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两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两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云:“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之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即夏商西周时期,建国必先立宗庙,宗庙既是祭祖的地方,又是施政场所。这表明,中国早期国家
①国家机构与宗族组织合一②依据宗法关系来治理国家
③排斥异姓贵族的政治权力④不能得到地方诸侯的效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有夜郎国(今贵州黔西南),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 )
A.岭南地区 B.河套地区 C.西南夷地区 D.百越地区
8.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朝议制度的优势在于
A.确保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
C.通过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D.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9.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0.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以下为某朝代交通状况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驰道更加有利于中央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五尺道便于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③直道直接沟通了该朝都城与草原丝绸之路 ④构成以洛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驿路交通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关系的史实。据此可知,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旨在(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
汉文帝时期 汉遣使谴责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赵佗表示“去帝制”“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A.确保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践行以和为贵思想
12.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13.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 )
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14.汉武帝元鼎年间,将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县);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此举旨在( )
A.强化关中政治职能 B.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增强京畿经济实力 D.解决地方王国问题
15.下表实质上反映了
朝代 世次 帝号 名讳 代字 举例
秦 一世 始皇 政—作正 / 谓正月为端月
汉 一世 高祖 邦 国 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
唐 二世 太宗 世民 / 改“世”为代或为系,改“民”为人,从民之字改从氏;书王世充作“王充”
清 四世 圣祖 玄烨 元 其兄弟将“玄”改“元”
A.汉字演变由繁到简 B.封建皇权持续独尊
C.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D.避讳不利阅读文献
16.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十八种·尉杂》中规定:“岁雠(校对文字)辟律于御史。”湖南省龙山县出土的《里耶秦简》也一再出现雠律令的文书,“□年四月□□朔己卯,迁陵守丞敦狐告船官□:令史雠律令沅陵”。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法律条文细密完备 B.校对律法维护统一
C.强化监察维护君权 D.严刑峻法激化矛盾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图片《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与《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概括在分布特征方面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探究中国远古时代文明的方式有哪些?思考比较科学的探究方式是什么?
18.古以来,“九州”就是中原区域的代称之一。
材料一 《尚书·禹贡》记载禹平治水土,划天下为九州(见如图)。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学派认为中国古代并不曾有九州制度,因为夏、商两代都在中国的东部,直到周族才扩大了西边部分。春秋战国之世,齐国向东开拓,晋、赵、燕诸国向北开拓,秦国向西开拓,楚国向南开拓,才有方三千里的“中国”出现。因此,九州到了战国中期才有出现的可能,是具有大一统理想的作者依战国诸雄分野而托古假设出来的。
——摘编自陈剩勇《“九州”新解》
材料二 考古学研究表明,公元前3000年间,黄河、长江流域进入中国文明的奠基期,公元前2000年间,以河南、关中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先后建立凌驾于其他区系之上的中央王国,成为夏商周三代京畿之地。中央王国把中华两河流域文化圈进一步联结在周围。九州篇作者的视野所及正与中华两河流域文化圈相当,九州分野与备历史文化区大体一致。
九州反映的生态环境,如“降丘宅土”是商代以前黄河下游地区先民生活的特点;“岛夷卉服”是舟山岛民的风土记录。
“夏有万邦”虽未能得到考古学证明,但考古学已证明商朝影响所及已达于“九州”。因此九州篇的蓝本很可能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是商人对夏代的追记,最晚不迟于西周初年。
——摘编自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
(1)依据材料一,简述顾颉刚关于“九州”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评论顾颉刚的上述观点。
19.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载于《史记》,《峄山刻石》因拓本而流传至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秦始皇刻石节选
峄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琅琊刻石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楫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对极北地区的泛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1)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
(2)除刻石、《史记》等传统文献外,研究秦代历史还可使用哪些类型的史料,试举例说明。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展品(部分)
A B
海昏侯墓出土玉印。“大刘”之“大”,“大”应读“太”,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 《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部分(孔子、颜回像) 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C D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黄金器物总数达478件,土饼金385枚。 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 异域风光文物。如具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
注: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
——根据海昏侯博物馆公众号信息整理
材料二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非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思想和中外交流等方面有何史料价值?
(2)基于材料二,有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D D D C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A B B
17.(1)变化: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朝着多元一体、相互交融、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方式:实物史料,神话传说,文献史料等;(其他答案可)。
科学方式:每种史料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一些有效的历史信息,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探究中国远古时代文明时,应注重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其他答案可)。
18.(1)观点:否定了禹划九州的观点,认为中国上古时期不存在九州制度(行政区划),九州是战国时期托古假设出来的,是大一统观念的产物。
(2)九州的范围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距今5000年时,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进入文明时期;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黄河和长江流域文化圈,与九州的范围基本相符。九州内部划分也符合历史上各个文化区的分界。关于九州生态的记述也符合夏商时期的情况。所以九州概念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初年。
顾颉刚的观点反映了一种敢于质疑旧说的精神,有助于人们研究反思“九州”的历史概念。但是,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掌握的历史资料有限,所以没有得出正确的观点。
19.(1)其内容属于直接史料(一手)可印证秦的统一、制度建设、经济政策和统一文字等重大史实;可用于研究汉字的变迁和书法史;石刻内容在颂秦功德之中多溢美之词,不足深信,采用此类史料,务必谨慎鉴别。
(2)考古资料:如秦简、瓦当、封泥、印玺等出土器物。
20.(1)价值:《汉书》记载和玉印等可实证西汉曾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竹简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论证汉代思想文化治理的基本情况;“五铢钱(或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印证了汉代实行改革币制、与民休息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异域风格的文物”可论证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2)不赞同。
理由:墓葬文物穿衣镜是实物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有待进一步考证;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