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乐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三大题,20小题;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6分)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1)品读古诗文,感悟古人深厚情怀。刘禹锡怀遭贬20余年,却仍发出“①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慨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赠》);苏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但愿人长久,②_______________”的美好愿望(《水调歌头》)。李白怀才不遇,仍相信“③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韩愈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历久弥坚,“欲为圣明除弊事,④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⑤_______________”忧乐天下的豪言壮语。(2)小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块块土地平整连成片,一栋栋农房旧貌换新颜,《桃花源记》描述的“⑥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田园景象正在变为现实。(3)真挚的情谊不会因空间阻隔而改变。毕业前夕,我们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⑧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赠别。(4)古人常以仰观俯察视角描绘自然风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⑩_______________,一碧万顷”。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bá 涉,经历惊心动魄的“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 陆在火星表面。这是甲 的场景,这是令人自豪的时刻。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表明了中国航天人执着勇毅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中国航天器首次登陆火星,就毫发未损过关,令世界乙 。这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这短短几分钟,凝结着中国航天人卓越创新的智慧。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巡视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跨越,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再接再厉,丙,我们就一定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①________(A.跋 B.拔)②________(A.zhē B.zhuó)(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甲________(A.振聋发聩 B.振奋人心)乙________(A.惊叹 B.惊动)(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 ②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④加快建设航天强国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名著阅读交流。(6分)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请从下面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0字左右)《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西游记》 《水浒传》二、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4-9小题。(23分)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3分)5.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论马(节选)岳飞①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②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③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注释】①鬣:liè,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②褫:chǐ,解,脱。③甫:副词。刚:才。6.请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4分)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字形推断法 小篆 形声字,从马,并声。两马并驾一车。 A.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词类活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B.故常奇之______字典查阅法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并列。②细密。③等同。④等到。 C.比行百余里_______ (填序号)成语推测法 成语:记忆犹新 D.犹可二百里_____7.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分)(2)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3分)9.下面是小慈和小溪在比读韩愈的《马说》和本文时的对话记录,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3分)小慈:我发现两文都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看起来说的是马,其实讨论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马说》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小溪:本文也是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强调了良马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19分)高歌的白杨郭枫[注]①从孩子时代起,我就觉得:老家的白杨树,是一种风格特别的树。②在我们村头,有几十棵白杨旗杆似的高耸在路旁,光滑而笔直的树干,深绿而丰厚的叶子,都干净得好像不沾尘埃。非常漂亮,非常潇洒,很有脱俗的味道。③当风向开始转变,打从西方来,带着轻啸的尾音掠过原野。这时,季节刚跨上农历七月的门槛。七月,太阳的火焰仍然够红够热,大地仍旧葱茏,草木仍旧沐在夏日的欢愉中,白杨树,就已测知了秋的消息。白杨,一树翡翠的叶子,已经变了颜色,闪起银白的光芒,迎着风,哗啦哗啦地述说早来的秋讯。④别忽略白杨传送的讯息啊!等到立秋之后,看看吧!原野就要改变成另一个面貌。