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普通班9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普通班9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月考语文试题B卷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
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
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
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
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
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
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
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
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
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
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
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
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
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
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
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
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
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
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
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
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高二语文月考B卷2100
第1页
感CS扫描全能王
然翁亿人在用的日量A阳高二月考B卷语文答案
1.答案: B
解析: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有积极的”,但不能说“完全是积极的”。
2.答案: C
解析: 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
3.答案: A
解析: A.“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正好体现“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互补。
B.讲的是大学的宗旨,属于儒家思想。
C.是墨家兼爱思想。
D.是道家追求绝对自由、物我相忘的境界。
4.答案: 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答案: “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6.答案: C
解析: C.“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错误,由上文潘大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这段话可知,老沈的这幅画展现了他傲岸不屈的人格品质,这幅画一旦传出去会给老沈招来祸事;再结合后文“我”让潘大年不要把老沈的这幅画给人看时,潘大年“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可知潘大年要求老沈把画送给他主要是想要保护老沈,不让批斗者知道这幅画的存在。
7.答案: A
解析: A.“丰富了老沈的形象”错,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不畏艰难执着追求艺术的老沈出场做了铺垫,而不是丰富老沈的形象。
8.答案: ①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
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见闻,情节得以展开。
③“我”的“揪心”、关心和“放心”等系列行为,衬托出了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使老沈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④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表现那个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
9.答案: ①善良真诚。文中“我”、潘大年、范瑛担忧、关心、保护老沈,体现了人性美。
②宁直不屈。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作《斗寒图》。
③执着追求。老沈坚持自己的画找不出什么毛病,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
10.答案: CEG
解析: “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即C处应断开;“周监二代”主谓宾齐全,意思完整,其前后皆应断开,即E、G处应断开。
11.答案: B
解析: B项,“寻声暗问弹者谁”的“者”为代词,“……的人”,二者用法不同。C项,“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为“横渡”。D项,“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为“如果没有”。
12.答案: D
解析: “力排众议”理解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至于为《春秋》……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意思是孔子删定《春秋》时,做得很好,子夏等弟子也无法增删一个字。
13.答案: (1)孔子被楚国任用,那陈、蔡两国执政的大夫就危险了。
(2)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如果)也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14.答案: ①“述而不作”的意思是只传述而不创作。
②材料二中孔子编《书传》《礼记》、删《诗》、编定《春秋》,都是对古籍的编辑与整理,即“述”。
③孔子在编定古籍时,以礼仪教化为标准进行取舍,并以古籍为教材教育弟子,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种创新,即“作”。所以他并非真的“述而不作”。
解析: 第一步,理解“述而不作”的意思,即只传述而不创作。
第二步,从材料二中找到与“述而不作”相关的内容。由“孔子之时……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可知,孔子编《书传》《礼记》、删《诗》、编定《春秋》,都是对古籍的编辑与整理,对应的是“述”。
最后,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尽管孔子没有进行直接创作,但其对古籍的编定,是以礼仪教化为标准进行取舍的,而且以古籍为教材教育弟子,这些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种创新,对应的是“作”。所以他并非真的“述而不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姑且私下把自己比为老彭。”
材料二: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孔子参与执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人没有弄虚作假哄抬价钱的;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来到鲁国城邑的各地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使他们有回到家的感觉。
