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9月联考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y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B.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D.黄赤交角变为0°2.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为A.23°26' B.66°34' C.11°43' D.46°52'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有一个著名的景点苹果岩,左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右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读右图分析与苹果岩的形成地质作用相似的组合是A.②—变质作用 B.①—冷却凝固C.④—地壳下沉 D.③—高温熔融4.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推理,其中合理的是A.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B.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C.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D.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5.关于右图中各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下图为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A.甲、乙 B.乙、丙C.丙、丁 D.甲、丁7.甲处①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 ②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谷③地质条件适合开凿隧道 ④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C.地形 D.资源9.影响图中⑤处公路呈“之”字形弯曲的主要因素是A.资源 B.降水C.海拔 D.坡度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水运交通要道,西江中心有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砚洲岛(如图所示),该岛形成以来,一直向北移动。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岩石上,有众多船篙插入岩石形成的扎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砚洲岛向北移动说明本河段A.砚洲岛南侧堆积,北侧侵蚀B.砚洲岛南侧侵蚀,北侧堆积C.西江北岸堆积,南岸侵蚀D.河道宽度变大,流速变快11.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岩石上船篙扎孔的方向和原因是A.扎孔向上游 流速快B.扎孔向上游 流速慢C.扎孔向下游 河道窄D.扎孔向下游 流速快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示地貌多见于我国A.东北地区 B.青藏高原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13.终碛堤上的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 B.有层理结构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晚更新世以来,海南岛构造运动活跃,在西部几条相对平直的入海河流上发育了一系列河流阶地。其中在T2阶地形成时期,位于最南部的望楼河下切速率小于其他河流。下图为望楼河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望楼河的流向是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南向西北15.在T2 阶地形成时期,望楼河下切速率小于其他河流的原因是A.地壳下降速度快 B.地壳抬升速度慢C.河流下切侵蚀快 D.风力沉积作用强16.与 T3 阶地相比,T1 阶地A.早期流速更慢 B.风力作用更强C.气候更加干燥 D.发育时间更晚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下图是某房地产公司在北京市(约40°N)开发的一梯两户式多层商品房平面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若在该楼的南面再建一幢新楼,并要求新楼全年不能遮挡北楼底层的阳光,那么设计师要考虑哪些因素 (6分)(2)说出地球从A公转到B期间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情况。(4分)(3)说出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北京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6分)1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读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1)根据地质构造图,判断丁构造地貌类型和乙地质构造类型。(6分)(2)说出图中丙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的过程。(6分)材料二 “蜀山之王”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山峰为金字塔形的四棱锥体,分东、南、西、北四坡,其中东坡阻挡水汽最多。贡嘎山的花岗岩体被周边的三叠系变槚砂岩、板岩包围。岩石因挤压产生褶皱,在地形上有较多起伏。图为贡嘎山景观图。(3)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贡嘎山的成因,并从内、外力角度简述其形成过程。(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铬是军工和航天等领域的重要战略资源。哈萨克斯坦的肯皮尔赛是全球铬矿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岩浆作用过程中,其携带的铬元素在岩浆通道内形成原生铬矿(岩浆的流动速度影响铬元素的富集),后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露天铬矿。下图为肯皮尔赛地区铬矿分布区的地质简图。(1)概括肯皮尔赛地区铬矿资源的分布特征。(6分)(2)简述肯皮尔赛地区露天铬矿的形成过程。(6分)(3)推测造成铬矿在主断裂带与次级裂隙带分布差异的原因。(6分)2025——2026学年度高二9月联考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 B【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北极阀及其以内为极夜,为北半球的冬至;结合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可知,甲位置时,北半球为秋分。