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 迷娘(之一) / 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各句与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A.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泰戈尔《飞鸟集》)
B.高松年的脸像虾蟹在热水里浸了一浸。(钱锺书《围城》)
C.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穆旦《我看》)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诗人普希金在《致大海》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4分)
                             
                             
二、语用综合
(2025山东枣庄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很多,却没卖掉多少,他只好把这些诗集送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一些美国著名诗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有诗人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   )就在他几近绝望时,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无边无际,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1.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段中“不屑一顾”后面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B.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种特点:①时代性;②阶级性;③民族性;④包容性。
C.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D.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把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
B.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
C.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
D.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把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
3.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请从句式的角度简要分析。(3分)
                             
                             
(2024河北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文章曾有“化境” “醇境”之说,译笔精进之后,当然也能臻于此等境界。思果先生在 《翻译研究》里却有意只谈低调。他指出,妙译有赖才学和两种语文上醇厚的修养,虽然应该鼓励,但是无法传授。同时,妙译只能寄望于少数译家,一般译者能做到不错,甚至少错的“稳境”,就已经功德无量了。思果先生的低调,只是针对“恶性西化”或 “畸形欧化”而发。“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疵境”,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分子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①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分子修改疵译,十之七八是在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②思果先生的研究正好对症下药。他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不”采用了双重否定的方式,表达强烈肯定的意思,意在强调翻译的重要性。
B.“功德无量”本指功劳、恩德很大,此处用来形容一般译者,没有贬低之意。
C.“不济”意为“不好”,和 《祝福》“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中的 “不济”意思不同。
D.“泥不能出”中的 “泥”读nì,和 “泥古不化”的 “泥”读音相同,意为“固执”。
5.两个画线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三年模拟练
一、(2024河南名校学术联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6分)
文本一:

温 流[注]
曾经飞到流着火的田野里,
曾经飞到没有笑声的村子里,
也问过刚由海那边飞来的雁子;
那儿会有叫野草开花的春天呢
叫渴的土地开杜鹃花吗
人走了,甘薯田会长叶子吗
在冰和雪封着的宫里,
百灵会唱欢迎阳光的曲吗
晓得翅膀不是钢柱子,
晓得歌喉不是银笛子;
但寒冷切得断一串串的歌吗
一滴血就是排天桥的一只喜鹊;
一串歌跟着一滴血,
春天就在天桥那边哩。
1935年4月15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唱给蕃瓜花的歌
忆明珠
为甚么你一朵朵尽要伸向篱笆外,蕃瓜花
为甚么你一朵朵尽要爬上墙头去,蕃瓜花
你是否也在望着山那边,路那边,望着他
也在期待着那个农学院的毕业生呀,蕃瓜花
我思念他时便想要写封信,捎上几句话,
你思念他时却从来不作声,只开花!
我每天清早都要先来数数你呀,蕃瓜花!
今天你开遍篱笆开遍墙,许是他,该回家
是你点缀了我们第一个美丽的梦呀,蕃瓜花!
那时候我们刚刚是一对五周岁的小娃娃,
我们好奇地把你那种子悄悄埋在篱笆下,
它果真魔术般变出来一串金花和金瓜!
现在一对共青团员又悄悄订下了,新计划,
我们要播种更美更美的梦呀,蕃瓜花!
他从农学院里带来的知识和科学,是种子,
咳!我多么情愿变成小小的雨点儿,灌溉它!
你一朵朵地伸向篱笆外,望甚么,蕃瓜花
你一朵朵地爬上墙头去,望甚么,蕃瓜花
你在炽红炽红的朝阳中举起了千百只金喇叭,
是向山那边,路那边,播送我的心曲吗 蕃瓜花
1962年9月2日仪征
(有删改)
[注] 温流:中国左翼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歌是政治抒情诗,基调含蓄内敛,充满一触即发的强烈喷薄气概;第二首诗歌是爱情诗,在思念的怅惘中洋溢着欢快、甜蜜和憧憬。
B.“没有笑声的村子”“冰和雪封着的宫里”形象地描绘了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一滴血就是排天桥的一只喜鹊”则写出了民众的奋起之姿。
C.“一对共青团员又悄悄订下了,新计划”展现了恋人的志同道合,共同进步。“雨点儿,灌溉它”则形象地表现出“我”心甘情愿为爱情付出和奉献。
D.第二首诗歌有人物、有故事,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句以“蕃瓜花”收尾,采用了呼告手法,充满强烈的抒情意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下列对两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歌均虚实相生:既立足于现实,又有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回忆与现实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时空层次。
B.两首诗歌均善用比喻:“钢柱子”比喻坚硬的翅膀,“银笛子”比喻婉转的歌喉,“金喇叭”喻指蕃瓜花金黄鲜艳之色和盛开怒放的姿态。
C.两首诗歌均善用叠词:“一串串”强调歌唱者之多,凸显无数人前赴后继;“一朵朵”强调蕃瓜花之多,强调思念之情漫山遍野。
D.两首诗歌中一连串的问题既紧密连缀上下文,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既增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又强化了主旨。
3.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新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纵向继承,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谈谈你的看法。(4分)
                             
