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 *苏武传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1.蹈其背以出血“蹈”同“ ”, 2.畔主背亲“畔”同“ ”, 3.与旃毛并咽之“旃”同“ ”,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 ”, 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 ”, 6.信义安所见乎“见”同“ ”, 7.与武决去“决”同“ ”, 8.前以降及物故“以”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会2.及3.因4.坐5.发6.当7.以8.为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 。 今义:动词,(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形容词,适宜,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2.以货物与常古义: 。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3.卧起操持古义: 。 今义:料理,处理;筹划,筹办。4.虚心欲相待古义: 。 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意见。5.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 。 今义:形容词,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形容词,表示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名词,指灾祸。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 。 今义:名词,事业上的成绩;动词,完成(多指事业)。7.武等实在古义: 。 今义:形容词,诚实,不虚假;副词,的确,其实。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宜皆降之 2.舆归营 3.单于壮其节 4.剑斩虞常已 5.反欲斗两主 6.天雨雪 7.杖汉节牧羊 8.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9.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10.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11.得夜见汉使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特殊句式: 译文: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特殊句式: 译文: 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特殊句式: 译文: 4.虞常生得。特殊句式: 译文: 5.见犯乃死,重负国。特殊句式: 译文: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特殊句式: 译文: 7.何面目以归汉!特殊句式: 译文: 8.何谓相坐 特殊句式: 译文: 9.为降虏于蛮夷。特殊句式: 译文: 10.何以汝为见 特殊句式: 译文: 1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特殊句式: 译文: 12.子卿尚复谁为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3.皆为陛下所成就。特殊句式: 译文: 14.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1.今年大学毕业的小刚怀揣一颗白发丹心,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支教事业。( )2.古代边关将士常盼鸿雁传书,以解思乡之情。( )3.军人守土有责,即使肝脑涂地,也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1.“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2.“旄节”又称“符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3.“相坐”又称连坐、随坐、从坐、缘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关的人被连同治罪的制度。( )4.廪食是官府供给的粮食。( )5.长(zhǎng)君,既可用来指代成年的公子或泛指贵族子弟,也可用来称他人的长兄。( )片段阅读练一、(2024天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9分)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三处标识出来。(3分)亲 戚 贪 佞 之 类 悉 为 廊 庙 宰 子 尚 如 此 陵 复 何 望 哉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逃亡B.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遗憾C.故欲如前书之言 书:书信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3.李陵是如何反驳苏武所谓的“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的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2025河南洛阳强基联盟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宣帝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崩,在本文中指昭帝去世。在古代,皇帝公侯贵戚死称崩,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B.二千石,官名,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C.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D.祭酒,古代飨宴,必先推选尊长者举酒祭地,后因称尊长者为“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 (2)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6.(筛选信息)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3分) 三年模拟练(2025湖南岳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 ”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苏武使匈奴,守节不屈,十九年始得归,人皆知之。然是时守节绝域,或归或不得归,不止武一人也。先是长史任敞使匈奴,欲令单于为外臣,单于怒,留敞不遣。又郭吉讽单于,单于亦留吉,辱之于北海上。是诸人皆在武之先。又《匈奴传》,匈奴欲和亲,先归苏武、马弘等以通善意。马弘者,前副光禄任忠使西域,为匈奴所遮,忠战死,弘被擒,不肯降,至是得归。是武之外尚有马弘也。张骞先使月氏,道半为匈奴所得,留十年,持汉节不失。后乃逃出,由大宛、康居至月氏、大夏。从羌中归,又为匈奴所得。岁余,乘其国内乱乃脱归。是骞之崎岖险阻,更甚于武也。同时随武还者九人,见于《武传》者常惠、徐圣、赵终根,然至今但称武而已。惠后以军功封长罗侯,尚在人耳目间,圣、终根虽附书于传,已莫有知之者,其余尚有六人,并氏名亦不载,则同一使也,而传不传亦有命。(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有删改)教材衔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汉方欲事灭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2.