因此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B正确,A错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CD错误。故选B。2. A【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为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结合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可知,甲位置时,北半球为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0°纬线)。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即0°——23°26′S;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3°26′。故选A。3. B【解析】据图可知,从岩浆指出两个箭头,一个上面写着喷出,另一个箭头上的①应是侵入,经过冷却凝固分别形成岩浆岩甲和岩浆岩乙,分裂苹果岩为巨型球状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B正确;岩浆岩甲和岩浆岩乙经过②——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A错误;沉积物经过沉积作用③形成沉积岩丁,D错误;沉积岩经过重熔再生作用④进入岩浆,C错误。故选B。4. A【解析】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侵人岩花岗岩;这时花岗岩还在地壳深处,后来地壳抬升;花岗岩周围的围岩被外力剥蚀,围岩被剥蚀完毕后,花岗岩岩体出露;花岗岩岩体出露后,岩体发生球状风化,岩体形成圆球状,进而岩体断裂,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形成分裂苹果岩。故选A。5. A【解析】据上题分析,甲类岩石为玄武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A正确;乙类岩苔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B错误;丙类岩石为变质岩,没有层理构造,C错误;丁类岩石为沉积岩,典型代表是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大理岩为变质岩,D错误。故选A。6. B【解析】根据材料,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若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则为地形倒置。从图中看,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却形成山谷,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却形成山岭,属于倒置地形,B正确;甲为断层谷,丁为单斜山,未体现构造与地形相反的特征,不属于倒置地形,ACD错误。故选B7. D【解析】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断层,地质结构不稳定,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和开凿隧道,①正确,②③错误;甲处地貌是谷地,该谷地是由于断层构造地壳破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④正确。故选D。8. C【解析】图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交汇处、山麓地带,该地带的地形比较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对外联系便利。故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由于无法确定该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此不能判断该地的气温、降水条件是否优越、AB,错误;剧示没有分布有矿产资源,且③和④也不靠近水资源,故资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9. D【解析】由图可知,⑤处位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通过修建呈“之”字形弯曲的公路可以延长线路长度,降低道路的坡度,提高安全性,D正确;图示公路弯曲处并未显示有资源分布,A错误;公路弯曲眼降水条件关联较小,B错误;要抵达海拔高处,仍可以通过修建穿山隧道的方式让公路呈直线型,因此海拔不是导致其弯曲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10. B【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和砚洲岛的岸线形状,砚洲岛北岸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南岸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导致现洲岛北岸向北推进,南岸向北收缩,整体向北推移,A错误,B正确;砚洲岛所在的西江河段河道北岸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南岸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C错误;河道宽度变大,河流流速变慢,D错误。故选B。11. A【解析】西江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水运交通要道,往来船只较多,上游羚羊峡河段水流速度较快,船只向上游航行需要人力撑船,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砂岩岩性松软,船苪插入岩石易形成扎孔、利于船只航行。故选A。12. B【解析】冰川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高山地区,B正确;东北、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均少见现代冰川地貌分布,排除ACD。故选B。13. C【解析】冰川运动携带的物质基本固定在冰休中,没有磨圆作用,D错误;没有明显的分选作用,终硫提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岃状堆积休,因此终碛堤堆积物大小混杂,棱角分明,A错误,C正确;没有明显层状结构、B错误。故选 C。14. B【解析】结合图例右侧阶地的指向标是东南,东南岸为沉积岸,且河流是相对平直的人海河流,可推断河谷走向垂直于东南,即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材料可知,望楼河位于海南岛西部,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因此望楼河的流向最可能是自东北向西南。故选B。15.