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12 玩偶之家(节选)基础过关练一、教材衔接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化妆 乔妆 装腔作势B.算帐 帐篷 铤而走险C.消遣 体帖 委屈 委曲求全D.羁绊 噩梦 脆弱 提心吊胆2.第二封信出现后,易卜生在草稿中为海尔茂设计的台词是“你没事了,娜拉”,在最后定稿的时候又改成“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为什么说改后表达效果更好 (6分) 3.联系课文,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3分) 二、语用综合(2025江苏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在19世纪写下惊世之作《玩偶之家》,向世人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此后,该剧在全球流行, ,至今仍在各大剧院上演,深受观众喜爱。女主角娜拉是一名中产家庭主妇,为救丈夫,不惜伪造签名。谁料多年之后东窗事发,丈夫震怒,并辱骂她不足为人妻母。娜拉突然意识到,八年婚姻如同一场骗局,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最终,她舍弃丈夫和三个孩子,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不少剧作家想象着娜拉走后的结局。在多数续作中,( 甲 )。在那个时代,女性要出走何其艰难,几乎不具备现实可能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乙 ),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娜拉精神”在近代中国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痕迹。1914年,上海“春柳社”首次公演《玩偶之家》;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号”,将易卜生和他笔下的娜拉介绍给国人;胡适和鲁迅等“五四”文人通过写文章、演讲,不断宣传娜拉的故事,并提出中国离家女性的出路问题;1935年,发生在南京的“娜拉事件”,掀起全国各地讨论娜拉、排演《玩偶之家》的风潮……诸如此类,让“娜拉现象”盛行一时。1.下列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上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长盛不衰 B.经久不息C.历久弥新 D.风靡一时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4分) 3.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分别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3分) (2025重庆沙坪坝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玩偶之家》又名《娜拉》,1918年《新青年》出版的“易卜生号”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玩偶”命运的名叫“娜拉”的女性。①中国封建父权制赋予男子休妻的特权,②向女子灌输“贞洁烈妇”“从一而终”,③女子如果不满婚后生活而提出离婚则被认为有悖伦常。④随着“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⑤民国时期的一些女性知识分子,⑥开始效仿“娜拉”,⑦主动开创事业,走出家庭。⑧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比重加强。从1921年到1925年,由上海妇女主动提出的离婚案在所有离婚案件中占比已经接近15%。1928年到1934年,北平女性主动要求离婚者已经达到66.1%。4.文中画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5.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句子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三年模拟练(2025安徽蚌埠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家(节选)巴 金鸣凤的事公馆里知道的人并不太多,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因为:一则,在外面他们的周报社里发生了变故,他用了全副精神去应付这件事,就没有心肠管家里的事情;二则,他在家里时也忙着写文章或者读书,没有机会听见别人谈鸣凤的事。三十日在觉慧看来不过是这个月的最后一日,然而在鸣凤看来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她的命运就要在这一天决定了:或者永远跟他分离,或者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然而事实上后一个希望却是非常渺茫。她自己也知道。自然她满心希望他来拯救她,让她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不能推倒的墙,使他们不能够接近。这就是身份的不同。她是知道的。然而她还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她不能心甘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而没有一点留恋。她还想活下去,还想好好地活下去。她要抓住任何的希望。这一天她怀着颤抖的心等着跟觉慧见面。然而觉慧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她走进房里去,觉慧正埋着头在电灯光下面写文章,他听见她的脚步声并不抬起头,也不分辨这是谁在走路。他只顾专心写文章。①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鸣凤,是你 ”他抬起头惊讶地说,对她笑了笑。“什么事 ”“我想看看你……”她说话时两只忧郁的眼睛呆呆地望着他的带笑的脸。她的话没有说完,就被他接下去说:“你是不是怪我这几天不跟你说话 你以为我不理你吗 ”他温和地笑道:“不是,你不要起疑心。你看我这几天真忙,又要读书,又要写文章,还有别的事情。”