,不能作为准则,可是这一切都出自他忠君爱国的诚心。
(2)这就是我常常对他(屈原)的言辞深有体会,而不敢直接把他的作品当作“一般词人所写的辞赋”来看待的原因啊。
解析 (1)“或”,有时;“过”,超过;“法”,规范,准则;“然”,可是。
(2)“所以”,……的原因;“味”,体会;“有味于其言”,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其言有味”;“直”,直接,径直。
6.答案 同:①都强调了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②都肯定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文学成就。
异:①本文侧重从屈原的志向、行为来评价其作品的情感表达;链接材料侧重从屈原的个人遭遇来评价其作品的思想内涵。②本文明确指出屈原的作品能激发人性之善,增强三纲五典之重,体现了其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链接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屈原及其作品对社会的影响。
解析 相同点:
①本文“原之为人,其志行……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明确指出屈原有忠君爱国之心;链接材料“屈平正道直行……以事其君”体现出屈原的忠君。所以二者都强调了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
②本文“原之为书,其辞旨……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对屈原作品的文学性给予了一定认可;链接材料高度评价《离骚》“《国风》好色而不淫……可谓兼之矣”,肯定其文学价值。所以二者都肯定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文学成就。
不同点:
①本文中“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其辞旨虽或流于……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侧重从屈原的志向、行为出发来评价其作品的情感表达;链接材料从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个人遭遇出发,分析其作品《离骚》“盖自怨生也”,侧重从屈原的个人遭遇层面来评价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②本文“然使世之放臣……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明确指出屈原的作品能激发人性之善,提高三纲五常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其对社会的影响;链接材料主要写屈原的遭遇和《离骚》的特点,没有直接提及屈原及其作品对社会的影响。
[参考译文]
屈原为人,他的志向和行为虽然有时超出了中庸之道,不能作为准则,可是这一切都出自他忠君爱国的诚心。屈原写文章,他的言辞的意旨虽然有时显得放纵不拘、怪诞神奇、充满怨恨、激愤奋发,不能作为规范,可是这些都源自他内心深处缠绵悱恻、无法自制的真挚情感。他虽然不懂得去北方求学,来探求周公、孔子的学说,却独自在变风、变雅的末流中驰骋才华,因此有的学识精纯的儒者和品行庄重之士会羞于称道他。然而,假使世上的被放逐之臣、被遗弃的孩子、心怀怨恨的妻子、被休弃的妇人在下面擦拭着眼泪吟唱着这些诗歌,而他们的君主、父亲、丈夫侥幸听到了这些歌声,那么在彼此之间,天性伦理中的善良,难道不足以相互感发,从而提高那三纲五常的重要地位吗!这就是我常常对他(屈原)的言辞深有体会,而不敢直接把他的作品当作“一般词人所写的辞赋”来看待的原因啊。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1.承受
2.改变
3.同“旨”,意旨
4.同“佯”,假装
5.难道
6.确实
习题演练
1.答案 DGI
解析 “伍子胥不恨于浮江”与“比干不悔于剖心”句式对称,其后各自断开,即D、G处断开;“忠立而行成”与“荣显而名著”句式对称,两者中间I处断开。
2.B A.正确。正直/危险。B.错误。都表被动,可译为“被”。C.正确。大概/疑惑。D.正确。消除,磨灭/删改,修订。
3.C “让王安编纂了”错误,由“使淮南王安作”可知,应为淮南王刘安;“改变了先前的定论”错误,由原文“班固……改易前疑”可知,班固修改的是从前的有疑问之处。
4.答案 (1)楚国人崇尚屈原的品行道义,赞美屈原的文辞,拿它们相互教导传扬。
(2)况且人臣的道德准则,是以忠诚正直为高尚的品质,以殉节为贤德。
解析 (1)“高”,崇敬,崇尚;“玮”,赞美,夸耀;“传”,传扬,流传。
(2)“义”,道德准则;“忠正”,忠诚正直;“高”,高尚,此处指高尚的品质;“伏节”,殉节。
5.答案 ①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②以伯夷、叔齐为例,他们坚守道德准则,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并不是想显露自己、获得名声。③以《诗经》讽谏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
