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群文阅读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群文阅读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群文阅读
历史的现场
群文阅读
选文一
(2025山东滨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庄宗①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②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庄宗好猎,每出,未有不蹂践苗稼。一旦至中牟,围合,忽有县令,犯围谏曰:“大凡有国家者,当视民如赤子,性命所系。陛下以一时之娱,恣其蹂践,为民父母,岂其若是耶!”庄宗大怒,以为遭县令所辱,遂叱退,将斩之。伶官敬新磨者,知其不可,乃与群伶齐进,挽住令,佯为诟责曰:“汝为县令,可以指麾百姓为儿,既天子好猎即合多留闲地安得纵百姓耕锄皆遍妨天子鹰犬飞走耶!而又不能自责,更敢咄咄,吾知汝当死罪。”诸伶亦皆嘻笑继和。于是庄宗默然,其怒少霁,顷之,恕县令罪。
(节选自《五代史补》,有删改)
  材料二: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 智则未有不穷者也。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于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也。
(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改)
  材料三:
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 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 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第八》,有删改)
  [注] ①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庄宗均为后唐庄宗李存勖。②朱梁,即五代中的后梁,为朱温所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既天子好猎A即合B多留闲地C安得纵百姓D耕锄皆遍E妨天子F鹰犬飞走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骑军不见贼”的“见”与《苏武传》中“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含义相同。
B.“并在路敢言病者”的“病”与《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含义相同。
C.“间群雄”的“间”为“离间”之意,与《屈原列传》中“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的“间”含义相同。
D.文中有很多个“×之”,如“斩之”“授之”“顷之”“胜之”“得之”“有之”“思之”,这些“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宗即位之后,鉴于地势和兵力的状况,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三军害怕律法而齐心协力,战斗力大大提升。
B.中牟县令劝说庄宗应保护百姓,不能因一时的快乐,任意毁坏庄稼,庄宗听后非常生气,打算杀了他。
C.项羽、李存勖作战一定会胜利,不是因为他们作战勇猛,而是因为他们富有才智,善于把握取胜的战机。
D.庄宗在河、汾起兵,平定了汴、洛地区,家仇得报,国运振兴,得天下劳苦不易,失天下却非常地迅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2)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指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材料二和材料三认为导致李存勖败亡的“人事”是否相同 请简要说明。(3分)
                             
                             
                             
选文二
(2025辽宁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①,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 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 ”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 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 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 ①亡国之余:宋襄公是商朝后裔,商亡于周。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以祭祀次睢之神的名义杀害。
6.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自古失道A之君B如是C者多矣D死E而论定F未有G如宋襄公之欺H于后世者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济,渡河,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思相同。
B.与,赞许,与《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中的“与”意思不同。
C.名,名声,与《醉翁亭记》“名之者谁”中的“名”意思相同。
D.“其弊犹足以霸”与《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中的“其”用法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楚交战时,担任司马的子鱼多次劝说宋襄公趁机进攻楚军,却被宋襄公拒绝,因为他认为君子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B.苏轼将贵为周天子上公的宋襄公与被视为夷狄、身份低微的楚人进行对比,凸显了宋襄公虽身份尊贵却以战败告终的罪过。