他指着面前一大堆稿件、几份杂志和一叠原稿纸对她说:“你看我忙得跟蚂蚁一样……再过两天就好了,我就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再过两天……我答应你,再过两天。”“再过两天……”②她绝望地悲声念着这四个字,好像不懂它们的意义,过后又茫然地问道:“再过两天 ……”“对,”他笑着说,“再过两天,我的事情就做完了。只消等两天。再过两天,我要跟你谈许许多多的事情。”他又埋下头去写字。“三少爷,我想跟你说两句话……”她极力忍住眼泪,不要哭出声来。“鸣凤,你不看见我这样忙 ”他短短地说,便抬起头来。看见她的眼里闪着泪光,他马上心软了。他伸手去捏了捏她的手,又站起来,关心地问道:“你受了什么委屈吗 不要难过。”他真想丢开面前的原稿纸,带着她到花园里好好地安慰她。可是他马上又想起明天早晨就要交出去的文章,想起周报社的斗争,便改变了主意说:“你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地商量,我一定给你帮忙。我明天会找你,现在你让我安安静静地做事情。”这时外面起了吹哨声,觉慧又抬起头催促鸣凤:“快去,二少爷来了。”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有删改) 文本二:家(节选)[注]曹 禺 鸣凤茫然若失,踱到觉慧窗前。鸣凤 (敲着窗棂)三少爷!觉慧 鸣凤 鸣凤 我。觉慧 你怎么还没有睡 鸣凤 (安静地)我睡不着,您出来吧 觉慧 (推开窗户门笑着)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鸣凤 (望着窗里,期盼地)您不能出来一会儿 觉慧 (坚决)不,不!鸣凤 (哀恳)就一会儿!觉慧 (温和地)不,实在不成了。鸣凤 (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挣扎着)让我再——觉慧 (急促地)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鸣凤 明天 觉慧 (安定)你看打更的都来了,走吧,明天,我的鸣凤。(慢慢关上窗户) 老更夫敲着更锣由小月门上。鸣凤昏惑地走到院中。老更夫 谁 鸣凤 (硬而颤抖的声音)我。老更夫 (老苍苍地)你怎么还不睡呀 鸣凤 (冷冷地)我要去跳湖。老更夫 (疯疯癫癫地)好,好,湖里有莲花,湖里的水凉快,去吧,去吧,没有人拦着你的。鸣凤 ③(哀伤地)您不拉我一把 老更夫 (硬生生地)不拉,不拉,死了好,死了好,活着没意思。鸣凤 (哀哀地)我去了。老更夫 去吧,湖里面有人等着你。 鸣凤缓缓由甬道走出。天空打着闪,远远隐约有轻微的雷,风声飒飒。老更夫 (自言自语)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雷声隐约)还要跳湖,跳神,跳鬼!(忽然)各位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睡吧,不早了,把窗户关紧啦,要下雨啦!下雨啦! 大雨点开始落下来。风声逐渐峭厉。黑暗中大雨声,风声,树叶声。舞台渐明,雨渐缓,满院是淅沥的雨声,从屋檐滴到石阶上。④黑暗的甬道中慢慢走出鸣凤,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昏昏的红檐灯照着她一副失神凹陷的眼。她路过甬道,推了推觉慧锁上的门。鸣凤 (走到觉慧窗前,低低地)三少爷!觉慧 (以后一直在窗内答应,诧异地)鸣凤,你怎么还没有走 鸣凤 (平淡里埋着失望的声音)我又来啦。觉慧 (烦闷地)怎么又来 你 鸣凤 (沉痛)我舍不得你。觉慧 (委婉地)鸣凤,你不要再搅我吧!我有事!鸣凤 (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觉慧 (温和而肯定)不!鸣凤 (凄恻地)就一眼。觉慧 (恳求地)不,我真是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鸣凤 (含泪)那么我走了。觉慧 (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鸣凤 (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 鸣凤绝望地向甬道走下。(有删改)[注] 曹禺的剧本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家》。鸣凤年方十七,是高家的侍女,与三少爷觉慧相爱,但即将被高老太爷送给六十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觉慧因忙于周报社的工作而忽略鸣凤,这象征了当时知识分子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间的普遍矛盾,具有批判意义。B.相较于文本一中的觉慧,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因此鸣凤才敢两次请求与他见面。C.文本二中,鸣凤两次请求与觉慧见面未果,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鸣凤希望和觉慧谈谈她的境况,却被无视的痛苦心情。D.两个文本的语言都生动形象,采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和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体现了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胆怯地但也温柔地”这一细节表现出鸣凤面对觉慧时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他的依恋,又有因身份差异而产生的自卑。B.句子②中“不懂它们的意义”“茫然”表明鸣凤无法理解觉慧目前在忙的这些事情的价值,二人无法共情,最终导致隔阂的产生。C.句子③是鸣凤在绝望时刻向他人寻求帮助,“哀伤”表明她以卑微的哀求展现自己对生的渴望,强化了鸣凤的孤立无援。D.句子④通过“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失神凹陷的眼”等外貌描写,烘托出鸣凤濒临崩溃的心理,暗示悲剧即将发生。3.(人物形象)“老更夫”是剧本中新增的人物,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4.(对话作用)曹禺的改编体现了戏剧不同于小说的基本特点:必须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心理。请据此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这两种文体的差异。(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12 玩偶之家(节选)基础过关练一、1.D A.“乔妆”的“妆”应为“装”。B.“算帐”的“帐”应为“账”。C.“体帖”的“帖”应为“贴”。2.