                             
                             
4.这两首诗歌的标题中均有“唱”字,他们唱的内容有什么异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
哦,船长,我的船长![注]
惠特曼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有改动)
  [注] 诗歌写于林肯总统被刺杀后,是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作。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比作一段险恶的航程,表达了对林肯总统的深切热爱和沉痛悼念之情。
B.诗歌第一节描绘了船从容、威严、勇敢的形象,突出了航程之艰苦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林肯总统的伟大功绩。
C.诗歌第二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借美国民众对林肯总统的爱戴、敬仰之情,从正面来赞美林肯总统。
D.诗歌第三节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总统的功绩,通过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与面对“船长”死去的悲伤的强烈反差,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的感受。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诗人巧妙地设计、组合了意象群,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如“旌旗”“人群”“花束”“花环”等视觉意象和“钟声”“欢呼”等听觉意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烈欢庆的画面。
B.诗中,诗人于乐景中写哀情,使人倍感其哀。远处欢乐的场景与近处悲哀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了极强的悲剧性效果,艺术境界消沉、悲惨。
C.诗人以一名与“船长”朝夕相处的水手的口吻写成此诗,似乎诗人确实曾与“船长”协同作战,并目睹“船长”遇害的情景。
D.这首诗舒卷自如,铿锵有力。诗歌形式自由、活泼,便于情感的抒发;长短句交替运用,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7.这首诗三节的结尾句的人称变化依次为“他——你——他”,这种人称的变化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4分)
                             
