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4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基础过关练一、教材衔接1.下列对课文《修辞立其诚》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明了“修辞立其诚”的来源,并对“诚”这个主要概念作了解释。B.“诚”就是“实”“真”,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只有道家讲究“真”,并与“伪”相对。C.张岱年认为“立其诚”包括多层含义,既包括学说、言论、文章,也包括为人处世。D.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是认识的客观性,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是“真”的起码要求。2.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保护自我的生存的品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B.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蛮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3.《修辞立其诚》第9段引用《汉书·儒林传》的话,其用意是什么 (3分) 4.《怜悯是人的天性》中“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4分) 二、语用综合(2025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汉语句式严谨周密而又灵活多样,可供我们选用。人们也总是选用最恰当的句式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炼句。而要把句式炼好,又必须考虑到句式所在的语境,句式的选用是被语境制约着的。当句式和语境高度适应的时候,句式的修辞艺术就会达到高峰。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所以上下文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句子、段落都可以成为其他词语、句子、段落的语境。为此,写作中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布局谋篇的问题,也就和语境发生一定的联系了。只有适应了语境, ① 。朱自清的《绿》,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又以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结尾,使所说的得到强调。这两段话互为语境,首尾呼应,因而相得益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自然必须服从于事物本身的逻辑,不能(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或者说创造某种语境,使得其间的过渡更为自然,衔接更为紧密。 语言形式总会有一些多义现象的,如某些词语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某些句式允许几种不同的分析。这是语言的正常现象,也是语言能够以少(语言形式)言多(意义内容)的重要原因。 ② ,因为多义形式一经出现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之中,就只能有一种理解,不像“歧义”那样义有两歧,影响确切的表达。因此,我们使用多义的语言形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所在的语境,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否则会招致误解或者造成歧义。语境不但使多义的语言形式“创造一个现在的价值”,从修辞的角度说,语境还使多义的语言形式创造一个修辞的价值。 语句的言外之意,一般都是要从语境的体察中才能看得到的。因为一般来说,语境既是言外之意的寄托所在,又是领会言外之意的途径。因此,“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实为修辞的上乘。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请提取文段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3分)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语无伦次 B.随心所欲C.随手拈来 D.语四言三4.文中第二段有两处加点的“自然”,请结合语境分析二者的语义。(4分) 5.“语境既是言外之意的寄托所在,又是领会言外之意的途径。”请根据画线句子,说说下文中陈韪与孔文举对话的机锋。(6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节选自《世说新语》,有改动) 三年模拟练(2024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材料二: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贝恩(Bain)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能与幸灾乐祸的念头相反。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同样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但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因为天生具有怜悯心,从而做到不损人利己,所以总能克制自己的自尊心或自爱心。B.与其他人相比,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的怜悯心更明显,这是他们最有用的美德。C.母兽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幼兽,有些动物会掩埋死去的同类,都说明动物有时也有怜悯心。D.作者举暴君亚历山大不敢到剧院看悲剧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怜悯心不受思维控制的观点。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野蛮民族具有残酷的倾向,中外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结论。B.卢克莱修、霍布斯和贝恩的学说有相似点,在解读“幸灾乐祸”时都运用了比较思维。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可以转念,这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D.一切伦理思想和宗教都重视培养人的恻隐之心,可见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3分)( )A.她(祥林嫂)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祝福》)B.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 ”(《红楼梦》)C.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D.“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复活》)4.(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特点。(4分)第1段:“用生人做陪葬者……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通过列举不同民族的残忍行为等事例,引出哲学家基于此类现象得出“(1) ”结论——引出论题 第2段:“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另求原因。” 第3段:“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不免恻然感动。” 分别分析产生“(2) ”和“(3) ” 的心理的情况第4段:“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 进一步阐述“(4) ”的重大影响 第5段:“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得出“(5) ”这一结论 整合作答 (6) 5.中国与蒙古国互为邻邦,在灾害面前,一向互施援手。2023年冬,蒙古国遭遇50年不遇的罕见冰雪灾害,牧民生活面临重大困难。2024年3月4日,中国向蒙古国提供紧急救灾援助。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分析中国对蒙古国的援助行动。(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4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基础过关练一、1.B “只有道家讲究‘真’”错。课文中说的是“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并不是只有道家讲究“真”。2.D “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理解错误,卢梭认为哲学家缺乏怜悯心,智慧和理性使人产生自爱心,更多地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卢梭意在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而不是主张远离理性和智慧。3.答案 作者反对“曲学阿世”,批评这种做法“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说明“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号召大家要遵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4.答案 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是人善良的天性。二、1.答案 ①布局谋篇才可能是得体的 ②但“多义”不等于“歧义”解析 ①处,前文提到写作中的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和语境有联系,接着说“只有适应了语境”,可见此处是说布局谋篇会怎样;再结合后文朱自清《绿》的例子可知,此处是说“布局谋篇是得体的”,注意所填句子中要有“才”与上文的“只有”搭配,可填“布局谋篇才可能是得体的”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讲语言形式有多义现象是正常的,后文说多义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就只能有一种理解,不像‘歧义’那样义有两歧”,可见此处是将“多义”和“歧义”进行区分,可填“但‘多义’不等于‘歧义’”之类的内容。