孔子迁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在城父驻军。听说孔子来往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就派人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前去拜见答谢,陈、蔡两国的大夫商议说:“现在的楚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前来礼聘孔子。孔子被楚国任用,那陈、蔡两国执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陈、蔡两国的大夫共同发动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人都饿病了,没有一个人能起来。孔子照样不停地讲学、诵诗、弹琴、唱歌。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问:“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时能够坚守节操,小人在穷困时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在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废弃,《诗》《书》残缺。于是孔子追溯探究夏商周的礼仪制度,依次编定《书传》的篇章,上记唐尧、虞舜的时代,下到秦穆公,按时间顺序编辑整理历史事件。孔子审查了殷、夏礼制增损的情况后,说道:“以后即使经过百代,礼制也是可以推知的,因为一种是重视文采,一种是重视质朴。周礼是借鉴了夏、殷两代而制定的,是多么富有文采啊。我遵行周礼。”所以《书传》《礼记》是孔子编定的。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的时候),他把重复的去掉,选取可以用来配合礼仪教化的部分,所取诗篇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的诗,其次是歌颂殷、周两代盛世的诗,再次是讽刺周幽王、周厉王政治缺失的诗,把描写男女之间的关系的诗放在首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它们。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由此王道完备了,六艺也齐全了。
孔子晚年喜欢《易》,为《彖》《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他读《易》很勤奋,以至于把编书简的绳子都弄断了多次。他说:“(如果再)给予我几年,像这样,我对《易经》的研究就可以文质兼备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精通礼、乐、射、御、数、书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上有可与别人商讨之处都是共同斟酌的,从不独自决断。到了编《春秋》时,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善于写作的弟子也无法增删一个字。
15.答案: C
解析: 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不正确。本诗颈联中的情感是悲伤而不是惊喜。
16.答案: ①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②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③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④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17.(1)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2)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3)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8.答案: A
解析: 文中“信息茧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们因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看“偏好”内容,而被困在像茧房一样的信息环境里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A.相同。“塑料友谊”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虚假的、不牢固的友谊比作塑料,形象地突出了这种友谊的脆弱和不真实。
B.不同。“丹青妙笔”中“丹青”原指红色和青色的颜料,这里代指绘画艺术,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不同。“只手遮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人倚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与“信息茧房”的修辞手法不同。
D.不同。“巾帼英雄”中“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后来代指妇女,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19.答案: “千恣百态”的“恣”应为“姿”;“暴火”的“暴”应为“爆”; “篷勃”的“篷”应为“蓬”。
20.答案: (甲)短视频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乙)让受众甜在一时
21.答案: ②短视频成瘾者也表现出与家人朋友疏离、人际关系冲突等种种病态现象
③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或:④如同梦幻泡影)
22.答案: ①原句中直言“杀时间”比“消磨时间”更直接也更犀利,说明沉迷于短视频是对时间的消耗与浪费。
②“杀时间”与“利器”搭配更合适也更巧妙,表达出对沉迷短视频的强烈谴责与批判。
③“杀时间”具有陌生化效果,比“消磨时间”用词更新奇有趣。
23.范文:
知足以常乐,不足而奋进
林逋有言:“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强调人生当懂得知足,才可安时处顺。而鲁迅先生却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他向我们指出了不满足的价值,可见,知足与不满足都是人生需要的境界,我们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不知足中砥砺奋进。
知足是一种智慧,于知足中安身立命,方能常乐。
对待外在的物欲,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知足,颜回安贫乐道,获得精神的长久满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懂得知足,陶潜在淳朴的田园生活中自足安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为懂得知足,苏子把流放生涯活成享受……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懂得知足。面对名利诱惑,多少贪官污吏迷失自我,多少有志之士忘记初心,有多少无知少年走上歧途。当押赴刑场的李斯与儿子抱头痛哭,发出“黄犬之叹”时,可知正是由于“不知足”而葬送自己的生命;当不知足的秦始皇野心勃勃修建阿房宫时,可知这聚天下之珍宝的寝宫,恰是国家灭亡的加速器……《好了歌》中唱到:“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外在的物欲就像个无底的深渊,越是去追寻,越是让人疯狂。唯有懂得知足常乐,追寻内心的丰盈,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内心的丰盈与淡定。
不知足是一种追求,于不知足中奋进,方能突破。
在物欲方面要懂得知足,但在人生追求上应当永不满足,不满足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不满足只听到声音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简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不知足,推动社会的进步。2022年,已过30岁的徐梦桃不满足于27个世界冠军的荣誉,征战北京冬奥会。在决赛中,她敢于挑战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拿下了108.61的高分,收获了职业生涯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正因为不满足,所以拒绝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正因为不满足,所以让我们时刻充满危机感,永不停歇前进的脚步;正因为不满足,让我们勇于走出舒适圈,向着下一个高峰发起冲击。
祖父对冰心解释说:“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素朴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就常常应当‘知不足’”。愿新时代的我们,能在“知足”中就能品尝到拥有的甘甜,在“不知足”中更能体味到奋斗的浓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