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短歌行
曹操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蕴含的情感
3.学习诗中运用的手法
学习目标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一》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眼
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感情?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合作探究
诗人为何而忧?这些忧愁是怎样表达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忧:人生短暂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设问。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
第一层
意象:朝露、杜康
“朝露”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杜康”,即酒。中国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1)解愁忘忧: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作者孤单的心情。
(2)借酒怡情: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中可见其过人的豪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表现李白酒后的豪放浪漫,激情澎湃。
(3)送友饯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离别时的愁绪满怀。
(4)书写人生,感叹现实: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李益的“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是历经世事回首往昔的独酌,凄凉感慨,恍然如梦。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写的是作者的无奈,愤恨。
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用典。《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对贤才的渴求;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对贤才的礼遇,尊重人才。
② 借代。以青青子衿代指贤才。
第二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用“明月”比喻贤才,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二忧:求贤难得
第三层
思考: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比喻。用“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士们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人才多多益善。
②用典。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
三忧:功业未成
第四层
“绕树三匝”句,既然“月”是明的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表面写鸟儿对树枝的选择,实写人才择主难。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管子·形势解》
原文:周公戒伯禽曰:“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曹操引用此诗,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英雄的慷慨悲歌

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人生苦短(忧)
贤才难得(忧)
功业未成(忧)
一统天下(志)
忧愁
激昂
质朴刚健、悲凉苍劲
欲扬先抑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晋朝建立后追尊为魏武帝。
政治上: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军事上: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文学上:曹操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龟虽寿》《观沧海》。它的作品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三、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任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小结
思想情感
忧—功业未就
思—求贤若渴
迎—仰慕贤才
盼—天下归心
唯才是举
不问出身
不问名气
如:萧何 曹参
如:韩信 陈平 吴起
不问德行
如:苏秦 管仲
不问阵营
如:许攸 张辽
不问私仇
如:陈琳
主旨
诗歌通过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艺术手法——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突出了“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内心深处强烈的不甘、焦虑和忧愁。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成明月,关照宇内,却又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作者又发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作者将分散在各处的贤才比作“乌鹊”,以“南飞”来形容英才们熙熙攘攘、寻求良主的模样。
艺术手法——用典
用典的句子 原句或出自 表达的含义、情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 子衿》 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 鹿鸣》 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 形势解》 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 《史记 鲁周公世家》 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修辞手法——用典
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诗中的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兴: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会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
比: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以周公自比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将贤才喻为明月
兴:表达了诗人求贤不得之忧。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乌鹊南飞——贤才流失;
何枝可依——贤才尚在徘徊选择。
兴:抒发了作者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和渴望贤才归附自己的心情。
文学知识--歌行
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登幽州台歌》
行:《兵车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渭城曲》
还有谣、辞等别称。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以把忧伤时乱、感叹人生、渴望功业的情感糅合在一起,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悲凉慷慨的时代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裴松之《三国志(注)》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
他人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