答案 ①人物上:草稿中的台词强调“你”,关注点在娜拉,表现了海尔茂对娜拉的关心;定稿后的台词强调“我”,关注点在自己,忽视了娜拉,凸显了海尔茂的自私,定稿后的台词更符合戏剧语言个性化的要求。②情节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他说“我没事了”,娜拉才问“我呢 ”,然后海尔茂才说“当然你也没事了”来尽力掩饰自己的自私,希望能继续维持原有的家庭关系。③主旨上:这是一部“社会问题剧”,“我没事了”凸显了当时的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批判了浪漫主义的爱情观,直指现实,给了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解析 ①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草稿中的台词“你没事了,娜拉”中的“你”和“娜拉”表明关注点在娜拉,表现了海尔茂对娜拉的关心;定稿中“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运用反复手法,两次提到“我没事了”,关注点在海尔茂自己,忽视了娜拉,凸显了海尔茂的自私,定稿后的台词更符合人物形象特点,符合戏剧语言个性化的要求。②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海尔茂强调自己没事了,引出下文娜拉问“我呢 ”,然后海尔茂才说“当然你也没事了”来尽力掩饰自己的自私,希望能安抚娜拉,继续维持原有的家庭关系。定稿后的台词使娜拉的觉醒和出走更具必然性,情节衔接更自然。草稿中的台词“你没事了,娜拉”,则没有这种效果。③从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该剧的主旨是反映社会问题,表达了妇女平权思想。剧中海尔茂的自私唤醒了娜拉,促使她觉醒,“我没事了”凸显了当时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批判了浪漫主义的爱情观,直指现实,给了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草稿中的台词“你没事了,娜拉”,则没有这种效果。3.答案 这些舞台说明均是对娜拉动作的介绍,结合剧本其他内容可以看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做着出走的准备,此时她出走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解析 “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这些舞台说明之前已经有“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的舞台说明,再结合对话“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托伐,再见”“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等内容可知,“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这些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已经做好了出走的充足准备,并且下定决心和海尔茂分开。知识拓展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对人物语言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有一定的作用。二、1.B 结合横线前面的“该剧在全球流行”和后面的“至今仍在各大剧院上演,深受观众喜爱”可知,语境强调《玩偶之家》这部剧作流行或者受欢迎的程度。A.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符合语境。B.经久不息:经过很长时间也停息不下来,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不合语境。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反而显得更加鲜活,更有活力。符合语境。D.风靡一时:今指某种事物或思想在某一时期普遍流行。符合语境。2.答案 甲:娜拉以失败或堕落告终乙:而且即使有了血解析 甲处,根据前文“不少剧作家想象着娜拉走后的结局”和后文“在那个时代,女性要出走何其艰难,几乎不具备现实可能性”可知,此处应概括多数续作中娜拉的命运走向,强调她的出走以失败或堕落收场,可填“娜拉以失败或堕落告终”之类的内容。乙处,根据前文“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和后文“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可知,此处应承接前文语意,进一步说明改变的困难之大,强调即便付出代价,改变仍可能难以实现,可填“而且即使有了血”之类的内容。3.答案 第二段: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出走几乎不具备现实可能性,所以在多数续作中娜拉最终以失败或堕落收场。第三段:因为“五四”文人宣传娜拉的故事并提出中国离家女性的出路问题,还发生了“娜拉事件”等,所以“娜拉现象”盛行一时。解析 首先,通读段落,找出段落的主要信息。第二段主要讨论了娜拉出走后多数续作的结局设定及其社会背景原因。第三段则讲述了“娜拉现象”在中国近代盛行的原因及相关事件。然后,找出段落中体现因果关系的内容,明确“因”和“果”。第二段中,“因”是当时社会,女性出走“几乎不具备现实可能性”;“果”是多数续作中娜拉失败或堕落的结局。在第三段中,“因”是“五四”文人宣传娜拉的故事及发生“娜拉事件”等文化现象,“果”是“娜拉现象”在中国盛行一时。最后,将提炼出的“因”和“果”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出来即可。注意语句通顺,逻辑严密。4.答案 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号”,这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名叫“娜拉”的女性,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玩偶”命运。解析 长句变成短句,首先要提炼长句中的主干句。画横线句子的主语是“‘易卜生号’”,“中国人”既是“使”的宾语,又是“知道了……”的主语,由此提取主干句为:“易卜生号”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名叫“娜拉”的女性。