若欲何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3.既臣大夏而居——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4.去汉可万里——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5.然是时守节绝域——绝域苍茫无所有(《燕歌行并序》) 6.乘其国内乱——乘虚而入 习题演练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居匈奴中A益B宽C骞因与其属亡D乡月氏E西走F数十日G至大宛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用传车,名词作状语,与《屈原列传》“下道齐桓”中的“下”用法相同。B.“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中的“竟”与《屈原列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中的“竟”意思不同。C.中国,古今异义词,与《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中的“寂寞”用法相同。D.“辱之于北海上”中的“之”与《<论语>十二章》“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于拒绝张骞过境,并用类比方法反驳,态度强横地表明匈奴绝不允许汉朝使者经由本国领土而去敌国。B.相较于苏武,张骞出使西域更艰险。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描绘了大宛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为后人了解大宛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C.在苏武之前,任敞、郭吉都因得罪单于而被扣押在匈奴,他们都和苏武一样,守节不屈。D.马弘和苏武跟随任忠出使西域,被匈奴拦截,任忠战死,到匈奴想和汉和亲时,他们才得以回归。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2)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5.两则材料和课文《苏武传》都记载了汉朝使者出使或被扣留的具体时间,如“留骞十余岁”“留岁余”“去十三岁”“留十年”等,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10 *苏武传基础过关练一、1.搯 叩击,拍打2.叛 背叛3.毡 毛织的毡毯4.弆 收藏5.无 没有6.现 显现7.诀 辞别、告别8.已 已经二、1.①恰巧,适逢 ②会同 ③终将 ④节奏 ⑤聚集 ⑥体会、领会2.①牵连 ②连词,表示并列,和 ③等到……时候 ④推及 ⑤比得上3.①趁机 ②通过 ③连词,于是,就 ④接续 ⑤顺着4.①连坐(治罪) ②因为 ③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④座位5.①派遣 ②发动,动手 ③暴露、泄露 ④头发 ⑤打开 ⑥兴起,指被任用 ⑦发射6.①相抵 ②判处 ③应该 ④对等,比得上 ⑤主持、掌握 ⑥面对,向7.①介词,凭借 ②连词,表目的,来 ③介词,拿,用 ④介词,在……时候 ⑤介词,按照 ⑥介词,因为 ⑦认为8.①做 ②替,给 ③认为 ④治理 ⑤因为 ⑥跟,同三、1.相抵2.财物3.握着,拿着4.一心向往5.对去世的委婉说法6.栽培,提拔7.两个词,实,确实;在,存在,活着四、1.使动用法,使……投降2.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3.意动用法,认为……豪壮4.名词作状语,用剑5.使动用法,使……相斗6.名词作动词,下7.名词作动词,执、拄8.名词作动词,结网/名词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9.名词作动词,祀10.名词作状语,向上1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五、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汉天子是我的长辈。2.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留在汉”置于名词性短语“匈奴使”之后。正常语序: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译文:(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4.特殊句式:被动句,“生得”含被动意味。译文:虞常被活捉。5.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以”之前。正常语序:即谋单于,以何复加 译文: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7.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面目”置于介词“以”之前。正常语序:以何面目归汉!译文: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谓”之前。正常语序:谓何相坐 译文:说什么连坐(治罪)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蛮夷)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译文:在异族那里做俘虏。10.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汝”置于动词“见”之前。“为”在这里是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正常语序:何以见汝为 译文:(我)要见你干什么 11.特殊句式:被动句,“夷灭”含被动意味。译文: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尽的有几十家。1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谁”置于介词“为”之前。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译文:子卿还为谁(守节)呢 13.特殊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都是被陛下提拔起来的。1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放在句末。正常语序:请毕今日之欢,于前效死!译文:(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在您面前死去!六、1. 白发丹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不合语境。2.√ 鸿雁传书:古时候通信条件很差,人们想寄信的时候,就把信缚在雁足上,用大雁来传送书信。指书信往来。3.√ 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指牺牲生命。七、1. 古时,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2.√3.√4.√5.√片段阅读练1.答案 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解析 “亲戚贪佞”作“类”的定语,应在“类”后断开;“廊庙宰”和“子”都是名词,分属前后两个句子,“子”为“尚如此”的主语,所以应在“子”之前断开;“陵”指李陵,是“复何望”的主语,其前应断开。2.A 亡:同“无”,没有。3.答案 ①首先通过祖父李广有大功却因不迎合权贵而身死绝域的遭遇驳斥了苏武所谓的“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并借助“何谓‘不薄’哉 ”的反问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不平以及对苏武观点的不认可。