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范围:选必1前5课)一、选择题1.在《商君书》中,“国”字共出现了295次,“君”字仅出现79次,而在《韩非子》一书中,“国”字出现591次,“君”字则出现1209次,这一频率之差可以佐证秦( )A.始终以强化君主集权为核心 B.日益注重通过富国强兵实现统一C.从侧重国本向强调君本转变 D.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与渗透2.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同时,吸取秦朝因取消封国失去屏藩而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分封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这体现出汉代( )A.抛弃了秦朝制度的不利因素 B.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C.调整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层级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制度基础3.唐中央实施分层决策,第一层为尚书省六部长官和左右仆射“八座议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给第二层“政事堂会议”,由全体宰相集体决议;如仍有分歧,则由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以上三级会议,所有谏官都参加,有文字建议权。这种做法旨在( )A.强化尚书省的行政决策中枢地位 B.完善谏官对决策的监察权C.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削弱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4.“告”与“劾”是秦代官吏在职权范围内揭发非法行径所使用的法律术语。可以使用“告”的县属吏,如里典等,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可以使用“劾”的官吏,如县令等,由官爵者担任,经君主任命。使用“劾”的官吏有权限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任命使用“告”的官吏。这说明秦朝( )A.依据阶层的不同区分官员的等级 B.重视基层治理中监察制度的建设C.规范官吏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治理 D.实现皇权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5.1888年,张之洞上书光绪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由此,洋务派( )A.固守传统经济以保民生 B.改革政治体制以图稳定C.设机器织布局以挽利权 D.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6.汉简记载,基层官吏需要“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武)”,选补要求次第而迁、牵连问责、提倡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系统之间迁转且离家距离不宜超过“一千五百里”。这体现出汉代( )A.官僚政治建设的制度化 B.行政管理制度走向完善C.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控制7.有学者认为清朝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借鉴明代制度,设督抚,理藩院统辖蒙藏地区;完成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一,并调整国家机构;新疆、台湾建省,强化边疆治理。由此可以推测该学者的研究视角是( )A.边疆治理 B.国家建构 C.官僚制度 D.版图变迁8.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创立中朝是因为“行政中枢客观上软弱无力,不能胜任武帝时代大肆更张的需要。”但是,当宰相石庆辞职时,武帝却勃然大怒,迫使石庆照旧任职。由此可见,汉武帝此举意在( )A.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 B.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C.以制衡之制强化皇权 D.弱化传统宰相的作用9.下图是某一时期华北行政区的区划结构示意图,该行政区的政府名称是( )A.苏维埃政府 B.边区政府 C.人民政府 D.工农民主政府10.据秦汉简牍记载,各县政府所在地设传,传之间有驿,驿、传之间有亭。两邮亭之间的距离和行程时间都有明确规定,每次递送的情况均需记在所送的文书上。这表明秦汉时期( )A.信息传递便捷 B.邮驿制度规范 C.交通网络完善 D.文书记录详实11.在罗马帝国初期,一些被释奴及其后代成功地跻身政坛和上流社会。史载,在皇帝尼禄的元老院发生的一次争论中,有人抱怨说,当时大多数的骑士和许多元老都是被释奴的后代。从公元1世纪开始,皇室的被释奴已占据政府的财政、司法、枢机等重要职位。这反映出罗马帝国初期( )A.出现政治腐败现象 B.被释奴威胁皇权统治C.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元老院不满专制体制12.唐代后期,在京师建立了进奏院,主要职能包括传递中央政令、呈递地方表文、转达朝廷动态及办理赋税上供事宜,其专职进奏官“多是本道差文武职掌官充,自后遂有奏带正官者”。藩镇利用进奏院争取中央授权或对抗过度集权,而中央也借进奏院掌握地方动态。这反映出( )A.朝廷无力掌控地方政事 B.政府财政危机凸显C.地方势力坐大隐患初现 D.藩镇与中央的博弈13.春秋末年,郡初设在边地,面积大但地位低于县。战国,尤其是中后期,随着边地发展,县数增多,为便于管理,县纳入郡的管辖,形成郡下统县的模式。这一过程( )A.适应了地方治理的现实需求 B.提升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效能C.体现了中央对郡县垂直管理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14.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 )A.改革了晋谒礼仪 B.激化了嫡庶矛盾C.破坏了分封制度 D.维护了宗法秩序15.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士山盘,盘腹内底有铭文九十七字,具体地记述了西周共王时期对诸侯国立君之事的一次全面干预,并在事后对妨碍此事的地方势力和人员实施了惩罚。这体现当时( )A.青铜铸造技艺精湛 B.书法成为一门艺术C.