“立秋三天遍地红,立秋十八天寸草结子。”这是老家自古流传下来的金律。真的,立秋之后,原野就整个改变了颜色。本来是一片葱茏的绿野,一夜之间,就变成各种红和黄颜料泼成的世界。所有草木的叶子,都魔幻似的披上艳丽的彩衣:从娇嫩的鹅黄,到金橙、粉紫、丹红与褐灰,……斑斑驳驳,重重叠叠,不晓得有几千百种繁复的变化。整个原野的辉煌,显示着大自然的一个宣告:秋天是生命成熟的季节。秋天到了,生命成熟了,大地涨溢着成熟的丰盈,让人充实,让人喜悦。可是,成熟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生长!看看那路旁的小草,真的还不到手指那么长,就已经结成饱满的穗子;这是何等沉重的负担?又是何等无奈的悲哀!生命的喜悦和悲哀,就这么密切地伴生在一起。岂不是冥冥上苍最隐微的启示吗?⑤过了“白露”之后,天空升得更高了。风,是秋神的信使;放肆地吹着尖锐的哨子,从天边掠过,扑向遥远的海隅。当这肃杀的秋气掠过林木时,辞枝的黄叶翻飞回舞,群树就起了萧萧的悲吟;在一片低回中,白杨是唯一的高音。用不着仔细分辨就可以听得出:唏唏嘘嘘的是什么树?凄凄切切的又是什么树?只有白杨,饮着秋风,扬起更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⑥等到雁阵在高空排成人字,嘹亮的鸣声回荡在渺远的寒云里,秋容就益发惨淡了。那几年,在我们的村子里,每当这种秋收之后农事完了的时光,总有很多年轻的汉子跟随抗日游击队开走,去从事危险而又英雄的突击战争。一下子,乡村空了似的,到处都浮动着寂寞的影子,使得深秋的萧瑟竟然像寒冰般凝结在人们的心头。可是老一辈的人,却有石头般坚强的意志,他们坚强的声音,成为大家信仰的中心。我不能忘记那些质朴而又固执的老农夫谈到游击抗日的激动表情。一谈到打日本鬼子,他们平板而又布满风霜的脸,马上就红热起来,眼睛里也迸出愤怒的火花。我不能忘记那些痛苦而又坚决的宣告:日本鬼子来打咱们中国,放火、抢劫杀人……什么罪恶都做光了,咱们要报这个血海深仇,就得把他们打垮,把他们消灭!为了抗日,无论多大的苦,都得忍受下来。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⑦孩子们把游击队当作英雄崇拜,那是很自然的事。每当游击队开进庄子,家家户户,忙着把仅有一点好些的食品,拿出来慰劳战士。孩子们也忙着,忙着看战士们操练,忙着跟战士们学歌,忙着学战士们生活上的许多动作和细节,这真是令人兴奋的时光。每回,游击队开走了,他们扛着武器,排着队伍,唱着军歌开走了!村子里,大人和小孩,成群地跑到村头那排白杨树下,为他们的队伍送行。大家看着他们走了,一直看着队伍消失于黄土路的尽头,才转回村子来。⑧这种送行的情景,每一回都在我少年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震荡。虽然,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可是,在萧萧的白杨下,目送那高歌赴战的游击队伍,开向深秋的旷野,渐行渐远,渐渐地不见,那份凄凉而又悲壮的情景,就永远铭刻在我的心灵。——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在台北木栅(选自《老家的树——怀乡散记之一》,有删改)[注]郭枫,原名郭少鸣,1933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台湾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白杨树“是一种风格特别的树”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写孩子们看战士操练,生活上向他们学习,表明孩子们对英雄的崇拜。C.文章以白杨树为意象,以细腻的景物描写构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D.文章结构严密,在情感表达上直抒胸臆,与《白杨礼赞》有异曲同工之妙。11.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6分)(1)“立秋三天遍地红,立秋十八天寸草结子。”这是老家自古流传下来的金律。(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此处引用谚语的妙处。)(3分)(2)当这肃杀的秋气掠过林木时,辞枝的黄叶翻飞回舞,群树就起了萧萧的悲吟;在一片低回中,白杨是唯一的高音。(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3分)12.文章结尾说“那凄凉而又悲壮的情景,就永生铭刻在我的心灵”。为什么说那情景是“凄凉而又悲壮”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13.文章标题“高歌的白杨”有哪些深层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16小题。(11分)怎样让幸福来敲门石雅彬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本文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1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其更适合作为文章哪一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4分)链接材料: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16.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4分)(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1分)【材料一】为进一步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材料二】防灾减灾日标识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共同构成一个“众”字。伞状弧形蕴含防灾减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呵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彩虹寓意着美好、和谐的生活。双人执伞代表全民携手、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材料三】防灾减灾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公众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怎么样,自救自护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当下,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还有很大空间。改变这一局面,要强化宣教普及,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书本。此外,也要加强培训演练,增强防灾减灾产品供给和设施配备,特别要关注基层和农村地区应急演练,提高一线群众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茅亩《防灾减灾从提升素养开始》,福建日报,2022年5月13日)17.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是( )(3分)A.学习竞技体育技能 B.制定防洪抗旱预案C.检修更新消防设备 D.台风预报与防范18.防灾减灾工作关键在于“众”,如何发挥“众”的力量,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成效?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19.某校计划5月12日下午4时进行全校师生安全疏散演练,准备邀请应急救援部门的专家张队长到校作现场指导。请你为学校拟写邀请函的正文内容。(5分)邀请函尊敬的张队长:您好!