C.对于宋襄公不忍再次伤害伤者的做法,苏轼以其随意杀害鄫国国君如同屠杀狗猪一样的事情进行批驳,指出宋襄公残忍的本质。
D.苏轼认为宋襄公如果能够重用子鱼这样的谋士,就不会落入作战失败、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的境地,也不会被认为是欺世盗名之辈。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
                             
                             
(2)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10.从两则材料来看,子鱼和苏轼对宋襄公“仁义之举”的看法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5分)
                             
                             
选文三
(2025江苏苏锡常镇四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班超上书求代,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故狐死首丘。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尔,况于万里绝域,小臣能无‘首丘’之思哉 蛮夷畏壮侮老,自其天性。臣犬马齿歼,常恐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义不营私,窃恐后世以臣为没西域。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超妹昭惧超遂死于边,上书曰:“超年至七十,衰老被病,扶杖而行。蛮夷之性,悖逆侮老,恐生逆乱之心。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即恐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罢老则使捐弃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注]先请之贷。”书奏,上感其言,乃征超还,以校尉任尚代超。
初,尚与超书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过补屯部;蛮夷兽心,难养易动。今君性严急,清水无大鱼,将军宜宽小过,总大纲而已。”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赠以奇策,今所云平平耳。”尚后竟遭边祸,如超所言。
袁宏曰:古之有天下者,非欲制御之也,贵在安静之。故修己无求于物,治内不务于外。班超之功,非不谓奇也,未有以益中国,止足以服四夷,故王道所不取也。
(节选自袁宏《后汉纪》,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于夷狄以要功名,多矣。祭肜、耿秉启匈奴之权,班超、梁慬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勒勋于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改)
  [注] 赵母:战国时赵将赵括的母亲。她请求赵王不要派遣赵括,并预先求得赵王承诺——若赵括战败,赵氏一族免于连坐之罪。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侯在外国A三十余年B而小人猥C承君后D任E重虑浅F宜有G以诲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丘,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巢穴所在的山丘,后因以比喻人不忘本,永远怀恋故国、故乡。
B.冀幸,指希望,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中的“冀幸”词义相同。
C.安静,使……安定,使动用法,与《苏武传》“反欲斗两主”中“斗”的用法不同。
D.要,求取,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词义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超在上书中援引“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的古事,表达自己的归汉之心,并希望得到酒泉郡或玉门关作为封地。
B.班昭上书直言蛮夷“悖逆侮老”的天性,担忧班超年老体衰难以震慑边地,若生变故将损害国家,最终促成汉帝召回班超。
C.接替班超的任尚,轻视班超“宽小过,总大纲”的治边建议,最终遭遇边祸,显示出班超对治边的远见卓识和识人之明。
D.材料一通过班超归汉始末展现其家国情怀与政治智慧,材料二借评史肯定武略之士的价值,均体现出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义不营私,窃恐后世以臣为没西域。
                             
                             
(2)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赠以奇策,今所云平平耳。”
                             
                             
15.两则材料对班超功绩的评价同中有异,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答案 ACE
解析 “天子”是主语,“好猎”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留”是谓语,“闲地”是宾语,其后断开。“安得”表示反问,“纵”是谓语,“百姓”是兼语,“耕锄皆遍”是“百姓”的谓语,其后断开。