封邦建国名存实亡 D.王朝享有较高权威16.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首次以一号文件聚焦农业问题。下表是部分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概要:年份 内容概要1982年 对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进行了肯定。2004年 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历史性地提出“两免三补贴”。2006年 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21年 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些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 )A.体现了工业对农业的持续反哺 B.推进了适合国情的道路探索C.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D.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周开创的政制称为周制,自商鞅变法后秦国采取的政制被称为秦制。信史记载秦国最早与周国同属于商王室的分封国,二者因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影响各自实施的政治统治形式。周制与秦制政治统治形式的区别在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宗法制与地缘政治、据点统治与官僚统治等。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政制并非单一的秦制,而是秦制与周制混合的政治统治形式。——摘编自吕承文《周制与秦制比较研究》材料二11—13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同,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摘编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自秦汉以来秦制与周制混合形态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变”与“周秦之变”的异同。(8分)18.【监察制度与国家治理】(14分)材料一明初,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普遍继承了元朝的旧制度,也吸收了汉唐监察制度的积极因素。中央一级的最高监察机构是御史台,负责纠正所有官员的不法行为;建立中书省,负责国家行政事务;设置大都督府,主管军事。三个部门分权治理、各司其职。——摘编自赵恒好《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研究》材料二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用以弥补制度设计的缺失,是监察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之一。鉴于此,新的朝代建立后,均十分重视监察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以史为鉴是每一个开国皇帝的必修课,也正因为其深知前朝的不足与缺陷,有惧于县政腐败对皇朝坍塌的影响,才会不断革新监察制度,用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力。——摘编自招栩圣《古代县政监察制度变迁及其启示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则中国古代从汉至宋地方监察制度革新的史实,并简析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革新的影响。(8分)19.【变法改革与社会发展】(12分)材料考察传统中国社会的众多变法运动,虽然不同的变法运动的推进程度和实际成效不一,历史学家对同一场变法运动褒贬不一,但从主流上看,变法无疑是政治家们破解社会困局的基本策略,也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机制。在诸多变法中,商鞅变法的历史成效已得到普遍公认,在推动秦国由弱到强并最终统一六国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虽然半途而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例如,王安石新法推行后,北宋王朝出现了国库充盈、大兴水利、熙河之役等局面,这表明变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张居正变法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推动形成“万历中兴”局面,延缓了明王朝衰败的历史进程。——黄文艺《改革、变法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C C A B C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A D D B1.【答案】C【解析】在《商君书》中“国”字出现295次,而“君”字仅79次,表明商鞅变法时期侧重国家本位,强调富国强兵,《韩非子》中“君”字出现1209次,远超“国”字的591次,反映韩非思想强调君主本位,注重君主集权,这佐证秦从商鞅时的重国本向韩非时的重君本转变,故选C项;秦统一前商鞅变法时重视富国强兵,商鞅更关注国本而不是始终强化君主集权,排除A项;富国强兵是商鞅变法的特点,但《韩非子》突出“君”字表明重点转向君主权术,并非持续注重富国强兵实现统一,排除B项;儒家民本思想与法家君主中心思想对立,材料中“君”字频率增加显示君主权威强化,而非民本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汉代在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既保留郡县制以维护皇帝集权,又恢复分封制但通过扩大数量、缩小规模、削弱实力的方式使其郡县化,这体现了汉代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政策,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屏藩,是一种务实策略,故选B项;汉代并非完全抛弃秦制,而是改良了分封制并保留郡县制,因此不能说是抛弃不利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封国变为郡,但地方行政层级并未发生本质调整,郡县制仍是主体,故不是管理层级的调整,排除C项;汉代分封制虽削弱,但并未根除割据的风险,因此未能消除分裂基础,排除D项。3.