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一(第1课时)1.能梳理、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养成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1.能梳理、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养成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成为“语言探秘员”,进入“第一单元语言基地”探秘!基地有两个任务站,完成任务就能获得“探秘徽章”,集齐徽章可兑换“语言宝藏”哦!任务一:词句宝藏站——挖掘“新鲜感”任务二:成语解密站——破解“身体密码”【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紧扣新课标理念,以“语言探秘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词句宝藏站”培养语言积累与思维能力,“成语解密站”强化语言实践与合作探究,既落实学科素养目标,又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能力。新知探究任务一:词句宝藏站——挖掘“新鲜感”一、小组内分享课前找到的“新鲜感词句”。1.分享例句(1)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学生1回答:这个句子跟平时的句子有点不一样。把树枝、鸟儿、蝴蝶想象成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写法特别新鲜。“听”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窗外的安静,衬托了同学们读书声音的好听。教师点评:你的回答特别棒!精准指出句子用拟人手法,把树枝、鸟儿、蝴蝶写得像在听读书,既体现出窗外的安静,又衬托出读书声好听,对“新鲜感”的理解很到位。(2)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这个句子是课外的,和《花的学校》一样,也是泰戈尔写的)学生2回答:这里的“更夫”很新鲜,“更夫”指的是古代民间巡夜的人,他们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其中“走、提、追逐”属于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更夫这种自由、无拘无束的职业的向往。教师点评:你的回答很出色!不仅清楚解释了“更夫”这个新鲜词汇,还敏锐捕捉到 “走、提、追逐”这些动作描写,进而体会出作者对更夫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句子的理解很透彻。二、在我们日常的课内外阅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表达方式?想一想,然后组内分享。1.出示例句(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2)我从敞开的窗口看见更夫走来走去。小巷漆黑冷清,路灯就像一个脸上长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立在那里。三、我们读到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应该怎么做?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明确要求: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会多读几遍,然后抄写下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贴合新课标理念,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新鲜感”词句的特点,如拟人手法、陌生词汇等,再经组内分享拓展阅读体验,最后明确积累方法。既培养学生语言感知与积累能力,又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助力提升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素养。任务二:成语解密站——破解“身体密码”1.让学生自读8个成语,把成语读正确,反馈时重点关注“散、爪、赤、疾、燥”的读音。2.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同学之间互助理解不懂的成语,教师再作适当点拨。张牙舞爪:张开嘴巴又挥舞着爪子,可以想象猛兽凶猛可怕的样子来理解。面红耳赤:“赤”也是红的意思,脸和耳朵都红了,可以联想自己面红耳赤的样子,理解这个成语一般是用来描写人紧张、激动、羞愧的样子。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成语。(1)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猜成语。如: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2)合作读成语,如男生——面红、女生——耳赤。4.引导学生先和同桌交流这两组成语的特点,再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梳理。(1)这8个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2)有的描写人的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有的描写人的状态,如:披头散发、面红耳赤;有的描写人的心理,如:提心吊胆。(3)第1组成语的第1个字和第3个字都表示动作,而且意思相近;第2组成语的第2个字和第4个字都是描写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而且意思相近。5.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或已经积累的类似的成语,如:牵肠挂肚、手舞足蹈、垂头丧气、指手画脚,并把成语抄写下来。【设计意图】通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多样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含有身体部位成语的特点,再经过拓展积累同类成语,既强化语言实践与合作探究,又培养语感与思维能力,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助力提升语言运用素养。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以“语言探秘员”的身份,在“词句宝藏站”和“成语解密站”完成了探秘任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语言的更多奥秘!课后任务1.把“词句宝藏站”上的词句抄在积累本上,每天读2遍。2.找3个带身体部位的成语,下节课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