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快班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快班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月高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诗经·郑风》的一篇,青衿是青的领子,据毛公的解释,当时学生制服是这样的。佩是佩玉,像现在的徽章。挑达是往来相见的样子。《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这是汉朝以来一般经学家的讲法。这说法直到南宋朱熹作《诗经集传》的时候才发生动摇。照朱子的意思,诗里的“我”字,是一位女子的自称,挑达是轻佻放恣的样子;这样一来,这首诗便成了女子向男子求爱的情歌。
究竟毛公和朱子的两种说法哪种对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明白“诗有六义”的赋义和比义。赋是就事物的本身情况加以铺叙,比是拿别的事物来比方。比喻有明有暗,明喻容易明白,暗喻每易误解。例如《史记·微子世家》有一首《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首诗就表面看,自然是女子思慕男子的情诗。可是太史公却说是箕子朝周,过殷故都,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作的。诗里的狡童并不是什么恋人,却指的是殷纣王。这便是暗喻,即是比义。和这首诗相似的,在《诗经》里有首《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据毛公的解释,这是郑人怨郑昭公不能与贤人共事以至失国而作的。如果箕子可以拿狡童暗比殷纣,自然郑人也可以拿狡童暗比昭公。可是朱子却说这是淫女见绝而戏其人之词。
诗歌的目的在抒情,而诗人之情,有时非直叙所能尽,必言有尽而情无穷,才称得上一首好诗。所以有时越是深沉的情绪,表现时却越要隐约。诗人心中隐痛,常有欲言难言,不得不隐约其辞的。如箕子身经亡国的惨痛,目睹故都之荒凉;情既不得不言,而新朝既建,忌讳实多,事又有不能明言者,乃不得不托为失恋女子的口吻。所以《史记》里说:“殷民闻之,皆为流涕。”此后如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既以失恋女子自比,汉高祖对戚夫人唱的《鸿鹄歌》更以羽翼已成的鸿鹄来比太子,都是以隐约之辞,写难言之痛,有合于《诗经》的比义的。如果只看表面,或不免误认屈原为女性,而将《鸿鹄歌》当作猎户之作了。
诗歌除抒情之外,更要求趣,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兴味。而就求趣说,则直叙不如曲喻。《左传》载宋平公要筑台,他的大臣乐喜请等农事完了再动工,平公不答应。那批工人当时歌曰:“邑中之黔,实慰我心。”“邑中之黔”便指乐喜,也是以男女恋歌的声口出之的,如果直说“邑中乐喜”便趣味索然了。“青青子衿”,表面上看,固然是恋歌的口吻,但正因为他以恋歌来写诸生的废学,才有诗的趣味。在朱子以理学家的态度来读,以为“师严而后道尊”,师生之间,岂可以男女爱恋来相比。不知这在诗人,不论君臣、师弟、朋友,以失恋或得宠的女子自比,却是常事。离开朱子不远的诗人陈后山那首“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的古诗,便是以独得主家宠爱的女子自比,而以主家比他老师曾南丰的。
诗歌里借别的物事来写自己的情意的,后人称作寄托。不过一代有一代的习语,同一暗喻,往往当时人一目了然,而后世人却百思莫解。所以殷人闻麦秀渐渐之歌,悲箕子不忘故国,宋主读琼楼玉宇之句,知苏轼之终是爱君。而在今日读者,如果无前人记载,未必便能领会。郑人以狡童比郑昭,今人每以为疑,而部分新进作家颂鲁迅为“伟大的母亲”,却不闻人以为怪;楚辞以香草直称可爱之人,后人每以为奇,今人于书札中用“我的水仙花”,却一望可知是称情侣。因为有这一层的关系,古人诗歌,固然有许多是寄托的,但后人如果单凭个人想象来推测古人用意,以为某诗是意指某事,某诗是隐刺某人,那难免瞎子摸象,不大容易得其真相的。《诗序》以《小星》为“美夫人之不妒,惠及残妾”,《静女》为“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已不能使人无疑,后人变本加厉,解说右丞“终南”和义山“锦瑟”,句牵字比,几同猜谜。后人作诗,专以寄托为工,而唯恐读者不明,于是自加注释,制谜而连谜底都揭给人看,实在其愚不可及也。
(选自王季思《说比兴》,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公对《诗经》的解释代表了汉代以来经学家的意见,这种意见受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挑战。
B.宋主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又恐琼楼玉宇”这一句,觉得其中隐含着忠君的意思。
C.据《史记》记载,殷商故臣箕子经过殷朝的故都时,作《麦秀歌》,诗中用狡童暗比纣王。
D.青衿是先秦学生制服的样子,玉是学生的佩饰,朱熹认为这样的穿着轻佻放恣,据此判断《子衿》是情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将《诗经·子衿》解释为男女情歌,虽然其立场是理学的,但客观上使《诗经》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范畴。
B.赋和比都是《诗经》所采用的重要的写作手法,但是对这两种手法的辨析,其意义不仅限于《诗经》。
C.读者如果不熟悉一个时代的写作背景,在读这个时代的诗歌时就必然产生隔膜,从而曲解诗歌中出现的比兴。
D.古代诗歌善用比兴手法,写君臣师友间的情感也常用爱情作比,这给我们提供了解读古代爱情诗的一个角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的《拟行路难》为了写出门阀制度的不公,用生活中常见事物来作比。
B.“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在《离骚》中借采摘、佩戴香草来比自己对美德的追求。
C.“孔雀东南飞”虽然和诗中具体情节没有关系,但是其“五里一徘徊”的形象却和仲卿夫妇相似,让人感到凄凉。