【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各级会议层层递进、谏官参与且有文字建议权看,这样分层且有谏官协助的决策方式,能充分讨论、集思广益,进而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故选C项;尚书省在唐代主要负责行政执行,并非决策中枢,分层决策中问题上报表明其地位初始而非核心,排除A项;谏官的建议权侧重于参与决策过程并提供意见,而非监察百官,材料未体现监察权的完善,排除B项;宰相权力在政事堂会议中得以发挥,皇帝仅在最终环节介入,整体强化集体决策,而非削弱宰相以加强皇权,排除D项。4.【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告”与“劾”由不同层级、身份的官吏使用,且使用“劾”的官吏有权处理诸多事务,这表明秦朝通过规范官吏在揭发非法行径方面的权责分工,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故选C项;材料中官吏等级基于职务和爵位差异,但重点在于权责分工而非单纯阶层区分,排除A项;材料涉及揭发非法行径,但这是司法检举机制,而非监察制度,秦朝监察由御史大夫等负责,排除B项;材料显示基层吏员由高级官吏任命,皇权通过官僚体系间接控制基层,而非直接控制,排除D项。5.【答案】C【解析】张之洞在1888年上书光绪帝,强调洋布洋纱侵占中国利权导致民生困苦,洋务派为此采取行动,设立机器织布局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湖北织布局,旨在发展民族纺织业以挽回利权,故选C项;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非固守传统经济,他们推动工业现代化,排除A项;洋务派专注于经济和技术革新,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那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用纺织业而非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是为了自强,但与此材料主题不符,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汉代汉简记载基层官吏需具备文书、会计、治理和律令知识,选拔要求依次晋升、连带问责,并在同类系统内迁转且离家不超过一千五百里,这反映了汉代官僚选拔、晋升和调任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体现了官僚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故选A项;仅基层官吏选补规定不能说明整个行政管理制度走向完善,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选补要求而非监察,排除C项;强化对地方官员控制强调的是权力约束,材料重点在官吏选补制度,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清朝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借鉴明代制度,到统一边疆地区并调整国家机构,再到新疆、台湾建省强化边疆治理,均体现了清朝国家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央集权的强化和整体国家结构的形成,故选B项;材料虽涉及边疆治理,但核心是国家机构的设置与调整,边疆治理只是国家建构的一部分,而非主要视角,排除A项;官僚制度仅在借鉴明代制度设督抚方面体现,无法概括整体发展,排除C项;版图变迁如统一边疆,但重点在于治理机制的建立,而非领土变化本身,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行政中枢本身存在弱点,而当宰相石庆辞职,武帝却强迫其留任,这表明武帝既要依赖宰相处理政务,又忌惮其权力过大,创立中朝正是为分化相权,实现机构间制衡,从而强化自身皇权,故选C项;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虽与学者观点部分吻合,但武帝不让石庆辞职显示他并非单纯弥补而是意图制衡,排除A项;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中朝设立主要针对内部权力结构而非外部军事,排除B项;弱化传统宰相作用只是手段,强化皇权才是关键,排除D项。9.【答案】C【解析】华北行政区示意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区划结构,1948年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苏维埃政府是土地革命时期在南方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形式,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华北地区无关,排除A项;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北、华北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但华北人民政府在解放战争时期取代了边区政府,排除B项;工农民主政府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与苏维埃政府类似,不属于华北解放区,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从材料“邮亭之间的距离和行程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可以看出,秦汉在邮驿设置、运行及记录等方面都有规范要求,这体现出邮驿制度规范,故选B项;材料强调制度规范而非传递速度,且秦汉时期信息传递受交通条件限制,便捷性并非核心,排除A项;材料重点阐述的是邮驿制度,非交通网络构建情况,不能得出交通网络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书记录需按邮驿递送规定操作,并非突出文书记录本身是否详实,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在罗马帝国初期,被释奴及其后代进入政坛和上流社会,这体现了传统由贵族垄断的权力体系被打破,皇帝通过任用被释奴来强化中央控制,导致权力结构从元老院向皇帝及其亲信转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仅描述被释奴晋升现象,未涉及贪污或渎职等腐败行为,因此不能推断出政治腐败的结论,排除A项;被释奴担任官职是皇帝任命的结果,旨在服务皇权而非挑战它,排除B项;题干中元老院的抱怨并非针对专制体制,而是被释奴后代占据重要职位的现象,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唐代后期进奏院的设立体现了藩镇与中央之间的互动关系,藩镇利用进奏院争取授权或对抗集权,而中央也通过进奏院掌握地方动态,这反映了双方的政治博弈,故选D项;从中央借进奏院掌握地方动态可知,朝廷并非无力掌控地方政事,排除A项;材料提到办理赋税上供,但这是常规事务,未凸显财政危机,排除B项;进奏院作为沟通机制,主要体现藩镇与中央的博弈,而非单纯地方势力坐大的隐患,且隐患在安史之乱后已存在,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春秋末年郡初设于边地,面积大但地位低于县,战国后期因边地发展县数增多,为便于管理而形成郡统县模式,这一过程直接应对了县数增多带来的管理挑战,适应了地方治理的现实需求,故选A项;题干所述过程主要聚焦地方行政调整,并未直接提升君主专制的统治效能,排除B项;题干仅描述郡县层级关系的变化,未强调中央的直接控制,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中央对郡县垂直管理的结论,排除C项;郡初设边地,但模式演变是为管理内地增多的县,而非加强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D项。