解析 ①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出发。王逸认为“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退不顾其命”,展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在王逸看来,屈原的行为是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坚守,而非为了个人的荣耀。
②以伯夷、叔齐为例。王逸提到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最终饿死。他们的行为表明,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也存在坚守道德准则而并非为了个人名利的人。以此类比屈原,说明屈原的行为也是出于对自身信念的坚持,不是为了在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获取某种名声。
③以《诗经》讽谏为例。王逸指出《诗经》中存在“怨主刺上”的内容,如“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这样的“风谏之语”被孔子认可。这说明在文学作品中,对君主进行讽谏是被认可的,是一种正常的文学表达和道德行为,屈原的文辞“优游婉顺”,他不能被指责为“怨刺其上”。
[参考译文]
屈原履行忠诚之道而遭人诬陷,心中忧愁悲愤,只好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上用来讽谏君主,对下用来安慰自己。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他的忠贞之言不被审察采纳,他不能忍受愤懑之情,于是又作《九歌》等共二十五篇。楚国人崇尚屈原的品行道义,赞美屈原的文辞,拿它们相互教导传扬。
到孝武皇帝时期,(汉武帝)弘扬教化,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要旨就清楚明白了。等到刘向主持考订经书,把《楚辞》分为十六卷。孝章皇帝即位,极力发扬学问和技艺,而班固、贾逵又凭借自己的观点修改从前有疑问的地方,各自写了《离骚经章句》。《离骚》之外的十五卷,空缺而没有解说。其中又把“壮”误作“状”,许多地方违背或不同于原义,叙事不能精练概括。现在我又根据自己的知识见闻,考查旧章,集合经传,写作了十六卷章句。虽然不能探究其中的精微深奥之处,然而文章的大意要旨大致可以明白了。
况且人臣的道德准则,是以忠诚正直为高尚的品质,以殉节为贤德。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全国家,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因此伍子胥不因尸体浮于江中而遗憾,比干不因被剖心而后悔,这样以后忠诚之心确立,美好的品行成就,荣耀彰显而名声显著。至于有才能却用来惑乱国家,假装蠢笨而不直言,国家颠覆却不能扶持,国家危险而不能使之安定,温顺地曲从主上,徘徊退却以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岁,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耻辱、愚昧的人所轻视的行为。
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正廉洁的本性,正直的性格像磨刀石一样平,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赤诚,为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被放逐在外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绝代的品行,杰出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子椒和子兰,一心想要寻求进位,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人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自己的崇高明睿之心而污损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品德。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还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心怀怨恨吗 况且《诗经》讥刺君主,说:“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委婉规劝的话,在这里表现得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用这个来类比,屈原的文辞,悠闲和顺,难道是因为楚国国君不明智,想要谆谆告诫他吗 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讥刺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失之公允啊。