D.古人用典经常援引《诗经》,曹操的《短歌行》就借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4.古人作诗常用“比”的手法,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毛公和朱熹对《诗经·子衿》的理解很不相同,作者认同谁的观点,是如何论证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晨(节选)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②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①的哭声。柳莎②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③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狗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④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材料二:
我们是很崇敬火神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营地的火就没有熄灭过。搬迁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白色公驯鹿驮载的是玛鲁神,那头驯鹿也被称做“玛鲁王”,平素是不能随意役使和骑乘的。其后跟着的驯鹿驮载的就是火种。我们把火种放到埋着厚灰的桦皮桶里,不管走在多么艰难的路上,光明和温暖都在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还常淋一些动物的油到火上,据说我们的祖先神喜欢闻香味。火中有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不能朝里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这些规矩,我和列娜从小就懂得,所以尼都萨满给我们讲火神的故事时,我们都很入迷。
听完故事,我和列娜各自说了一句话。
我的话是对尼都萨满说的:额格都阿玛,是不是每天晚上火神都从里面跳出来跟你说话?尼都萨满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火,摇了摇头。
列娜的话是对我说的:你将来可一定要保护好火种啊,别让雨浇灭了它,别让风吹熄了它!我点了点头,就像夕阳对着要坠入的山谷点头一样。
(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
【注】①玛克辛姆是“我”的小侄子,其母妮浩为部落的萨满(巫师)。妮浩去世后,玛克辛姆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这预示着他要成为新萨满。②柳莎是“我”的儿媳妇,月圆之夜因思念逝世的丈夫而哭泣。
6.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老熟人”表现了“我”和大自然的亲近熟悉,“看老”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小说的叙述基调。
B.第②处,大地旱得出现裂纹,玛克辛姆“哭”,“我”却“不怕”,因此“我”看不起玛克辛姆的胆小懦弱。
C.第③处,连用三个“一定”,通过设想下山后身体器官功能的必然损坏,表示“我”的生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D.第④处,亲人们搬离营地之后,“我”就把故事讲给雨和火听,可见在“我”眼中,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将拘束的城镇生活与自由的山野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前者的排斥与对后者的依恋。
B.选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安草儿的勤劳、质朴与善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性。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老人视角叙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客观全面地展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D.本文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展开叙事,交代了故事背景,延长了叙事时间线,概述了部族的发展变迁史。
8.材料一中画框句“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意蕴深远。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会上,你所在的小组要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撰写一则读书札记。请你结合节选部分,分条列出札记的要点和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材料二:
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而且以是来,盖将警省其昏懦,鞭驱其驽怯,真不屑之教诲也。奉教以还,三复吟诵,初跃如其喜,且惕然而惧,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有所不敢也。今足下以此为疑,盖深惜暗投其珠耳。姑诵闻之于师者以复足下。
昔文公(朱熹)初登延平①之门,务为笼统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既而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至,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至。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
抑愚又有所闻:圣贤之学,知与行两事耳。讲问辨诘,朋友之职也。至于自得之妙,力行之功,他人不得与焉,非自勉无所得也。某虽愚钝,然不可谓无志于此。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幸明以告我,赐中流之一壶②,则感责善之德深矣。
