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单篇梳理基础积累
一.基础夯实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①不得已 ②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养民而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
(得分点:保、王、御、宾语前置句)
一.基础夯实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①往 ②释放
③替换
④的确 ⑤狭小
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
(得分点:觳觫、就)
一.基础夯实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①对……感到奇怪 ②他们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④痛惜,哀怜
⑤区别
⑥厨房
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得分点:爱、易,主谓倒装句)
一.基础夯实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①揣测
②禀报 ③视力
④整车的柴火 ⑤认可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得分点:乃、反、戚戚)
一.基础夯实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①偏偏,却
一.基础夯实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②告诉
③拿
④称量 ⑤丈量
⑥考虑
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跃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得分点:第二个“王”,第一个“老”“幼”)
一.基础夯实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⑦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⑧结怨
⑨痛快
一.基础夯实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①美味的食物 ②轻软暖和的衣服 ③或者,还是
④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辟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上树去找鱼。
(得分点:朝、莅、中国、若)
一.基础夯实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⑤恐怕,可能
一.基础夯实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⑥同“盍”,何不
⑦回到
⑧同“途”,道路
天下那些想要(表示)憎恨他们的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诉说。
(得分点:疾、赴)
一.基础夯实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①不明事理,糊涂
②达到这一步 ③愚钝
④试行
一.基础夯实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等,等到 ⑥处罚
⑦养活 ⑧讲求
一.基础夯实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时能丰衣足食,荒年时也不致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得分点:制、畜、妻子、凶)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拿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得分点:谨、申、颁)
文章内容概括
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艺术特色
1.论辩艺术高妙;避实就虚、欲擒故纵、取譬设喻、逐层推进
2.语言气势充沛,富有感情
二.重点梳理
1.实词积累、识记
2.通假字
5.特殊句式
4.词类活用
6.多义实词
7.文化常识
3.古今异义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夂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1.实词积累、识记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识记方法:“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⑤羡慕,欣赏
①吝惜,舍不得
②疼爱
③爱护
④喜爱,喜欢
解释加点字: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 ( )其高洁,称之。
迁移小练
宠爱
爱慕
吝惜
喜爱
“若”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跪着的人举着双手在梳理自己蓬乱的头发。表示顺,后借用作“像,假如”等义。
1.实词积累、识记

其若是,孰能御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若乃春风春鸟(《古代文论选段》)
识记方法:“若”的本义是“顺从”,“顺从”是按照已有的规定行事,因此可以引申出“如同、好像”义。同样的,和“如”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还可以引申出“及、到、比得上”义。
①像
②如此
③如果
④你,你们
⑤比得上
⑥相当,差不多
⑦如果
⑧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
⑨至于,表示另起一事
解释加点字:
韩愈见李蟠若( )自己年少之时,收为弟子,对其兄曰:“若( )虽年长,闻道未必先汝弟,汝弟虽幼,未必不若( )汝等。汝若( )勤学不辍,则可智明也。”
迁移小练
如果

你们
比得上
徒”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土声(声母、韵母相同),表示步行。
1.实词积累、识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一则)
日与其徒上高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帅徒以往(《左传》)
舍车而徒(《周易》)
“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
⑥随从
⑦步兵
⑧步行
①门徒,弟子
②同类的人
③囚徒,服役的人
④徒然,白白地
⑤只,仅仅
解释加点字: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 )。而与士卒同甘苦,战时常舍车而徒( )。得天下后,邀其幼时之友至,卒不见,其友徒( )见欺,曰:“涉徒( )有帝王之名,而吾心中徒( )记旧时之谊也。”
迁移小练
这些人
步行
白白地


“宜”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且”字(像古代一种祭祀礼器),里边上下都是“肉”字,合起来指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表示古代的祭祀礼器,后引申为“合适、适宜”义。
1.实词积累、识记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黄冈竹楼记》)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
悠悠非吾匹。畴肯应俗宜(嵇康《述志》)
“宜”有“适合、适宜”之意,既然是“适合、适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
④似乎,大概
⑤事务,事情
①应该,理所当然
②应当,应该
③适宜
解释加点字: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 )橘生长也,是故,橘宜( )植于淮南。
迁移小练
适合
应当
“请”本来写作“請”,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青声。表示请求。
請 请
1.实词积累、识记
王请度之(《齐桓晋文之事》)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
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五代史伶官传序》)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魏公子列传》)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魏公子列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公子往数请之(《魏公子列传》)
识记方法:
“请”的本义是“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⑤谒见,谒问
⑥邀请,约请
⑦请示
⑧慰问,看望
①请人做某事
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③求,请求
④恭敬地取
外敌来犯,曹刿请( )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 )从军战。”王许之。及凯旋,有司以其功请( )于朝,王设宴,为其庆功。其后,王时时前往请( )之。
迁移小练
请求
请让我
看望
请示
①王说,曰:……
②为长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
④盖亦反其本矣
2.通假字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⑦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悦”,高兴
同“肢”,肢体
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⑤同“途”,道路
⑥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⑦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⑧同“斑”,“斑白”即花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
古义: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
3.古今异义
①从而推广到
②妻子儿女
③中原地区
①然后从而刑之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轻暖不足于体与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处罚
②名词作动词,穿
③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④形容词作名词,
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
4.词类活用
⑤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⑥老吾老,幼吾幼,
⑦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⑧朝秦楚
⑨以一服八
⑤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
⑥形容词作动词,老,敬爱/幼,爱护
⑦使动用法,兴,使……兴起/危, 使……处于险境
⑧使动用法,使……朝见
⑨使动用法,使……臣服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
⑤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
5.特殊句式
①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②主谓倒装句 “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
③被动句标志词:见
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莫(否定词)、未(否定词)、之(代词宾语)
⑤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以御于家邦
③振长策而御宇内(《过御秦论》)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御旨、御膳
6.多义实词
①抵御,抵挡
②治理
③驾驶,统治
④驾
⑤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
7.文化常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2)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 ,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地方学校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节选自《列女传》)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B.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C.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D.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B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母方绩”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
B.“子之废学”与“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两句中的“废”字含义不同。
C.“无以”指没有(办法),与“无以至千里”(《劝学》)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D.“旦夕勤学不息”与“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息”字含义相同。
D
D项停止/休息。A项正,正在/当。B项停止,荒废/长期不愈的病。C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