××学校2022年×月×日三、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我们需要用信念、勇气等高贵的品质,点亮我们的青春,也可以有师长、书籍点亮我们的青春……请以“______点亮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请补全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2)文体自定,不写成诗歌、戏剧。(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长乐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0分)(1)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千里共婵娟③长风破浪会有时④肯将衰朽惜残年⑤后天下之乐而乐(2)⑥土地平旷,⑦屋舍俨然(3)⑧海内存知己,⑨天涯若比邻(4)⑩上下天光(1)(2分)①A ②B(2)(2分)甲B 乙A(3)(3分)【示例】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了中国航天人执着勇毅的探索精神。(4)(3分)A3.示例1: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自幼丧父,家庭贫困,早早踏入社会饱受欺凌。战争爆发后,他投身革命,在战场上多次受伤,身体落下病根。战后建设时期,他又在艰苦环境中工作,患上多种疾病,最终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保尔从未向命运低头,他凭借顽强毅力坚持写作,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这些苦难不仅没有打倒他,反而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让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深刻体现了患难困苦对人格的磨炼。示例2:《水浒传》里的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安稳。然而,高俅等人的陷害,使他蒙冤受屈,被发配沧州。在途中,他遭解差百般折磨,甚至险些丧命。到了沧州,又被安排看守草料场,却遭陆谦等人放火暗算。林冲在一连串的苦难中,从最初的隐忍逐渐觉醒,最终奋起反抗,雪夜上梁山。这一系列的患难困苦,彻底改变了林冲的性格,让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成长为敢于抗争的英雄,正是磨难造就了他新的人格。示例3:《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数艰难困苦。他们要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缺衣少食,环境恶劣。例如在飞夺泸定桥时,战士们要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爬着高悬的铁索前进。但正是这些艰难险阻,锤炼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一支具有钢铁股意志和高尚信仰的队伍,充分诠释了患难困苦对人格的塑造作用。示例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这是他遭遇的巨大患难。在这期间,他无法自由行动,饱受风吹日晒。五百年后,他跟随唐僧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无数战斗,多次受伤,还曾被唐僧误解赶走。但这些经历让孙悟空从一个桀骜不驯的石猴,逐渐学会了隐忍、忠诚和担当,他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完美印证了“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这句话。4.分别的时间:平明。(1分)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1分)赠别的对象:韦判官。(1分)5.分别前:畅快。(2分)分别后:惆怅(2分)6. A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B对 感到好奇 C④ D还,仍然7.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8.(1)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著称。(2)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它们宁可饿死都不接受。9.人才问题(1分) 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2分)10.D(3分)11.(1)示例:用形象的语言点明立秋之后原野的变化之快,增添了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蕴含了作者思乡之情。(3分)(2)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描绘出黄叶翻飞回舞、群树悲吟的萧瑟景象;渲染出原野萧索肃杀的氛围,烘托白杨树高昂倔强的形象。(3分)12.示例:凄凉:深秋萧瑟的环境;乡村空寂的哀伤(生离死别的哀痛)。悲壮:战士英勇无畏,“高歌赴战”;全民为了抗战,不惜付出一切。(4分)13.①白杨在秋风中发出响亮的声音,是自然界顽强的生命象征;②“高歌的白杨”隐喻抗日军民及不屈的斗志;③白杨作为村庄的标志,承载着家乡人民的集体记忆与民族气节。(6分)14.D(3分)15.材料适合作为第④段的论据,理由如下:第④段论点:心理参照系影响幸福感,封闭社会成员可能因缺乏外在对比而知足常乐。材料契合点:不丹经济不发达但幸福感高,正是因为其封闭环境下缺乏外在参照,成员心理守常,与第④段观点一致。(4分)16.①心理参照系不同:有人习惯“比下有余”,有人总“比上不足”,导致对现状的满足感不同。②成就动机期望值不同:对自身目标的设定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对生活的感知。③本体安全感差异:对外在世界信任感强的人更易抵御焦虑,产生幸福感。④联系生活实际。(意对即可)(4分)17.A (3分)18.①弘扬全民携手、共同抗灾的精神;②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提高全社会的自救自护能力。(3分)19.示例:为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提高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我校拟于5月12日下午4时进行全校师生安全疏散演练。敬请莅临指导!(5分)(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在思考什么点亮、为什么能点亮、点亮过程如何、“点亮”让我有何启示等的基础上完成补题,如理想点亮青春、诚信点亮青春、志愿服务点亮青春、不忘初心点亮青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点亮青春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确定文体。写成记叙文,应讲述与补题有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点亮”的意义或作用。如写成议论文,应先确定中心论点,如勇敢能使我们的青春更精彩,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长乐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1).docx 长乐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