(节选自许谦《答吴正传书》)
【注】①延平:字愿中,号延平,传程颢、程颐的学说于朱熹。②中流之一壶:典出《鹖冠子·学问》中的“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比喻可贵难得。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吾儒之学所以A异B于异端者C理一D而分殊也E理不患F其不一G所难者H分殊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动词,彰明、弘扬的意思,与其后“明德”中的“明”词性和意义都不同。
B.诚,使……真诚,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中的“诚”意思不同。
C.盖,引发议论的语气词,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用法相同。
D.几何,“多少”的意思,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几何”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领”是儒家修身的目标和理想,“八条目”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B.许谦迟迟不回复吴正传书信的原因中重要的一条是他觉得自己见识不高,又有所顾虑,怕说错话。
C.延平认为,儒家学说的特点是理只有一个,但它所处的位置、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
D.朱熹深钻精察前人学说,提出了“养德修身须用敬畏的态度”“求学的目的在于致知明理”的治学纲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
14.两则材料都谈了“修身”,请简要概括材料中“修身”的具体做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丰年行
陆游
南村北村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①声。
稻陂正满绿针密,麦陇无际黄云平。
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涕泣伐桑柘。
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赛春社。
吏不到门人昼眠,老稚安乐如登仙。
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续放身丁钱②。
[注]①地碓:春米的工具;②身丁钱:人口税,一般对男丁征收。宋庆元元年春正月,免除台、严、湖三州贫民一年的身丁钱;第二年春又免除临安府民三年的身丁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春雨过后,天气转晴,农人忙于劳作,家家户户都传来了春米的声音。
B.雨后的稻田里蓄满了水,秧苗正绿:麦垄一片金黄,远远望去,绵延无际。
C.养蚕已难以维持生计,加之当前谷价极高,农人纷纷砍掉桑树,改种水稻。
D.本诗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在质朴平实的描述中展现了一幅农家和乐的图景。
16.本诗洋溢着喜悦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喜”体现在哪些方面?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李白借曹植之酒杯来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是“ ,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推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他人的句子是“ , ”。
(3)“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超一这场火爆出圈的“草根”足球风暴,以其全民热度、文化深度、跨界广度,迅速达到一票难求。这场绿茵场上的集体狂欢,如同一面多棱镜,清晰折射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生动演绎了将体育赛事“热度”转化为城市文旅“流量”,最终转化为消费“增量”的完整路径。
①苏超带来了观赛狂潮,但其实开局反应平平,②赛事组织方担心2000个座位坐不满,③观众甚至被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④出人意料的是,第二轮观赛人数开始激增,⑤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以上。其中第五轮苏州对阵扬州,144万人上演抢票大战,中票率夸张到仅约3%,比卡塔尔世界杯的购票中签率5%还要低;第六轮南京主场观众人数更是达60396人,在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中,这样的观赛规模可谓____________。
这股席卷而来的苏超热潮,(甲),甚至可以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它点燃了无数普通人的足球激情,让“去现场看苏超”成为周末新风尚。更重要的是,苏超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了城市活力与地方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不仅重塑了人们对“草根”足球的认知,(乙)。这张名片生动证明,植根本土、贴近民众的体育赛事,完全有能力激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与经济价值,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随着赛程的深入,许多在省内异地城市求学工作安家的人突然发现,(丙),而这种困惑在观赛时竟奇妙地转化为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共情既有对“此城”拼搏精神的感同身受,亦有对“彼城”情感印记的由衷牵挂。城市之间在对抗中慢慢滋长出更多的情感共鸣,让赛场既充满火药味又富有人情味,创造性实现“输赢皆赢家”,“散装江苏”完成从“对抗”到“共荣”的升华,这场始于对抗的碰撞终以携手共舞的姿态席卷全国。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粗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其作品《茶馆》深刻展现了社会变迁。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第二段使用了许多数字,请分析有什么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②文学和科学之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