2.C A.错误。看见/表被动,是“被”的意思。B.错误。劳累、劳苦/疾病。C.正确。D.错误。“斩之”“授之”“胜之”“得之”“有之”“思之”中,“之”作代词,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顷之”的“之”是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3.C “不是因为他们作战勇猛,而是因为他们富有才智”错误,材料二“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表明项羽、李存勖作战必胜,不只是因为勇猛,还因为他们善于把握战机,富有才智。
4.答案 (1)因此后梁发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抵挡后唐的进攻,最终被后唐消灭,的确是有原因的。
(2)吝啬财物,激起了六军将士的愤怒和怨恨;征收搜刮赋税,穷尽了百姓的财物。
解析 (1)“举”,发动;“卒”,终;“卒为所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良”,的确;“有以”,有原因,有道理。
(2)“靳吝”,吝啬,小气;“舆赋”,赋税;“竭”,穷尽;“脂膏”,比喻人民财物。
5.答案 ①不相同。②材料二认为李存勖败亡是因“量不足”:能忍败但“不足以处胜”,胜后骄傲导致覆灭。③材料三将李存勖败亡归因于统治腐化、骄奢淫逸、宠信伶人、横征暴敛,认为是多因素叠加致亡。
解析 材料二认为李存勖败亡的“人事”原因是其“不足以处胜”,即他有容忍失败的气量,却没有在胜利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事务的能力。他作战时勇猛且有智谋,然而胜利后,气量不足以支撑他守住胜利果实,在胜利面前容易自满,无法巩固胜利成果,最终败亡。
材料三则认为李存勖败亡的“人事”原因较为复杂。一是他在骤然取胜后骄傲,贪图安逸,忘记创业艰难,沉迷于女色和狩猎等荒乐之事;二是外有伶人乱政,内有后宫干政;三是他吝啬财物,引发军队愤怨,还征收搜刮赋税,耗尽百姓财物。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他的败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唐庄宗继位的时候,志向在于渡过黄河,只是遗憾黄河以东地区面积狭小、兵力稀少,想着要反复训练他的军队,来取得对天下的必胜之局,于是下令说:“凡是出兵作战,骑兵在没有见到敌人的时候不许骑马,如果步兵和骑兵的前后顺序已经确定,不能越过自己的队列去躲避险峻的地形。军队分路并进时,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会合,不能违背约定的时间。并且在行军途中敢说劳苦的人,都要斩首。”所以全军畏惧法令而齐心协力,作战时都能以一当百,因此后梁发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抵挡后唐的进攻,最终被后唐消灭,的确是有原因的。当初,庄宗还是公子的时候,向来喜爱音律,又能够自己创作曲子词。从那以后,凡是行军打仗,前后的队伍都把他所创作的词传授给士兵,让他们放声高唱,称之为“御制”。到了入阵作战的时候,不论胜负如何,只要马头一转向,众人的歌声就一起响起。所以凡是作战的时候,士兵们都忘记了死亡的威胁,这也是用兵的一种奇招。
庄宗喜欢打猎,每次外出打猎,没有一次不践踏庄稼的。有一天到了中牟县,打猎的围场已经形成,忽然有一个县令,闯入围场劝谏说:“凡是拥有国家的人,应当看待百姓如初生的婴儿,用性命保护他们。陛下因为一时的娱乐,放纵自己践踏庄稼,作为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像这样吗!”庄宗非常生气,认为受到了这个县令的侮辱,于是呵斥他退下,准备把他斩首。有个叫敬新磨的伶官,知道不可以这样做,就和一群伶官一起上前,拉住县令,假装责骂他说:“你身为县令,可以指挥百姓做好陛下的子民,既然天子喜欢打猎,就应该多留些空闲的土地,怎么能放纵百姓到处耕田锄地,妨碍天子的鹰飞犬跑呢!而且你又不能自我反省,还敢在这里气势汹汹,我知道你应判死罪。”其他的伶官也都嬉笑着附和。在这时庄宗沉默不语,他的怒气也稍微消解,过了一会儿,饶恕了县令的罪过。
材料二:
事业成功而不倾覆,事业失败而不灭亡,关键在于人的气量所能支撑的程度罢了,这不是单纯靠智谋就能达到的。项羽、李存勖作战必定能够取胜,面对强大的敌人不屈服,不只是因为他们勇敢,他们把握时机的敏锐也是有智谋的表现,然而最终还是灭亡了,难道是他们的智谋一下子就穷尽了吗 智谋本来就没有不会穷尽的。项羽不能够承受失败,一旦在垓下被打败,就愤怒、失去原则而自杀了,是他的气量不足以承受失败啊。假如他能抑制住愤怒的情绪,渡过长江,为以后做打算,韩信、彭越、英布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立场而一定忠诚于汉朝的人,项羽收拢残余的兵力,离间群雄,重新振作起来拼死较量,汉军也会疲惫不堪的。然而项羽做不到这些,他的气量只限于胜利的威风,失败出乎他的意料,他就不能坚守自己的事业了。项羽可以处在胜利的境地却不能承受失败,所以失败了就必定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失败,却不能在胜利的情况下妥善处理各种事务,所以胜利了就必定倾覆,道理是一样的。
材料三:
后唐庄宗凭借宏伟的谋略在黄河、汾水一带崛起,通过奋力作战平定了汴州、洛阳,家族的仇恨得报,国家的命运得以复兴。然而得到天下非常辛苦,失去天下为什么如此迅速呢 难道不是因为突然取得胜利而骄傲,贪图安逸,忘记了创业时的艰难困苦,沉迷于女色和打猎的荒淫逸乐之中吗 朝廷有伶人扰乱政事,后宫有皇后干预朝政。吝啬财物,激起了六军将士的愤怒和怨恨;征收搜刮赋税,穷尽了百姓的财物。只要有其中的一种情况,国家几乎没有不灭亡的,何况这些情况都有,不灭亡还等什么呢!冷静地思考这件事,这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深刻警诫啊。
6.答案 BDF
解析 “失道之君”为句子的主语,B处断开,表示强调;“矣”是句末语气词,D处断开;“未有……也”为判断句,表意完整,其前F处断开。
7.C A.正确。B.正确。赞许/给予。C.“意思相同”错误。名声/命名。D.正确。代词,他/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8.D “苏轼认为宋襄公如果……就不会落入……也不会被认为是欺世盗名之辈”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此独妄庸耳”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如果带领施行王道的军队,不至于落得作战失败、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的结果;且根据“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可知,苏轼认为世上没有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国君,因此他被认为是欺世盗名之辈与他能否重用子鱼这样的谋士关系不大。