《离骚》这篇文章,是依据五经来确立主旨的。所以有大智慧的人的语言广博,才华出众的人见识深远。屈原的文辞,确实广博深远啊。自从他死后,有名气的读书人和博学通达之士,写作辞赋,没有人不模仿《离骚》的形式,把它作为模范效法,取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它的华丽的辞藻。《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百代以来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名声一直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
五年高考练
1.答案 BDF
解析 “夫鲁国有患者”,“者”字表停顿,陈述鲁国一旦发生祸患这一情况,故在B处断开;“君臣父子皆被其辱”,“君臣父子”是主语,“皆被其辱”是谓语,意思是君臣父子都会蒙受耻辱,句意完整,故在D处断开;“祸及众庶”,“祸”作主语,“及众庶”是谓语,意思是祸患会波及百姓,因此应在F处断开;“妇人独安所避乎!”是反问句,意思是:我们女人家又能独自躲到哪里去呢
技法点拨
  文言断句六凭借
1.凭借名词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常在其前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常在其后断开。
2.凭借对话断句。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断句。
  3.凭借虚词断句。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斯”等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2)句尾词中,“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句尾,“耶、与(欤)、邪”等常用于疑问句句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句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3)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需要贯通上下文意,然后根据文意断句。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4.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5.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可据此特点断句。
6.凭借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可根据这些特点,结合语境断句。
2.D “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中,“若”是“好像、仿佛”的意思,表揣度,为动词;而《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是连词,意为“如果”,表假设。二者词性和意义均不相同。A项,两个“如”均为“往、去”之意;B项,材料中“与”读yù,意为“参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中“与”读yǔ,意为“等待”,读音和意义都不一样;C项,“曷为”“何以”均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并前置,结构相同。所以D选项表述错误,应选D。
3.B 漆室女向邻妇解释啸声悲惨的原因是“担忧鲁国国君年老、太子年幼会给鲁国带来祸患”。晋客的马践踏菜园、兄长溺水而亡只是用来说明看似与己无关之事最终也会影响到自己,以此类比鲁国的状况,而非漆室女啸声悲惨的原因,故B选项错误。
4.答案 (1)现在鲁国君主年老糊涂,太子年少无知,愚昧欺诈的事情天天发生。(大意2分;“悖”“日”各1分)
(2)鲁国监门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半夜哭泣起来,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 ”(大意2分;“中夜”“何谓”各1分)
解析 (1)翻译此题需综合语法分析与语境推断。“今”作时间状语,是如今、现在的意思。“鲁君”“太子”分别为两个分句的主语,“老悖”“少愚”分别为两个分句的形容词性谓语。“悖”可结合“悖谬”等词,联系鲁国局势推断其词义,可译为“昏聩”“糊涂”,“老悖”可译为“年老糊涂”。“少愚”与“老悖”的结构对应,据此可推出其意思为“年少无知”。“愚伪日起”中“愚伪”作主语,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愚昧欺诈的事情”;“日”作状语,可译为“日益”“天天”;“起”结合语境意译为“发生”。