                             
8.分析这首诗中反复修辞的运用以及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3 迷娘(之一) / 致大海 /*自
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基础过关练
一、
1.B 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富有人的情态的词语“凝望”来描写“大理石立像”。A.拟人,用“唱歌”来描写“飞鸟”。B.比喻,把“高松年的脸”比作“在热水里浸了一浸的虾蟹”。C.拟人,用“红晕”来描写“流云”,用“沉醉”“凝望”描写大地。D.拟人,用“嫌”来描写“白雪”。
2.答案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以大海为知心朋友,对大海进行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其中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解析 诗人以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特性,它“任性”“喜怒无常”“倔强”,但这正是大海是“我全心渴望的国度”的本质原因。诗人以“你”相称,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向往与悲苦。以“你”相称,便于诗人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其中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二、
1.A A.选项中的分号和文段中“不屑一顾”后面的分号都表示递进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B.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C.表示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D.表示转折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2.C 根据前文“当时已功成名就的一些美国著名诗人……根本不屑一顾……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可知,语境是说那些有名的诗人对惠特曼的诗集根本不屑一顾,这深深地打击了惠特曼。因此,后文应用“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承接上文“已功成名就的一些美国著名诗人”的态度,排除B、D两项;然后,对“冷落和骂声”进行具象化描写,运用比喻,指出“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给惠特曼带来了心灵上的打击,排除A项。
3.答案 原句更好。原句先用排比句式表达出希望的语气,再用带有让步关系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强烈。改后的句子成了一般陈述句,感情表达不如原句强烈。
解析 原句中“给你……给你……给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并且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更能表达出希望的语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运用带有让步关系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更加强烈。而改后的句子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感情的表达没有原句强烈。
4.C “意思不同”错误,两个“不济”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不好”的意思。
5.答案 句①把翻译比作拔河比赛,是一场中文和英文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欧化分子在翻译过程中一面倒向英文的现象。
句②把思果先生的研究过程比作对症下药的治病过程(或:把疵译比作病症,把忠告比作药),通俗易懂,说明思果先生的研究能解决问题,肯定了思果先生忠告的中肯性。
解析 句①“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把翻译比作拔河比赛,是一场中文和英文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欧化分子在翻译过程中一面倒向英文的现象,化抽象为具体,说理形象透彻。
句②“思果先生的研究正好对症下药”,把思果先生的研究过程比作对症下药的治病过程,说理通俗易懂,说明了思果先生的研究能够解决问题,肯定了其忠告的中肯性和合理性。
三年模拟练
1.A “第一首诗歌……基调含蓄内敛”错误。由“也问过刚由海那边飞来的雁子……在冰和雪封着的宫里,/百灵会唱欢迎阳光的曲吗”等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其基调是直接而热烈的,而非含蓄内敛。
2.B “‘金喇叭’喻指蕃瓜花金黄鲜艳之色”错误,“金喇叭”并非喻指蕃瓜花的颜色,而是指蕃瓜花在炽热的朝阳中盛开的姿态,以此形象地表达了蕃瓜花盛开时的生命力和壮观景象。
3.答案 ①两首诗歌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言志”传统。②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都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手法。③两首诗歌在审美追求上也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它们都追求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和画面感。
解析 两首诗歌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言志”传统。第一首诗歌中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和第二首诗歌中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向往都体现了作者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都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如第一首诗歌中“没有笑声的村子”“冰和雪封着的宫里”等意象,以及第二首诗歌中对蕃瓜花的描绘,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特点。
两首诗歌在审美追求上都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它们都追求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和画面感,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4.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歌都通过歌唱抒发情感,都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2)不同点:①题材不同:第一首诗歌以政治抒情为主题,第二首诗歌则以爱情为主题。②情感基调不同:第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较为沉重和激昂,第二首诗歌则较为欢快和甜蜜。③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诗歌运用了较多的象征和隐喻手法,第二首诗歌则更加注重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直接抒发。
解析 (1)相同点。
两首诗歌都通过“唱”来抒发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第一首诗歌唱出了对春天、阳光和生命的渴望,以及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第二首诗歌则唱出了对爱情、生活和新梦想的追求和憧憬。
(2)不同点。
题材不同:第一首诗歌通过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的描绘和民众的奋起之姿的赞美,表达了对抗争胜利的信心,以政治抒情为主题;第二首诗歌通过对蕃瓜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和对新梦想的追求,以爱情为主题。
情感基调不同:第一首诗歌表达对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情感基调较为沉重和激昂;第二首诗歌表达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基调较为欢快和甜蜜。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诗歌运用了较多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运用“没有笑声的村子”“冰和雪封着的宫里”等意象来描绘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第二首诗歌则更加注重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直接抒发,如“你一朵朵地伸向篱笆外,望甚么,蕃瓜花”等。
5.C “从正面”错误,应该是“从侧面”。
6.B “艺术境界消沉、悲惨”错误,应该是“艺术境界恢宏、悲壮”。
7.答案 第一节,在航程结束、胜利在望的时刻,“船长”倒下,使诗人感到震惊,此时诗人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船长”,把林肯总统之死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陈述;第二节,诗人从震惊中醒来,但面对“船长”已经死亡的事实,他在感情上仍然不能接受,不肯相信,对“船长”直接称“你”,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存在于人世间的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而已,表现了诗人思念与哀痛交织的恍惚心境;第三节,诗人不得不接受“船长”死亡的惨痛事实,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船长”,表示“船长”和自己已是天人永隔了,表现了诗人清醒的绝望和极度的悲痛。这三节的结尾句通过人称的变化,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真诚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
解析 这首诗中,诗人巧妙运用人称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第一节,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诗人为“船长”的死亡感到震惊,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第二节,诗人不愿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直接以“你”来称呼“船长”,好似在与他面对面交流,表现了诗人意欲通过呼唤来唤醒“船长”的强烈愿望和迷离恍惚的心境。第三节,诗人不得不承认“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不得不从想象中回到现实,诗人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死了,因此用第三人称“他”来表示“船长”已离自己远去,表达了诗人极度沉痛的心情。人称的变化,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悼念之情。
8.答案 ①诗歌第一节中,“可是,心啊!心啊!心啊!”连续三次使用“心啊!”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促变化,让人感受到一颗悲痛的心在剧烈地跳动,感彩浓厚,具有很强的抒情效果。②诗歌第二节中,诗人两次使用“起来”这个词语,表现了一种急切心情;而在描写群众盛大的欢迎场面时,五次使用“为你”,把盛大的欢迎场面和浓厚的凯旋气氛烘托了出来,这和后面的“船长”倒下、全身冰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③在诗歌的第一、二节中,诗人反复呼唤“哦,船长,我的船长!”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效果,抒发了诗人悲痛的心情。④在诗歌每节的结尾,诗人反复吟咏“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营造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氛围,将沉重的哀悼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解析 反复是诗歌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就是对某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进行不间断的重复;间隔反复就是把相同的词、短语或句子隔开来使用,中间插进其他内容,或者次序发生变化。反复修辞适于表现层层递进、不断发展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在反复咏唱中不断升华。在这首诗中,惠特曼也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法。答题时,从诗中找到运用反复修辞的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即可。
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