③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王安忆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D.“青衿是先秦学生制服的样子,玉是学生的佩饰,朱熹认为这样的穿着轻佻放恣”错。由“照朱子的意思,诗里的‘我’字,是一位女子的自称,挑达是轻佻放恣的样子”可知,朱熹认为诗中“挑达”一词形容轻佻放恣的样子,而非青衿、佩玉。
故选D。
2.答案: C
解析: C.“读者如果不熟悉一个时代的写作背景,在读这个时代的诗歌时就必然产生隔膜,从而曲解诗歌中出现的比兴”表述绝对。不熟悉时代背景,未必就产生隔膜,也不一定会曲解诗中的比兴。如了解古人常“以失恋或得宠的女子自比”来表达君臣朋友之谊,就可以理解某些诗歌。
故选C。
3.答案: D
解析: 由“究竟毛公和朱子的两种说法哪种对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明白‘诗有六义’的赋义和比义”“诗歌除抒情之外,更要求趣,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兴味”等可知,文章主要是在分析《诗经》比兴的使用情况。
D.可以说明《诗经》的重要影响,不能说明《诗经》比兴的使用情况。
故选D。
4.答案: ①深沉难言的情绪,要用比才能表达;
②比的手法使诗歌更有趣味;
③一代有一代的习语,诗人写作会受时代影响。
解析: ①由“所以有时越是深沉的情绪,表现时却越要隐约。诗人心中隐痛,常有欲言难言,不得不隐约其辞的”可知,深沉难言的情绪,要用比才能表达;
②由“那批工人当时歌曰:‘邑中之黔,实慰我心。’‘邑中之黔’便指乐喜,也是以男女恋歌的声口出之的,如果直说‘邑中乐喜’便趣味索然了。‘青青子衿’,表面上看,固然是恋歌的口吻,但正因为他以恋歌来写诸生的废学,才有诗的趣味”可知,比的手法使诗歌更有趣味;
③由“诗歌里借别的物事来写自己的情意的,后人称作寄托。不过一代有一代的习语,同一暗喻,往往当时人一目了然,而后世人却百思莫解”可知,一代有一代的习语,诗人写作会受时代影响。
5.答案: 作者认同毛公的观点。
①作者以《史记》相关内容及已有定论的作品来类比,增强说服力;
②并进行道理论证,深入分析诗歌创作要用比兴的原因;
③最后以今照古,说明比兴难以确解,指出滥用比兴之弊,深化对比兴的认识。
解析:
6.答案: B
解析: B.“看不起玛克辛姆的胆小懦弱”错误,此处只是表现玛克辛姆的怪异,并不能表现他的胆小懦弱,“我”不怕大地干旱出现裂缝,也并非是看不起玛克辛姆,而是“我”对自然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态度。
故选B。
7.答案: C
解析: C.“客观全面”错,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老人视角叙事,但不能做到客观全面地展示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一人称叙事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故选C。
8.答案: ①表面上,这团火指的是火种;实际上,这团火指的是部族发展百年所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是部落传统文明的象征。
②部落的传统文明滋养了包括“我”在内的族人的生命,“我”对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依恋与热爱,会用生命来守护和传承它。
解析: 这团火象征着“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坚守。材料一中,“我”不愿意离开大山,坚守在营地,火代表着“我”与大自然相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表达了老人对自然和传统的深深依恋。
火承载着部族的传统和记忆。材料二中提到营地的火从未熄灭过,搬迁时火种由驯鹿驮载,这团火蕴含着部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它代表了老人对自由、纯净生活的向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对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怀念。
它代表着“我”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支撑。“我”护卫着火,不让它熄灭,如同守护着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答案: 示例:①朴实温厚,言简意丰。如开头一段,通过“老熟人”“看老”“累累瘢痕”“随风而逝”的词,营造出厚重的苍凉感和历史感。如第7段有关于下山的态度,质朴的语言中传递出她对原住地深挚的情感。
②巧用修辞,细腻生动。文中所有的比喻,喻体都为自然景物,如把安草儿的笑比作菊花纹和葵花纹;写景时多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如写阳光“舔瘦”了河水,让人感觉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
③灵动自然,富有诗意。描写安草儿撒桦树皮时,形容“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画面唯美,富有诗意。充满了诗情画意。
解析:
10.答案: CEG
解析: 句意:我们儒家的学问之所以不同于异端学说,是因为理是统一的而分属不同的事物,理不愁不统一,难的是分属不同事物的具体表现。
“……之所以……者”为引出原因的标志,前半句表意完整,故C处断开;“理一”“分殊”同为主谓结构,“而”连词表转折,“……也”为判断句的句末标志,故E处断开;“理”作主语,“不”作状语修饰谓语“患”,“其不一”作宾语,结构完整,故G处断开。
故选CEG。
11.答案: D
解析: A.正确。动词,彰明、弘扬。/形容词,光明的。句意:在于彰明光明的品德。
B.正确。使……真诚。/连词,如果。句意:想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如果真的能够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C.正确。句意:大概是要警醒自己的昏庸懦弱。/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来看。
D.“意思相同”错误。怎么,哪里/多少。句意:怎么不像是佛教的空谈呢?/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多少。
故选D。
12.答案: D
解析: D.“朱熹……提出了‘养德修身须用敬畏的态度’‘求学的目的在于致知明理’的治学纲领”错误。由材料二“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可知,“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是程子的观点,并非朱熹提出的。
故选D。
13.答案: (1)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想要做好事情,没有这样的道理。
(2)您对这两者的研究,是沉潜其中,反复推敲,钻研其中,并亲身实践,日日都有所得。
解析:
14.答案: 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取知识。
②诚意正心,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心思端正。
③知行合一,将知识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自我勉励去践行。
④注重细节。
解析:
15.答案: C
解析: “养蚕已难以维持生计,加之当前谷价极高”错。
16.答案: ①劳动丰收之喜:春雨过后,人们忙着舂米,稻秧和麦陇长势喜人,透露出农人的喜悦之情。
②安居乐业之喜:官员们不再来打扰百姓,大家都可以安心生活,物质富足,充满了喜悦。
③免收丁税之喜:官府再次免除身丁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大喜事。
解析:
17. 1、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2、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3、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解析:
18.答案: C
解析:
19.答案: ①无人问津/不温不火
②前所未有/史无前例
解析:
20.答案: ③甚至给观众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
③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
21.答案: 甲:早已超越单纯的足球赛事范畴
乙:更打造了一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丙:自己产生了属于哪座城市的困惑
22.答案: ①使用“2000个座位”“3万人以上”“144万人”等具体数字,内容真实可信;“2000个座坐不满”与“后期场均超3万人”形成对比,凸显苏超从冷清到火爆的变化:③用“3%中票率”等数据将“热度”“火爆”等抽象概念具体化,清晰呈现赛事规模与影响。
23.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有用”“无用”进行论述。第一则材料是庄子的话,是说世界上的人都只能了解到“有用”的事物,而不了解“无用”的事物。第二则材料是莫言的话,是说文学和科学看上去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但它这个“没有具体作用”的特质恰恰是它的作用所在。材料三从反面入手,旨在强调追求有用的同时,也不可以舍弃无用。
由此可知,材料包含的就是一个“无用与有用”的话题,并且我们可以理解材料的观点集中表现为:看似无用,其实有用。无用即大用,无用之用反映了生活和思维的多样性,探讨不同事物之间的独特价值。一味追求有用可能会使生活变得单调无趣,要从眼前的功利中跳出,思考某些事物虽然眼下看似无用,但可能在长远中展现出重大价值,给人类提供心灵的栖息地,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写作时要分析什么是“有用”,可以列举现实当中“有用”的事情或工作,比如法律、医学、机械制造等,重点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功利价值,也就是说,需要肯定其“有用”。“无用”之事也需要列举出来,比如对文学、艺术的爱好看似无用,但是实际上它们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关键的时候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写“无用”后面的“有用”,注意分析要透彻而深刻,这也是写作的重点内容,因为论点主要集中在“无用之用”上。文章结构上可以是对照式,也可以是层进式,但列举一些现实例子应该更可以增强说服力。同时,写作时要注意,不能一味批判“有用”的功利性;当然也不能否定“无用”的无意义和无价值,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此外,也不要只说“有用”或“无用”,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作。
立意:
1.“无用”之用,也有大用。
2.要学会欣赏和享用“无用”之用。
3.平衡“有用”和“无用”,让人生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