(2)“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的主语为“鲁监门之女婴”,“监门”指鲁国的守门小吏,表明婴的家庭出身为小吏阶层,“婴”为女儿名字,“相从”意为“随人一起”,“绩”指纺麻这种劳动,整句可译为“鲁国监门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中夜而泣涕”中,“中夜”即半夜,“而”在此处作连词,表修饰,此句译为“半夜哭泣起来”;“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中,“偶”指同伴,“何谓”是宾语前置,相当于“谓何”,即“为什么”,这部分译为“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 ’”。整体翻译应准确还原人物身份、场景动作,并体现忧国情怀。
5.答案 观点: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认识:①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②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解析 本题以崔述《考信录》对前三则文言材料的辨伪为核心,设置两个子问题,层层递进,考查考生理解文本、观点归纳及思辨的能力。具体说来,题目通过崔述对“漆室之女”“鲁监门之女婴”等故事的溯源,检验考生对“虚言竟成实事”这一历史文献传播现象的理解,要求其识别虚构叙事与历史实录的界限。同时,考生需根据材料中“马践葵田”“兄追女奔”等细节,推断出战国至汉代文献的虚构逻辑,并分析崔述的批判路径(如溯源考证、逻辑考证、实证考证)。材料一(《左传》)为原始记载,材料二(《列女传》)、材料三(《韩诗外传》)为汉代演绎,材料四(《考信录》)为清代辨伪,形成“虚构—实录化—批判”的完整链条,要求考生建立文本间的关联性认知。当然,答好本题最重要的基础,无疑是对文言材料的文本理解,更凸显了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问需梳理材料四与前三则材料的关联,韩婴、刘向等著述者误作实事收录,导致虚言成实、后人轻信,意在批判这种不辨真伪的错误做法,倡导考究精神。第二问要求考生基于观点,从文献考证与逻辑推理角度,结合学习、生活实例谈谈认识。既要认识到对待古籍应审慎辨析,又要明白“借物喻意”的故事可汲取其蕴含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伯到晋国去,子大叔相礼,进见范献子。范献子说:“对王室该怎么办 ”子大叔回答说:“我老头子对自己的国家和家族都不能操心了,哪里敢涉及王室的事情 不过人们也有这样的话说:‘寡妇不担心自己织布机上纬线的短缺,却担忧周王室的衰亡,因为灾祸将会波及她。’现在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害怕了,然而大国的忧虑,我们哪里知道呢 您还是早作打算。”
  材料二:
漆室女,是鲁国漆室邑的一位女子。在鲁穆公时代,国君年老,太子年幼。这位女子靠着柱子悲声长啸,旁边的人听到,没有不为之感到悲伤凄惨的。她邻居家的妇人跟她一起做事,对她说:“你为何长啸得如此悲伤 ”漆室女说:“我忧虑鲁君年老,太子年幼(国家将有忧患)。”邻家妇人笑着说:“这该是鲁国大夫们忧虑的事,女人家参与什么呀!”漆室女说:“不是这样,这不是你能理解的。从前有位晋国来的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我家菜园里。马挣脱了缰绳乱跑,踩坏了我种的葵菜,使我整年都吃不上葵菜。邻居家的女儿私奔,跟着人跑了,她家请我哥哥去追赶。正遇上洪水暴发,我哥哥被淹死冲走了,使我终身失去了哥哥。现在鲁国君主年老糊涂,太子年少无知,愚昧欺诈的事情天天发生。鲁国一旦发生祸患,君臣父子都会蒙受耻辱,祸患会波及百姓,我们女人家又能独自躲到哪里去呢 我非常担忧这件事啊。”
  材料三:
鲁国监门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半夜哭泣起来,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 ”婴说:“我听说卫国的太子不成器,所以哭泣。”她的同伴说:“卫国太子不成器,那是诸侯们忧虑的事,你为什么哭泣呢 ”婴说:“我听到的道理和你说的大不相同。从前宋国的桓司马得罪了宋国国君,逃亡到鲁国,他的马挣脱后跑到我的菜园里,吃了我园里的葵菜。那一年,我听说种菜的人损失了一半的收入。越王勾践起兵攻打吴国,诸侯们畏惧他的威势,鲁国前去进献女子,我的姐姐也在其中,我的哥哥前去探望她,途中受惊吓而死。兴兵逞威的是吴国(越国攻打吴国,吴国紧张,鲁国道路因此不安宁);而死掉哥哥的,却是我啊。如今卫国太子非常不成器,喜好打仗,我有三个弟弟,我能不担忧吗 ”
  材料四:
战国的时候,游说之士和辩论家特别喜欢借用事物来比喻他们的意思(表达观点),并不是认为真有其事。然而汉晋时代的著书立说者却常常误以为是真实的事情而采录到书中。《春秋左氏传》里子大叔说的“寡妇不担心自己纬线的短缺,却担忧周王室的衰亡,因为灾祸将会波及她”,这不过是假设的说法罢了。后来这个说法推演开来,就说成了漆室邑的女子不纺麻却担忧鲁国;再往后又推演,就说成了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担忧卫国太子不成器。并且还加上了“整年吃不上葵菜”“终身失去哥哥”这样的话,好像真有其人其事似的。因此,韩婴竟然采录它写进《韩诗外传》,刘向也采录它写进《列女传》。流传得越久,相信的人就越多,于是虚假的言论最终被当作真实的事例。世上的读书人只因为汉代人的书里有这些记载,就相信了它而不加怀疑,这也太过分了吧。
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