9.答案 (1)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2)苏轼说:《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格而且详尽的了。
解析 (1)“既”,……之后;“陈”,列阵;“股”,大腿;“咎”,责备。
(2)“书”,记载;“严”,严格;“尽”,详尽。
10.答案 ①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不懂得作战的体现,与作战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②苏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在欺世盗名。
解析 ①由材料一“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可知,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不懂得作战的体现,与作战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②由材料二“宋襄公非独行仁义……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在欺世盗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边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过河,但尚未排好阵势时,司马子鱼又把情况报告给宋襄公请求出击。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不凭借险要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的殷商的后代,也不会击鼓进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形险隘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上天帮助我们;趁他们受阻而击鼓进攻,不也是可以的吗 训练士兵,先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耻辱,然后教导他们作战的技能,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死,怎么不能再次进攻他们呢 如果怜惜他们再次受伤,那一开始就不要伤害他们;怜惜那些头发斑白的老人,那就向他们投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作战,鸣金击鼓来振作士气。”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日,初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边交战,宋军战败。苏轼说:《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格而且详尽的了。宋襄公,是周天子敬重的上公,不是各国诸侯敢于对抗的。楚国,是蛮夷之国,楚人被认为是地位低微的人。凭借周天子敬重的上公身份,去抵挡蛮夷中地位低微之人,到了战败的地步,宋襄公的罪过,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宋襄公不只是施行仁义却不能坚持到底,他是以不仁的资质,盗用仁义的名声罢了。齐宣王时,有牵牛从堂下经过的人,宣王问:“牛要牵到哪里去 ”牵牛的人回答说:“将要用它来衅钟。”宣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释放一头牛,对于德行不会有什么减损或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的用怜爱别人的心,去施行怜爱别人的统治,这是三代共有的做法。而宋襄公抓住鄫子并杀死他用来祭祀次睢的土地神,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个国君就像杀狗猪一样,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天下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事呢!
泓水之战,自身战败,国家受辱,却想用不再次伤害已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斑白的老人来欺骗诸侯。宋襄公能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再次伤害已受伤的人和捉拿头发斑白的老人,这难道可以说是真实的情感吗
依我看来,宋襄公,是王莽之类的人。宋襄公认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获得,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借文诏获取。他们的得失大小不同,但他们不能欺骗天下人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宋襄公不击鼓进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也不能减轻他的暴虐。王莽抱着孺子哭泣,也不能掩盖他篡位的野心。假如王莽没有成功,那就和宋襄公一样。假如宋襄公得志,也是另一个王莽。
古人有这样的话:“(一个人)虽然谋求称王没有成功,但败落时尚且足以称霸一方。”宋襄公带领的如果是施行王道的军队,其实力还是能够比得上齐桓公的军队的,然而经过这一场战争之后,宋军连救治伤员、料理死者都忙不过来。这只能说明宋襄公狂妄昏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盛起来,宋襄公拥有子鱼这样的人才却不能任用,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自古以来失去道义的君主,像宋襄公这样的有很多,但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评价,没有像宋襄公这样以仁义欺骗后世的了。
