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教学目标壹贰叁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萧统编选的无名氏作品,以首句为标题。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三种:①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③游子与思妇离别相思之苦。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范读,读准字音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wèihuán读诗明义三个动作,三幅画面,复述故事。采遗望文本研读品味诗境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 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有何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一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往往只有一个,你认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呢?读意象芙蓉兰泽芳草旧乡长路纯洁美丽清新雅致遥不可及长路漫漫意境 :高洁清幽忧伤读诗眼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写出了主人公在优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赠佳人而佳人却不在的无奈,表达了诗人“所爱隔山海”的苦闷与惆怅之情。析形象辩题:你认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呢?辩论会:正方:游子反方:思妇在《涉江采芙蓉》中,作者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巧妙运用对写法、虚实结合、设问、细节描写等手法,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与惆怅之情,语言含蓄蕴藉、朴素平淡。主题概括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核心问题1这两首诗抒情主人公有何不同?各自身处怎样的环境?2它们都写了“折芳致远”这一举动,效果有何不同?3.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共通之处?核心对比对比维度 涉江采芙蓉 庭中有奇树抒情主人公(环境)动作转折情感特质艺术手法游子(异乡旷野,环境开阔)思妇(家中庭院,环境私密)涉江,采芙蓉攀条,折其荣采之欲遗谁(猛然醒悟的锥心之问)路远莫致之(无可奈何的叹息)炽烈、奔放、绝望的忧伤含蓄、深沉、温柔的遗憾含乐景衬哀情含乐景衬哀情拓展延伸总结升华讨论:这种“游子思妇”的对应书写模式,对后世的南北朝民歌(如《西洲曲》)和唐诗(如王昌龄的闺怨诗)有何影响?教师总结:《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中国思乡怀人诗的两大基本抒情范式:一是游子漂泊的江湖之思,境界开阔,竟敢奔放;二是思妇深闺的庭园之怨,笔触细腻,情感含蓄。二者一外一内,一雄一柔,共同谱写了人类共通的、最动人的情感乐章。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