14.【官方答案】D【官方解析】春秋时期,后统的政治秩序发生变动,但宗法制仍发挥重要影响。在滕侯、薛侯晋谒顺序之争中,鲁隐公按嫡庶关系支持滕侯的主张,维护了 宗法秩序,故D项正确。题干中鲁隐公安排的是晋谒顺序,没有改革晋遏礼仪,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显示鲁隐公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15.【答案】D【解析】青铜士山盘铭文记载西周共王对诸侯国立君全面干预及事后惩罚相关地方势力和人员,体现西周王朝对诸侯国事务能有效介入,反映当时王朝享有较高权威,故选D项;仅从盘腹内底有铭文不能得出青铜铸造技艺精湛,排除A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时期,西周尚未成艺术,排除B项;西周共王时期仍处于分封制实施阶段,并非封邦建国名存实亡,排除C项。16.【答案】B【解析】中央一号文件从1982年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04年提出“两免三补贴”、2006年取消农业税、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实际,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探索适合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故选B项;工业反哺农业在2006年文件提及以城带乡阶段有所体现,但1982年文件主要关注生产责任制改革,当时仍是农业支持工业,排除A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至今仍存在,未得到完全解决,排除C项;我国尚未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表现: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秦制核心)与分封诸侯(周制残留)长期共存;皇权专制与宗法观念结合:宗法观念(周制)渗透于皇权体系,如家族伦理强化君臣等级,科举制中仍存门第观念;礼法并治:儒家礼教(周制礼乐传统)与法家刑罚(秦制法治)结合,形成“以礼入法”的社会治理模式;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遗存并存:官僚选拔逐渐制度化(如科举制打破世族垄断),另一方面周制遗存,皇帝分封子弟,门阀士族长期存在(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与皇权共存。(任答三点给6分)(2)相同点:两者均打破旧有政治格局,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周秦之变确立了中央集权,唐宋之变瓦解了门阀政治;两者都使思想文化进行了重构:周秦之变以法家思想主导,唐宋之变则儒学复兴(如宋明理学)与市民文化并存;两者都与经济的转型有关:周秦之变以小农经济支撑集权,唐宋之变伴随商品经济繁荣(如交子、市镇兴起)。(任答两点给4分)不同点:变革深度与领域:周秦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构(贵族分封→官僚集权);唐宋之变是社会结构的渐进式转型(门阀士族→平民士人,庄园经济→商品经济)。变革动力差异:周秦之变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如商鞅变法);唐宋之变更多源于社会内部经济、技术(如印刷术)与人口增长的推动。历史定位差异:周秦之变奠定“皇权时代”的基础,影响后世两千年;唐宋之变被部分学者视为“近代前夜”,预示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可能(如谢和耐强调其“近代特点”)。(任答两点给4分)【解析】(1)据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及所学可知,秦汉以来秦制与周制混合形态的表现之一是地方制度上,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如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属于郡县制(秦制核心)与分封诸侯(周制残留)长期共存;据材料一“宗法制与地缘政治”及所学可知,从中枢机制度看,皇权专制与宗法观念结合,宗法观念(周制)渗透于皇权体系,如家族伦理强化君臣等级,科举制中仍存门第观念;据所学,在治国理念上,礼法并治,表现为儒家礼教(周制礼乐传统)与法家刑罚(秦制法治)结合,形成“以礼入法”的社会治理模式;据材料一“据点统治与官僚统治”及所学,从官僚制度上看,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遗存并存,一方面官僚选拔逐渐制度化(如科举制打破世族垄断),另一方面周制遗存,表现为皇帝分封子弟,门阀士族长期存在(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与皇权共存。(2)相同点,据材料二“(中国的)社会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及所学“唐宋之变”与“周秦之变”的相同点,从政治、文化、经济三个方面分析,政治上,两者均打破旧有政治格局,推动社会结构转型,表现为周秦之变确立了中央集权,唐宋之变瓦解了门阀政治;文化上,两者都使思想文化进行了重构,表现为周秦之变以法家思想主导,唐宋之变则儒学复兴(如宋明理学)与市民文化并存;经济上,两者都与经济的转型有关,表现为周秦之变以小农经济支撑集权,唐宋之变伴随商品经济繁荣(如交子、市镇兴起)。不同点,据材料二“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同”及所学,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的不同点,从变革领域与深度、动力、定位与影响等角度分析,从变革深度与领域看,周秦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构(贵族分封→官僚集权);唐宋之变是社会结构的渐进式转型(门阀士族→平民士人,庄园经济→商品经济)。