11.答案 BDF
解析 “三十余年”是补充说明“君侯在外国”的时间长度,二者不断开,B处断开;“猥”是谦辞 ,“承君后”是动宾结构,D处断开;“任重虑浅”是并列结构,中间不断开,主语是“小人”,“宜有以诲之”主语是“君侯”,两句中间 F处断开。
12.C A.正确。B.正确。都指“希望”。C.错误。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使……安定/使……相斗。D.正确。求取/同“邀”,邀请。
13.A “并希望得到酒泉郡或玉门关作为封地”错。材料一中班超上书“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意思是不敢奢望能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着进入玉门关,表达的是自己想要回归故乡的心愿,而不是“希望得到酒泉郡或玉门关作为封地”。
14.答案 (1)臣坚守道义不谋求私利,但私下担心后世认为是在臣手中失去对西域的控制的。
(2)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为班超会传授奇谋妙计,如今所说的不过是平常道理罢了。”
解析 (1)“义”,坚守道义;“营”,谋求;“窃”,私下;“没”,失去。
(2)“所亲”,亲信;“赠”,传授;“平平”,平常道理。
15.答案 同:两则材料都肯定班超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异:袁宏认为班超对中原没有实际益处,不符合儒家的王道主张;范晔则认为班超经营西域在后世留下影响,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解析 相同点:
材料一:班超在西域多年,历经艰难困苦,他的妹妹班昭描述的班超的情况,反映了班超在西域的长期坚守和付出,这意味着他在西域的工作是有成果的,是建立了功绩的;同时,“超年至七十,衰老被病……即恐上损国家累世之功”,这里提到如果班超出现意外,可能会损害国家累世之功,反过来说明班超对于维护国家在西域的功绩是有重要作用的,肯定了班超的功绩。
材料二:“班超、梁慬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勒勋于后”,明确指出班超在西域施展谋略,最终成功立名,在后世留下功勋,直接肯定了班超建立的卓越功绩。所以两则材料都肯定了班超建立的卓越功绩。
不同点:
材料一:袁宏说“班超之功,非不谓奇也……故王道所不取也”。“未有以益中国”表明袁宏认为班超的功绩没有给中原地区带来实际的好处,只是在军事威慑方面能够使四夷屈服。“故王道所不取也”则强调班超的这种功绩不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以道德感化、仁义治国的王道主张,他认为治理国家贵在安定,修己治内,而班超在西域的行为更倾向于武力威慑,所以不被王道认可。
材料二:范晔说“班超、梁慬奋西域之略……亦一时之志士也”。“勒勋于后”突出了班超在西域的功绩在后世留下了影响,为后世所铭记。“亦一时之志士也”表明范晔将班超视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强调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有志向、有能力并且成功实现自己抱负的人,肯定了班超在他所处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班超上书朝廷请求派人替代自己,说:“我听说姜太公受封于齐,五代子孙死后都归葬于周地,所以狐狸死时头总是朝着巢穴所在的山丘。周地和齐地都在中原,相距不过千里而已,何况我身处万里之外的边远地区,能没有‘狐死首丘’那样的思乡之情吗 蛮夷之人畏惧壮年之人而欺侮年老之人,这是他们的天性。我已年老体衰,牙齿也掉得差不多了,常常担心突然死去,孤魂被遗弃在他乡。臣坚守道义不谋求私利,但私下担心后世认为是在臣手中失去对西域的控制的。我不敢奢望能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着进入玉门关。”
班超的妹妹班昭担心班超最终死在边疆,上书说:“班超已经七十岁了,年老体弱又身患疾病,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蛮夷之人的本性,是违反正道、欺侮老人,恐怕他们会产生叛逆作乱的心思。如果突然发生暴乱,班超的气力已不能随心地应对,这样一来,恐怕对上会损害国家累世建立的功业,对下会抛弃忠臣竭尽所能而做出的努力,实在令人痛心。所以班超在万里之外向朝廷表达忠诚,陈述自己痛苦急迫的心情,伸长脖子殷切盼望,到现在已经三年了。班超有信给我,说要与我永别,恐怕不能再相见了。我实在痛心班超在壮年时为了忠孝在沙漠之地竭尽全力,年老体衰时却要被遗弃在旷野之中,实在值得怜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救助,班超日后一旦发生变故,希望班超的家人能像赵括母亲那样,事先请求免受牵连。” 奏章呈上后,皇帝被她的话感动,于是征召班超回朝,任命校尉任尚接替班超。
当初,任尚给班超写信说:“君侯在外国三十多年,如今我有幸接任您的职位,责任重大而我思想浅陋,您应该有话教导我。” 班超说:“任君多次担任重要职位,哪里是我班超所能比得上的呢!如果一定要说,我愿意献上一些愚见。塞外的官兵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犯了过错才被补充到屯戍的部队的;蛮夷之人心如野兽,难以教养且容易生事。如今您性情严厉急躁,清水里养不了大鱼,将军您应该对小的过错宽容一些,把握好大的原则就行了。” 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为班超会传授奇谋妙计,如今所说的不过是平常道理罢了。” 任尚后来却遭遇了边疆的灾祸,正如班超所说的那样。
袁宏说:古代统治天下的人,并非想要控制驾驭天下,可贵的是让天下安定。所以修养自身而不向外界索求,治理好国内而不致力于对外扩张。班超的功劳,不能说不奇特,但对中原并没有什么益处,只不过能够使四方夷狄臣服,所以这不是王道所推崇的做法。
材料二:
评论说:当政治清平时,就会推行文德教化,而有军事谋略的人就没有机会施展他们的才能。所以汉朝有很多人发愤图强、大胆行动,争着投身到夷狄地区以谋求功名。祭肜、耿秉开启了对付匈奴的策略,班超、梁慬在西域施展谋略,最终能够成功建立功名,在后世留下功勋,他们也是当时有志向的人啊。
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