②接着指出苏武的功劳“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但苏武归汉之后,“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借助这一事实再次反驳苏武的观点。③最后又采用对比手法,指出那些“妨功害能之臣”“亲戚贪佞之类”都成为“万户侯”“廊庙宰”,与苏武所得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得出,苏武所谓的“不薄”不过是虚假说教。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在文中找到对应内容,然后归纳提炼即可。首先,李陵提到自己的祖父李广的遭遇,指出李广“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但因为不迎合权贵而落得“刭身绝域之表”的下场,并以“何谓‘不薄’哉 ”的反问对苏武的观点进行反驳。接着,李陵指出苏武的功劳之大,直言“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又摆出事实“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通过事实表明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不成立。最后,李陵指出“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这与苏武所得的赏赐形成对比,进一步说明汉朝对功臣根本谈不上“不薄”。据此整理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然而我没有选择赴死,是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像之前的书信中所说的那样,报答皇帝的恩德。的确是认为白白死去不如树立节操,毁坏名声不如报答恩德……哪里料到志向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划尚未实施而至亲已经受刑。这就是我仰天捶胸而哭出血泪的原因。您又说道:“汉朝给予功臣的待遇不薄。”我已故的祖父李广,曾任将军,功绩谋略胜过天下人,忠义勇猛冠绝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遥远的边疆割颈而亡。这就是功臣义士背着兵器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 我认为您应当享有封王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钱财不过二百万,官位不过典属国,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损害功臣和贤能之人的臣子,却全成了万户侯;皇帝的内外亲属、贪婪奸佞的人,全成为手握重权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 况且汉朝对我未能死节给予严重的处罚,对您坚守气节给予很少的奖赏,想使在远方听到这些消息的臣子观察情势、奔走效命,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每当我考虑到这些便不后悔了。我虽辜负了朝廷的恩德,汉朝也亏待了我的功德。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汉朝了。4.A “皇帝公侯贵戚死称崩”错误。在古代,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5.答案 (1)等到燕王等人因谋反被杀,彻查惩处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2)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解析 (1)“反诛”,因谋反被杀;“穷治”,彻查惩处;“党与”,同伙,同党的人;“素”,一向,平素;“有旧”,有交情。(2)“适”,恰好,正巧;“声问”,音讯;“因”,通过。6.答案 ①允许他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参加朝会,尊他为“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答应苏武想让使者用财物赎回儿子的请求。解析 结合“宣帝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可得出答案①。结合“‘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武因平恩侯自白……上许焉”可得出答案②。[参考译文]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了死罪。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分条陈述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告发他。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人因谋反被杀,彻查惩处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宣帝因为苏武是著名的有节操的老臣,下令让他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参加朝会,并赐予他“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宠爱他。苏武所得的赏赐,他全都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之前因事获罪被处死,皇帝怜悯苏武,问身边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是否有孩子呢 ”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三年模拟练教材衔接1.正,正要2.往,到……去3.已经4.距,距离5.极远的地方6.趁着习题演练1.答案 ACE解析 “居匈奴中”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其后A处断开;“益宽”省略主语“匈奴”,“骞”是下句主语,“骞”前C处断开;“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中,“骞”是主语,“因与其属”是状语,“亡”是谓语,“乡月氏”是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其后E处断开。2.B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用传车/往近处。B.“意思不同”错误。二者意思相同,都是“终于、最终”的意思。C.正确。“中国”,古义,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寂寞”,古义,不为世所用,默默无闻;今义,孤单冷清。D.正确。代词,他,指郭吉/结构助词,无实义。3.D “马弘和苏武跟随任忠出使西域”错误,原文“匈奴欲和亲,先归苏武、马弘等以通善意。马弘者,前副光禄任忠使西域”,并未说二人一同跟随任忠出使西域,只是说马弘跟随任忠出使西域。4.答案 (1)假如我能够到达月氏,在返回汉朝后,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说尽。(2)堂邑父本来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猎鸟兽来供给食用。解析 (1)“诚”,如果;“反”,同“返”,返回;“赂遗”,赠送。(2)“故”,本来;“穷”,处于困境;“给食”,供给食用。5.答案 ①真实地记录历史。②强调时间的跨度,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或:增强了文学效果),突出张骞和苏武忠于汉朝的高尚情操和忠于使命、始终如一、刚强不屈的精神。解析 ①真实地记录历史。