2.答案 语境 句式(炼句) 谋篇布局 多义现象 修辞 言外之意解析 ①“句式的选用是被语境制约着的”“写作中的开头……和语境发生一定的联系了”“我们使用多义……所在的语境”“语句的言外之意……从语境的体察中才能看得到的”等,强调语境在句式选用、布局谋篇、理解多义现象、领会言外之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见“语境”是核心概念。②开头提到汉语句式以及炼句,“汉语句式严谨周密而又灵活多样……这就是所谓炼句”,并且说明句式的选用受语境制约,可见“句式(炼句)”是重要内容。③“写作中的开头……布局谋篇的问题,也就和语境发生一定的联系了”专门阐述了写作中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布局谋篇问题与语境的联系,可见“谋篇布局”也是重要概念。④“语言形式总会有一些多义现象的”“我们使用多义……所在的语境”说明了语言形式存在多义现象,以及在语境中对多义形式的理解和使用,可见“多义现象”也是关键词。⑤整体围绕修辞展开,如“当句式和语境……修辞艺术就会达到高峰”“从修辞的角度说,语境……修辞的价值”,阐述了句式的修辞艺术、语境使多义语言形式创造修辞价值等,可见“修辞”也是关键词。⑥文中指出“语句的言外之意,一般都是要从语境的体察中才能看得到的”,且举例说明言外之意与修辞的关系,可见“言外之意”同样是关键词。3.C 前文说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要服从于事物本身的逻辑,结合括号前面的“不能”可知,语境是说不能不合逻辑地乱说一气。A.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B.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C.随手拈来:随意顺手拿过来。多形容写文章、做事得心应手或不假思索。 D.语四言三:指信口乱说。C项不符合语境。4.答案 ①表示理所当然,指过渡理所当然应服从事物逻辑。②指过渡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解析 ①第一处“自然”:根据前文“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写作中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布局谋篇的问题,也就和语境发生一定的联系了”可知,此处强调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从道理上来说,必然要遵循事物本身的逻辑,所以“自然”在这里表示“理所当然”,即过渡理所当然应服从事物逻辑。②第二处“自然”: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利用或创造语境,能让过渡达到一种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的状态,使文章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所以“自然”在这里的意思是“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5.答案 ①从逻辑上说,陈韪说“未必”,只是一个或然判断,而孔文举的话,也只能推出陈韪“大未必佳”的结论。②但是,在当时语境下,陈韪“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就是“大定不佳”,孔文举巧言“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坐实这个言外之意,对陈韪的质疑进行了礼貌回击,可谓绵里藏针。解析 ①从逻辑上说,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未必”表明这是一个或然判断,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孔文举回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按照逻辑推理,能得出陈韪“大未必佳”的结论,这是对陈韪的巧妙反击。这是基于语言逻辑的分析。②在当时的情境中,众人都对孔文举的表现表示惊奇,陈韪却说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话,其言外之意更倾向于“大定不佳”,带有对孔文举的否定和质疑。而孔文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言外之意,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表面上是说陈韪小时候肯定聪明,实则坐实了陈韪“大定不佳”的言外之意,以一种礼貌的方式进行了回击,体现了孔文举的机智及其对语言的巧妙运用,这是结合语境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和分析。三年模拟练1.C A.“总能”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克制他的自爱心”可知,原文强调的是“在某种情况下”,而非“总能”。B.“与其他人相比”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并没有与“其他人”比较。D.“是为了证明怜悯心不受思维控制的观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可知,是强调其“先于思维”,并不是“不受思维控制”。2.A 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可见选项表述错误。3.B 根据原文表述,恻隐之心是“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A.听的人只是把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是麻木不仁的表现,不属于恻隐之心。B.写出了贾母对处于困境的孩子感同身受的体会,这种感同身受是恻隐之心。C.写出了“我”因自己的孤苦而对别人产生了情感依赖,不属于恻隐之心。D.聂赫留朵夫见到被关押的玛丝洛娃,内心充满了对她的愧疚,不属于恻隐之心。4.答案 (1)性恶 (2)幸灾乐祸 (3)恻隐之心 (4)这一转念/一念之差 (5)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6)①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②引论部分:中外哲学家提出对“人性”这一论题的见解。③本论部分:分析幸灾乐祸和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进一步强调二者转念之差的重要性。④结论部分: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解析 第一步,通读全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同一关系取其“一”,并列关系取其“和”,总分关系取其“总”,偏正关系取其“正”。第三步,整理作答。首先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然后阐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种结构的,比如每部分之间是如何体现层进、对照、总分等关系的。知识拓展论证结构 议论文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模式。论证结构 阐 释引 论 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二是引入式,由一个“由头”(故事、名言、社会现象等)引入论点或论题总分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并列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平行的分论点,共同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层进式 各段或各部分之间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关系,各段或各部分之间有内在的逻辑顺序,不能随意变动对照式 将一正一反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破立式 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边破边立综合式 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进;先对照,再层进;等等结 论 主要有以下方式:总结上文,重申或强化中心论点;卒章显志,得出结论或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或进行劝勉5.答案 ①面对蒙古国遭遇的极端灾害和牧民生活的艰难,中国进行的救灾援助行动,体现了中国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怜悯心这一美德。②面对蒙古国遭遇的冰雪灾害,中国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将心比心,施以援助,这也是恻隐之心的体现。③中国与蒙古国互为邻邦,一向互施援手,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与他国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解析 ①结合材料一“人天生就有……受苦的厌恶心理”“我认为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等可知,面对蒙古国遭遇的极端灾害和牧民生活的艰难,中国进行的救灾援助行动,体现了中国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怜悯心这一美德。②结合材料二“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是否属于自己”等可知,面对蒙古国遭遇的冰雪灾害,中国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将心比心,施以援助,这也是恻隐之心的体现。③结合材料二“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等可知,中国与蒙古国互为邻邦,一向互施援手,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与他国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