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青树下的小学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大青树下的小学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1课时)
1.认识“绒、凤”等生字,会写“坡、球”等字,会写“山坡、飘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1.认识“绒、凤”等生字,会写“坡、球”等字,会写“山坡、飘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新课导入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校要举办“跟着文字去旅行”的系列活动,评选“校园发现官”。今天呀,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边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邀请函,想邀请咱们去参观一下他们的学校,发现新鲜的事物。不过想要当好“校园推荐官”可不容易,必须经过培训,完成任务才能上岗,大家有信心吗?好,那就让我们跟随课本去旅行,参观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师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齐读课题。
2.过渡:想要成为“校园推荐官”,需要完成两个活动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学字词备行囊
任务二:交流词句,感新鲜探奇趣
【设计意图】以“跟着文字去旅行”系列活动为背景,创设“收到边疆小学邀请函”“竞选‘校园发现官’”的情境,将课文学习转化为一场充满探索欲的“校园参观之旅”。这种设计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快速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走进文本,同时暗含“尊重多元文化”“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渗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知探究
一、初读体会
(一)任务一:初读课文,学字词备行囊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初读要求。
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
(1)读生字。
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然后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坪坝 课文 打扮 摔跤 飘扬 招引 洁白 山坡 凤尾竹 绒球花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①借助图片对比理解“坪坝”和“水坝”。
教师:坪坝就是指平坦的场地。
②借助图片,了解“凤尾竹”和“绒球花”。
③组词法:飘扬 表扬 神采飞扬
(3)写生字
①先集中展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思考最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个字的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②注意指导书写重点字“球”:“球”为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王”字旁末笔是提,不可写成横;右边“求”首横稍长,竖钩挺直,撇捺舒展,整体要重心平稳。让同学们拿出书写本,描一个写两个,注意书写姿势。写完的同学,同桌间相互评一评。(课件展示评价标准)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方面首先采用多元识字策略,既关注音形义结合又强化记忆;其次通过“观察—示范—练习—互评”的书写指导流程,落实规范书写要求,最后,互动评价环节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最终达成新课标要求的识字写字与阅读理解的双重目标。
二、整体感知
(二)任务二:交流词句,感新鲜探奇趣
1.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生字词放到文章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布置朗读要求。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所学校的?课文分别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时间顺序——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时、下课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朗读巩固字词,落实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梳理文章顺序和场景,训练分析概括能力,发展思维;初步感知学校特色,渗透审美与文化理解,实现核心素养协同培养。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并画出觉得新鲜和特别的地方。
明确:
(1)上学路上风景美丽,真特别。
(2)句式特别,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结合相关的句式进行仿写。(没有固定答案,意思对即可)
(3)不同民族齐聚一所学校,真特别。
(4)反复句式,让人感到新鲜、特别。
结合相关的句式进行仿写。(没有固定答案,意思对即可)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贴合新课标要求,通过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圈画新鲜处,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与内容的独特性。聚焦风景、句式、民族融合等亮点,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又让其体会语言节奏与表达妙处。仿写练习则将积累转化为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助力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时、下课后描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欣赏了文章中的一些新鲜的字词句,初步感受到了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课后任务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