然后分析修饰成分:主语的修饰语“1918年《新青年》出版的”,可加上主语单独成句,变成“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号’”;“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玩偶’命运的”修饰“名叫‘娜拉’的女性”,可变成“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玩偶’命运”。最后,整理作答即可。注意语句通顺,逻辑严密。5.答案 (示例)②在“‘从一而终’”后加“的观念”。⑦改为“主动走出家庭,开创事业”。⑧“加强”改为“上升”。解析 ②成分残缺,可在“‘从一而终’”后加“的观念”。⑦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主动走出家庭”,然后“开创事业”,将“开创事业”与“走出家庭”互换位置。⑧“比重加强”搭配不当,可把“加强”改为“上升”“增加”等。三年模拟练1.C A.“普遍矛盾”“具有批判意义”错误。觉慧的忙碌更多是个人行为和情节发展的需要,选项过度解读。B.“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因此……”错误。两则文本中,觉慧的态度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他都是忙碌的,对鸣凤的请求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无奈,都是拒绝的。文本二中的鸣凤敢于两次请求与觉慧见面更多的是因为她无法放弃对觉慧的希望和留恋,而非因为觉慧更有耐心和更关注她的内心世界。D.“采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和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错误。文本二舞台说明中包括环境描写,文本一中没有涉及环境描写。2.B “鸣凤无法理解觉慧目前在忙的这些事情的价值,二人无法共情”错误。“绝望地悲声念着”“好像不懂它们的意义”表明鸣凤确定“再过两天”之后就来不及了,但又有些不甘心被毁灭;“茫然”源于她对自己命运的绝望,而非对觉慧目前在忙的事情的不理解。3.答案 ①加剧悲剧氛围:老更夫冷漠、嘲讽的态度,直接加深鸣凤的绝望,推动其走向死亡,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②揭示封建制度下人性的异化:同为仆人的老更夫却对鸣凤缺乏同情,暗示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导致底层群体间的对立与冷漠。③增强戏剧冲突:老更夫的冷漠与鸣凤的哀恸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个体与环境的矛盾,深化主题表达。解析 ①老更夫对鸣凤的态度冷漠嘲讽,当鸣凤说“我要去跳湖”时,他“疯疯癫癫地”回应“好,好……没有人拦着你的”,这种回应直接加深了鸣凤的绝望情绪;老更夫还自言自语地骂她“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鸣凤本就处于即将被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的悲惨境地,内心痛苦绝望,“老更夫”的这些话无疑是在她伤口上撒盐,推动她更快地走向死亡,强化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②老更夫和鸣凤同为仆人,本应同病相怜,但他却对鸣凤的遭遇毫无同情之心。他“硬生生地”拒绝拉鸣凤一把,还说“死了好,死了好,活着没意思”这样的话,骂她“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这暗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底层群体之间对立、冷漠,人们为了生存,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之下变得麻木不仁,失去了基本的同情心和善良。③老更夫十分冷漠,他说“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跳神,跳鬼”,与鸣凤的哀恸形成强烈对比。鸣凤哀伤地表达着自己的痛苦和不舍,而老更夫却恶语相向,这种对比凸显了个体(鸣凤)与恶劣环境(包括“老更夫”所代表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增强了戏剧冲突,深化了封建制度压迫人性的主题表达。4.答案 ①展开情节的方式:小说通过叙述来交代鸣凤和觉慧见面的过程,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戏剧直接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②表现心理的方法:小说可以用叙述性语句直接呈现人物心理,戏剧通过人物台词和表达人物语气的舞台说明表现人物心理。解析 ①展开情节的方式:小说:文本一中,作者通过叙述来交代鸣凤和觉慧见面的过程。例如“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这里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性的语言描述了鸣凤的动作和语言,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戏剧:文本二中,作者直接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如“您不能出来一会儿”“不,不”“听我说一两句话吧”“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通过鸣凤和觉慧之间的对话,自然地展现了两人见面的场景和情节的发展,没有介入作者的叙述。②表现心理的方法:小说:文本一用叙述性语句直接呈现人物心理。比如“她不能心甘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直接写出了鸣凤内心的想法,让读者能够直接了解到鸣凤不愿意走向毁灭,却又不得不走向毁灭的心理状态。戏剧:文本二通过人物台词和表达人物语气的舞台说明表现人物心理。如“(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从台词和“苦求”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鸣凤急切地想要和觉慧交流的心理;“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的台词和“轻声,哀哀地”的语气,表现出鸣凤的哀怨和不舍。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