材料中“留骞十余岁”“留岁余”“去十三岁”等时间表述,精确地呈现了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②强调时间的跨度,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这些时间表述突出了时间的跨度,例如“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十三年的时间跨度极大,其间必然发生了诸多变化。张骞在匈奴被扣留了“十余岁”,其间他经历了娶妻生子等生活的改变,但始终“持汉节不失”。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大月氏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臣大夏而居”“志安乐”“殊无报胡之心”。通过强调这些时间,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理解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体会到历史是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③在《苏武传》中,“留匈奴凡十九岁”体现了苏武长期被扣留在匈奴的艰难处境,但他始终坚守着对汉朝的忠诚。同样,在材料中,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余岁”,其间他虽然有了家庭,但依然 “持汉节不失”,这份坚持跨越了漫长的时间,充分展现了他忠于汉朝、忠于使命的高尚情操。漫长的时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刚强不屈和始终如一的精神。[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宛的有关情况,见于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天子问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攻破月氏王,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走而且一直怨恨匈奴,但没有人帮助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王朝正想着手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是出使之路一定要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胡人奴仆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发。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他们,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 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 ”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张骞在匈奴居住期间,匈奴人对他的看管逐渐宽松,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却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说:“你要到哪里去 ”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我现在逃了出来,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假如我能够到达月氏,在返回汉朝后,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说尽。”大宛王认为他说得对,就让他动身,并为他派遣了向导和翻译,到康居国后,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杀了,大月氏的太子被立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安定下来,他们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少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最终得不到月氏王明确的态度。张骞在月氏停留一年多,然后回国,沿南山而行,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抓获。扣留一年多,单于死了,左谷蠡王出兵攻打单于的太子,自立为单于,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的匈奴妻子以及堂邑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任命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为人努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所以周边民族的人很喜爱他。堂邑父本来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猎鸟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来。张骞亲自到达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传说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张骞把这些情况详尽地告诉了汉武帝。说:“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面,在汉的正西面,距离汉朝大约有一万里。大宛人的习俗是有固定的居住地,大宛国的百姓耕田,种植稻子和麦子。产葡萄酒。多良马,这种良马出的汗如同血一样,这种马的先祖是天马之子。国中有城郭房屋。所属的城邑大大小小有七十多座,民众有几十万。大宛国的士兵使用弓箭、长矛,擅长骑马射击。大宛国北面是康居,西面是大月氏,西南则是大夏,东北则是乌孙,东面是于窴。于窴西面的水流都向西流入西海;东面的水流就向东流入盐泽湖。盐泽湖湖水在地下潜流,它的南面就是黄河的源头了。那里盛产玉石,黄河水流入中原地区。楼兰和姑师城有城郭临近盐泽湖。盐泽湖离长安城约有五千里。匈奴的右方就位于盐泽湖以东,一直到陇西的长城的南边,与羌相接,阻断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材料二: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操不肯屈服,经历了十九年才得以回归汉室,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当时在极远的地方坚守节操,有能回归的有不能回归的,不止苏武一个人。先是长史任敞出使匈奴,想让单于向汉朝称臣,单于很生气,把任敞留下不让他返回。又有郭吉讽刺单于,单于也把他留在匈奴,并把他流放到北海受辱。这些人都在苏武的前面。还有《匈奴传》中记载,匈奴想要同汉朝和亲,先放苏武、马弘等人回去来传达善意。马弘,先前跟随光禄副使任忠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拦住,任忠战死,马弘被抓,不肯投降,直到这个时候才回归。因此,苏武之外还有马弘。张骞先前出使月氏,在半路上被匈奴抓获,扣留十年,手拿汉节不曾丢弃。后来才逃出来,从大宛、康居到达月氏、大夏。从羌中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抓获。过了一年多,才趁着匈奴国内动乱逃脱回归汉朝。张骞经历的艰难险阻,比苏武更严重。同时间跟随苏武回归汉朝的还有九人,在《苏武传》中有记录的有常惠、徐圣、赵终根,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只称赞苏武而已。常惠后来凭借军功被封为长罗侯,尚且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虽然徐圣、赵终根在《苏武传》中也有文字记载,但已经没有人知道他们了,其他还有六个人,连姓名也没有记载,同一时间出使,但是否流传下来也是人各有命。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