从变革的动力差异看,周秦之变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如商鞅变法);唐宋之变更多源于社会内部经济、技术(如印刷术)与人口增长的推动。从历史定位与影响的差异看,周秦之变奠定“皇权时代”的基础,影响后世两千年;唐宋之变被部分学者视为“近代前夜”,预示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可能(如谢和耐强调其“近代特点”)。18.【答案】(14分)(1)特点:①继承与创新结合:既继承元朝旧制也吸收了汉唐积极因素,又针对前朝漏洞进行革新;②相对独立性(设置专门机构):设立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职责明确;③服务皇权:由皇帝控制,本质上服务于君主专制。(3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史实:汉武帝时以州为监察区并设刺史;唐朝设道为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宋代划分路为监察区,设通判和四监司。(2分,举1例得1分,任举2例即可)影响:积极方面: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整顿吏治与维护统治秩序;推动监察体系的制度化与专业化,可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借鉴。消极方面:本质上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权力,防止官员腐败;监察过度,影响地方行政效能。(6分,积极影响任答2点4分,消极影响任答1点2分;需从2个角度辩证分析作答。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1)特点:①据材料一“继承了元朝的旧制度,也吸收了汉唐监察制度的积极因素”并结合所学可得继承与创新结合:既继承元朝旧制也吸收了汉唐积极因素,又针对前朝漏洞进行革新;②据材料一“中央一级的最高监察机构是御史台……三个部门分权治理、各司其职”并结合所学可得相对独立性(设置专门机构):设立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职责明确;③据材料二“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力”并结合所学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可得服务皇权:由皇帝控制,本质上服务于君主专制。(2)第一小问史实:结合所学汉代刺史制度相关史实可得汉武帝时以州为监察区并设刺史;结合所学唐代监察制度可得唐朝设道为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结合所学宋代设“路”等相关史实可得宋代划分路为监察区,设通判和四监司。第二小问影响:积极方面:据材料二“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力”并结合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影响可得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一“三个部门分权治理、各司其职”并结合所学可得有利于整顿吏治与维护统治秩序;据材料二“新的朝代建立后,均十分重视监察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并结合所学可得推动监察体系的制度化与专业化,可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借鉴。消极方面:据材料二“县政腐败对皇朝坍塌的影响……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力”并结合所学可得本质上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权力,防止官员腐败;监察过度,影响地方行政效能。19.【答案】示例论题: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论述:众所周知,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消除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旧制度、旧文化,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制度、新文化。(2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商鞅通过“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进入强国行列,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实行了诸多汉化措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其主政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6分)结论:总之,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变法无疑是政治家们破解社会困局的基本策略,也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论题: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以结合改革的意义、商鞅变法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如:众所周知,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消除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旧制度、旧文化,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制度、新文化。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商鞅通过“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进入强国行列,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实行了诸多汉化措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其主政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