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阶地的成因为地壳间歇抬升,流水下切侵蚀,A错误;在T2 阶地形成时期,塑楼河下切速率小于其他河流,最可能是区域内地壳差异抬升,位于嵅南部的望楼河抬升速度慢,B正确;河流下切侵蚀快,与结论相反,C错误;海南位于湿润地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不是风力作用,D错误。故选B。16. D【解析】据图可知,TI 阶地的沉积物下部是砾石,上部是砂粒,颗粒变小,说明早期流速快,后期流速变慢,A错误;T3 阶地下部是砂粒,上部是风成作用的岗上,说明TI 阶地比T3 阶地形成时气候更加湿润,流水作用更强,BC 错误;TI 阶地距离河流更近,位置更低,发育形成时间更晚,D正确。故选D。17.【参考答案】(1)网楼的间距;(2分)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分)楼高。(2分)(2)昼长夜短;(2分)昼渐短夜渐长。(2分)(3)B到C:屈内光照面积由小变大,在C处达到最大。(3分)C到D:屋内光照面积由大变小。(3分)【解析】(1)若在该楼的南面再建一幢新楼,并要求新楼全年不能逖挡北楼底层的阳光,设计时需要考虑:两楼的间距、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楼高。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该地最小值,影长最长,如果冬至日新楼都不会迏挡到北楼底层的阳光,则全年其他时间都不会。楼高直接影响到影子的长度,在冬至日正午太阳石度一定的情况下,楼高越高,楼 越长,就越容易遮挡到北楼底层的阳光。为了保证北 底层全年都能有阳光照射,设计师需要根据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以及两楼间距、枿确计算出合适的楼高,使新楼在冬至日所产生的影子长度恰好不超减两棱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确保新楼不会遮挡北楼底层的阳光。(2)读图A为北半球夏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夏至日北京县长为一年中最长,秋分日为昼夜等分,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所以从A公转到B期间北京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3)B为北半球秋分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D为北半球奋分日;当地球从B(秋分)公转到C(冬至)位置时,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由小变大。(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变大),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用内光照面积最大,因此在C处达到最大。从C(冬至)公转到D(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射进屝内阳光面积变小。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北京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为:B到 C:屋内光照面积由小变大,在C处达到最大。C到D:屋内光照面积由大变小。18.【参考答案】(1)背斜谷;(3分)断层。(3分)(2)河口三角洲;(2分)河流中上游流速快,侵蚀强,携来大量泥沙:(2分)何口处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2分)(3)冰川侵蚀形成角峰;(2分)外力沉积形成砂岩,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2分)岩层受板块挤压发生褶皱,地壳抬升海拔升后,最后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角峰。(2分)【解析】(1)读图,从运表形态看,丁处中间低两侧高,为谷地;从岩层形态看,丁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故构造地貌为背斜谷地。乙处岩层发生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2)读图可知,丙位于河流的入海口,表示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上游水流速度快,侵蚀搬运作用强。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这是三角洲形成的物质基础;河口处地势低平,再加上海域坡度级、海水顶托,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沉积累积,最终发育为河口三角洲。(3)联系材料“山峰为金字塔形的四棱锥体、分东、南、西、北四坡”,结合图片贡嘎山海拔7556米,可知贡嘎山外力以冰川侵蚀为主,冰川对山峰进行侵蚀,多个冰斗不断扩大、后退,使山峰逐渐变成尖锐的金字塔形角峰。据材料“贡冱山的花岗岩体被周边的三叠系变质砂岩、板岩包围,岩石因挤压产生褶皱,在地形上有较多起伏”可知, 嘎山早期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砂岩),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板块挤压,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地壳抬升海拔升高,形成贪嘎山雏形,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丰富,有利于冰川发育,再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角峰。19.【参考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的东南部和西北部;(2分)东南部主要沿次级裂隙带分布;(2分)赋存于超镁铁岩中。(2分)(2)岩浆活动在通道内形成原生铬矿;(2分)经构造运动,铬矿随地壳抬升;(2分)上覆岩层进受风化、侵蚀,铬矿出露。(2分)(3)主断裂带裂隙大,岩浆侵入流动速度快,不利于铬元素需集;(3分)次级裂隙带岩浆流动速度较慢,利于铬元素的局部富集。(3分)【解析】(1)根据哈萨克斯坦肯皮赛地区铬矿分布区的地质简图,并结合图例判断、哈萨克斯坦肯皮赛地区铬铁矿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肯皮赛地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结合图例,东南部的铬矿资源主要沿次级裂隙带分布;主要富集在超镁铁岩中。(2)在地质历史时期,岩浆活动频繁,富含格元素的岩浆沿着岩浆通道上升,由于岩浆流动速度等因素影响,铬元素在岩浆通道内逐渐富集,形成原生铬矿。随后经历地光运动,地壳上升,使得原木埋 于地下的含铬矿地层向上抬升,原生铬矿逐渐接近地表。长期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上洷岩层被剥蚀掉,原生铬矿塔露于地表,形成露天筛(3)主断裂带规模较大,可能是主要的岩浆上升通道,岩浆流速较快,不利于格元素在此处富集,所以铬矿在主断裂措分布相对较少;而次级裂隙带作为次要通道,岩浆流动速度相对较慢,利于铬元素在此处富集形成铬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